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逾垣 脉搏 无瑕顾及 委曲求全 B:赧然 诨号 两全其美 越俎代庖
C:舂米 暴燥 出言无状 凭心而论
D:详实 诛连 浑水摸鱼 头晕目炫
请以“勇敢寻找雨后的彩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按广东省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人民网共同举办的“百万首都大学生同上一堂课”活动,首都师范大学邀请到北京市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宣讲团成员――郭海燕教授作专场报告。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为主持人写一段话向听众介绍郭海燕教授。注意场合,语言要得体。(不超过150个字)(8分)
①郭海燕,女,1949年5月生。中共党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青年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艺术》杂志主编。
②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特约报告人,北京市社会主义荣辱观宣讲团特约报告人,北京市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宣讲团成员。
③自1984年起,先后应邀在国内外城市讲学多次,直接听众近百万人,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真理的传播者”。北京电视台曾连续播出她的专题讲座,反响强烈。
④1998年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2年、2005年、2006年获北京市灵山杯优秀报告一等奖和特别奖。还曾获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个人、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等。
[主持人]:
答案示例:[主持人]今天,“百万首都大学生同上一堂课”活动走进我校,我们有幸邀请到北京市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宣讲团成员,我校著名青年教育家郭海燕教授给同学们作专场报告。郭海燕教授先后应邀在全国各地讲学,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真理的传播者”,在广大青年学生中,享有盛誉。下面就请郭海燕教授为我们作报告。大家欢迎。(有身份介绍2分,有事迹介绍2分;适于场合2分,语言得体,有敬词,2分。)
下面是一则消息,请依据提供的文字,在开头横线处添加一句能够统领并概括后面内容的起始句。(4分)
本报讯 。据了解,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前日晚间接到广东省卫生厅通报,确诊一宗霍乱个案,病人是一名居住在深圳的29岁女子。患者与丈夫9月底在香港参加一个旅行团,于今年9月27日至10月1日前往泰国旅游。10月1日该女子出现水泻及呕吐病征,第二天入住深圳一家医院,目前仍在留院治疗,情况稳定。据悉,前日深圳卫生部门的实验室化验结果显示,该女子的粪便样本对霍乱弧菌O1小川型呈阳性反应。
答案示例:深圳一名29 岁女子在香港参加一个泰国旅行团后(1分),感染霍乱(1分),现在深圳一家医院住院治疗(1分),情况稳定(1分)。
阅读下面的人物通讯,完成16―18题。
一种坚持:灾难接踵而至,他决不放弃诺言
――谢延信替亡妻照顾多难的家32年
1973年4月16日,21岁的滑县青年谢延信与同乡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1974年7月份,谢兰娥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40天后,因产后风离开人世。
妻子不在了,谢延信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岳母有肺气肿、胃溃疡,丧失了基本劳动能力,唯一的内弟先天呆傻,连生活都难以自理。
看着老人痛不欲生的样子,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善良的谢延信“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爹、娘,兰娥不在了,我就是您的亲儿子,你们有病我伺候,百年以后我送终!”
