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应是“跟随”之意

2.D:介词,不译,或都译作“替”(A:就/才,仅仅;B:率领/把;C:的/句中助词,取消独立性,不译)

3.D

4.C(项羽并非“持短兵器”与汉军接战,斩二将,杀数十百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出格”,意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又可解为越出常规,做得过分。

请以“出格”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沙河粉是一种米制粉食,原产于广州北郊沙河镇,有100多年历史,因用料制作都很讲究、食法多样、品种丰富而广受大众喜爱。请为“沙河粉”拟写一则广告宣传语。(不超过25个字)(6分)

参考样例:品尝一次,回味一生――广州沙河粉。不吃不知道,一尝忘不掉――广州沙河粉。

实用类文本阅读

袁隆平:一粒种子的承诺(节选) 胡其峰

  到了1960年,大饥荒犹如洪水猛兽席卷中国大地。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我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桥下,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田里,还有一次看到一个人倒在大路旁。”那悲惨的情景,一直刺痛着袁隆平的心。“不解决吃饭问题不行。这个想法至今仍然牢牢地扎根在我的头脑中。这是驱使我孜孜不倦地研究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最大动因。”

  1966年6月,“__”像暴风雨降临,安江农校也被卷入运动的漩涡。

  袁隆平和他的两名助手避开喧嚣,忙碌着水稻雄性不育性的研究。

  1968年春天到来了,他们的秧苗经过反复繁殖,已经发展成为两分地的实验田,秧苗插在中古盘7号田里。

  秧苗插下去半个多月,两名助手暂时离开了学校,田间管理,观察记录,由袁隆平一人照管。

  5月19日,星期天,袁隆平匆匆吃过早餐,骑上自行车去实验田。

  来到田边,眼前的景象使他大吃一惊:昨天傍晚还好端端的秧苗,只过了一夜就全部被拔光了,实验田里布满了乱七八糟的脚印。

  天哪,经过两年多努力,流了多少汗水,用捡来的几根秧苗培育出来的这些实验材料,却遭到了灭顶之灾!

  袁隆平只觉得脑子里“轰“地一声,浑身发抖,两眼发直。实验材料被毁,杂交稻的研究难道就这样被断送掉?

  在泥地里呆坐了许久,他回过神来,忍着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在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发现了半埋着的五根秧苗,就连泥带根把它们抱回家,插在试验盆里,悉心照料。沉重的打击,丝毫没有动摇袁隆平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决心。

  1971年春,湖南省农科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被调到协作组工作,主持湖南和全国的杂交水稻协作研究。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迅速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他因此成为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第一人。

  如今,杂交水稻研究已经过“两系法”,进入到“超级杂交稻”阶段。2000年、2004年,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杂交稻计划”已先后完成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的指标。目前,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已立项并启动,计划于2010年达标。

  袁隆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国4.5亿亩的水稻种植面积,如果每年推广种超级稻1亿亩,每亩就算增产150公斤的话,一年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呐。这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的全年粮食产量,可以供养4000万人口哩!”

  几年前,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发出了“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引起世界性的恐慌。袁隆平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乐观而且自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1982年的秋天,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又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向__台。

  这时,投影机在屏幕上打出了袁隆平的巨幅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英文字幕。顿时会场为之欢声雷动,来自世界各国不同肤色的学者和专家一致起立,向袁隆平鼓掌致意。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发言说:“今天,我十分荣幸地在这里向你们郑重介绍我的伟大的朋友、杰出的中国科学家、我们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特邀客座研究员――袁隆平先生!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这次会议期间,菲律宾报纸头版刊登了袁隆平的照片和“杂交水稻之父”的大字标题。从此,袁隆平在国内和国际上赢得了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

  袁隆平告诉记者,他现在还有两大心愿,第一个愿望是第三期超级稻研究成功,第二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

  “现在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00万公顷,我们想在2010年推广到1500万公顷,这样至少可以增加300万吨粮食,够养活将近1亿人口呢!要是这两个‘既定目标’都按时实现了,我正好80岁,如果身体还硬朗,我可能还想攀登新高峰。我仍有老骥伏枥的精神!”

