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国外某护士学校开学的第二个月,教授给学生们来了个突然的小测验,试卷的最后一道题是这样的:“每天清扫学校的女士叫什么名字?”面对这道试题,学生都感到奇怪,教授怎么会出这样的题目?清扫学校的女士尽管大家都看见过,可她叫什么名字谁也没有问过。下课前,一个学生问教授:“最后一道题是否记分?”“绝对会记分。”教授肯定地说,“在你们的人生历程中,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重要的。他们都值得你们去注意、去关心、哪怕仅仅是微笑一个,问个好。”
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堂令人刻骨铭心的考试。”也有同学说:“假如我们每天都要记住每一个人,那活得多累呀!”
请从材料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略
下面文字是有关南澳岛的资料,用简洁的话概括南澳岛在旅游方面有何特色。(不超过80字)。(6分)
南澳岛由37个大小岛屿组成,濒临西太平洋国际主航道,扼守闽粤咽喉。历史悠久,是古今东南沿海通商的重要口岸。有文物古迹50多处,寺庙30多处。全岛海岸线长77公里,大小港湾66处,其中烟墩湾和长山湾等具备兴建深水港,建万吨级码头的条件;青澳湾是沙质细软的缓坡海滩,海水清澈,盐度适中,是广东省两个A级沐浴海滩之一。北回归线横贯全岛,年均气温21.5℃,冬暖夏凉,空气清新,每立方厘米空气含负离子4000个,高于一般城市10至20倍。南澳岛近年更成为避暑消夏的旅游胜地。
⑴冬暖夏凉,空气清新。⑵有省A级沐浴海滩。⑶文物古迹众多。(答对三点则可)
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9~21题。
冯骥才谈过年
记者:现在许多人感叹“年味淡了,过年没有意思”。但是一到过年,在外的人还往家里跑,形成“春运”景观。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冯骥才:年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在农耕社会,人生产、生活的节奏与大自然的节律是和谐一致的。一年中最重要的是春节:旧的一年去了,新一轮生活开始。这时候,人们对生活充满热望。旧的一年里不管有什么灾害和不快,都希望不要再发生,更盼望新一年生活更好。所以过年有许多重要的避邪、纳福的仪式,如贴门神、挂红灯笼等等。
过年是放大了的生活,反映了人们的理想。平时不吃的东西,过年要吃了;平时不大说的愿望,比如“发财”,过年时可以直接说出来。过年也是一个情感的总爆发。所有的人际关系,这时集中体现。要祭祖,怀念祖先;拜望亲朋好友,表达情谊。开始是从社会回到家庭,三十晚上全家人都要赶回来团圆;然后从家庭走向社会,过了年由近到远向亲友拜年。
春节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企盼、爱憎。尽管有人说“年味淡了”,但是人们心底还有看不见的文化记忆。所以有“春运”、有“民工潮”。“民工潮”实际上是个特别让人感动的文化现象。每年我都要到车站看一看,心里很感动。人们仍盼着年,人们没有忘记年。年,仍是体现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动力。
记者:人们盼年、望年,但是真正到了过年,不少人又觉得索然寡味。原因在哪里?
