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16~18题
红绿灯
荣 浩
张三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还是农民,现在就成了民工了。张三成为民工之前没有走过这么宽敞这么漂亮到大马路,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小汽车,甚至那些高大的棕榈树,张三也觉得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张三从工棚走到最近的一个小商店要经过两个红绿灯,最初张三不懂看红绿灯,和其他工友一样看到没有车就跑过马路,直到有一次一辆从身后冒出的小车差一点把他撞倒,开车的人把车停下来臭骂了他一顿,说你妈妈的长没长眼睛啊没看到人行道是红灯啊什么的,张三这才知道原来要等人行道的绿灯亮了才能过马路的。
后来每次过马路的时候,张三都会站在路边老老实实的等绿灯亮了,才会大步走过马路。但有些人是不管这一套的,特别是工地放工大伙出去逛街的时候,都是蜂拥着走过马路,没有人注意电线杆上的是红灯还是绿灯。这个时候张三总会在一边嚷着,红灯红灯不要过。有些与张三相熟的工友就扯着张三到衣袖说,你奶奶的神经病,管它什么灯赶紧过啊。这种时候张三总是死活不过,没车过来他也不过,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拉张三了,甚至平时一说起张三来就说,他呀,就整一个傻冒分子,马路上没车他也要等空气过了他才过。
张三记得离开村里之前村长曾经对自己说过,去到城市里不管别人怎么样做,自己要有自己的办事原则,村长是个出过城见过世面到人,他的话听了是没错的,村长的话村里人基本都听,张三觉得这点觉悟自己还是有的。
但是张三在过马路的过程中很快又发现新问题了。每次绿灯亮起来后,他刚走到马路中间的隔离带时,身后左转弯的车辆就已经来到跟前了,剩下来的半边马路他根本就过不了。他就只能站在马路中间等待下一次绿灯亮起来。本来等两次绿灯张三也是不介意的,但是他总觉得自己站在马路中间不安全,甚至有一次一位司机一边按着喇叭一边骂了张三几句脏话。张三就来气了,这个什么破红绿灯,明明是绿灯还是过不了马路,车那边明明是红灯又允许他们转弯。这还叫不叫人活!
挨过几次骂以后张三甚至想某一天找块石头来砸掉这个红绿灯。但是想到村长说在外面千万不要犯事,想到还要继续工作赚钱供小孩读大学,张三就忍来下来。直到有一天有一辆交警的巡逻车经过,张三突然眼前一亮,一拍脑袋说,真混啊,这个问题找交警报告个情况不就解决了么!
张三于是跑到马路中间把交警拦了下来,向那个大胖子交警汇报了这个情况。交警一脸和蔼,听了张三的报告就对张三说,这个我们回去会向有关方面反映的,将会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张三连忙说,我相信首长,我相信政府。弄得大胖子哈哈大笑。
张三回来就跟工友们说,马路上那个红绿灯的情况我已经向有关部门汇报了,这个月就能解决问题。工友们就笑,张三啊,你真有能耐啊。说不定那天政府的人还会来这里登门感谢你呢。这马路的灯会为你随便改吗?改了人家那些车要等多久才能过马路啊?张三就说,我不跟你们说,人家警察都说会处理好的,你们就在这里瞎讲,平时过马路也瞎窜。
工友不理会张三了,张三就开始等待红绿灯状况的改变。但是等了半年,工友们还是那样闹哄哄的乱闯着过马路,张三还是要等两次绿灯才能过。唯一不同的就是,张三向警察汇报的这件事就成了整个工地的经典笑话。
张三后来想,或许那个大胖子警察忘了这件事吧,他们平时工作那么忙,我或许应该直接向有关部门反映一次。但是张三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有关部门主管这个的。张三想到了儿子,他在大学念书,有文化一定懂这个;另外村长应该也懂。于是张三给儿子和村长都写了一封信,问问他们应该向什么部门反映这个问题。儿子马上就打了一个电话来,打到一个工友那叫张三去接的,儿子跟张三说,这个东西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的,但是你不要瞎操这份心了,自己才多大能耐,该怎么过马路就怎么过马路,注意安全就完了。张三听了就来气,狠狠的骂了儿子一句你这书咋读的就把电话挂了。后来村长的信也来了,和儿子说得差不多,最后还说张三你好好琢磨赚钱养家吧。村长这一说,张三叹了一口气就不再想这件事了。一个月以后,张三的一个工友在红绿灯那个路口被车撞死了。这个工友是张三隔壁村的,就是经常借电话给张三接的那一个。
昨天,我二婶十万火急的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叫我到隔壁市想办法把张三从看守所领出来。我吃了一惊说咋的了?二婶说,村里人来电话说前天夜里张三爬到电线杆上用铁锤把马路上的一个红绿灯给砸了。
而这个张三,就是我二叔。
16.小说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叙写工友们不但过马路瞎窜,还一再嘲笑张三改变红绿灯状况的努力。这反映当前存在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17.张三给儿子和村长写信收信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18.老实本分的张三最终砸了红绿灯,你对此是怎么看的?
