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4题。(共15分)

诗文中的清明节

张巨龄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相传其俗起于西周时期。所以,史上早就有“周公作时训,定二十四气”的说法。宋元之交的吴澄在他所编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一书中曾写道:“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就是说,到了这时,天气清和明朗,草木开始萌茂。因此,民间早就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说法。
  清明,同样是一个充满祥和惬意气氛的节日。所谓“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诗人高菊卿诗句),其实“祭扫”只是清明的一项并非主流的活动,真正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的是“踏青”、“折柳”、“拔河”、“蹴鞠”、“放风筝”和“荡秋千”等重要内容。
  “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这首唐朝羊士谔所写的诗就画意般地歌咏了人们在清明这一天走出家门,到青山远村折柳、踏青的情景。“上巳”,指的是农历的阳春三月。据史料记载,踏青之俗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兴起了。
  以苏州西山水月寺的题诗和“无碍泉”而闻名的宋代文人李弥大有一首诗写道:“蒙蒙细雨网春晖,南阳清明二月时。细草养泥留燕子,好花藏蜜待蜂儿”。这里,作者一反唐代诗人杜牧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郁闷情绪,为我们编织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清明时节了,看那拱破松软的泥土刚长出的嫩草,就不禁使人想到衔泥筑巢的春燕;那沐浴着春雨绽放的鲜花,仿佛正等待着勤劳酿蜜的蜂儿来吸吮呢。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据说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家家都要“乞新火”。所以,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并起来过。唐朝诗人韦应物有一首诗歌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度阁来”。这里说的是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蹴鞠”玩耍的事。“蹴鞠”,就是踢皮球。汉代刘向在他的《新序》一书中曾有所谓“寒食塌青蹴鞠”的记载,而唐代的另一位诗人仲无颜在他的《气球赋》中更生动地记录了人们蹴鞠嬉戏的场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丸走,乍凌空似月圆”。这颇具现场感的描述,正是我国足球运动端倪的一个形象写照!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唐人韦庄的诗句,说的是“荡秋千”。阳春三月,鸟语花香,深闺中的女孩子忍不住走出闺门,来到自家的院子里荡起秋千。这也是一幅清明艳丽生动活泼的图景啊。
  在中国,清明节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随着时代的前进,清明节也不断丰富着内容,增添着新的文化内涵。请听中国__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同志在1964年的清明节所写的一首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访旧踪。”清明节,重访党的一大会址,董老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清明节车过嘉兴烟雨楼》诗篇。这朴实无华的语言,这深沉缅怀的情感,难道不使我们想起那嘉兴湖畔星星之火的小船而感慨万端吗?(选自2008年4月3日的《光明日报》有删节)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哪两项?(6分)

A.清明节在中国的传统中一直都只是一个充满祥和惬意气氛的节日。

B.从古人有关清明活动的诗文中,我们知道清明节还是一个劝人们抓紧时间耕种田地的重要日子。

C. “蹴鞠” 嬉戏其实就是我国足球运动的最早形式,所以我国的足球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D.“祭扫”只是清明节的一项非主流的活动,并不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

E.本文作者列举众多写清明节的诗文表明不同时代的人们过清明节的方式不一样,新时代的我们在继承过去的传统的基础上,也为清明节增添了符合时代特点的文化内涵。

13.根据文中内容,下列有关清明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3分)

A.清明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B.清明寒食两节前后相连,所以古人常将两节放在一起过,清明这一天要禁动烟火,要等到清明过后才能生火。

C.因为清明节一般是在农历的三月,正是春暖花开、天气清和明朗的时候,在这时出外踏青、折柳欣赏春光自然就成为古今人们喜欢的活动。

D.随着时代的前进,清明节也不断丰富着内容,增添着新的文化内涵。缅怀先烈已经成为现在清明节的一项重要内容。

14.今年4月4日是作为法定节日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备受各方关注。请你结合本文或自己的了解谈谈清明节从民间层次提升为主流文化层次的意义。(不少于三点。)(6分)

12、答案:B、E(A项“一直都只是”错;C项从文中可知汉代已有“蹴鞠”嬉戏;D项“并不具有文化内涵”不符合文意,应该是“并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

13、答案:B。(清明这一天不是要禁动烟火,而是乞新火。)

14、答:(1)、增强血亲观念,清明节祭祀故土祖墓将分散于各地的亲人重新聚在一起,增强了彼此的感情,还寄托着祈福子孙、期盼家族吉祥兴旺的美好愿望。(2)、在清明祭祀活动中,重温祖先智慧,增强对民族、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3)、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清明节内涵也极为丰富:其一是忠孝文化;其二是感恩文化。祭祖拜先的清明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敬重先祖,心怀感恩的优秀品质和情怀。(4)、通过举行公祭活动,可以引导我们的国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习先烈们的精神,铭记我们民族的历史,进而增强忧患进取意识,激励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奋发图强。(5)、体现了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思想。(6)、唤醒了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觉,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答到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4)细雨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

(1)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2)漠漠水田飞白鹭。(3)天生我材必有用。(4)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的意思是闲居。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清代冯浩《玉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敌”字险而稳,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成“敌”字,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对”字,是“相对”的意思,只能表现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有“承受”之意,不仅创造出一种孤寂、凄寒的意境,更是将诗人空床独寝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和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非常真切的表现出来,偏于主观精神状态,内涵丰富得多。因此用“敌”比用“对”好。)