――摘自2007年5月23日《光明日报》

20.选文开篇写袁隆平当年目睹饥荒饿死人的事有什么作用?(4分)

21.说说选文主要是分哪几个部分展开对袁隆平的报道的?(5分)

22.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家级重大奖励和荣誉,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等10多项国际大奖。阅读选文,说说我们应该向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学习些什么?(不能少于二点)(6分)

20.①揭示袁隆平立志从事杂交水稻研究最直接最朴素的动机。“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也成了袁隆平毕生的追求。②也是选文首次照应扣合题目“一粒种子的承诺”。

[8390cd35852b4350.jpg]21.①艰难而漫长的科研历程;②已取得的卓越成就;③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二个愿望。

[8390cd35852b4350.jpg]22.参考答案:

[8390cd35852b4350.jpg]①要有远大理想。自年轻时亲眼目睹饥荒以后,袁隆平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这是他事业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8390cd35852b4350.jpg]②要有百折不挠、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历经数十年的风风雨雨,无数的艰难坎坷,袁隆平始终如一,坚持投身科研。__冲击,凝聚无数心血的试验田无端被毁,并不能阻止他科研的脚步。劫后余生的五株试验稻终开出成功之花。

[8390cd35852b4350.jpg]③要有看淡名利、不断进取的可贵精神。随着杂交水稻的成功推广,袁隆平早已是成绩斐然、名满天下,但他并未就此止步,超级杂交水稻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8390cd35852b4350.jpg](言之有据,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文学类文本阅读

乡情是一坛老酒 阮直

  再浓的老酒醉人不过醉三天,可是乡情这坛老酒醉人却能醉一生。

  人越老,这坛酒就越醇厚。年轻时在外省读书,乡情是啤酒,想起的时候,一股脑地往肚子里灌进几瓶,汩汩如甘泉,一下子就能找到“爽歪歪”的感觉。那时的乡情是童年的伙伴,是与我一起醒来的鸟鸣,是与我一起满山撒欢奔跑的狗儿,是归流河亮晶晶冰上哧溜地滑走,咣当当地相碰,碰得轻了哈哈大笑,碰得重了,还哭出几滴眼泪。

  当大山收走了太阳,炊烟升起处就传来家家户户喊着千奇百怪,土得掉渣的乳名声。那声声呼喊是我心中最早的“原声态”:“石头儿回家吃饭了……”“胖丫回家吃饭了……”有意思的是,连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也加入了这家家户户喊“孩子”的合唱之中。

  这美妙的乡村组曲随着时代的变化消失了,如今谁家也不愿再把小孩子放出去撒野了。连乡村的炊烟也都不那么袅袅了,不少人家都用上了沼气、液化气。无论是谁回到故乡,也找不见当年的那份乡情,乡情哪儿去了?听惯了的喊儿声,看惯了的冰车,都没了。只有走进自家老屋,看见了满头银发、一口假牙的姥姥,才知道这里还有我那系着“死结”的乡情。一下子让我知道,这不是我梦中的故乡。姥姥的双手虽说僵硬,但还是那么温暖。这时的乡情是红酒,不用大杯地喝,只要抿上一小口,那股烈、那股酸、那股甘就都出来了,你说不清是啥滋味,因为眼里的故乡不是故乡了,口中的红酒也并不像是酒了。

  如今我与故乡有万里之遥,那边是草原,这边是大海。我的乡情就如一坛老酒了,只要一开启,不用喝进嘴,就有点让我醉了。每当街头的铺面挂起春节的对联、鞭炮,我这坛乡情的老酒就启封了,盖也盖不住。

  一情、一景、一幕都鲜活地跳了出来,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连梦中都是故乡的人,故乡的土,故乡的情。思乡苦,望乡愁,归乡狂,万般情结都由“乡情”这坛老酒而生。乡情怎么就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去呢?恰恰相反,时间越久,年纪越大,乡情越浓。

