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18题(22分)
(一)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4.“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
觉、 觉和 觉写出了故都之秋的特点。(4分)
15.“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怎样表现出故都的秋的“静”与“悲凉”?(6分)
答:静:
悲凉:
16.这两段写槐树的落蕊和秋蝉的残声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二)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17.作者说:“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根据该段的整体意思,你能理解这一时代吗?请用一句话表述其实质。(2分)
18.对作者提出的“第三样时代”你怎样理解?结合作者概括的前两个时代,谈谈自己的体会。(6分)
14.听、嗅、触;静
15.静:衰弱的蝉声极其细微,却能听到,说明坏境的幽静。
悲凉:秋蝉以衰弱的蝉声啼唱着即将消逝的生命,令作者感到肃索的秋意。
16.流露了作者眷恋故都之秋自然风物的真情
17.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18.“第三样时代”是中国实现了现代文明,百姓摆脱了封建奴役,不做奴隶的时代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 。(《扬州慢》)
(2)① ,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 。(《孔雀东南飞》)
②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③真的猛士, ,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记念刘和珍君》)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2)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无边落木萧萧下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①“词眼”是一首词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或短语。请找出本词的词眼,并说明理由。(4分)
②虚实相生是本词最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4分)
①词眼:“肠断”
②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作者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

8.B“观”译为“景观”
9.B(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的/定语前置的标志;C、代词;D、译为“的”)
10.A
11.(10分)
(1)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2)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3)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5-7题。(每题3分,共9分)
现代生物学家认为,智能离不开脑中的核酸与蛋白质分子,是它们对现实世界的信息处理和信息反馈的力量,即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其中包括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适应能力、学习和抽象思维能力。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尽管人的左脑和右脑的构造无甚差别,但它们各自掌管的智能却显然不同。譬如人脑球遭受损伤,那么他的语言能力丧失殆尽,而对音乐才能、空间想象能力及处理人事关系能力的影响却十分有限。如果受伤部位在右半脑,情况则正好相反。因此,生物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专门的智能,它同音乐、空间想象等智能
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这就为智能的多元性奠定了基础。
心理学是研究智能最活跃的园地。一位美国学者认为,构成人的智能的因素很多,用一种数学方法是无法表示这些因素的。他把构成智能的因素,看成三个变项,像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那样。每个变项中都由一些相关要素组成。第一项包括人的认识、记忆、分散思维、复合思维和评价,第二项是形象、符号、语义和行为,第三项中有单元、类别、系统关系、转换及含蓄。将每个变项中任一要素组合,便可得出120种不同结果。于是一些心理学家提出;智能可能具有120种因素。那么,由此组成的人类智能形式有多少种呢?
5.对“智能离不开脑中的核酸与蛋白质分子,是它们对现实世界的信息处理和信息反馈的力量,即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这句话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脑中的核酸与蛋门质分子是与人的智能密不可分,两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B.“它们”指代的是人脑中核酸、蛋白质分子和智能。
C.人脑中的核酸与蛋白质分子能对现实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反馈。
D.智能是一种力鼍,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6.关于人的“左脑”和“右脑”,下列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左脑和右脑的构造及功能完全相同。
B.人的左脑受损伤,对他的音乐才能、空间想象力及处理人事关系的能力毫无影响。
C.人的右脑受损伤,那么他的音乐才能、空间想象能力及处理人事关系的能力将丧失殆尽。
D.语言能力同空间想象力等智能的内在本质的联系,为智能的多元性奠定了基础。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智能包括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抽象能力。
B.语言能力是一种比较重要、相对独立的智能。
C.心理学是智能研究最积极有效、最有作为的领域。
D.人类智能有由120种因素组成的120种形式。
5.B(B项中“它们”不包括“智能”。其余三项均理解或分析正确。)
6.D(A项不符合原文“人的左脑和右脑的构造无甚差别,但它们各自掌管的智能却显然不同”的意思;B项不符合原文“影响却十分有限”的意思;D项表述的两个方面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
