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
(李白《行路难》)
(2)万里悲秋常作客, 。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日月忽其不淹兮, 。 ,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
(4)歌台暖响, ; ,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4)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重读下面几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声声慢(节选)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雨 巷(节选)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1)这三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请你根据对这三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江南雨”有何特点。(2分)

(2)请具体说明这三首诗词描写“江南雨”各自所包含的感情的具体内容。(3分)

(3)这三首诗词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江南春雨”和“江南秋雨”这两个经典的审美意象。这两个意象是有区别的。请你各用一个比喻句分别表达这两个经典审美意象给你的感受,并各用一句话说明你这样比喻的理由。(4分)
“江南春雨” 。
理由: 。
“江南秋雨” 。
理由: 。
(1)(2分)江南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朦胧、淡雅、令人惆怅。(前4点1分,答对2点即可;“令人惆怅”1分。其他答案只要合理都可以得分。)
(2)(3分)三首诗中江南雨所含的不同感情:
杜牧:羁旅情愁,行人思家之凄迷之情;(1分)
李清照:国破家亡之孤寂与伤感;(1分)
戴望舒:理想无法实现之苦闷彷徨,之心绪茫然。(1分)
或:杜牧的江南雨是表达对亡去亲人的思念之情。雨寄托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李清照的江南雨寄托的国破家亡的孤独、伤痛之情。戴望舒的江南雨寄托的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迷茫之情。
(3)(4分)比喻恰当得1分,说明有理得1 分。
例:春雨如多情的少女,柔美中有莫名而又淡淡的伤感;
秋雨如半老的徐娘,既有沧桑之感又不失美态。
或者:江南的春雨,如梦,如诗,如歌,如韵!因为江南的雨总是迷离、绵延而富有韵味,最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江南的秋雨像一个哀婉弃妇的哭泣。因为秋雨清冷冰凉,感觉到是人的孤独凄凉和伤痛。

5.C 6.A 7.C 8.D
9.(1)君王赐给你高官,来使你的身份尊贵;赏赐你很多钱财,来使你的家庭富足,。(“尊” 、“富”各1分,句意1分)
(2)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对待那些接受优厚赏赐却不管国家事情的大臣,就要加罪(责备)于他。(“过”1分,句意2分)
(3)至于臣(我)乘着不大好的车子(破车)驾着劣马来朝见国君,不是臣子的罪过啊!(“若夫:1分,“敝”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齐景公饮酒,陈桓子陪着,远远看见晏子来了,就告诉景公说:“请罚晏子饮酒。”景公说:“这是什么缘故呢?”陈桓子回答说:“晏子穿着黑布衣服,披着糜鹿皮做的皮衣,乘着简陋的车子,驾着劣马来上朝,这是隐瞒了您的赏赐啊。”景公说:“是啊。”
酌酒的人就捧着酒杯送到晏子面前,说:“君王命令罚你饮酒。”晏子说:“是什么缘故呢?”陈桓子说:“君王赐给你高官来使你的身份尊贵,赏赐你很多钱财来使你的家庭富足,群臣的爵位没有比你高的,俸禄没有比你多的,现在你穿着黑布衣,披着糜鹿皮做的皮衣,乘着简陋的车子,驾着劣马来上朝,你这是隐瞒了君王的赏赐,所以罚你喝酒。”晏子离开座位(向景公请示)说:“您是让我喝了酒然后再解释呢?还是让我先解释然后喝酒呢?”景公说:“先解释再喝酒。”晏子说:“您赐给高官来使我身分显贵,我却不敢为了显贵而接受官职,而是为奉行您的命令;您赏赐很多钱财来使我家富足,我却不敢为了富足而接受这么多钱财,只是为了传布您的赏赐。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对待那些接受优厚赏赐却不管国家事情的大臣,就要加罪于他;对待那些遇到事情担任职务,却不能胜任工作的臣子,就要加罪于他。国君的内臣,臣子的父兄,如有离散在山乡野外的,这是臣子的罪过;国君的外臣,臣子的属下,如有流亡在四方的,这是臣子的罪过;兵器不够充足,战车没有修理,这是臣子的罪过。至于臣乘着不大好的车子驾着劣马来朝见国君,不是臣子的罪过啊!况且,我用您的赏赐,使我父亲的亲族没有不乘车的,使我母亲的亲族没有不丰衣足食的,使我妻子的亲族没有挨冻受饿的,国中那些未做官的读书人等待我的钱然后才能烧饭的有数百家:像这样子,是隐瞒了您的赏赐呢?还是显扬了您的赏赐呢?”景公说:“好!替我罚陈桓子喝酒。”
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由北向南过龙石舫,再经晨旭亭、九龙桥、晚霞亭,便到了“贵妃池”建筑群②湖面平如明镜,亭台倒影,垂柳拂岸③下午,我们来到华清池,只见大门上方有郭沫若书写的“华清池”匾额④往后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行,穿过龙墙便是九龙湖⑤进了大门就看见两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两座宫殿式建筑的浴池分列左右⑥湖东岸是宜春殿,西岸是九曲回廊,北岸是以飞霜殿为主体的三座建筑,其中沉香殿和宜春殿东西相对