16.小说叙写工友们的群像,反映了当前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主要是不少人不懂、不守规则,对公益十分冷漠,只顾自己,眼光短浅,反而嘲弄热心公益的人。
17.(1)从小说的结构上看,张三收信后不再想红绿灯的事了,前面“反映情况”的情节平息了,但其实问题没有解决,埋下了下文工友被车撞死、张三砸红绿灯的伏笔,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张三给他认为“有文化”的儿子和 “有见识”的村长写信,表现出张三改变红绿灯状况的努力是十分较真的,而儿子和村长回信却都认为张三是瞎操心,要他少管闲事,这就更加衬托出张三淳朴、善良和执著的性格特点。
18.张三之所以砸了红绿灯,是因为他多方努力,都不能解决红绿灯的问题,反而遭到其他人的嘲笑和批评,而终于发生了工友在红绿灯那个路口被车撞死的悲剧,愤怒、伤心的张三最终砸了红绿灯,尽管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但却是可以理解的,是小人物面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傻气、无奈的__,是张三淳朴、憨厚、善良和执著的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审美过程中的联想和想像
审美过程当中,由于审美者面对的是富有吸引力的、启发性的一种美的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对事物的种种联想和想像。这些联想和想像是在对审美对象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反过来又会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在中国历来是被强调的。比如中国古代诗论,一概强调写诗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你写了一个象,你要使人想到这个象外面还有丰富的形象。这是审美的主观能动性。
在审美过程当中,欣赏语言艺术是要通过再造想像的。再造想像就是根据语言、符号、图样的描述和指示,在头脑中构想相应的形象。譬如一个建筑师拿到一个建筑设计图,想像未来的高楼大厦是什么样的,这就叫再造想像。再造想像很重要,白纸黑字,要讲形象感,它似乎比戏曲和电影差远了。你这不是白纸黑字吗?他那不是表演吗?穿得花花绿绿的,还带动作,应该是那个形象感强得多。恰恰相反,名著改成电影或者戏剧,从来只有一个反应:没有原著好看。白纸黑字通过再造想像,它给你的形象感丰富得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二十八个字,往你眼前一摆,一幅生动的乡土民俗风情画就展现在你面前。
语言艺术的审美必须通过再造想像。有的人看书囫囵吞枣,根本没有把握住再造条件是什么,脑子里也没出现有关的人物形象,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那就不叫艺术欣赏。特别是读中国的诗词曲赋,这些语言艺术作品含有更大的特殊性,因为它有很多典故,如果你的文化素养能够通晓,那么这个典故不但有形象感,而且还能够引发联想想像。典故本身就构成形象:“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的本身就有形象,但同时也有典故。假如你没有这个文化知识来理解它,你对这个诗所反映的这个形象也不理解,在诗中的关系也就更不理解。所以我说要提高联想想像能力,要增加生活经验,要增加文化知识。
(选自金开诚《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有删改)
12.下列各句对审美过程中的“联想”和“想像”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
A.美的形象会自然地唤起审美者的联想和想像。
B.联想和想像产生的基础是对审美对象要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C.联想和想像会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理解。
D.在中国历来做什么都强调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E.联想和想像正体现了审美的主观能动性。
13.下列各句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3分)
A.根据语言、符号、图样的描述和指示,在头脑中构想相应的形象,就是再造想像。
B.语言艺术的审美必须通过再造想像。
C.艺术欣赏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脑子里必须出现有关的人物形象。
D.诗词曲赋中的典故形象可感,所以能够引发联想想像。
14.结合文本内容,说说语言艺术审美的再造想像,需要哪些“再造条件”。(4分)
15.为什么有人觉得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不如原著好看?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分析其主要原因。(5分)
12.(6分)C、E(A.必须是“富有吸引力的、启发性的”美的形象,才会自然地唤起审美者的联想和想像。B.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理解“有所”就行,无须“深刻”;D.不可能“做什么”“都”强调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13.(3分) D(必须具备能够通晓典故的文化素养,才能够引发联想想像)
14.(4分)需要联想和想像能力,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文化知识。