  其实我是常有机会回到故乡的,故乡可以重返,但乡情却无法寻觅。故乡的小河虽然流水不如当年丰沛,可它还在,河上还多了一架为旅游而建的廊桥;故乡的老井虽然不用了,可是它没有干枯;山顶的那片樟子松还在,山脚下还多了一个度假村,少了鸟的啼鸣,却多了人的喧嚣。

  乡情并不是故乡,乡情是自己在故乡的一段记忆。乡情是一个人生命中在故乡的经历,它不是印在故乡的土地上,它只留在自己的记忆中。乡情是不能被开发商“征用”的,乡情也不能与外商“合资”,乡情比男女之爱都自私,从未有过“第三者”。尽管我的乡情有忧思,有愁郁,有欢乐,有痛苦,有悲哀,但永远是美丽的,就像那坛老酒能辣你,呛你,永远会醉你。

(选自200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第8版)

17.作者梦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作者却说“这不是我梦中的故乡”?(4分)

18.合理借鉴余光中新诗《乡愁》的构思,渐次推进,灵动出彩。这是文本写作上的一大特色。试结合文本作分析说明。(5分)

19.文本结尾处说“乡情并不是故乡,乡情是自己在故乡的一段记忆”,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依据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及生活积累作简要分析说明。(6分)

17.梦中的故乡实际上是儿时留下的美好的“乡村组曲”:童年的伙伴、清脆的鸟鸣、自在奔跑的小狗、欢快的游戏、随炊烟在乡村原野飘散的熟悉的乡音……而今,这些都随昨日的风飘逝,时代的变化已将其永远的留在了记忆之中,故有“这不是我梦中的故乡”的感叹。

[9a2aa37d070b0a88.jpg]18.本文采用了类似余光中先生的诗作《乡愁》的构思方式:对年轻人来说是 “啤酒”,因为“想起的时候,一股脑地往肚子里灌进几瓶,汩汩如甘泉,一下子就能找到‘爽歪歪’的感觉”;对归家的人来说,是“红酒”,“抿上一小口,那股烈、那股酸、那股甘就都出来了,你说不清是啥滋味”;对远在万里之遥、客居一方的游子来说,乡情是一瓶老酒,“只要一开启,不用喝进嘴,就有点让我醉了”。逐层递进,那浓浓的乡情也是历久弥香,越陈越让人醉。构思不可谓不巧。

[9a2aa37d070b0a88.jpg]19.同意。①随着时光的流逝,留在记忆中的故乡已找不到多少现实的印记。“连乡村的炊烟也都不那么袅袅了,不少人家都用上了沼气、液化气。”“山顶的那片樟子松还在,山脚下还多了一个度假村,少了鸟的啼鸣,却多了人的喧嚣。”可乡情依然是陈年老酒,越酿越醇。所以说“它不是印在故乡的土地上,它只留在自己的记忆中”。②乡情是一个人生命中难以忘怀的经历,是对家乡的牵挂,是对故乡的怀念,是永远也摆脱不掉的相思。它活在每一个离乡游子的心中,挥之不去,经久弥新。(如果不同意,需扣合文本及生活积累言之成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科学的技术到底满足了谁的需求 田松

  ①许多人认为: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满足了人类的需求。比如人们希望与远方的亲人有密切的联系,于是科学家就发明了电话。也有不少人认为:现代技术异化了我们的生活,常常不是我们在使用技术,而是我们被技术所控制;很多需求根本不是我们本来有的,是被技术刺激出来的,所以不是技术满足了我们的需求,而是技术刺激了我们不必要的需求。

  ②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当我顺着“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那种动物的奶”的问题再往前推导两步之后,我忽然发现,一旦把“资本”引入到技术与人的关系中,前面的争论一下子就获得了新的解释。自从工业革命之后,技术从起点上以及归宿上根本上就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资本增殖”的需求。而为了满足资本增殖的需求,技术有时候会满足人的需求,有时要刺激人的需求;有时会给人带来幸福,有时也会给人带来不幸;常常会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剥夺另一部分人的需求。