“快起来!快起来!孩子,你的心意我们领了,有这份心我们就知足了。我们不敢有这种想法,也不该耽误你的前程。孩子,你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岳父母一边一个去搀女婿谢延信。
“爸!妈!我决定了!”谢延信又磕了一个头坚定地说。
给妻子办完丧事,岳父一个人去了300多里外的焦作煤矿上班。谢延信把岳母和内弟都接到家里,安顿下来。那时是挣工分吃饭,他每天忙完外头忙里头,岳父有时也捎点钱来,一家人虽然困苦,但生活还算温馨平静。
然而,这种温馨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79年春天,岳父在煤矿宿舍深度中风,被工友送到医院抢救。在与死神顽强搏斗了7天7夜后,老人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却永远地失去了站立的能力,成了瘫痪病人。
现在,家里一病、一瘫、一傻、一幼,没有一个不需要照料的。面对苦难,谢延信没有怨言,他用肩膀扛起残破的家。
为了方便给岳父治病,在岳父单位的帮助下,他们在职工临时招待所找到两间9平方米的小房,开始了异地的艰难生活。岳父每月60多元的病休工资养活不了全家4口人。延信就一边伺候岳父,一边抽空到附近的砖窑场打零工。
老人患病后,大便时常干结,延信就用手一点一点地给岳父抠;岳父患肝硬化引起双腿浮肿,他每天用热水给老人烫脚、按摩。怕岳父躺久了得褥疮,他定期给老人翻身,每天背老人晒一次太阳。老人卧床18年,从未生过褥疮。为从嘴里省点钱给两位老人看病,谢延信他春天到地里挖面条菜,夏天挖马齿苋,秋天到地里拾红薯叶、红薯梗,冬天拾别人扔掉的白菜帮,自己腌制的十余种四季小菜成了他一日三餐的菜。
1996年8月,69岁的岳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8月28日下午,已昏迷两天两夜的老人突然睁开眼睛盯着谢延信,嘴张了张却发不出声音。谢延信知道岳父还有两件事放心不下,他把岳父的头放到自己怀里,对老人说:“爹,您放心,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娘和弟弟饿着。娘百年后,让弟弟跟着我,决不让弟弟受一点委屈!”听罢他的话,老人两行热泪从深陷的眼窝里流了出来,带着无尽的依恋和感激,安然地走了。
2003年,谢延信自己也因脑出血住院,后来虽然抢救过来,但落下了行动迟缓的后遗症。生活的不幸折磨了延信32年,经济的拮据伴随了他32年,然而谢延信从来没有向困难低过头。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但承诺的誓言决不改变,不管千难万难,只要有能力去做,就要尽心尽责。
谢延庆以超常的爱心,在漫长的32年中,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段感人的人间真情。
(摘自《大河报》 有改动)
16.这篇人物通讯以谢延信为报道对象,记叙了他的哪些主要事迹?(4分)
17.在这篇人物通讯中,最令你感动的是谢延信的哪些精神品质?为什么?(5分)
18.写人有了细节,才能反映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使作者笔下的人物丰满、细腻、生动。本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以达到感染、教育读者目的的?(6分)
16.(4分)答案示例:①妻子去世后,谢延信把岳母和内弟都接到家里照顾。②替瘫痪在床的岳父抠大便。③每天给岳父烫脚、按摩。④每天背老人晒一次太阳。⑤为了省钱给老人治病自己过着异常艰难的生活。(每点1分,答出4点给满分。)
17.(5分)答案示例:(要点)谢延信32年不放弃诺言的诚信、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永不屈服的坚韧,以及舍己赡养亡妻父母的孝心,这些都令我感动。谢延信忠厚老实,为一句话守了一辈子,是女婿、孝子的典范!家庭是人世间最可信赖的社会细胞,谢延信做到的不仅仅是孝,更是对家庭亲人的忠诚,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就是这种忠诚。
18.(6分)答案示例: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相结合手法来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以达到感染、教育读者的目的。第一,正面刻画。①语言描写。“爸!妈!我决定了!”男儿一诺千金,果断的承诺心似磐石般坚定。“爹,您放心,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娘和弟弟饿着。”朴素的语言尽显孝子善良的灵魂。②心理描写。“看着老人痛不欲生的样子,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这一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物强烈的责任感。③动作描写。“抠”“烫”“按”“翻”“背”等,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描写了谢延信耐心、细致照顾老人的过程,刻画一个令人难忘的孝子形象。(3分)第二,侧面描写。①“老人两行热泪从深陷的眼窝里流了出来,带着无尽的依恋和感激,安然地走了。”通过描写老人流泪的细节,侧面烘托出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②“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但承诺的誓言决不改变,不管千难万难,只要有能力去做,就要尽心尽责。”通过记者的转述表现了谢延信坚守承诺的决心和对这个苦难家庭的责任感。(3分)
阅读下面的新闻评论,完成12―15题。
泪水流成一条爱的河流
徐东
自从发生震灾以来,我几乎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感到自己有太多感受,而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我天天关注着有关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泪水在我心里和眼中涌动。我相信这几天,中国人的眼泪已经流了太多。
社会各界对震灾的关注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国家、爱、人生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在苦难中认识到我们的脆弱与坚强,而这种脆弱之后的坚强又是何等的有铿锵有力。每个人,那怕是平时淡漠世事人情的人都会被震撼,被感动,都会愿意为受灾的地区和人们献上自己的一份祝愿,一份力量。八九十岁的老人,有的坐着轮椅去为灾区捐款;两三岁的孩子,被母亲抱在怀里,为灾区捐款。而一位天津的企业家,在捐款三千万之后,又追加了七千万,他动情地说:我们要建最好的学校,震不塌的学校。在这次震灾中,我们看到有太多正在上课的孩子被埋在废墟之下,我们的心被揪痛了;我们将近七十岁的__在考察指导救灾时失声痛哭的时候,我们的心被揪痛了;在社会各团体与个人纷纷为灾区捐款捐物的时候,我们的心感受到有太多的心被灾情牵引,被悲伤与爱一次次地揪痛!