15.(5分)因为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原著的语言艺术通过读者的再造想像,能够创造极为丰富的形象感,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再造想像,不同的时期也可以有不同的再造想像。而影视作品借助画面、色彩、音响等媒介直接呈现的形象,远远无法涵括读者再造想像的丰富形象,所以使人觉得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不如原著好看。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①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李商隐《锦瑟》)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独立, 。(李密(《陈情表》)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①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②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④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什么时节?(2分)
(2)诗中说的“惆怅”由何而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1)描写的是暮春时节。
(2)“惆怅”由眼前所见的“东栏一株雪”而来,由树的孤独暗示人的孤独。引出下句对人生的感叹。
5. D(文采:文章)
6. C(C都是代词,指前人。A.于,介词,被/对;B.以:连词,来/介词,因为;D.之:助词,的/代词,它。)
7.A(被动句。B定语后置;C、D宾语前置。)
8.B(A. 作者认为真正的勇士不一定为名节而死,苟且偷生也许另有崇高的追求。C.卓越超群的人为后人所称道,不是“因为拥有财富、尊位而且善于隐姓埋名埋名”。D“遭受磨难”不是“体现人生的最大价值”的必要条件。)
9.(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2) ①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如果堵住通道让水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冈。(4分)
②能使(他)做出不善的行为,他的本性的变化也是由于这样啊。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朱自清最初以抒情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巨大轰动,被认为是“五四”以来无论在意境上还是技巧上都超过了当时水平的力作。 B: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多么恶劣,抗击冰雪灾害的勇士们仍然克服了重重困难,保证了绝大部分受灾地区春节期间的电力供应。 D: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有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生活中,居室需要经常地清点,丢弃一些无用的东西,才会井然有序;学习需要经常地清点,放弃一些无用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不能够经常地、果断地舍弃一些不该投入精力的事情,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不放弃,处处事事都劳心劳力,结果只能让自己失望。所以,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
请根据上面材料的内涵,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略
将下列各项组合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并把排列后的序号写在横线上(4分)
①几千年的中国文化饱含着的感恩情结
②所以中国人对于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培育之恩、救命之恩等恩情
③“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④都是非常讲求回报的
⑤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⑥更应得到发扬光大
⑦在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时代
⑧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序号: 。
③②④①⑤⑦⑥⑧(排序全部正确得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16题。(15分)
中国文化的骨骼
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文化,同一个人的肌体一样,也是由各种不同的因素组成的。一个人有血有肉,但也要有骨骼。血肉是一个人生命的重要存在形式,它使人丰满健康,温润美丽;但是一个人若只有血和肉而没有骨骼就成了一堆死肉,一滩污血了。骨骼不美,不丰满温润,不娇美艳丽,但整个躯体却不能缺少它。人,有了这个骨架,才能直立行走,才能活动,才有力量,才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活的肌体。
中国文化向来是很繁荣的,并且越到后来越繁荣昌盛。我们读中国文化史,读到宋,读到明,内容就多了起来。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绫罗绸缎,都多了起来。城市大了,买卖多了,技艺提高了,人变得聪明了。出版业相当发达,作书、读书的人空前的多。宋明理学讲了好多道理,知识分子写了好多诗文,官家编修了好多书籍,和尚道士盖了好多庙宇。但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一来,大宋王朝就把脖子缩了进去,将半个疆土弄丢了。到蒙古人一来,另一半也弄丢了。大明王朝开始时也够“大”的,但就是骨架不硬朗,李自成一搅和,就把它搅和得散了架。接着满族人入关,不仅李自成没做成皇帝,连明朝人很引以为自豪的“江山”又一次叫人夺了去。这究竟为什么呢?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因为那文化的“肉”不少,“血”也不少,就是没“骨骼”。清王朝在文化上亦不能说不繁荣,但那时的士大夫谁不明白,自己的君已被推翻,自己的国已被消灭,自己又没有岳飞的勇敢,没有文天祥的骨气,时过境迁,只好在异族的政权下苟且偷生了。舞舞文,弄弄墨,讲一讲起承转合,论一论忠孝节义,既不会触了龙颜,也不会动了众怒,又可封妻荫子,鸡犬升天,青史留名,光宗耀祖。他们的“文化”是有的,满肚子“知识”,就是没有骨骼。到头来,它亡也就亡在了这个上面。洋鬼子打来了,他们只是委曲求全。就是有个别有识之士,想起来力挽狂澜于既倒,但偌大一个王朝,他们怎能驮得动,站得起呢?
