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7―19题。

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
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的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好像姑妈那句话中的“天”一直没有热。
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母亲在那段路上告诉我姑妈去世的事。她说:“你姑妈死掉了。”
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
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
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
17.作者说姑妈“她怕寒冷”,这“寒冷”有几层含义?(4分)

18.请对“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这句话中“偎”和“抱”作简要赏析。(4分)

19.“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这句话包含了母亲怎样的感情?(4分)

17.作者说姑妈“她怕寒冷”,这“寒冷”有几层含义?(4分)

答:(1)自然界的寒冷:姑妈的故事发生在寒风吹彻的冬天。

(2)心绪的冬天:步入生命冬天的姑妈,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这是来自生命终点的恐惧,是对无法逃避的衰老与死亡的无奈。(每点2分。)

18.请对“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这句话中“偎”和“抱”作简要赏析。(4分)

答:⑴ “偎”字传神地写出了姑妈年老的孤独,无人相伴,只有一间矮土屋。⑵“抱”字反衬出姑妈所感受的寒冷十分强烈,不管是冬的寒冷还是内心的寒冷,都让姑妈饱受煎熬。(每点2分。)

19.“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这句话包含了母亲怎样的感情?(4分)

答:这是悲苦者的自嘲,姑妈在世时,常让母亲天热了过去暄暄,但母亲迫于生存的压力,无暇顾及;2分。而姑妈只能孤独的生活,孤独的死去,母亲这一句“天热了”,正表达了母亲对姑妈的愧疚和怀念,也表现了贫寒者对残酷现实的无奈。2分。

6.A.过:游览。

7.B( A,适:去、往。C,聊:暂且、姑且。D.危:病危)

8.C(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连词,表递进,可译为“更”/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A,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凭借。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的。D,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但是/连词,但是/代词,这样。

9.C(不是实写,而是虚写。)

填入下面各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出生在原籍老家,呱呱坠地之后,生命就同那块土地、那方水土血脉相连了……然而,生命在躁动中,生长着初始的希望和信念。稍长之后,远行的期冀、负笈求学的热望、文化的__,生命的底色上在不断地涂抹着变幻着。生命被创造出来之后,既有 ,又有 ,更有 ;一端 ,一端又 。①无定的漂泊  ②苦苦的追寻  ③坚执的笃守 ④连结着故乡那方水土  ⑤同现代文明的风景接通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①③④⑤ D:②③①⑤④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衍化成了一场世界各国实体经济有着显著影响的经济危机。需要回答的迫切问题就是这场危机下的实体经济会向哪一方向继续发展。 B: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娱乐场所、商场市场、高层建筑等场所连续发生火灾,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C:2月10日,美国一颗通信卫星与一颗俄罗斯已报废的卫星在太空中相撞。专家指出,美俄卫星相撞产生的碎片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地球监测卫星的危害会更大。 D: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公安机关提醒广大待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对职业中介要增强防范意识,以免因求职心切而上当受骗。

下列各项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垂青 婆挲 急不遐择 单摆浮搁 B:肇开 啃馍馍 彬彬有理 管窥蠡测 C:蹊翘 愧杀 声名雀起 臻臻至至 D:攀掾 钦慕 昏阙 肆无忌殚

阅读下面的材料,以“静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充彻着喧嚣和浮躁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一个静听的耳朵,静听山中的溪流,我们收获一份纯净;静听枝头的鸟鸣,我们收获一份活力;静听师长的教诲,我们收获一份经验;静听学友的倾诉,我们收获一份友谊……

“静听”是一个偏正式的动词,“静”是“听”的方式,“听”是主要的行为。从材料可以得到提示:在现在的社会我们很需要静听;不仅要听自然的声音,还要听社会的声音;不仅是听传到耳朵的声音,还要听传至心灵的声音;只有听,才能有收获。文章可以从以上四个角度切入,也可将四点综合起来表达自己对“静听”的理解;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散文。但是要体现是“静”,如果只是写“听”的,应该算是基本符合题意,在立意的赋分上只能在三等起评。

请根据下面材料的要点,给“戏剧”下一个定义。(4分)

①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

②戏剧反映社会生活。

③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

④戏剧揭示社会矛盾。

答:戏剧是

戏剧是一种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4分,不是单句不得分,四项内容缺一项扣1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17题

仰望苍天

在这片开阔地带,一切都是如此的平和与舒展,澄明和悠然。这时正好是仲秋,适时的气候给人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带来清爽的惬意。一些在都市里被遗忘的姿势,此时又在这山野中拣回来了。真的,我好久没有利用仰望这个姿势观赏苍天了。