冯骥才:缺少必要的载体。现在农耕文明正在向工业文明转化。工业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的节奏已不那么密切了。尤其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更大。比如,原来住带院子的房子,大门、房门贴上对联,格外喜庆。现在单元房的单扇铁门,就不好贴对子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兴趣点分散了,传统的载体像贴年画、挂灯笼、贴窗花等等,都失去了魅力。我们的年被“稀释”了。
当然,已经有一些新载体,比如“春晚”。虽然人们边看边骂,但如果没有“春晚”,会骂得更厉害。“春晚”符合过年的几个需求。一是适于全家围坐在一起看,过年讲求团圆;二是可以熬过午夜12点,要“守岁”嘛;三是内容以欢乐为主,笑星最受欢迎,因为人们这时最需要笑。笑星要感谢我们的春节,没有春节,就没有笑星这么受欢迎。为什么又要骂“春晚”?因为有一点不符合。所有的民俗,主人是自己,都是可以参与的。比如放鞭炮,自己放才过瘾;喝团圆酒,可以一直喝尽兴。但是“春晚”不管好坏,都只能看,不能参与。但不管怎样,它是电视时代创造的过年新载体。
只要重视和用心,不少过年载体可以被创造出来。比如天津剪纸火爆,主要原因是符合现代人需求。“聚宝盆”剪得很小,往衣柜上一贴,就有年意了。还有拇指盖儿大的小福字,贴在哪儿呢?贴在电脑上,小小的往那里一贴,心里就有了安慰,年味也有了。所以只要动动脑子,新载体不难找到。
记者:人们的需求在变化,民俗也要在变化中保留传统内涵。看来,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冯骥才:民俗的延续对促进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民俗不会一成不变,重要的是寻找新载体,同时要继承传统的“文脉”。
现在,我们已经成立了一个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中心,专门研究每一个传统节日怎么过,如何将传统民俗与现代人生活结合起来。大的门神画不好贴了,可以做个小门神牌,在门上挂一下。它是民族的门神,不是圣诞老人。不少中国人过圣诞,不知道圣诞本意是什么,但我们知道门神是什么意思。这不是迷信,是一种愿望,一种寄托。应该多做细致的工作,尤其我们有十年动乱,许多传统的东西丢掉了,原来的记忆遗失了,甚至不少年青人不知道门神是谁了。所以我们不只是转型,还要重拾,从细节做起,在把握传统“文脉”的同时创新载体,让民俗文化真正在人们心中扎根。
(摘自2007年2月9日《人民日报》)
19.冯骥才如何阐释“过年”的涵义?(4分)
20.为什么说“民俗的延续对促进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呢?请具体阐述理由。(6分)
21.冯骥才认为“过年”能不能“有味”,主要在于“载体”问题。你同意吗?你认为“过年”怎样才能“有味”?(5分)
19.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过年是放大了的生活,集中反映了人们的理想、企盼、爱憎,是体现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动力。
20.(6分)⑴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当地广大民众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反映了一个民族以及国家的社会文化。民俗的延续,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就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国家的文化的认同。
⑵民间风俗往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望和企盼,老百姓通过它寄托情感,传承、规范生活。民俗的延续能够促进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也就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国家社会的认同。
21.答案示例:(言之有理即可)
⑴同意。“过年”要“有味”,要在延续传统过年载体的同时,用心创造新的过年载体,如发送手机短信、发送电子贺卡,表达对亲朋的新年祝福,等等。
⑵不同意。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紧张,人情淡薄,“过年”要“有味”,关键是要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社会,只要人人都拿出一点爱,过年一定更有味。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16~18题
红绿灯
荣 浩
张三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还是农民,现在就成了民工了。张三成为民工之前没有走过这么宽敞这么漂亮到大马路,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小汽车,甚至那些高大的棕榈树,张三也觉得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张三从工棚走到最近的一个小商店要经过两个红绿灯,最初张三不懂看红绿灯,和其他工友一样看到没有车就跑过马路,直到有一次一辆从身后冒出的小车差一点把他撞倒,开车的人把车停下来臭骂了他一顿,说你妈妈的长没长眼睛啊没看到人行道是红灯啊什么的,张三这才知道原来要等人行道的绿灯亮了才能过马路的。
后来每次过马路的时候,张三都会站在路边老老实实的等绿灯亮了,才会大步走过马路。但有些人是不管这一套的,特别是工地放工大伙出去逛街的时候,都是蜂拥着走过马路,没有人注意电线杆上的是红灯还是绿灯。这个时候张三总会在一边嚷着,红灯红灯不要过。有些与张三相熟的工友就扯着张三到衣袖说,你奶奶的神经病,管它什么灯赶紧过啊。这种时候张三总是死活不过,没车过来他也不过,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拉张三了,甚至平时一说起张三来就说,他呀,就整一个傻冒分子,马路上没车他也要等空气过了他才过。
张三记得离开村里之前村长曾经对自己说过,去到城市里不管别人怎么样做,自己要有自己的办事原则,村长是个出过城见过世面到人,他的话听了是没错的,村长的话村里人基本都听,张三觉得这点觉悟自己还是有的。
但是张三在过马路的过程中很快又发现新问题了。每次绿灯亮起来后,他刚走到马路中间的隔离带时,身后左转弯的车辆就已经来到跟前了,剩下来的半边马路他根本就过不了。他就只能站在马路中间等待下一次绿灯亮起来。本来等两次绿灯张三也是不介意的,但是他总觉得自己站在马路中间不安全,甚至有一次一位司机一边按着喇叭一边骂了张三几句脏话。张三就来气了,这个什么破红绿灯,明明是绿灯还是过不了马路,车那边明明是红灯又允许他们转弯。这还叫不叫人活!