“五四”新文化起来了。它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但是,“新文化”也是要有花有叶、有血有肉的。花的美、叶的鲜、血的红、肉的嫩,向来是为中国人所喜爱的,而干枯的骨、直硬的干,当然不像花和叶、血和肉那么讨人喜欢。新文化搞来搞去,多数人还是愿作花作叶,作血作肉,不愿作骨。“五四”以后,专注于中国文化的骨骼的,当然要首推鲁迅。他是治疗中国文化软骨病的专家。他的话说得不如别人的好听,不如别人的温润,但却比别人的更深入骨髓。直至现在,很多人还是不那么喜欢他。我想,这也可以理解。平常无病无痞,谁也不愿往医院里跑。但是,人还是有时候会有个感冒发烧什么的,到那时候,医院就比别的好玩的地方更亲切、更重要了。我知道,对于多数人,纪念鲁迅只是一个形式,正像腊月二十三要送灶王爷上天一样,过了这一天,人们就忘了这件事了。但既然人们有时还要纪念他,我也就趁这个机会,为鲁迅作一次广告,当你感到中国文化的骨节又有些发软的时候,别忘了,读读鲁迅!
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两项是(6分)
A.文章开头一段说明“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对下文的论述,说明“中国文化的骨骼”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B.文中说“新文化搞来搞去,多数人还是愿意做花做叶,做血做肉,不愿做骨”,这句话说明中国文化还是奴性十足。
C.文章二、三段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文化特征,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概述了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化和近现代文化中有“血肉”无“骨骼”的文化特点。
D.作者在“感到中国文化的骨节又有些发软的时候”首推鲁迅,因为鲁迅是学医的,后来弃医从文,能够治疗中国文化软骨病。
E.“大明王朝开始时也够“大”的,但就是骨架不硬朗,李自成一搅和,就把它搅和得散了架。”这一句深刻的指出,一个没有文化精神实质的民族是经不起任何风雨的。
15.文章中涉及到的“骨骼”有哪些含义?(3分)
16.第二段分析了中国古代、近代的文化特征,作者将这些时期的文化分成三类,请简要概括这三类文化的特征。(6分)
14.B、D(B项:这句话说明的是中国新文化表面上繁荣,但缺乏一定的文化精神。D项中“因为鲁迅是学医的,后来弃医从文”属无中生有。每选对一项得3分)
15.三个含义:一是本义,即人体的骨骼;二是比喻义,指的是一种文化精神;三也是比喻义,比喻人的一种坚硬品质。(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得1分)
16.①北方少数民族统治以前,中国文化有表面的繁荣;②少数民族统一以后,中国文化充满了奴性;③外国势力入侵后,中国文化仍旧委曲求全。(每点2分)
影 子 [(波兰)普鲁斯]
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薄暮便悄悄地、小心翼翼地从各个隐蔽的地方一队队地开出来,布满房子、走廊、门厅和光线微弱的楼梯;从橱柜和椅子背后涌到房间中央,包围帷幔;从明瓦和窗口冲上大街,不声不响地袭击墙壁和屋顶,占领制高点,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空中片片彩云进入黑色的纱帐。
过了一会儿,__突然发起全面攻势,从地面直升云天。野兽躲进洞穴,行人各自回屋;生活就像无水的草木,蔫枯凋萎,奄奄一息;景物的颜色和轮廓一齐隐入__之中,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在华沙的空旷的街道上出现一个奇怪的人形,头上举着小小的火种。他好像专为驱赶__而来,沿着人行道飞速奔跑着,一见路灯,便停了下来,点亮欢悦的灯火,然后就像影子一样消失了。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是百花盛开、风和日丽的阳春,还是雷雨交加的七月炎夏;不论是狂风呼啸、尘雾茫茫的深秋,还是雪飘万里的严冬,――只要黄昏降临人间,他就跑遍大街小巷,举着火种,点亮灯光,尔后就像影子那样,一晃不见了。
你从哪儿来?是何处人氏?你为什么这样自隐,使人们看不见你的容貌,也听不到你的声音?你有妻室和母亲吗?他们是否在时时等待你的归来?你有儿女吗?他们是否常常倚门相待,当你把小小的火种放到房角以后,就用力爬上你的膝头、搂住你的脖子?你有没有一个可以共同欢笑、共同悲伤的朋友?你有没有一个哪怕是仅仅可供聊天的相识?
