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贪欲和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浅陋和愚昧妨碍了他们的进取;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浮躁和短视制约了他们的见识。因此,只有喜欢聆听的民族,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①他们只会穷兵黩武 ②他们只会浅尝辄止 ③他们只会坐井观天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③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老人在80岁的时候,还清楚的记得哥哥参加__时对自己的中肯评价:一个温情主义者。
B:本着可读性强,便于学生接受的原则,《下一代》杂志首家推出《学习三个代表,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刊。
C:李校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结合实际,讲求时效,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
D: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中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火花和浪花偶然会面了。火花对新朋友说:“我们都能开出美丽的花,而且都叫花,因此我们是对亲密的姐妹。”浪花考虑了一会儿,不同意它的看法,否认说:“从表面上看,我们的确有些相像,但是我与波浪紧密相连,植根于波浪之中,所以我的花永远开不败;而你只突出个人,所以总是一闪即逝。”
请以“火花和浪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引用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标题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运用比喻的关系型话题作文。材料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火花和浪花”存在着辩证的关系。选择一个明确的角度,从一个具体的范围立意构思,可以说是话题作文的共性所在。这则材料就可以从“瞬间与永恒”这个角度构思立意。既可以写“永恒的魅力”,又可以写“瞬间的精彩”,当然,也可以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入手,展开文章。具体的范围可以面对生命,面对生活,面对历史,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面对文学等等。
[例文1 ]
花开不败
海浪研洗过的沙滩,应该有人去走;雪花覆盖的野地,应该有鸿爪钤印;漠漠水田,应该有鹭鸶照镜;一__铺的苔草,应该有人去点墨,这样天地才不会寂寞。
海由于连绵不绝,最终有一天,和地平线交汇。只有融于集体之中,紧密相连,才能永恒。融合是一种境界。
中国是一个讲究融合的民族,正是因为有了先于纸张发明的孔孟之道,中国的先哲们捧一盏淡茶就可以气定神闲地应对沧海桑田;正因为有了荀子如静月老树般的安然态度,中国的和谐比欧洲的急功近利更多了一份水墨画般的超然和隐逸;正因为有了庄子和他的门人,中国人懂得了如何理智的融入这个世界;正因为有了李白的吟唱,杜甫的流泪,中国人学会了在山水间感动与体悟大自然的融合。那“声出三腔之上”的流丽悠远昆曲之美,那“漂泊如三春之水”的二胡之者,中华民族在与自然和谐对话中,紧密相连,获得力量,在众多古文明轰然倒塌时,依然自我,依然承受着风雨洗礼而始终微笑着。
集体的融合是一份希冀,一种力量。记得在中亚的荒原上,当亚历山大大帝挥剑指向远方的时候,人们惊异这个年少气盛的帝王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缔造出了一个神话般的帝国;当成吉思汗的马队将中亚的版图重新梨耕一遍的时候,人们不解这个漠北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如何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帝国用血与火,刀与剑成就了自己版图无以伦比的强大,然而却终是胜极一时,不得善终。他们将自己孤立了起来,脱离了集体,忘记了融合于民族文化之中的帝国会转瞬即逝。
人,在人群中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中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中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中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我们不可能脱离集体。惟有融合,才有永恒。人的生命远比一朵花开要更加沉重与短暂,时光暗换,流年飞度,当生命紧密相连,才会在岁月匆匆辗转之间花开不败。
如同北方的黄山厚土之中悠忽而来的信天游,灿若信仰的阳光及阳光下信仰生存的人们,他们不动声色的样子讲述着融合的力量。一年又一年,花开不败。
简评:
这是一篇富含哲理的文章。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论述问题,不妨称之为“全面分析辩证式”。本文以“惟有融合,才有永恒”为中心论点。前两段引出观点,第三段讲述了中国文明由于与自然的融合而依然光辉灿烂;第四段讲述了忘记了融合于民族文化之中的帝国会转瞬即逝。这两段对比论述,突出论点。第五段从人的角度论述了融合的意义。水到渠成。
厚重的语言,辩证的思想,相辅相成。
[例文2]
生命的价值
星星在深邃的夜空划过,留给了后尘明亮的瞬间,蜗牛在老榆木边迟行却以永不消褪的液线印证了它生命的价值――永恒。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要求一夜成名已不再是一种个性化的思想。甚至有“哪怕只有三分钟热度,也要让别人看到”的狂想。无可否认,在当今社会,只有个性化超前意识的想法是受大众青睐的,但我们也不能置疑,纵使社会有何种发达与进步,拥有一个永不消去的信念必将受益终生。
清幽山溪,以其宁静恬美而受到诗人的倾心;悠悠山谷,以其深邃辽远,深为哲人看好。并非人前加上一个高等的修饰便比常人更有权威的说服力,但你瞧那乡田间老人会意舒心的笑不也正告诉我们永恒美于任何人的心中吗?