A:①③⑤⑥②④ B:③⑤①④②⑥ C:①③⑤⑥④② D:③⑤④②⑥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奥巴马在大选前18个月就开始接受特勤局保护,比之前任何总统候选人都早,部分原因就在于许多带有种族色彩的言论都是针对他引起的。 B:通过本届奥运会,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中国更多地了解了世界,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的运动健儿们在光彩夺目的场馆里同场竞技,用他们的精湛技艺博得了我们的赞叹。 C: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D:只有坚持改善和保障民生,才能激发人民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大熊猫那憨态可掬、惟妙惟肖的样子,总是让人忍俊不禁,大熊猫无论走到哪里,总会给人们以如坐春风之感。作为国宝,大熊猫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对于熊猫来台,不少台湾同胞早就翘首以盼。两岸有识之士和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排除各种阻挠,终于不孚众望,使大熊猫“团团”“圆圆”顺利赴台。
A:惟妙惟肖 B:忍俊不禁 C:如坐春风 D:不孚众望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蚕儿依恋茧的温度,难以变成翩飞的蛾。
航船依恋港湾的平静,难以到达远方的彼岸。
雪水只有离开雪山,才能汇入江河湖海。
柳絮只有离别柳枝,才能播种绿色的希望。
读了以上文字,你联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触?请以“依恋”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定标题。
阅读下面文字,概括加点的“这些”指代的内容。(4分)
那些“不求形似”的中国画家,更是水墨淋漓,满纸云烟,信手挥洒,尽情张扬自己的意趣与个性。对于这些画家,“眼中之竹不是手中之竹,手中之竹不是心中之竹也”。于是郑板桥的清灵潇洒,朱耷的悲凉寂寥,王冕的高洁脱俗,都不是来自于自然风物。而是活脱脱的深刻的自己。而中国观众要看的也正是这些。
“这些”是指
“这些”指 :“不求形似”的中国画家信手挥洒,尽情张扬自己的意趣与个性的创作方法以及他们彰显自我的画作。(创作方法和作品表现各2分)
实用类文本
抢险救灾,是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重要内容。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我军表现了很快的反应速度。
地震发生13分钟,军队应急机制启动。
地震发生两小时零7分钟,成都军区两架直升机冒雨起飞,察看灾情。
5小时30分钟,以某集团军工兵团为主组成的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227人乘专机赶赴灾区。
地震发生不到10个小时,1.2万名解放军和武警__官兵进入灾区展开救援。
5月13日,又有1万余名官兵及救灾装备空运至成都地区,中国航空史和我军历史上单日空运兵力最高纪录被改写。5月15日,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直升机行动在川西北展开。
速度就是生命,速度就是质量,速度就是效率,速度就是掌控。
2005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对军队参加抢险救灾的主要任务、与地方人民政府的工作协调关系、动用军队的权限和程序、军地联合指挥、平时救灾准备和经费物资保障等作了明确规定。其中特别指出:“军队是抢险救灾的突击力量,执行国家赋予的抢险救灾任务是军队的重要使命”,“军队参加抢险救灾主要担负下列任务:(一)解救、转移或者疏散受困人员;(二)保护重要目标安全;(三)抢救、运送重要物资;(四)参加道路(桥梁、隧道)抢修、海上搜救、核生化救援、疫情控制、医疗救护等专业抢险;(五)排除或者控制其他危重险情、灾情。必要时,军队可以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开展灾后重建等工作。”
从以上任务之中就能明白,“一跃而起”的反应速度在其中的分量。战争中“兵贵神速”是用兵和制胜之道,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反应速度的意义更不同寻常。
从客观因素看,首先因为灾难救援中挽救生命的时间实在有限。经过汶川大地震,“黄金72小时”几乎无人不知,“以人为本”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生命救助成效已经成为判定行动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成为激发军人忘我拼搏的最高境界。其次,因为灾难中局面容易失控,如果前期不能控制局面,后期处理成本将十分高昂。这就是为什么中外专家普遍认为灾难发生最初几个小时的动作,决定整个灾难处理的成本。没有速度就没有主动,没有速度就会失去对局面的掌握。
从主观因素看,因为军队具有力量集中、分布广泛、机动方式多样、指挥高度统一的特点,这些都是快速反应的基本要素。别人反应慢了,可以找各种理由求得原谅;军队反应慢了,1000条理由也难获得一次原谅。正因如此,军事力量历来是应对突发灾难事件的首要手段、关键手段和最后手段,其作用无法被其他力量所取代。
人人皆知快速反应的珍贵,但实际做到十分不易。一是灾难救助中面对众多意外情况,要实现救援人员及时到达、救援设备准确到位、救援行动有效展开,不知要跨越多少艰难。二是灾难往往发生突然,__接到命令就要立即行动,几乎无时间筹划和准备,只能边行动边了解情况、边行动边制定计划。不能适应危机状态下的行动方式,就会损失时间,造成被动。三是灾难救援任务多样、转换频繁,往往刚进入一个领域,刚了解一点情况,刚熟悉一些过程,又要转入另一个领域完成突击。不能适应短时间内多任务衔接交叉的局面,同样要丢失时间,损失速度。
