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新闻评论,完成12―15题。
泪水流成一条爱的河流
徐东
自从发生震灾以来,我几乎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感到自己有太多感受,而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我天天关注着有关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泪水在我心里和眼中涌动。我相信这几天,中国人的眼泪已经流了太多。
社会各界对震灾的关注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国家、爱、人生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在苦难中认识到我们的脆弱与坚强,而这种脆弱之后的坚强又是何等的有铿锵有力。每个人,那怕是平时淡漠世事人情的人都会被震撼,被感动,都会愿意为受灾的地区和人们献上自己的一份祝愿,一份力量。八九十岁的老人,有的坐着轮椅去为灾区捐款;两三岁的孩子,被母亲抱在怀里,为灾区捐款。而一位天津的企业家,在捐款三千万之后,又追加了七千万,他动情地说:我们要建最好的学校,震不塌的学校。在这次震灾中,我们看到有太多正在上课的孩子被埋在废墟之下,我们的心被揪痛了;我们将近七十岁的__在考察指导救灾时失声痛哭的时候,我们的心被揪痛了;在社会各团体与个人纷纷为灾区捐款捐物的时候,我们的心感受到有太多的心被灾情牵引,被悲伤与爱一次次地揪痛!
在我的感觉中,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追求物质利益的中国人从来没有这么团结一致过,从来没有这样感动过,从来没有这样相互关爱过。我相信有更多的人在这次灾难中会想到,我们的屋可塌、路可断,但人间的真情与爱心是震不坏的。我们在这次灾难中对爱会有新的认识,对我们的国家和同胞,对我们自身也会有新的认识。面对这样的灾难,举国同悲,面对这样的困境,一起承担。当我看到那么多为了灾区贡献自己的资财与力量的人,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力,但我同时也感受到,我们大家团结起来的力量的伟大与不可战胜。我在反省自己,我想自己平时我为什么会对我们的国家,对自己,对他人有那么多的抱怨与不满呢?而我自己又为我们的国家,为别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呢?我在想,我们对爱,对每个人,不管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不管是官员,还是老百姓都需要普及一种爱的思想。我们要相信爱,敢于付出爱,维护爱。这次大地震,震动了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我们发现自己不再孤独,原来我们大家都是有爱的,我们都是愿意付出的,我们是渴望生活在有爱的世界里的。
在灾难到来的时候,我们更加清楚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我们几十个人,可以花上几十个钟头去营救一位受伤的,甚至可能不能再对社会有所贡献的老人――因为他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同胞。在灾难到来的时候,我们更加清楚国家的力量与荣誉,我们的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对员、医护人员,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是国家的组成部分,我们听从国家的号召,凝聚成国家的力量,我们团结在一起,共抗灾难,我们相信会最终会取得胜利,而这样的一次胜利,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荣誉。在次灾难到来的时候,我们更加清楚什么叫公民的责任,人生的意义。当我们向捐款箱投放爱心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这是做为一个国人应该做的一件事,在捐献爱心或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同时,我们会发觉我们活得特别有价值。大爱无疆,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也会感到自己个人小情小调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无病呻吟。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清楚自己同时也是别人,而所有的人,也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和父老乡亲。
我作为一个写作者,我的心一次次被揪紧,那些被埋在废墟下等待救援的人,那些为了他人的生,付出自己的死的人,那些受伤甚至将要成为残疾人的人,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和失去孩子的父母,那些日夜不停地救人的人,为灾区捐献爱心的人。我的心一次次掀动泪水的波浪,同时也仿佛看到了中国人的眼泪已经流成了一条爱的河流。让我们祈祷与祝福灾区的人们从灾难中坚强地站起来,重建家园。让我们通过这次灾难,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祖国。
提交日期:2008-5-20 10:20:00
12.以下的表述,与作者的观点相符的两项是 (4分)
A.我们在苦难中认识到自己的脆弱与坚强,而这种脆弱与坚强又是何等的有铿锵有力。
B.越来越多的人为灾区捐款捐物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有太多的心被灾情牵引,于是我们总被悲伤与爱一次次地揪痛。
C.在当下,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追求物质利益的中国人,好久以来已没有团结,没有感动,也没有如此相互关爱过了。
D.这次灾难让我们认识到大家团结起来的力量的伟大与不可战胜,我们平时不应该对国家,对自己,对他人有那么多的抱怨与不满。
E.这次大地震,让我们发现自己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已不再孤独,我们清楚自己同时也是别人。
F.我们也同时感到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类的力量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大自然的威严有时候令人无法抗拒。
13.下面不是说明“追求物质利益的中国人从来没有这样相互关爱过”的一项是(3分)
A.八九十岁的老人,有的坐着轮椅去为灾区捐款。
B.两三岁的孩子,被母亲抱在怀里,为灾区捐款。
C.一位天津的企业家,在捐款三千万之后,又追加了七千万。
D.将近七十岁的__在考察指导救灾工作时失声痛哭。
14.在作者看来,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我们对哪些问题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呢?试分条归纳出来。(4分)
15.在第3自然段,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这样写有何作用?(5分)