  ③在工业文明的大框架中,那些能够满足资本增殖的技术更有可能被发明出来;那些能够满足资本增殖的技术,更有可能得到应用。而那些不能满足资本增殖的技术,即使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即使能够为人造福,也不容易被发明出来,也不容易得到应用。曾经看过《南方周末》的报道,说国际大制药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研制治疗疑难病症的新药特药,却很少有公司愿意生产为非洲普通人治疗普通病的普通药。

  ④整个工业文明是一个食物链,一切经济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归根结底是要消耗资源和能源,释放垃圾。物质不灭,能量守恒,资本的增殖,归根结底要整体地球的生态为之付出代价。在资本食物链下游生活的人群,则首当其冲承担生态破坏的后果。

  ⑤90年代初,一项技术在北美获得了专利,利用红豆杉树皮中的紫杉醇制造治疗乳腺癌、卵巢癌的特效药。很快,中国西南大面积红豆杉遭到了灭顶之灾。从1992年到2001年,滇西北三百万红豆杉惨遭剥皮,而红豆杉是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这个食物链是这样的:当地农民剥树皮卖给当地小商贩,小商贩卖给当地小公司,小公司卖给昆明的汉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汉德公司提取紫杉醇出售给欧美的大制药厂。汉德公司当时是云南省政府重点支持的创汇企业,一度是全球第二大紫杉醇供应商。2002年,该公司涉嫌走私珍稀植物制品被起诉,集团董事长等人被判刑。在这个食物链中,至少出现了两项科学的技术,一是北美那项专利本身;二是用树皮提取紫杉醇的技术。这两项技术满足了谁的需求?第一项技术还可以说满足了某类癌症患者的需要,然而,显然,并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都能够买得到、买得起这种药。这项技术被发明出来,以及被应用下去,都是为了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而提取紫杉醇的技术,更是在赤裸裸地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在这个食物链中,北美的大制药厂以及汉德公司获利最多,而因红豆杉被剥皮而导致的生态后果,都不会直接落到它们头上。所以这两项科学的技术,并没有满足云南红豆杉所在地人们的需求,相反,却对他们构成了直接的伤害。值得一提的是,汉德集团所采用的技术,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的。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与科学结成了越来越紧密的同盟,于是,一些科学逐渐由神学的婢女,变成了资本的帮凶

  ⑥高新技术如同一个马达,逐日加速资本链条的运转。然而,在有限地球时代,物质不灭,能量守恒,我们不可能通过技术进步获得无穷的“财富”,所以在资本链条上游的人们疯狂地攫取财富的同时,食物链下游的人们,将不会再如以前那样,可以分一杯羹,而是更加彻底地被剥夺。因为在资本链条最下游的,是底层的民众,是大自然本身。当底层民众与自然的关系被彻底剥离之后,自然也就失去了它的神性,赤裸裸地暴露在工业文明的机器面前,成为待加工的原材料,最终转化成垃圾。

  ⑦在未来的垃圾世界到来的时候,人类的文明,以及人类的需要,都注定被垃圾所掩埋。

(2008年7月7日《博览群书》,有删改)

1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科学技术满足了人的需求的实例,比如说科学家发明了电话,就满足了人们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快捷沟通的需求。

B.科学及其技术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确实能够不断满足我们更多的需求,也必定能够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C.在科学技术和人的需求之间,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联。它们的关联是间接的,是通过资本这个中介完成的。

D.在工业文明时代,能够给企业带来丰厚回报给资本增值的科学技术被发明的速度相对来说要快得多,应用也要快得多。

E.国际大制药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研制治疗疑难病症的新药特药,是因为其科学技术的含量高。少有公司愿意生产为非洲普通人治疗普通病的普通药,是因为其科技含量太低,许多小公司就能生产。