曾喜爱一句歌词“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简简单单的一个生命轮回,不期光宗耀宗,不贪万心崇拜,只做绿叶间的一点陪衬,但求阳光的一缕轻柔。生命何其短,何必为名利、为钱财、为虚荣而喋喋不休?
时光荏冉,不经意间,生命之花很快凋去,在屈指可数的岁月里,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印象中还清楚的记得那句老话“人无法选择怎样开始,却有权力支配自己的一生”是希望登台亮相般光祖耀宗,还是蜗牛爬坡般一步一步求得永恒的终途?
在这寂静如夜的时刻,我想到了母亲那如海水般深沉的泪眼,我想到了父亲那比枯藤还弯的脊梁。真想说一声:爸,妈,我会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为了所有,除了虚荣。
日光又转过了一个弯,匆匆的一天也将近半,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为名缰利锁,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向着虚幻捕风捉影,停一停吧!看看你身边的一草一木,看看你身边的一花一鸟,它们何曾因宠辱而屈于萎靡,何曾因诱人而夸夸其谈。
或许闲看云卷云舒,闲听雷鸣雨奏只会是无志的人才会有的心境,或许在你眼中,只有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才算是积极向上,但你忘了,忘了自己手中的老茧是岁月与汗水的结晶,忘了灿烂不会书写命运,而永恒却能够填满生命的每一个空格。
生命的价值便在于此――永恒。
简评:
多角度多侧面论述观点,以达到强调突出论点,增加论证力度的效果。文章依次从自然的永恒,生活的永恒,理想的永恒,生命的永恒几个角度,反复论证了“生命的价值便在于此――永恒”这一中心论点。反复地论证增强了论证的力度,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应该说这是一篇结构严密,论证充分的议论文。
[例文3]
西风吹不落东庭花
似水流年,涂绘天蓝海碧,冲淡寰宇尘嚣。江连一轮明月,水绕一树春花。雨中飘漫,浪中回旋。流年似水,吹来牡丹花开,流去芙蓉花谢,惟一支东庭花,永开不衰。盈盈清水间,她在诉说着什么。
你永远属于撒哈拉沙漠的一只跳跃的精灵,在你的脸上找不到跳跃影子,尽管有时你像极了一只哭泣的骆驼,可为什么泪水滑落却没有丝毫痕迹。滚滚红尘中,听到的是你同荷西欢快的笑声,早晨的七点钟嗅到的是你成熟的气息,三毛――――位伟大的女性作家,于九一年就那样悄然追逐荷西的遗魂去了。你没有忘记那本《金刚经》吧!没有忘记送给姆妈的生日礼物吧!有人说你的做法太冲动,但我认为,你所留下的已经足够我们去为之瞻仰了。你的创作如同那支伫立的东庭花,在西风下依旧美丽。你的创作不会因为时间的缘由而褪色,他们会永不疲惫地为人们跳一支欢畅的舞蹈,一如你的个性,就像大海里的浪花,只要有水的存在你就可以翻腾,可以嬉闹,你的生命之花永开不败。
那个永远如同孩童的莫扎特,你也在静静聆听吗?当问及死亡是什么时,爱因斯坦这样回答:死亡,代表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的确,上帝嫌人类空虚,于是赐给人类一个莫扎特。短短的四十年里,莫扎特,你为人类谱写了几百首经典乐曲,最终被一曲《安魂曲》呼唤到了天堂,可能是上帝也需要你了吧。现今,病危的以色列总统沙龙也在让你的音乐呼唤希望能得到复醒。我们不会抱怨你的光阴短暂,英年早逝,因为你留下来的音乐足以聊慰世人一亿年。你的天才及不畏权贵的性格,将永远在音乐之城的石碑上铭记。如同那支东庭花,几任西风吹不倒。
流年似水,凝冻劲松秋霜,飘起桂花幽香。琴声回荡,西风瑟瑟。
似水流年,转身残红遍野,回头孤楼烛灭,回眸凝望,让前人的脚步稍慢些,告诉我们,东庭花永开不败,灿烂依旧。
简评:
这是一篇选材、立意新颖的文章。“让短暂迸发靓丽的光芒”。从文学角度去思考面对生命的态度,从音乐的角度去体味如此丰厚的精神财富。难能可贵的是后两段在点题,呼应开头的基础上,又是对主体内容议论抒情和高度概括。可谓材料运用巧妙,结构布局严密。
补写出下列古诗中空缺的部分。(任选10小题作答,每小题1分,共10分。)
(1)草枯鹰眼疾, 。(王维《观猎》)
(2)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3)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4)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 ,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6) ,脍切天池鳞。(白居易《轻肥》)