5、B(A害:妒忌;C延:试探,迎引;D捐:除去)

6、C(A转折连词,却/表修饰;B就是,副词/就,表承接;C就,表承接;D主谓间,助词,无意义/的,结构助词)

7、C(①吴起与田文论功后,吴起认为自己不如田文;③公叔的谎言;⑥到楚国后的情形)

8、D(太子即位,由于射杀吴起而获罪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9、(1)(3分)我听说汉军用千两黄金和有万户人口的乡邑来悬赏买我的头,我送给你做个人情吧。(翻译出“购”是“悬赏”,“德”是“好处”“恩情”“人情”可各得1分,状语后置句式的特点要翻译出来,占1分。)

(2)(3分) 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翻译出省略部分、固定格式“以……为”和“速”的意思可各得1分。)

(3)(3分)项脊轩一共遭受了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烧,大概是有神灵护佑了。(翻译出“凡”“德”“殆”得2分,句意1分。)

附文言文译文

吴起,卫国人。魏文侯任用他做大将,文侯死后,吴起又臣事他的儿子武侯。吴起担任西河郡守,很有名气。魏国设丞相职,以田文为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允许我和你比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率领三军,便士兵乐于效死拼命,敌国不敢打我们的主意,你和我哪个更强?”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管理百官,使百姓亲近,使府库充实,(在这方面)你和我相比哪个更强?”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镇守西河令秦兵不敢向东(进犯),韩国、赵国归顺,(在这方面)你和我相比哪个更强?”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这三点,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何道理?”田文说:“国君年幼,国人疑虑,大臣尚未亲附,百姓尚不守信,在这个时候,是把国政交给你呢?还是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半天,说:“交给你了。”田文说:“这就是我为什么会位居你上。”吴起这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担任丞相,娶了魏国公主,而妒忌吴起。公叔的仆人说:“吴起很容易除掉。”公叔说:“怎么办呢?”他的仆人说:“吴起为人节廉而喜欢名声。你趁机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人,而你的国土太小,又与强秦为邻,臣私下担心吴起不会有久留的心愿。’武侯会说:‘那怎么办呢?’你趁机对武侯说:‘可用把公主嫁给他的理由邀请他,吴起有久留之心就会接受,无久留之心就会拒绝。用这种办法来猜测试探。'你再叫吴起一起回你家,然后叫公主对你发脾气,表示看不起你。吴起见公主轻视你,就一定会拒绝娶公主。”于是吴起看到公主轻视魏国的丞相,果然拒绝了魏武侯。魏武侯起了疑心,不再信任他。吴起害怕获罪,于是离开魏国,立刻前往楚国。楚悼王平素就听说吴起贤能,一到楚国就让他当了楚国的丞相。吴起申明法令,捐弃多余的官吏,废除公族中的疏远子孙,(把节省下来的经费)用于养兵。南面平定了百越;北方吞并了陈蔡,击退了三晋;向西攻打秦国。等到悼王死后,宗室大臣作乱,攻打吴起,吴起跑到悼王停尸的地方,趴在悼王的尸体上,讨伐吴起的人因为射杀吴起,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太子即位后,因射杀吴起而被治罪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香港的执法者并不会因为林建岳的否认而放弃对整个事件的继续深入调查,幕后有无黑手相信自会真相大白。 B:也许有人认为,网络为某些人散布谣言提供了便利,谁都可以利用谣言制造杀伤力,谁都可以成为谣言的散布者。 C:今年“红五月”活动能否取得完满成功,关键在于各部门准备工作的充分、选送节目的精彩和同学们的参与热情。 D:西藏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局势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这使得达赖企图复辟封建农奴制社会越来越渺茫。

填人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1)《长江7号》在公映之前进行了 宣传以造势,果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2)每一次上街,我都能看到一些衣衫褴褛的人跪在路边向行人 施舍。(3)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母亲的下岗让家里所有人都心情沉重,往常热闹的家变得特别的

A:大事   乞求   安静     B:大事    祈求    寂静 C:大肆   祈求   安静     D:大肆    乞求    寂静

请按下面要求作文。

宁静的山是心灵的绘画,宁静的水是灵魂的诗篇,宁静的夜是精神的书籍。静是一种品德,是三省吾身后的人生独悟;静,是一种修为,是潮起潮落后的生活本真。静是一种享受,是人与人之间心灵默契下的和谐安详。

请以“静”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按照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参照下前后句的形式和含义,在横线上填写句子,使之和前后句形成意义相关句式相近的排比。(5分)

你无法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示笑容; .

;你无法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参考例句:你无法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旬式2分,内容2分,连贯1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四项中选答三项;6分)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苏轼《赤壁赋》)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也。(韩愈《师说》)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野老

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 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 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 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 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此诗写于上元元年(760),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经过长年颠沛

流离之后,总算得到了一个憩息之处,这使他聊感欣慰。

(1)诗歌的前四句主要写了那些意象?写出了景物环境的什么特点?(4分)

(2)诗歌的后四句写景的角度(或基调)与前四句有何不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3分)

(1)前四旬写了篱边、柴门、澄潭、返照、野老、渔人、贾客等几组意象(写出2个得1分,4个得2分),写出环境景物恬静闲适的特点(2分)。

(2)角度:前四句是实写,后四句是想象(虚写);基调:前四句恬静和谐,后四句悲慨哀伤。 (2分,从角度或基调答均可)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或报国无门的痛苦)。(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