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8题。
生命的化妆
林 清 玄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现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是化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师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不也是化妆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我为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表,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象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象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象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16. 分析“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5分)
17.“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为什么是这样?(4分)
18.“精神的化妆”与“生命的化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请谈谈你的见解。(6分)
16.(6分)①这是“我”和一般人的浅见,在文中与化妆师的见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反衬了化妆师的深刻;(2 分)②为后面化妆师的议论树立了一个批驳的靶子;(2分)③引出化妆师关于“生命的化妆”的深刻论述,从而点明了中心,升华了主题。(2分)
17.(4分)①化过妆后,让人看不出来,像没有化过妆一样,有一种天然美;(2分)
②这样化过的妆与主人的身份相匹配,能够表现其个性与气质。(2分)(或:这样化妆
比起那些让人突出引人注意的化妆更好,是因为一个给人真实自然的感觉,一个给人虚假做作的感觉。(2分)至于那种想掩盖缺点反而彰显缺点、把人越化越丑的化妆,就更低下了。所以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是自然。(2分)
18.(6分)要点:“精神的化妆”与“生命的化妆”都是从内在方面出发的美化。(2
分)它们的区别是:①“精神的化妆”层次较浅,例如心情的愉悦而引起容光焕发;“生命的化妆”层次较深,例如气质的高雅而举止文明。(2分)②“精神的化妆”有效时间较短,例如有趣的作品使读者笑逐颜开;“生命的化妆”稳定恒久,例如影响人的心灵的作品使人信念坚定。(2分)意思对即可[014a1ff99c70c8f3.jpg]
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 ,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但以刘日薄西山, , ,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3)人固有一死, , 。(司马迁《报任安书》)
(4)剑阁峥嵘而崔嵬, , 。(李白《蜀道难》)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3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淮 村 兵 后
戴 复 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 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 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 淮村: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戴复古: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诗中“无主”、“茫茫”两个词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全诗以写景为主。诗人如何借助景物的描写突出题旨的?(4分)
答:
(1)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在繁茂的春草后缀以“茫茫”也暗示了荒凉。(3分)
(2)诗人借对寂寞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凶煞的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不堪,不写兵荒马乱,自见兵荒马乱;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写到“一一”人家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的百姓的同情,并对入侵之敌表示仇恨。(意思对即可。采分点在能写出具体的景物(2分),答出主旨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敌人的仇恨(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为五岁,所当无故,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③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④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⑤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⑥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周生:汉时的儒者。 ②重瞳子:目中有两个眸子。 ③暴:突然,有忽然兴起之意。④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后人。 ⑤自矜功伐:以功勋自诩。 ⑥寤:同“悟”。
7.下面四个句子哪两个句子句式相同 (3分)
(1) (羽)乘势起陇亩之中
(2) (羽)放逐义帝而自立
(3) (羽)身死东城
(4) (羽)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A.(1) 和 (2) B.(1) 和 (3) C.(2) 和 (3) D.(1) 和 (4)
8.对文章的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
B.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且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这篇文章对项羽的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D.这篇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失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英雄的偏爱和敬重。
9.断句翻译
(1)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及 羽 背 关 怀 楚 放逐 义 帝 而 自 立 怨 王 侯叛 己 难 矣 自 矜 功 伐 奋其 私 智 而 不 师 古 谓 霸 王 之 业 欲 以 力 征 经 营 天 下 五 年 卒 亡 其 国 身 死 东 城 尚 不 觉 寤 而 不 自 责 过 矣。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译文:
②吾知公长者。 译文:
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译文:
7.B (1) 和 (3) (1) 省略介词“于”; (2) 一般句式; (3) 省略介词“于”; (4) “不自责”是“不责自”的倒装形式。
8.C
9.断句翻译(10分)[26e45719877b583d.jpg]
(1)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4分)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 上天要我灭亡,我还渡江做什么?(给分点:之,何……为)
② 我知道您是个有德行受人尊敬的人。(给分点:公,长者)
③ 项王自己也受了十余处伤。(给分点:被,创)
参考译文:
项王的__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26e45719877b583d.jpg]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
……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仁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仁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5.A 6.C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5分)①科学传播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这样想,谁就会________科学并危害科学。②张岱年先生一生辛苦耕耘,心无旁骛,把全部精力都_______到了哲学研究和教育上。③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木”为什么会______着落叶的缘故。