12.(4分)答案:DE(A.原文中是说“脆弱之后的坚强铿锵有力”。 B.“被悲伤与爱一次次地揪痛”的应该是“太多的心”。 C.应该说“没有这么团结,没有这样感动”。 D.第3段可以看出。E.从第2、4段可以看出。F.无中生有,本文没有此观点。)
13.(3分)答案:D(列举__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我们的心在被揪痛”。)
14.(4分)答案: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①、对生命价值与尊严的认识;②、对国家力量与荣誉的认识;③、对公民责任与人生意义的认识;④、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每点1分)
15.(5分)答案: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1分)作者将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同那些为了灾区贡献自己的资财与力量的人进行对比,将自己的抱怨与不满同那些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的人进行对比,(2分)突出了人间真情与爱心的伟大,号召在全社会普及一种爱的思想,倡导一种大家都愿意为爱而付出的理念。(2分劝学 荀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劝学》荀子)
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不拘于时, 。(《师说》韩愈)
⑶ ,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行》白居易)
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答案: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学于余
⑶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⑷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⑴、有人评价此词:“从虚处着笔,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结合词中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4分)
⑵、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堪称神来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试分析其中的妙处。(4分)
⑴、(4分)答案:同意。(1分)我认为词中“杨花”的形象就是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2分)如:“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紧承“有思”而来,词人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的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跃然纸上。(分析时也可以列举其它句子)(1分)
⑵、(4分)答案:这一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令全词生辉。一、情景交融。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情中见景,景中含情,总收上文。二、虚实相间。究竟是离人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的离人之泪?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似与不似之间。三、呼应词首。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余音袅袅的回味之感。(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就可得满分。)
赏析: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5.(3分)答案:A(考查实词。“笃”修饰“志”,应解为“坚定”,即志向坚定。)
6.(3分)答案:B(A 前者表目的连词,相当于“来”;后者介词,把。B “其”都直接充当主语或小主语,译作“他”C 前者结构助词,的;后者代词,他,指曹端。D 前者动词,做、担任;后者动词,写。)
7.(3分)答案:C(前句属教化和公德一类,后句称赞曹端学识渊博。)
8.(3分)答案:B (本题考查阅读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中的“在认真研读谢应芳的《辨惑编》之后”应该是在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之时”。)
9.(9分)(1) (3分)答案: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2)(6分)答案:①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注意文言虚词“其”“而”“以”“为”的用法和意义。)②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注意译出判断句式。)
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何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fó jiāo ,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信中说道:“fó jiāo 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dào jiāo 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fó jiāo 的、巫术的、阴阳__、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做到公了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那么百姓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薄州学正。霍州、薄州、蒲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拉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课教学。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心丧之年,霍州百姓(听到曹端去世)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安葬在故乡,于是留葬在霍州。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小树问大树:“你吃什么才长得这么大呢?”
大树说:“我每天吃青山一座,白云两片,蜂鸣与蛙唱四两,早晚各吃晨曦与落日一遍,有时也吃些鸟粪、腐叶,喝点朝露和山泉。”
小树:“吃这些你的体形就这么完美和谐?”
大树:“这还要感谢风雨雷电。风为我做身材的修饰,雷为我劈去放肆,雨为我洗去尘土,电为我斩去高傲。”
小树又问:“为何有的树木长得枯黄又干瘦?”
