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5-7题。(每题3分,共9分)
现代生物学家认为,智能离不开脑中的核酸与蛋白质分子,是它们对现实世界的信息处理和信息反馈的力量,即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其中包括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适应能力、学习和抽象思维能力。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尽管人的左脑和右脑的构造无甚差别,但它们各自掌管的智能却显然不同。譬如人脑球遭受损伤,那么他的语言能力丧失殆尽,而对音乐才能、空间想象能力及处理人事关系能力的影响却十分有限。如果受伤部位在右半脑,情况则正好相反。因此,生物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专门的智能,它同音乐、空间想象等智能
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这就为智能的多元性奠定了基础。
心理学是研究智能最活跃的园地。一位美国学者认为,构成人的智能的因素很多,用一种数学方法是无法表示这些因素的。他把构成智能的因素,看成三个变项,像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那样。每个变项中都由一些相关要素组成。第一项包括人的认识、记忆、分散思维、复合思维和评价,第二项是形象、符号、语义和行为,第三项中有单元、类别、系统关系、转换及含蓄。将每个变项中任一要素组合,便可得出120种不同结果。于是一些心理学家提出;智能可能具有120种因素。那么,由此组成的人类智能形式有多少种呢?
5.对“智能离不开脑中的核酸与蛋白质分子,是它们对现实世界的信息处理和信息反馈的力量,即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这句话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脑中的核酸与蛋门质分子是与人的智能密不可分,两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B.“它们”指代的是人脑中核酸、蛋白质分子和智能。
C.人脑中的核酸与蛋白质分子能对现实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反馈。
D.智能是一种力鼍,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6.关于人的“左脑”和“右脑”,下列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左脑和右脑的构造及功能完全相同。
B.人的左脑受损伤,对他的音乐才能、空间想象力及处理人事关系的能力毫无影响。
C.人的右脑受损伤,那么他的音乐才能、空间想象能力及处理人事关系的能力将丧失殆尽。
D.语言能力同空间想象力等智能的内在本质的联系,为智能的多元性奠定了基础。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智能包括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抽象能力。
B.语言能力是一种比较重要、相对独立的智能。
C.心理学是智能研究最积极有效、最有作为的领域。
D.人类智能有由120种因素组成的120种形式。
5.B(B项中“它们”不包括“智能”。其余三项均理解或分析正确。)
6.D(A项不符合原文“人的左脑和右脑的构造无甚差别,但它们各自掌管的智能却显然不同”的意思;B项不符合原文“影响却十分有限”的意思;D项表述的两个方面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
7.D(原文中说:“于是一些心理学家提出;智能可能具有120种因素。那么,由此组成的人类智能形式有多少种呢?”用了一个疑问句表示怀疑;而D项却肯定说是“人类智能有由120种因素组成的120种形式”,不符合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从黄山去九华山,太平湖是必经之地。置身于太平湖万顷碧波中,回首眺望, ;正视前方, ;极目远望, 。①水天一色,无边无际②黄山主峰――莲花峰尽收眼底③九华山主峰――天台峰映入眼帘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词是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 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②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 前往的。③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 至于泣下。④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 ,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高考资源网
A:欣然 毅然 黯然 倾泄 B:欣然 奋然 暗然 倾泻 C:毅然 奋然 暗然 倾泄 D:毅然 欣然 黯然 倾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说起“90后”的年轻人,人们往往有许多争议: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自私叛逆,敢于尝试新事物往往却难以承受挫折,乐于助人却常常显得责任心不强,渴望独立却大多缺乏动手能力……而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那一批积极活跃在各个场馆,热情敬业、吃苦耐劳、懂外语、有技能的青年志愿者,被海内外媒体称为“鸟巢一代”的年轻人,其中很多又是这些“90后”。
作为同龄人,请你以“说说我们‘90后’”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略
下面这幅画的意境,比较切合王维哪两句诗的意境?请写出这两句诗,并将其扩写成一段话,语言要生动、形象,至少要用一种修辞,不少于60字。(5分)
答例:答案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答案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
答案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朗照万物;苍松如盖,亭亭净植;松叶如针,清翠欲滴;水珠点点,闪闪发光;树影斑驳,月光辉映,洒下一地的星星点点,有如细碎银子铺满山林,给人以如梦似幻,飘飘欲仙之感。
答案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轮千百年来,让人们无比喜爱的明月,皎洁的光如水濯去世间万物的积垢,使其浑身通透,纤尘不染,有着一种脱胎换骨的变化。松林在经雨水清洗后,“空翠湿人衣”,在月光朗照下,愈发的清黑,是所有青色的凝结和沉淀。月色本为冷色调,与松林青浓绿重的冷色调交融,让人产生寒冷的感觉,幸而是刚进入秋天,因而让人感到无比凉爽和惬意。它们静静地享受这自然的乐趣。而一“照”字,把明月写活了,你看那光的明灭变幻,那影的浓淡婆娑,将松林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明月似一高超的摄影师,将光和色调整到最佳的角度,映照出一幅幅美妙的图景。
松林间一股清泉,泉水自在地在石上散漫的流淌,如同云无心以出岫般曼妙。发出淙淙的声音,在这幽寂的山林,似仙人弹奏出的仙乐,是那般的婉转悠扬,悦耳动听,让人的灵魂似林中的轻雾般飘浮着。这清泉在月光的映照下,粼粼的波光,活泼泼的,像有生命般,娟然可爱。这雨后之水,如此之清澈透明,一点杂质都没有,简直令人不敢相信,不得不让人惊叹其清纯,一切都是天然的美,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
(评分标准:答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分;答出明月、松、清泉、石四个意象,1分;情景描述准确,1分;语言表达流畅优美,1分)[f36880654da68678.jp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8题。
生命的化妆