A:误解 贯注 暗示 B:曲解 贯注 揭示 C:误解 灌注 揭示 D:曲解 灌注 暗示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0―13题。
湿湿的想念
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沉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回到沅水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镇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象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的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必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象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在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合,丰富自己的想象,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世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确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种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注释: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景响。
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C.“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渐和而倔强的性格。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和憧憬。
E.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11.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4分)
答:
12.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4分)
答:
13.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4分)
答:
10.DE
11.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12.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意思对即可。
13.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沅水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沅水)的记忆里。意思对即可。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错、漏、多字该空均不得分)(5分)
①子曰:“_______________,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________________,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岁寒,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⑤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①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论语・子罕》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⑤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鉴赏唐诗,回答问题。7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结合全诗,说出诗人用“露”“月”“泉”“鸟”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4分)
②诗人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作用如何?(3分)
①营造幽静凄清寂寞的意境。(能扣住“凄清寂寞”即可)(1分)。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写出一个原因得1分,共3分)
②以动写静,或反衬。(1分)。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细微的声响来描写,以有声写无声,用泉和鸟的声响来反衬环境的幽静。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衬托出他谪居中的郁悒情怀。(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吴世忠,字懋贞,金溪人。弘治三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两畿及山东、河南、浙江民饥,有诏振恤所司俟勘覆。世忠极言其弊,因条上兴水利、复常平①二事,多施行。已,请恤建文朝殉难诸臣②,乞赐爵谥,崇庙食,且录其子孙,复其族属,为忠义劝。章下礼官,寝不行。尚书王恕被讦求去,上疏请留之。
大同总兵官神英、副总兵赵昶等,因马市令家人以违禁彩缯易马,番人因阑入(擅入,不得许可而入)私易铁器。既出塞,复潜兵掠蔚州,陷马营,转剽中东二路。英等拥兵不救.镇守中官孙振又不以实申。十一年,事发,世忠往勘。上疏备陈大同边备废弛、士卒困苦之状。因极言英等贪利畏敌。荡无法度。英落职,振召还,昶及参将李屿等俱逮问。
寇犯延绥、大同,世忠言:“国初设七十二卫,军士不下百万。近军政日坏,精卒不能得一二万人。此兵足忧也。太仓之储,本以备军。近支费日广,移用日多。倘兴师十万,犒赐无所取给。此食足忧也。正统己巳之变尚有石亨、杨洪,迩所用赵昶、刘淮之属,先后皆败。今王玺、马异又以失事告。此将帅足忧也。国家多事,大臣有以镇之。迩者忠正多斥,贪庸获存。既鲜匡济之才,又昧去就之节,安能慑强敌壮国势乎?国势乎?此任人足忧也。政多舛乖民日咨怨京军敝力役京民苦催科畿甸觊恩尤切顾使不乐其生至此临难谁与死守此民心足忧也。天变屡征,火患频发。云南地震压万余家,大同马灾踣二千匹。此天意足忧也。”
正德四年闰九月,召为光禄少卿,旋改尚宝司卿。其年冬,与通政丛兰等出理边屯,世忠往蓟州。明年奏言:“占种盗卖,积弊已久。若一一究问,恐人情不安,请量为处分。”从之。刘瑾败,言官劾其尝请清核屯田,助瑾为虐。世忠故方鲠,朝议宽之,得免。再迁大理少卿。八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寇在河套,逐之失利,乃引疾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
注:①常平:官方粮仓。②建文朝殉难诸臣:建文四年,朱棣夺位,改号永久。建文朝部分遗臣自杀殉难。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诏振恤,所司俟勘覆 俟:等待
B.复其族属,为忠义劝 劝:劝说
C.番人因阑入私易铁器 易:交换
D.镇守中官孙振又不以实闻 闻:报告
5.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吴世忠为他人着想的一组是(3分)
①请恤建文朝殉难诸臣,乞赐爵谥,崇庙食 ②上疏备陈大同边备废弛、士卒困苦之状 ③极言英等贪利畏敌,荡无法度 ④云南地震压万余家,大同马灾踣二千匹 ⑤明年奏言:“占种盗卖,积弊已久。若一一究问,恐人情不安,请量为处分。” ⑥刘瑾败,言官劾其尝请清核屯田,助瑾为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两畿及山东、河南、浙江发生饥荒时,吴世忠主张兴修水利、恢复官仓,以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措施大多得到施行。
B.吴世忠将神英等官员拥兵不救蔚州的实情上奏皇帝,皇帝认为神英等人贪图私利畏惧敌人,放纵自我无视法令制度,将他们一一逮捕。
C.吴世忠认为当朝在“兵、食、将帅、任人、民心”等方面都存有忧患,而且天象变化,灾难频发,实在令人担心。
D.吴世忠为官多有建树,虽因刘瑾事件遭弹劾,但因一向正直被朝廷宽免。后在河套之战中失利,于是托病归乡。
7.(1)用“/”给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
政多舛乖民日咨怨京军敝力役京民苦催科畿甸觊恩尤切顾使不乐其生至此临难谁与死守此民心足忧也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尚书王恕被讦求去,上疏请留之。
②迩者忠正多斥,贪庸获存。
③既鲜匡济之才,又昧去就之节,安能慑强敌壮国势乎?
4.B(劝:劝勉,鼓励)
5.C(③不是直接表现,④为了说明“天意足忧”,⑥为下句“得免”衬笔)
6.B(参见第二段最后两句,吴世忠上奏极言神英等人贪图私利畏惧敌人,放纵自我无视法令制度,皇帝让他们各得其“罚”)
7.(1)错两处扣1分,共4分。政多舛乖/民日咨怨/京军敝力役/京民苦催科/畿甸觊恩尤切/顾使不乐其生至此/临难谁与死守/此民心足忧也。)
【附标点:政多舛乖,民日咨怨。京军敝力役,京民苦催科,畿甸觊恩尤切。顾使不乐其生至此,临难谁与死守?此民心足忧也。】
(2)①尚书王恕被人揭发过失[弹劾]请求辞职,(吴世忠)上书请求(皇帝)挽留他。(3分,“讦”、 “去”、“请”各1分)
②近来忠心正直的人多被斥退[排挤],贪婪平庸的人却得以留用。(3分,“迩”、“斥”、“贪庸”各1分)
③既缺少匡时济世的人才,又不明白取舍人才的法度分寸,怎么能够震慑强敌壮大国势呢?(4 分,“鲜”、“昧”、“去就”、“安……乎”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