7.D(原文中说:“于是一些心理学家提出;智能可能具有120种因素。那么,由此组成的人类智能形式有多少种呢?”用了一个疑问句表示怀疑;而D项却肯定说是“人类智能有由120种因素组成的120种形式”,不符合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从黄山去九华山,太平湖是必经之地。置身于太平湖万顷碧波中,回首眺望, ;正视前方, ;极目远望, 。①水天一色,无边无际②黄山主峰――莲花峰尽收眼底③九华山主峰――天台峰映入眼帘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词是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 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②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 前往的。③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 至于泣下。④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 ,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高考资源网
A:欣然 毅然 黯然 倾泄 B:欣然 奋然 暗然 倾泻 C:毅然 奋然 暗然 倾泄 D:毅然 欣然 黯然 倾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说起“90后”的年轻人,人们往往有许多争议: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自私叛逆,敢于尝试新事物往往却难以承受挫折,乐于助人却常常显得责任心不强,渴望独立却大多缺乏动手能力……而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那一批积极活跃在各个场馆,热情敬业、吃苦耐劳、懂外语、有技能的青年志愿者,被海内外媒体称为“鸟巢一代”的年轻人,其中很多又是这些“90后”。
作为同龄人,请你以“说说我们‘90后’”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略
下面这幅画的意境,比较切合王维哪两句诗的意境?请写出这两句诗,并将其扩写成一段话,语言要生动、形象,至少要用一种修辞,不少于60字。(5分)

答例:答案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答案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
答案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朗照万物;苍松如盖,亭亭净植;松叶如针,清翠欲滴;水珠点点,闪闪发光;树影斑驳,月光辉映,洒下一地的星星点点,有如细碎银子铺满山林,给人以如梦似幻,飘飘欲仙之感。
答案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轮千百年来,让人们无比喜爱的明月,皎洁的光如水濯去世间万物的积垢,使其浑身通透,纤尘不染,有着一种脱胎换骨的变化。松林在经雨水清洗后,“空翠湿人衣”,在月光朗照下,愈发的清黑,是所有青色的凝结和沉淀。月色本为冷色调,与松林青浓绿重的冷色调交融,让人产生寒冷的感觉,幸而是刚进入秋天,因而让人感到无比凉爽和惬意。它们静静地享受这自然的乐趣。而一“照”字,把明月写活了,你看那光的明灭变幻,那影的浓淡婆娑,将松林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明月似一高超的摄影师,将光和色调整到最佳的角度,映照出一幅幅美妙的图景。
松林间一股清泉,泉水自在地在石上散漫的流淌,如同云无心以出岫般曼妙。发出淙淙的声音,在这幽寂的山林,似仙人弹奏出的仙乐,是那般的婉转悠扬,悦耳动听,让人的灵魂似林中的轻雾般飘浮着。这清泉在月光的映照下,粼粼的波光,活泼泼的,像有生命般,娟然可爱。这雨后之水,如此之清澈透明,一点杂质都没有,简直令人不敢相信,不得不让人惊叹其清纯,一切都是天然的美,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
(评分标准:答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分;答出明月、松、清泉、石四个意象,1分;情景描述准确,1分;语言表达流畅优美,1分)[f36880654da68678.jp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8题。
生命的化妆
林 清 玄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现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是化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师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不也是化妆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我为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表,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象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象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象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16. 分析“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5分)
17.“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为什么是这样?(4分)
18.“精神的化妆”与“生命的化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请谈谈你的见解。(6分)
16.(6分)①这是“我”和一般人的浅见,在文中与化妆师的见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反衬了化妆师的深刻;(2 分)②为后面化妆师的议论树立了一个批驳的靶子;(2分)③引出化妆师关于“生命的化妆”的深刻论述,从而点明了中心,升华了主题。(2分)
17.(4分)①化过妆后,让人看不出来,像没有化过妆一样,有一种天然美;(2分)
②这样化过的妆与主人的身份相匹配,能够表现其个性与气质。(2分)(或:这样化妆
比起那些让人突出引人注意的化妆更好,是因为一个给人真实自然的感觉,一个给人虚假做作的感觉。(2分)至于那种想掩盖缺点反而彰显缺点、把人越化越丑的化妆,就更低下了。所以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是自然。(2分)
18.(6分)要点:“精神的化妆”与“生命的化妆”都是从内在方面出发的美化。(2
分)它们的区别是:①“精神的化妆”层次较浅,例如心情的愉悦而引起容光焕发;“生命的化妆”层次较深,例如气质的高雅而举止文明。(2分)②“精神的化妆”有效时间较短,例如有趣的作品使读者笑逐颜开;“生命的化妆”稳定恒久,例如影响人的心灵的作品使人信念坚定。(2分)意思对即可[014a1ff99c70c8f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