在我的感觉中,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追求物质利益的中国人从来没有这么团结一致过,从来没有这样感动过,从来没有这样相互关爱过。我相信有更多的人在这次灾难中会想到,我们的屋可塌、路可断,但人间的真情与爱心是震不坏的。我们在这次灾难中对爱会有新的认识,对我们的国家和同胞,对我们自身也会有新的认识。面对这样的灾难,举国同悲,面对这样的困境,一起承担。当我看到那么多为了灾区贡献自己的资财与力量的人,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力,但我同时也感受到,我们大家团结起来的力量的伟大与不可战胜。我在反省自己,我想自己平时我为什么会对我们的国家,对自己,对他人有那么多的抱怨与不满呢?而我自己又为我们的国家,为别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呢?我在想,我们对爱,对每个人,不管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不管是官员,还是老百姓都需要普及一种爱的思想。我们要相信爱,敢于付出爱,维护爱。这次大地震,震动了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我们发现自己不再孤独,原来我们大家都是有爱的,我们都是愿意付出的,我们是渴望生活在有爱的世界里的。
在灾难到来的时候,我们更加清楚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我们几十个人,可以花上几十个钟头去营救一位受伤的,甚至可能不能再对社会有所贡献的老人――因为他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同胞。在灾难到来的时候,我们更加清楚国家的力量与荣誉,我们的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对员、医护人员,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是国家的组成部分,我们听从国家的号召,凝聚成国家的力量,我们团结在一起,共抗灾难,我们相信会最终会取得胜利,而这样的一次胜利,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荣誉。在次灾难到来的时候,我们更加清楚什么叫公民的责任,人生的意义。当我们向捐款箱投放爱心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这是做为一个国人应该做的一件事,在捐献爱心或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同时,我们会发觉我们活得特别有价值。大爱无疆,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也会感到自己个人小情小调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无病呻吟。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清楚自己同时也是别人,而所有的人,也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和父老乡亲。
我作为一个写作者,我的心一次次被揪紧,那些被埋在废墟下等待救援的人,那些为了他人的生,付出自己的死的人,那些受伤甚至将要成为残疾人的人,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和失去孩子的父母,那些日夜不停地救人的人,为灾区捐献爱心的人。我的心一次次掀动泪水的波浪,同时也仿佛看到了中国人的眼泪已经流成了一条爱的河流。让我们祈祷与祝福灾区的人们从灾难中坚强地站起来,重建家园。让我们通过这次灾难,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祖国。
提交日期:2008-5-20 10:20:00
12.以下的表述,与作者的观点相符的两项是 (4分)
A.我们在苦难中认识到自己的脆弱与坚强,而这种脆弱与坚强又是何等的有铿锵有力。
B.越来越多的人为灾区捐款捐物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有太多的心被灾情牵引,于是我们总被悲伤与爱一次次地揪痛。
C.在当下,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追求物质利益的中国人,好久以来已没有团结,没有感动,也没有如此相互关爱过了。
D.这次灾难让我们认识到大家团结起来的力量的伟大与不可战胜,我们平时不应该对国家,对自己,对他人有那么多的抱怨与不满。
E.这次大地震,让我们发现自己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已不再孤独,我们清楚自己同时也是别人。
F.我们也同时感到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类的力量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大自然的威严有时候令人无法抗拒。
13.下面不是说明“追求物质利益的中国人从来没有这样相互关爱过”的一项是(3分)
A.八九十岁的老人,有的坐着轮椅去为灾区捐款。
B.两三岁的孩子,被母亲抱在怀里,为灾区捐款。
C.一位天津的企业家,在捐款三千万之后,又追加了七千万。
D.将近七十岁的__在考察指导救灾工作时失声痛哭。
14.在作者看来,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我们对哪些问题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呢?试分条归纳出来。(4分)
15.在第3自然段,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这样写有何作用?(5分)
12.(4分)答案:DE(A.原文中是说“脆弱之后的坚强铿锵有力”。 B.“被悲伤与爱一次次地揪痛”的应该是“太多的心”。 C.应该说“没有这么团结,没有这样感动”。 D.第3段可以看出。E.从第2、4段可以看出。F.无中生有,本文没有此观点。)
13.(3分)答案:D(列举__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我们的心在被揪痛”。)
14.(4分)答案: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①、对生命价值与尊严的认识;②、对国家力量与荣誉的认识;③、对公民责任与人生意义的认识;④、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每点1分)
15.(5分)答案: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1分)作者将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同那些为了灾区贡献自己的资财与力量的人进行对比,将自己的抱怨与不满同那些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的人进行对比,(2分)突出了人间真情与爱心的伟大,号召在全社会普及一种爱的思想,倡导一种大家都愿意为爱而付出的理念。(2分劝学 荀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劝学》荀子)