挨过几次骂以后张三甚至想某一天找块石头来砸掉这个红绿灯。但是想到村长说在外面千万不要犯事,想到还要继续工作赚钱供小孩读大学,张三就忍来下来。直到有一天有一辆交警的巡逻车经过,张三突然眼前一亮,一拍脑袋说,真混啊,这个问题找交警报告个情况不就解决了么!
张三于是跑到马路中间把交警拦了下来,向那个大胖子交警汇报了这个情况。交警一脸和蔼,听了张三的报告就对张三说,这个我们回去会向有关方面反映的,将会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张三连忙说,我相信首长,我相信政府。弄得大胖子哈哈大笑。
张三回来就跟工友们说,马路上那个红绿灯的情况我已经向有关部门汇报了,这个月就能解决问题。工友们就笑,张三啊,你真有能耐啊。说不定那天政府的人还会来这里登门感谢你呢。这马路的灯会为你随便改吗?改了人家那些车要等多久才能过马路啊?张三就说,我不跟你们说,人家警察都说会处理好的,你们就在这里瞎讲,平时过马路也瞎窜。
工友不理会张三了,张三就开始等待红绿灯状况的改变。但是等了半年,工友们还是那样闹哄哄的乱闯着过马路,张三还是要等两次绿灯才能过。唯一不同的就是,张三向警察汇报的这件事就成了整个工地的经典笑话。
张三后来想,或许那个大胖子警察忘了这件事吧,他们平时工作那么忙,我或许应该直接向有关部门反映一次。但是张三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有关部门主管这个的。张三想到了儿子,他在大学念书,有文化一定懂这个;另外村长应该也懂。于是张三给儿子和村长都写了一封信,问问他们应该向什么部门反映这个问题。儿子马上就打了一个电话来,打到一个工友那叫张三去接的,儿子跟张三说,这个东西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的,但是你不要瞎操这份心了,自己才多大能耐,该怎么过马路就怎么过马路,注意安全就完了。张三听了就来气,狠狠的骂了儿子一句你这书咋读的就把电话挂了。后来村长的信也来了,和儿子说得差不多,最后还说张三你好好琢磨赚钱养家吧。村长这一说,张三叹了一口气就不再想这件事了。一个月以后,张三的一个工友在红绿灯那个路口被车撞死了。这个工友是张三隔壁村的,就是经常借电话给张三接的那一个。
昨天,我二婶十万火急的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叫我到隔壁市想办法把张三从看守所领出来。我吃了一惊说咋的了?二婶说,村里人来电话说前天夜里张三爬到电线杆上用铁锤把马路上的一个红绿灯给砸了。
而这个张三,就是我二叔。
16.小说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叙写工友们不但过马路瞎窜,还一再嘲笑张三改变红绿灯状况的努力。这反映当前存在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17.张三给儿子和村长写信收信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18.老实本分的张三最终砸了红绿灯,你对此是怎么看的?
16.小说叙写工友们的群像,反映了当前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主要是不少人不懂、不守规则,对公益十分冷漠,只顾自己,眼光短浅,反而嘲弄热心公益的人。
17.(1)从小说的结构上看,张三收信后不再想红绿灯的事了,前面“反映情况”的情节平息了,但其实问题没有解决,埋下了下文工友被车撞死、张三砸红绿灯的伏笔,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张三给他认为“有文化”的儿子和 “有见识”的村长写信,表现出张三改变红绿灯状况的努力是十分较真的,而儿子和村长回信却都认为张三是瞎操心,要他少管闲事,这就更加衬托出张三淳朴、善良和执著的性格特点。
18.张三之所以砸了红绿灯,是因为他多方努力,都不能解决红绿灯的问题,反而遭到其他人的嘲笑和批评,而终于发生了工友在红绿灯那个路口被车撞死的悲剧,愤怒、伤心的张三最终砸了红绿灯,尽管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但却是可以理解的,是小人物面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傻气、无奈的__,是张三淳朴、憨厚、善良和执著的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审美过程中的联想和想像
审美过程当中,由于审美者面对的是富有吸引力的、启发性的一种美的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对事物的种种联想和想像。这些联想和想像是在对审美对象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反过来又会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在中国历来是被强调的。比如中国古代诗论,一概强调写诗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你写了一个象,你要使人想到这个象外面还有丰富的形象。这是审美的主观能动性。
在审美过程当中,欣赏语言艺术是要通过再造想像的。再造想像就是根据语言、符号、图样的描述和指示,在头脑中构想相应的形象。譬如一个建筑师拿到一个建筑设计图,想像未来的高楼大厦是什么样的,这就叫再造想像。再造想像很重要,白纸黑字,要讲形象感,它似乎比戏曲和电影差远了。你这不是白纸黑字吗?他那不是表演吗?穿得花花绿绿的,还带动作,应该是那个形象感强得多。恰恰相反,名著改成电影或者戏剧,从来只有一个反应:没有原著好看。白纸黑字通过再造想像,它给你的形象感丰富得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二十八个字,往你眼前一摆,一幅生动的乡土民俗风情画就展现在你面前。
语言艺术的审美必须通过再造想像。有的人看书囫囵吞枣,根本没有把握住再造条件是什么,脑子里也没出现有关的人物形象,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那就不叫艺术欣赏。特别是读中国的诗词曲赋,这些语言艺术作品含有更大的特殊性,因为它有很多典故,如果你的文化素养能够通晓,那么这个典故不但有形象感,而且还能够引发联想想像。典故本身就构成形象:“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的本身就有形象,但同时也有典故。假如你没有这个文化知识来理解它,你对这个诗所反映的这个形象也不理解,在诗中的关系也就更不理解。所以我说要提高联想想像能力,要增加生活经验,要增加文化知识。
