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要求语言符合每个人特定的身份,每人不能超过20字。(6分)

三个朋友郊游,迎面遇到一株苍劲的巨松,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站住。这三个朋友一个是木材商,一个是植物学家,一个是画家,他们对着这株松树会怎么说呢?请拟出三个人的话。

(1)木材商说:

(2)植物学家说:

(3)画家说:

木材商说:这株巨松用来做家具真是太好了!

植物学家说:这株巨松大约有500年的历史了,并且多次遭过雷击。

画家说:这株巨松的外形非常独特。

下面一个长单句不便于广播,请将它改成适合广播的一段话,要求:

①分成4个短句;②每句包含一个要点;③句与句之间要连贯。(4分)

一座缩短了从淮南市到淮北市几百公里路程的淮河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今天在省委领导参加下举行了通车典礼。

淮河大桥今天举行了通车典礼,它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它缩短了从淮南市到淮北市几百公里的路程,省委领导参加了通车典礼。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18题(22分)

(一)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4.“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

觉、 觉和 觉写出了故都之秋的特点。(4分)

15.“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怎样表现出故都的秋的“静”与“悲凉”?(6分)

答:静:

悲凉:

16.这两段写槐树的落蕊和秋蝉的残声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二)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17.作者说:“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根据该段的整体意思,你能理解这一时代吗?请用一句话表述其实质。(2分)

18.对作者提出的“第三样时代”你怎样理解?结合作者概括的前两个时代,谈谈自己的体会。(6分)

14.听、嗅、触;静

15.静:衰弱的蝉声极其细微,却能听到,说明坏境的幽静。

悲凉:秋蝉以衰弱的蝉声啼唱着即将消逝的生命,令作者感到肃索的秋意。

16.流露了作者眷恋故都之秋自然风物的真情

17.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18.“第三样时代”是中国实现了现代文明,百姓摆脱了封建奴役,不做奴隶的时代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扬州慢》)

(2)① ,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 。(《孔雀东南飞》)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③真的猛士,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记念刘和珍君》)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2)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无边落木萧萧下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①“词眼”是一首词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或短语。请找出本词的词眼,并说明理由。(4分)

②虚实相生是本词最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4分)

①词眼:“肠断”

②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作者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

8.B“观”译为“景观”

9.B(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的/定语前置的标志;C、代词;D、译为“的”)

10.A

11.(10分)

(1)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2)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3)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5-7题。(每题3分,共9分)

现代生物学家认为,智能离不开脑中的核酸与蛋白质分子,是它们对现实世界的信息处理和信息反馈的力量,即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其中包括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适应能力、学习和抽象思维能力。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尽管人的左脑和右脑的构造无甚差别,但它们各自掌管的智能却显然不同。譬如人脑球遭受损伤,那么他的语言能力丧失殆尽,而对音乐才能、空间想象能力及处理人事关系能力的影响却十分有限。如果受伤部位在右半脑,情况则正好相反。因此,生物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专门的智能,它同音乐、空间想象等智能

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这就为智能的多元性奠定了基础。

心理学是研究智能最活跃的园地。一位美国学者认为,构成人的智能的因素很多,用一种数学方法是无法表示这些因素的。他把构成智能的因素,看成三个变项,像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那样。每个变项中都由一些相关要素组成。第一项包括人的认识、记忆、分散思维、复合思维和评价,第二项是形象、符号、语义和行为,第三项中有单元、类别、系统关系、转换及含蓄。将每个变项中任一要素组合,便可得出120种不同结果。于是一些心理学家提出;智能可能具有120种因素。那么,由此组成的人类智能形式有多少种呢?

5.对“智能离不开脑中的核酸与蛋白质分子,是它们对现实世界的信息处理和信息反馈的力量,即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这句话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脑中的核酸与蛋门质分子是与人的智能密不可分,两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B.“它们”指代的是人脑中核酸、蛋白质分子和智能。

C.人脑中的核酸与蛋白质分子能对现实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反馈。

D.智能是一种力鼍,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6.关于人的“左脑”和“右脑”,下列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左脑和右脑的构造及功能完全相同。

B.人的左脑受损伤,对他的音乐才能、空间想象力及处理人事关系的能力毫无影响。

C.人的右脑受损伤,那么他的音乐才能、空间想象能力及处理人事关系的能力将丧失殆尽。

D.语言能力同空间想象力等智能的内在本质的联系,为智能的多元性奠定了基础。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智能包括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抽象能力。

B.语言能力是一种比较重要、相对独立的智能。

C.心理学是智能研究最积极有效、最有作为的领域。

D.人类智能有由120种因素组成的120种形式。

5.B(B项中“它们”不包括“智能”。其余三项均理解或分析正确。)

6.D(A项不符合原文“人的左脑和右脑的构造无甚差别,但它们各自掌管的智能却显然不同”的意思;B项不符合原文“影响却十分有限”的意思;D项表述的两个方面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

7.D(原文中说:“于是一些心理学家提出;智能可能具有120种因素。那么,由此组成的人类智能形式有多少种呢?”用了一个疑问句表示怀疑;而D项却肯定说是“人类智能有由120种因素组成的120种形式”,不符合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从黄山去九华山,太平湖是必经之地。置身于太平湖万顷碧波中,回首眺望, ;正视前方, ;极目远望, 。①水天一色,无边无际②黄山主峰――莲花峰尽收眼底③九华山主峰――天台峰映入眼帘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词是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 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②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 前往的。③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 至于泣下。④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 ,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高考资源网

A:欣然 毅然 黯然 倾泄 B:欣然 奋然 暗然 倾泻 C:毅然 奋然 暗然 倾泄 D:毅然 欣然 黯然 倾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说起“90后”的年轻人,人们往往有许多争议: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自私叛逆,敢于尝试新事物往往却难以承受挫折,乐于助人却常常显得责任心不强,渴望独立却大多缺乏动手能力……而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那一批积极活跃在各个场馆,热情敬业、吃苦耐劳、懂外语、有技能的青年志愿者,被海内外媒体称为“鸟巢一代”的年轻人,其中很多又是这些“90后”。

作为同龄人,请你以“说说我们‘90后’”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