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不拘于时, 。(《师说》韩愈)
⑶ ,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行》白居易)
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答案: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学于余
⑶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⑷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⑴、有人评价此词:“从虚处着笔,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结合词中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4分)
⑵、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堪称神来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试分析其中的妙处。(4分)
⑴、(4分)答案:同意。(1分)我认为词中“杨花”的形象就是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2分)如:“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紧承“有思”而来,词人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的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跃然纸上。(分析时也可以列举其它句子)(1分)
⑵、(4分)答案:这一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令全词生辉。一、情景交融。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情中见景,景中含情,总收上文。二、虚实相间。究竟是离人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的离人之泪?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似与不似之间。三、呼应词首。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余音袅袅的回味之感。(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就可得满分。)
赏析: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5.(3分)答案:A(考查实词。“笃”修饰“志”,应解为“坚定”,即志向坚定。)
6.(3分)答案:B(A 前者表目的连词,相当于“来”;后者介词,把。B “其”都直接充当主语或小主语,译作“他”C 前者结构助词,的;后者代词,他,指曹端。D 前者动词,做、担任;后者动词,写。)
7.(3分)答案:C(前句属教化和公德一类,后句称赞曹端学识渊博。)
8.(3分)答案:B (本题考查阅读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中的“在认真研读谢应芳的《辨惑编》之后”应该是在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之时”。)
9.(9分)(1) (3分)答案: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2)(6分)答案:①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注意文言虚词“其”“而”“以”“为”的用法和意义。)②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注意译出判断句式。)
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何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fó jiāo ,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信中说道:“fó jiāo 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dào jiāo 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fó jiāo 的、巫术的、阴阳__、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做到公了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那么百姓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薄州学正。霍州、薄州、蒲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拉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课教学。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心丧之年,霍州百姓(听到曹端去世)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安葬在故乡,于是留葬在霍州。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小树问大树:“你吃什么才长得这么大呢?”
大树说:“我每天吃青山一座,白云两片,蜂鸣与蛙唱四两,早晚各吃晨曦与落日一遍,有时也吃些鸟粪、腐叶,喝点朝露和山泉。”
小树:“吃这些你的体形就这么完美和谐?”
大树:“这还要感谢风雨雷电。风为我做身材的修饰,雷为我劈去放肆,雨为我洗去尘土,电为我斩去高傲。”
小树又问:“为何有的树木长得枯黄又干瘦?”
大树说:“因为我们各自的菜单不同。他们选择吃的是愤事、是抱怨、是__,因此就不能青翠光鲜。”
请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你对上面材料的感悟或见解。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要点解读
这是一则多角度立意的材料作文,命题意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珍重生命。
审题的突破口在于三问三答的内涵,尤以大树的回答为要。针对小树关于怎样成长得健壮、完美的问题,大树的回答是:要吃青山、白云、蜂鸣、蛙唱-----大自然的精华;要吃鸟粪、腐叶-----吸收后可转化为成长所需的营养(如批评);要经受风雨雷电的的洗礼――在挫折中经受磨练;拒绝阴暗的情绪拥有乐观向上的情趣。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四个写作角度。
正确立意:
1、2、3、4见要点解读
5、成长需要各种营养( 物质营养与精神营养如:书本知识、师长教导与传授的经验、艺术、体育等方面)材料中第一第二观点
6、要选择正确的人生态度(乐观、坚强等)材料中第三第四观点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