大树说:“因为我们各自的菜单不同。他们选择吃的是愤事、是抱怨、是__,因此就不能青翠光鲜。”
请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你对上面材料的感悟或见解。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要点解读
这是一则多角度立意的材料作文,命题意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珍重生命。
审题的突破口在于三问三答的内涵,尤以大树的回答为要。针对小树关于怎样成长得健壮、完美的问题,大树的回答是:要吃青山、白云、蜂鸣、蛙唱-----大自然的精华;要吃鸟粪、腐叶-----吸收后可转化为成长所需的营养(如批评);要经受风雨雷电的的洗礼――在挫折中经受磨练;拒绝阴暗的情绪拥有乐观向上的情趣。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四个写作角度。
正确立意:
1、2、3、4见要点解读
5、成长需要各种营养( 物质营养与精神营养如:书本知识、师长教导与传授的经验、艺术、体育等方面)材料中第一第二观点
6、要选择正确的人生态度(乐观、坚强等)材料中第三第四观点
下面是屠格涅夫作品中的一段文字(略有改动),阅读后回答问题。(6分)
(1)
富豪罗齐尔特从自己莫大的收入中,拨出成千上万的钱用来教育儿童,治疗病人,扶济老弱.当人们当着我的面赞扬他的时候, (2)
可是,当我称赞和感动的时候,我禁不住想起一个贫困的农家,他们把一个孤苦伶仃的侄女收养在自己破烂不堪的小屋里。
……
“倘使我们收下了卡特佳(注:指“侄女”),”农妇说,“那么,我们将为她花得一个铜板也不会剩下.我们将会连盐也买不起,没盐来蘸面包了……”
“ (3)……”她的丈夫----一个农人回答。
他也是一个富豪。
(1)给这段文字拟一个四个字的标题: (2分)
(2)补上恰当的句子: (2分)
(3)补上恰当的句子: (2分)
(1)两个富豪(或:人间有爱、人世真情,等等)。(2分)(2)我也会称赞他一番,而且深受感动。(2分)(3)我们还是收下吧,吃不上盐也罢。(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风干的名著
司葆华
①有关名著的改编缩写问题,多年以来聚讼纷纭,议论不断。但不管不同的声音有多少,各种各样的改编本依然源源不断,流行坊间。这些改编缩写本,其数量之多,简直有把天下名著一网打尽之势,纷纷冠之以“中国古典名著普及本”“外国名著学生读本”,还有什么“袖珍本”“卡通本”“速读手册”等,名目繁多,如乱花撩眼。
②我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是不能改编缩写的,至于用戏剧,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表现,则另当别论。单从文学这种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说来,改编缩写之举便有违常理。文学作品是一个生气贯注的有机整体,是各组成要素之间撕掳不开的、血肉关联的组合。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经成形,便由不得别人来改动了。压缩了篇幅,减少了字数,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异和退化,或干脆就是仅仅与原作名字相同的另一部东西。
③著名学者陆建德指出:“文学名著必须维持原貌,正如阿凡提的汤,必须原汁原味,我们爱读《红楼梦》,因为那是曹雪芹的文字”,“一部伟大的作品,多‘潜在的魅力’,人物头上小小的饰物或下意识的细微举动都暗含了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如此,文学名著才发散出千古如斯的永恒魅力,给人以经久的艺术享受。改写者往往遗神取貌地抽取所谓“故事”,而对那些看似无关宏旨其实又充满意味的细节,都看成可有可无的无谓枝蔓,难逃朱笔的杀伐。有完整情节的作品尚不能改动,更遑论那些异乎传统路子的作品。别的不说,就如汪曾祺和阿城吧,他们在作品里营造的那种境界,流淌着的那种诗性语言,依样画瓢都学不像,更不要说什么改写了。
④我想起了有阵子对京剧的改造。据说,为了让这个传统艺术能叫年青人接受,便去掉京胡月琴的悠悠京韵,代之以“嘭嘭嚓嚓”的动感摇滚。这种被改造后非驴非马的东西,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倒是和时下名著的遭遇惊人相似。原本沉甸甸的东西变得轻飘飘,醇美的诗情变得淡乎寡味,丰饶的意蕴变得肤浅稀薄,形象苍白,语言温吞,乏善可陈。这类东西不可能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原著的欲望,而恰恰相反,会严重地败坏读者原本不错的胃口。在他们看来,这些所谓名著,还不如小时候老爷爷讲的故事那般亲切有味。
⑤在速食快餐速配一次性等快捷型消费成为时尚的今天,名著改写之大行其道不是偶然的。这种短平快的东西,无论对阅读上只想浅尝辄止装点门面的成人,还是考试应急的学生,无疑适销对路。但提高素质实在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特别是在文学艺术方面,更需要长期的浸润和熏染,这是一种作用于灵魂的过程,急于求成不得。那些风干的名著,那些被榨干了艺术汁液的纸页,能给读者留些什么呢?