(7)一骑红尘妃子笑,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8)身无彩凤双飞翼,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9) ,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题乌江亭》)
(10) ,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
(1)雪尽马蹄轻(2)乾坤日夜浮(3)出师未捷身先死(4)独怆然而涕下(5)野旷天低树(6)果擘洞庭橘(7)无人知是荔枝来(8)心有灵犀一点通(9)胜败兵家事不期(10)涧户寂无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共6分)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这首诗反映的是我国传统节日___________节的情景。(2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重阳
(2)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或者另一种回答: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共5分)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歌第一、二两句中是怎样将景物进行衬托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人的境遇,说一说作者极力状写灿烂美景的目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亮丽。
(2)极力状写灿烂美景的目的在于以乐景写哀情,抒发羁旅漂泊异乡的感慨,对照出诗人的殷切归心。
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选出对该诗分析不当的―项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注:敬亭山在宜州(今安徽宜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李白一生共七次游宜城,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载秋他游宣州时,距他于天宝三载被迫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A: 一、二句是说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长空的一片白云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 B: 三、四句意为鸟和云彩如影随形,难舍难分,只剩下敬亭山孤孤单单,无限凄凉。 C: 诗中“尽”和“闲”二字,酿造了一种“静”的境界。 D: 诗的后两句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和敬亭山之间的强烈的感情。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是闪耀在诗国天空里的两颗恒星,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两座高峰。 B:“诗佛”、“诗仙”、“诗史”、“七绝圣手”分别指王维、李白、杜甫、王昌龄。 C:我国古代的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D:不同的诗人,其作品的风格往往不相同,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鲜明,王维的恬淡优美。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B:三所学校的学生积极参加了这次活动。 C: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 D:不但他自己好好学习,而且还乐于帮助其他同学。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当今天的清华学子回眸历史照壁的时候,那一串串光芒四射的名字照耀得他们无法自持,他们无法想像那样一个大师云集,遍地学问的岁月,___________。他们只好逃离了,___________,才不必背上历史的沉重叹息。①那所人文峥嵘,格物繁茂的清华,那块时贤们须仰视方及的圣地②那块时贤们须仰视方及的圣地,那所人文峥嵘、格物繁茂的清华③逃进知识和成功对每个人都是空白的地方,逃进美国,逃进图书馆,逃进实验室④逃进实验室,逃进图书馆,逃进美国,逃进知识和成功对每个人都是空白的地方。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