在城市里,我大都用平视或俯视的姿势,外出时是为了躲避往来的车辆和擦肩而过的行人;而在书斋里,则是为了翻读古书。这些往往把我小时候喜欢仰望的姿势冲淡了。那时仰望天空,感到神秘和不可思议;退而仰望自家的果林,笔直的木瓜树上黄澄澄的木瓜,垂于枝头红艳艳的荔枝,仰望时心田流满了口水。只是后来,这个姿势随着我的长大和城市的拥挤,不用似乎也无大碍。

现在,我坐在一堆奇形怪状的木头疙瘩上,仰望天幕,有一大群的鸟正从远方飞来。它们相互应和着掠过,转眼间就消失了。我的心因此快活起来,它们在这个夕阳时分为我所仰望纯属一种偶然,却又因这一偶然使我随缘任意地想。我首先想到晋人,想到以鸟入诗的陶渊明,他喜爱以仰望的姿势来充实清贫且闲逸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悠然”二字,就是仰望的灵魂,真是闲雅得很。陶氏笔下多鸟的意象,鸥、鹤、燕、雁不胜枚举,这都不是大气象之鸟,却舒展了诗人紧蹙的眉头:人理应像仰望中的飞鸟才是。晋人似乎对仰望有独特的嗜好,如王羲之《兰亭序》中有“仰观宇宙之大”的佳句,而当时的一些诗中,也多有“肆眺崇阿,寓目高林”的描绘。仰望与俯察可以说是常用的姿势,总是仰望更为提神,也更有超然玄远的意趣。人靠仰望,靠自已的眼神,与浩渺无限的宇宙连为一体。

正好是新月升空的时候,淡淡的,如同宣纸上淡墨一撇。在辽阔无垠的天幕上,一弯寒月未免过于孤单了,很自然使人想到清寒和简淡。我庆幸自己来得是时候。唐人也多有望月移情之癖,不少唐诗就沭浴在粼粼的月光里。只是唐人多以写三五月圆为乐事,面对苍茫天庭唏嘘不已。把玩这些月光晚会留下的佳作多了,会觉得感怀世事套路相近,无非是天上圆而地上不圆罢了。在我眼中,还是寒月寻味久远,那种缺失性的体验,会使人深刻一些,形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独特的审美指向,洞见人生来路的坎坷悲欢,慢慢摒弃一些虚妄和轻浮。再说了,仰观寒月必定对我笔下的韵致有些助益,我总是想,大凡把文章写得热闹了富贵了,不免世俗气升浮。文辞美仑美奂,乘起婉媚流波,圆满得皆大欢喜,心头终归还是贮存不住。寒月一般的笔墨大多有一缕淡淡的忧郁之美,低调潜行,藏露从容,避纤而就清淡。仰观朦胧如梦的寒月,你再看看周遭舒卷飘忽的寒云,幽深寂寞的寒山,森然静立的寒林,再烦燥不宁的心旌也会如同浴过一片清莹。真的,这样的月夜足以洗心。

仰望苍天,仰望那掠过的、飘过的、漫过的种种景致,靠我们有限的眼力和无限的眼神,远距离地与这一浩渺之美交通。人在仰望中测出了自己能量的疆界,内心必然充满起伏的潮汐:造物主赐予我们生命的同时,还教会我们利用各种各样的姿势。每一种姿势的设计都是有所苦心,有所用途,绝非多余。不仅有显见的实用性,还有深邃的精神性。只是有些姿势在我们人生旅程中不知不觉地遗忘了丢失了。这也必然失落相应的那一部分体验。我们理应为此而深深地惋惜

15.如何理解“在我眼中,还是寒月寻味久远”?(4分)

16.结合全文分析第2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7.作者说:“我们理应为此深深地惋惜。”根据全文,请谈一谈你对此的认识, 100字左右。(6分)

15、作者认为寒月带来的缺失性的体验能令人对生活有深刻独特的感受,洞见人生来路的坎坷悲欢,摒弃虚妄和轻浮;寒月可以助益笔下的韵致,使之忧郁低调,从容清淡;寒月还能涤清心灵。(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16、一方面,通过长大后不再仰望与儿时充满好奇、渴望的仰望形成对比,呼应上文;另一方面,儿时的仰望更多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表现,为下文仰望苍天的精神意义作铺垫,与文末的“只是有些姿势在我们人生旅程中不知不觉地遗忘了丢失了”相呼应。

17、示例:每一种姿势不仅有显见的实用性,还有深邃的精神性,体现着人们对美的感受、性情的陶冶和精神自由的追求。但在人生旅程中人类不可避免的会遗忘、丢失一些姿势、失落一部分情感体验,也使自己精神疆界受到禁锢,无法摒弃虚妄和轻浮而使自己更深刻,难以形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独特的审美指向,难以洞见人生来路的坎坷悲欢。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4题。(共15分)