(选自2008.12.15《光明日报》)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从在文学这种精神产品的特殊性方面来说,对文学名著的改编缩写,这种行为不可取。
B.在现今时尚社会里,名著的改写之风的产生有其必然性的因素。
C.作者认为,经过改编后的文学名著普及本与原著完全不同。
D.对京剧的改造与对名著的改编都相似,都只是形式上的创新变化而已,但没改变作品的实质。
E.在快捷型消费成为时尚的现代社会,阅读改编后的名著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
13、下列有关“名著改写”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没有多少不同的声音,所以名著的改编本源源不断,流行坊间。
B.改写者只是抽取名著中的“故事”,而忽略了那些充满意味的细节。
C.有完整情节的作品不能改动,那些异乎传统路子的作品则更不可以。
D.在改写者看来,那些所谓的名著不如老爷爷讲的故事那般亲切有味。
14.阅读②~④段,简要概括文学名著是不能改编缩写的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文本最后一段看,谈谈今天我们阅读文学名著的应持什么样的正确态度?(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5分)D、E(D项,形式境遇一致,但都对它们各自的实质有了改变。E项,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不能靠阅读改编缩写本,还是要阅读作品原著才有帮助。)
13.(3分)、C(A.“没有多少不同的声音”不对,由原文“聚讼纷纭,议论不断”“但不管不同的声音有多少”可见,不同的声音还是很多的;B.“只是”绝对化,原文为“往往”;D.“改写者”不对,这里的“他们”应该是“读者”。)
14.①文学名著是一个有机整体和组合,改编后质就会产生变异和退化;②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改编后就失去了原汁原味,不能维持原貌;③文学作品意蕴丰饶,改编后引不起阅读欲望,倒了读者胃口。(3点,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2分,答对3点给全分。共4分)
15.①阅读改写的名著虽然有时能满足一时之需,但不能给读者留下真正有用的东西;②要想提高文学艺术方面的素质,只有阅读文学原著,通过长期的浸润和熏染来实现。(或:不能急于求成去阅读那些短平快的名著改编本,而要去认真读原著,受到长期的浸润和熏染,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素质。)(2点,答一点2分。共5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空缺的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小题计分)(6分)
(1)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杜甫《登岳阳楼》)
(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秦观《鹊桥仙》)
(4)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③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B(这里的“报”应该是“回复”“批复”)
6.C代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短语,表示……的。(A①以:因为,②以,把。B①而,表修饰关系;②连词,表转折关系。D①之:助词,“的”。②之:主谓之间,可不译)
7.C(①句是他为官之前,由于品性而深受赏识;③句是由于他的政绩,受到百姓爱戴;⑤句是说他受到信任。)
8.D(“特意拜访旧友邢邵,以叙别情”与原文不符,也与袁聿为官谨慎的特点不相符。)
9.(1)(3分)一日之赠/率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弟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
(1)(3分)有人的带着美酒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都争着要远送他一程。(大意1分;或:有的人,1分;将:带着,1分)
(2)(3分)东魏北齐时期,台郎中很多人不免互相结交来往,赠送礼物。(大意1分,交通:结交来往,1分;饷遗:赠送礼物,1分)
参考译文: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性格深沉而有见识,清净寡欲,与人无争,深受尚书崔休的赏识。十八岁时,作了本州的中正官。不久,又兼任尚书度支郎,还历任五兵郎中、左民郎中等。
齐后主天统年间,出京担任信州刺史,信州就是他的本乡,当时人都认为是荣耀。他为政清简不需说话州内就治理好了,从州内的官吏以下,直到鳏寡孤幼,袁聿修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后主武平年间,朝中御史全都出京巡视诸州,梁、郑、兖、豫等与信州疆域相接,在信州的周围,御史们都检举揭发了官员的不法行为,而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足见袁聿修所受到的信任。到他任满解职还京时,全州包括僧人在内的百姓,赶来送别的填满道路,有人带来美酒与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都争着要远送他一程。袁聿修回京后,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求给他立碑,收敛绸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来撰写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德,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同意。
袁聿修自__和温润,在士族高门子弟中,最有规矩法度。他以名门之子历任清要官职,当时名士多很赏识他,称许他的风采与见识。他在郎署的时候,正好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就结为朋友。赵彦深以后遭到淘汰,被遣放回家,由于无人拜访,大门口都长上杂草,只有袁聿修还因为老交情,到赵彦深家探问往来。赵彦深得到重用后,仍感念甚深,因此,袁聿修虽然无愧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但他历任要职,也与赵彦深的援引有关。后来袁聿修至吏部尚书,当然还是靠自己的才干声望所致。
他在官廉洁谨慎,当时很少能和他相比的。东魏、北齐时期,尚书台郎很多人不免相互来往,赠送礼物,袁聿修在尚书十年,没有接受过别人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2009年3月28日所进行的“地球一小时”活动虽然只有60分钟,但传递给地球人的节能环保作用却不可低估,它提醒人们:只要关注节能,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B:医改的深化毕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的引导,全体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形成推进医改的合力。 C:只有把政府增加的教育投入更多地向基础薄弱地区倾斜,让大多数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D:2009年伊始,国家再次出台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控政策和财政保障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