(选自金开诚《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有删改)
12.下列各句对审美过程中的“联想”和“想像”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
A.美的形象会自然地唤起审美者的联想和想像。
B.联想和想像产生的基础是对审美对象要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C.联想和想像会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理解。
D.在中国历来做什么都强调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E.联想和想像正体现了审美的主观能动性。
13.下列各句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3分)
A.根据语言、符号、图样的描述和指示,在头脑中构想相应的形象,就是再造想像。
B.语言艺术的审美必须通过再造想像。
C.艺术欣赏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脑子里必须出现有关的人物形象。
D.诗词曲赋中的典故形象可感,所以能够引发联想想像。
14.结合文本内容,说说语言艺术审美的再造想像,需要哪些“再造条件”。(4分)
15.为什么有人觉得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不如原著好看?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分析其主要原因。(5分)
12.(6分)C、E(A.必须是“富有吸引力的、启发性的”美的形象,才会自然地唤起审美者的联想和想像。B.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理解“有所”就行,无须“深刻”;D.不可能“做什么”“都”强调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13.(3分) D(必须具备能够通晓典故的文化素养,才能够引发联想想像)
14.(4分)需要联想和想像能力,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文化知识。
15.(5分)因为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原著的语言艺术通过读者的再造想像,能够创造极为丰富的形象感,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再造想像,不同的时期也可以有不同的再造想像。而影视作品借助画面、色彩、音响等媒介直接呈现的形象,远远无法涵括读者再造想像的丰富形象,所以使人觉得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不如原著好看。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①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李商隐《锦瑟》)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独立, 。(李密(《陈情表》)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①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②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④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什么时节?(2分)
(2)诗中说的“惆怅”由何而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1)描写的是暮春时节。
(2)“惆怅”由眼前所见的“东栏一株雪”而来,由树的孤独暗示人的孤独。引出下句对人生的感叹。
5. D(文采:文章)
6. C(C都是代词,指前人。A.于,介词,被/对;B.以:连词,来/介词,因为;D.之:助词,的/代词,它。)
7.A(被动句。B定语后置;C、D宾语前置。)
8.B(A. 作者认为真正的勇士不一定为名节而死,苟且偷生也许另有崇高的追求。C.卓越超群的人为后人所称道,不是“因为拥有财富、尊位而且善于隐姓埋名埋名”。D“遭受磨难”不是“体现人生的最大价值”的必要条件。)
9.(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2) ①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如果堵住通道让水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冈。(4分)
②能使(他)做出不善的行为,他的本性的变化也是由于这样啊。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朱自清最初以抒情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巨大轰动,被认为是“五四”以来无论在意境上还是技巧上都超过了当时水平的力作。 B: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多么恶劣,抗击冰雪灾害的勇士们仍然克服了重重困难,保证了绝大部分受灾地区春节期间的电力供应。 D: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有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生活中,居室需要经常地清点,丢弃一些无用的东西,才会井然有序;学习需要经常地清点,放弃一些无用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不能够经常地、果断地舍弃一些不该投入精力的事情,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不放弃,处处事事都劳心劳力,结果只能让自己失望。所以,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
请根据上面材料的内涵,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