诗文中的清明节

张巨龄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相传其俗起于西周时期。所以,史上早就有“周公作时训,定二十四气”的说法。宋元之交的吴澄在他所编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一书中曾写道:“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就是说,到了这时,天气清和明朗,草木开始萌茂。因此,民间早就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说法。
  清明,同样是一个充满祥和惬意气氛的节日。所谓“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诗人高菊卿诗句),其实“祭扫”只是清明的一项并非主流的活动,真正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的是“踏青”、“折柳”、“拔河”、“蹴鞠”、“放风筝”和“荡秋千”等重要内容。
  “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这首唐朝羊士谔所写的诗就画意般地歌咏了人们在清明这一天走出家门,到青山远村折柳、踏青的情景。“上巳”,指的是农历的阳春三月。据史料记载,踏青之俗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兴起了。
  以苏州西山水月寺的题诗和“无碍泉”而闻名的宋代文人李弥大有一首诗写道:“蒙蒙细雨网春晖,南阳清明二月时。细草养泥留燕子,好花藏蜜待蜂儿”。这里,作者一反唐代诗人杜牧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郁闷情绪,为我们编织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清明时节了,看那拱破松软的泥土刚长出的嫩草,就不禁使人想到衔泥筑巢的春燕;那沐浴着春雨绽放的鲜花,仿佛正等待着勤劳酿蜜的蜂儿来吸吮呢。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据说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家家都要“乞新火”。所以,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并起来过。唐朝诗人韦应物有一首诗歌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度阁来”。这里说的是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蹴鞠”玩耍的事。“蹴鞠”,就是踢皮球。汉代刘向在他的《新序》一书中曾有所谓“寒食塌青蹴鞠”的记载,而唐代的另一位诗人仲无颜在他的《气球赋》中更生动地记录了人们蹴鞠嬉戏的场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丸走,乍凌空似月圆”。这颇具现场感的描述,正是我国足球运动端倪的一个形象写照!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唐人韦庄的诗句,说的是“荡秋千”。阳春三月,鸟语花香,深闺中的女孩子忍不住走出闺门,来到自家的院子里荡起秋千。这也是一幅清明艳丽生动活泼的图景啊。
  在中国,清明节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随着时代的前进,清明节也不断丰富着内容,增添着新的文化内涵。请听中国__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同志在1964年的清明节所写的一首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访旧踪。”清明节,重访党的一大会址,董老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清明节车过嘉兴烟雨楼》诗篇。这朴实无华的语言,这深沉缅怀的情感,难道不使我们想起那嘉兴湖畔星星之火的小船而感慨万端吗?(选自2008年4月3日的《光明日报》有删节)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哪两项?(6分)

A.清明节在中国的传统中一直都只是一个充满祥和惬意气氛的节日。

B.从古人有关清明活动的诗文中,我们知道清明节还是一个劝人们抓紧时间耕种田地的重要日子。

C. “蹴鞠” 嬉戏其实就是我国足球运动的最早形式,所以我国的足球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D.“祭扫”只是清明节的一项非主流的活动,并不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

E.本文作者列举众多写清明节的诗文表明不同时代的人们过清明节的方式不一样,新时代的我们在继承过去的传统的基础上,也为清明节增添了符合时代特点的文化内涵。

13.根据文中内容,下列有关清明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3分)

A.清明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B.清明寒食两节前后相连,所以古人常将两节放在一起过,清明这一天要禁动烟火,要等到清明过后才能生火。

C.因为清明节一般是在农历的三月,正是春暖花开、天气清和明朗的时候,在这时出外踏青、折柳欣赏春光自然就成为古今人们喜欢的活动。

D.随着时代的前进,清明节也不断丰富着内容,增添着新的文化内涵。缅怀先烈已经成为现在清明节的一项重要内容。

14.今年4月4日是作为法定节日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备受各方关注。请你结合本文或自己的了解谈谈清明节从民间层次提升为主流文化层次的意义。(不少于三点。)(6分)

12、答案:B、E(A项“一直都只是”错;C项从文中可知汉代已有“蹴鞠”嬉戏;D项“并不具有文化内涵”不符合文意,应该是“并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

13、答案:B。(清明这一天不是要禁动烟火,而是乞新火。)

14、答:(1)、增强血亲观念,清明节祭祀故土祖墓将分散于各地的亲人重新聚在一起,增强了彼此的感情,还寄托着祈福子孙、期盼家族吉祥兴旺的美好愿望。(2)、在清明祭祀活动中,重温祖先智慧,增强对民族、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3)、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清明节内涵也极为丰富:其一是忠孝文化;其二是感恩文化。祭祖拜先的清明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敬重先祖,心怀感恩的优秀品质和情怀。(4)、通过举行公祭活动,可以引导我们的国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习先烈们的精神,铭记我们民族的历史,进而增强忧患进取意识,激励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奋发图强。(5)、体现了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思想。(6)、唤醒了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觉,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答到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4)细雨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

(1)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2)漠漠水田飞白鹭。(3)天生我材必有用。(4)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