你总该有一个栖身之处吧?你总该有个留给人家称呼的名字吧?你总该具备人们共有的需求和感情吧?难道你真是一个无声的看不清的幽灵,只在薄暮朦胧中走出来,点亮灯火,尔后就像影子一样隐去?
有人对我说,确有这么一个人,并把他的住址告诉了我。我找到那所房子。询问扫院人。“有一个点灯人住在这儿吗?”
“有。”
“他的房间在哪儿?”“喏,就是那间小屋。”
门好像已经上锁。我向窗洞里一望:只有靠墙铺着一张小床,床边有一根长杆子挑着一盏小灯笼――火种。点灯人不在家里。
“请简单告诉我,他是个什么样子?”
“谁晓得他长得啥模样!”扫院人一面回答一面耸耸肩。“我自己也没能好生看个清楚哩!”他补充说,“他白天从来不蹲在家里。”
半年后我第二次拜访他。
“喂,点灯人今天在家吗?”
“唉――唉!”扫院人一声长叹说,“不在,永远不在了!他昨天已经入土。他死了。”
扫院人默然沉思。
我打听一些细节以后,就赶到墓地去。
“看墓人,我想打听一下,昨天下葬了一个点灯人,他的坟在哪儿?”
“点灯人?”他重复一遍,“谁知他埋在哪块土里!昨天一共来了三十位‘游客’。”
“不过,他睡得准是白皮棺材。”
“睡白皮棺材的‘游客’也来了十六个呢!”
我到底没能看见他的脸,也没弄清他的姓名,甚至连埋他的一黄土也没能找到。他死后给人留下和生前一样的印象:只有在黄昏后才能看见的、一个无声的、不露真相的、像影子一样的人形。
在人生的黄昏时,一代不幸的人在摸索徘徊:一些人在斗争中死去;一些人堕入深渊;种种机缘、希望和仇恨冲击着那些被偏见束缚着的人;在那__泥泞的道路上同样也走着那些给人点亮灯火的人。每一个头上举着火种的人,每一个在自己的旅途上点燃光明的人,尽管没有人承认他的价值,但他总是默默地生活着、劳动着,然后像影子一样消失。
16.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7.(1)第五段文字中“我”为什么连续发问?(3分)
(2)第六段文字继续发问,是否赘余?为什么?(2分)
1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点灯人这一人物形象。(6分)
16. 文章一开头描写薄暮和黑夜降临的景象。(只答簿暮降临不给分,只答黑夜降临给1分,意思对即可)(2分)烘托出一个怯懦柔弱、为__所欺凌的世界,为点灯人的出场作好铺垫,有助于突现点灯人与__抗争的勇气和精神。(2分答案含“烘托……”“为……铺垫”“突现……”三个要点,答出1个要点得1分,答出2个要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7.(1)(3分)连续发问,问的都是一个正常人通常具有的情况,充分表现点灯人一切不为人知、而作者对点灯人异常关切。(本小题3分,答案包含“不为人知”“异常关切”“通常情况”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2)(2分)不能删去,第(6)段承接第(5)段,进一步再作追问,使“我”的关切之情更显强烈。(本小题2分,“不能删去”1分,“承接”或“再作追问”或“关切之情更显强烈”1分,意思对即可)
18.(6分)点灯人形如影子,不为人知;克尽职守,默默劳作(准时为人们点燃光明);英勇抗争,持之以恒;生活贫苦,一无所求。(本题6分,答案含4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答对3个要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