所以“一跃而起”谈谈容易,真正做到又是何等的困难。
20.灾难救援中“一跃而起”的反应速度意味着什么?(4分)
答:
21.文中为什么要特别指出《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中的若干规定?(6分)
答:
22.举例说明“一跃而起”的快速反应如何实现。(5分)
答:
20.灾难救援中“一跃而起”的反应速度意味着什么?(4分)
答:意味着生命得以救助,局面得以掌握,效率得以提高
21.文中为什么要特别指出《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中的若干规定?(6分)
答:⑴说明抢险救灾是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重要内容;(3分)
⑵更明白“一跃而起”的反应速度在其中的分量。(3分)
22.举例说明“一跃而起”的快速反应如何实现。(5分)
答:开放题。(举例得当1分,军队自身特点分析2分,对灾情的了解2分)
文学类文本
巴库人的自豪
到巴库来,当地官员一定会安排你到古城一游。因为完好地保留下来的古城,是巴库人可以引以为自豪的文化古迹。
巴库古城坐落在市区边上的高地上。古城方圆不足二平方公里,是现在大巴库城面积的百分之一,建于希尔沙赫王朝,距今五六百年。古城的心脏是王朝的宫殿,围绕王宫依次排开的是教堂、学校、市场、民居,呈放射形的石板路被历史的车轮碾磨得光滑发亮。完整的石头城墙苔迹斑斑,古市场石头货柜上依然有人进行纪念品交易,沿街而建的古民居,虽然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但都完好无损。行走在这古城中,犹如徜徉在中世纪的街市,只是那游人们花花绿绿的现代时装在提醒你,时空没有倒转。
可能是一种兴趣和爱好,本人对古迹保护之类的话题向来关注。近些年,常有古迹被毁、古城古街被拆的信息见诸报端。我们国家号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古迹很多,可真正完整意义的古城已寥寥无几。当年梁思成保护老北京城的建议未被采纳,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大遗憾。八十年代同济大学出了个阮仪三教授,人称“古城卫士”,由于他的四处奔走、八方呼号,平遥、丽江、周庄、同里等古城古镇没有在推土机的轰鸣中毁掉,从而保存下一批可让中华民族子孙们寻觅历史信息和基因的载体。当今可能不觉怎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往后越觉其功德无量。科技发达的今天,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复制的,惟有历史,还有见证历史的文物,既不可复制也不可再生。就像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一样,时空能复制吗?
为此,我想探寻巴库古城能够完整保护的缘由。
但巴库的朋友们没能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只是向我介绍了当年的一段往事。
当年巴库发现石油后,一批石油大亨涌到巴库来淘金,随之而来就要大兴土木。可能是这些暴发户们看不上古城这块狭窄而拥挤的弹丸之地,他们没有在古城里拆旧建新,而是在古城边的开阔地上另辟蹊径。一批公司、银行、饭店、剧院拔地而建,巴库新城迅速崛起,而古老的城堡像是一位历史老人,安静地注视着他周围的变化。
老城是新城的根,新城是老城的延伸。新城因老城而愈显清新灵动,老城因新城而愈显沧桑古朴,新城老城交相辉映,成为里海边上外高加索的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
人类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偶然,巴库古城得以完整保护可能是一种偶然,因为在当今这个世界上真正完整保留下的古城确实无几。而毁掉呢?反而成了必然。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古城、古迹的破环,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灾害性的破坏,诸如地震、大火、洪水、泥石流以及战争等。另一种是建设性的破坏,为了建设新城,就拆除老城,为了古迹翻新,而使老建筑面目全非。这些都是以建设为理由,以除旧布新为目的,结果古城被拆,古迹被毁。有人说这是好心办坏事,主观愿望是好的,而客观效果却不好。依我看,这只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自圆其说而已。
灾害性的破坏,多数情况下不可避免。而建设性的破坏,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建设的主动权是完全掌握在人的手里。问题是,当下的人们常常是教训面前不知错,撞了南墙不回头。我们常讲要总结经验教训,可不少人热衷于总结经验而不总结教训,或者把教训当经验总结,有时也讲教训,那只是装装样子而已,并不去真正吸取教训。
17.作者认为古城一类的文化古迹有什么特点与价值?(4分)
答:
18.作者为什么要叙写巴库朋友们介绍的当年一段往事?(6分)
答:
19.举例说明我国的古城保护如何做到既总结经验又汲取教训。(5分)
答:
17.作者认为古城一类的文化古迹有什么特点与价值?(每点2分,共4分)
答:特点:既不可复制又不可再生;价值:寻觅历史信息与基因。
18.作者为什么要叙写巴库朋友们介绍的当年一段往事?(6分)
答:⑴间接回答了巴库古城得以完整保护的原因;(2分)
⑵与当今世界各国以建设为理由、以除旧布新为目的的古城古迹破坏严重形成鲜明对比,(2分)说明建设性的破坏是完全可以避免的。(2分)
19.举例说明我国的古城保护如何做到既总结经验又汲取教训。(5分)
答:(开放题,举例准确1分;经验总结与教训分析得都得当,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