林 清 玄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现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是化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师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不也是化妆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我为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表,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象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象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象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16. 分析“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5分)
17.“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为什么是这样?(4分)
18.“精神的化妆”与“生命的化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请谈谈你的见解。(6分)
16.(6分)①这是“我”和一般人的浅见,在文中与化妆师的见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反衬了化妆师的深刻;(2 分)②为后面化妆师的议论树立了一个批驳的靶子;(2分)③引出化妆师关于“生命的化妆”的深刻论述,从而点明了中心,升华了主题。(2分)
17.(4分)①化过妆后,让人看不出来,像没有化过妆一样,有一种天然美;(2分)
②这样化过的妆与主人的身份相匹配,能够表现其个性与气质。(2分)(或:这样化妆
比起那些让人突出引人注意的化妆更好,是因为一个给人真实自然的感觉,一个给人虚假做作的感觉。(2分)至于那种想掩盖缺点反而彰显缺点、把人越化越丑的化妆,就更低下了。所以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是自然。(2分)
18.(6分)要点:“精神的化妆”与“生命的化妆”都是从内在方面出发的美化。(2
分)它们的区别是:①“精神的化妆”层次较浅,例如心情的愉悦而引起容光焕发;“生命的化妆”层次较深,例如气质的高雅而举止文明。(2分)②“精神的化妆”有效时间较短,例如有趣的作品使读者笑逐颜开;“生命的化妆”稳定恒久,例如影响人的心灵的作品使人信念坚定。(2分)意思对即可[014a1ff99c70c8f3.jpg]
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 ,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但以刘日薄西山, , ,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3)人固有一死, , 。(司马迁《报任安书》)
(4)剑阁峥嵘而崔嵬, , 。(李白《蜀道难》)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3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淮 村 兵 后
戴 复 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 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 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 淮村: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戴复古: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诗中“无主”、“茫茫”两个词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全诗以写景为主。诗人如何借助景物的描写突出题旨的?(4分)
答:
(1)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在繁茂的春草后缀以“茫茫”也暗示了荒凉。(3分)
(2)诗人借对寂寞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凶煞的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不堪,不写兵荒马乱,自见兵荒马乱;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写到“一一”人家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的百姓的同情,并对入侵之敌表示仇恨。(意思对即可。采分点在能写出具体的景物(2分),答出主旨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敌人的仇恨(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为五岁,所当无故,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③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④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⑤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⑥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周生:汉时的儒者。 ②重瞳子:目中有两个眸子。 ③暴:突然,有忽然兴起之意。④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后人。 ⑤自矜功伐:以功勋自诩。 ⑥寤:同“悟”。
7.下面四个句子哪两个句子句式相同 (3分)
(1) (羽)乘势起陇亩之中
(2) (羽)放逐义帝而自立
(3) (羽)身死东城
(4) (羽)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A.(1) 和 (2) B.(1) 和 (3) C.(2) 和 (3) D.(1) 和 (4)
8.对文章的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
B.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且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这篇文章对项羽的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D.这篇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失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英雄的偏爱和敬重。
9.断句翻译
(1)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及 羽 背 关 怀 楚 放逐 义 帝 而 自 立 怨 王 侯叛 己 难 矣 自 矜 功 伐 奋其 私 智 而 不 师 古 谓 霸 王 之 业 欲 以 力 征 经 营 天 下 五 年 卒 亡 其 国 身 死 东 城 尚 不 觉 寤 而 不 自 责 过 矣。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译文:
②吾知公长者。 译文:
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译文:
7.B (1) 和 (3) (1) 省略介词“于”; (2) 一般句式; (3) 省略介词“于”; (4) “不自责”是“不责自”的倒装形式。
8.C
9.断句翻译(10分)[26e45719877b583d.jpg]
(1)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4分)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 上天要我灭亡,我还渡江做什么?(给分点:之,何……为)
② 我知道您是个有德行受人尊敬的人。(给分点:公,长者)
③ 项王自己也受了十余处伤。(给分点:被,创)
参考译文:
项王的__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26e45719877b583d.jpg]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
……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仁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仁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5.A 6.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