14.下列事例与作者对“科学技术到底满足了谁的需求”这一问题所持观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多种原因,有些人近视了,看东西不太清楚,生活不方便。于是就有人发明了矫正视力的眼镜。

B.国际大制药公司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制治疗疑难病症的新药特药,但很少有公司愿意生产为非洲普通人治疗普通病的普通药。

C.手机的新功能层出不穷,不断升级更新,精明的商家通过广告不断刺激消费者,激起消费欲望。

D.工业革命时代,英国人为了销售生产出的超过自己所需的布匹,就凭武力开拓海外市场。

15.科学的技术到底满足了谁的需求?试概括文本第一段所列的二种看法。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认为这种满足可能会带来哪些可能的危害?(4分)

16.作者为什么说“一些科学逐渐由神学的婢女,变成了资本的帮凶”?(4分)

13.BE(B.与原文“技术有时候会满足人的需求,有时要刺激人的需求;有时会给人带来幸福,有时也会给人带来不幸;常常会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剥夺另一部分人的需求”不一致。E.原因并非是科技含量高低,而是资本的增值。)

[089253e750dea9fa.jpg]14.A(BCD所述实际上都是揭示这些科学技术的背后都有资本的影子。与作者的观点“技术从起点上以及归宿上根本上就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资本增殖的需求”是一致的。)

[089253e750dea9fa.jpg]15.二种看法:一是认为科学技术满足了人的需求;一是科学技术刺激人的需求。作者认为是满足了资本的需求。这种需求使资本链条上游的人们疯狂地攫取财富的同时,食物链下游的人们,将不会再如以前那样,可以分一杯羹,而是更加彻底地被剥夺。自然也就失去了它的神性,赤裸裸地暴露在工业文明的机器面前,成为待加工的原材料,最终转化成垃圾。

[089253e750dea9fa.jpg]16.作者这一结论实际上基于文本第五段详细引用的“红豆杉剥皮事件”这一实例的分析。作者详细分析了此例中涉及到二项科学技术:一是研制出利用红豆杉树皮中的紫杉醇制造治疗乳腺癌、卵巢癌的特效药的技术,一是提取紫杉醇的技术。这二项科学技术都直接给相关的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益回报,本质上讲都是为了满足资本的需求。受损的受破坏的却是红豆杉所在地的环境,受害的还是当地的百姓。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王维《观猎》)

(2)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16dd80ecfdae6d93.jpg](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16dd80ecfdae6d93.jpg](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6dd80ecfdae6d93.jpg](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南乡子 为亡妇题照 清・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注]鹣鹣:比翼鸟。

(1)有人评说此词“只向从前悔薄情”一句“悔薄情”最妙。也有人评说既是当初情薄,何来今日刻骨铭心的思念,显是一处败笔。试结合词的上片谈谈你的看法。(3分)

(2)试简析末句“泣尽风檐夜雨铃”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

(1)“悔薄情”最妙。“泪咽却无声”,昔日的恩爱夫妻,如今已是阴阳永隔,对着遗照,无声咽泪,这岂是能做作而成?本欲借作画排解心中对亡妻的思念,可一想到亡妻在时的音容笑貌,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伤感之情怎能自禁,“盈盈”,充溢心中的情感已化作伤心之泪倾泄而出――“一片伤心画不成”。没有当初的一往情深,怎会有而今的这种和血和泪的真情流露。正因为词人今日思念伤感之深,才会觉着昔日夫妻厮守对爱妻“薄情”,实属传神之笔。

[0dfd7e8a0f830921.jpg](2)情景交融。孤寂长夜,雨落嘀嗒,檐铃轻摇,音响凄凉,在这凄苦孤寂的长夜中,词人思念亡妻伤感浓情亦如漫漫长夜一样绵长,泪流尽,心正伤。正所谓景真情切,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楚江怀古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⑴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⑵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1)“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说说这一对偶句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1)动静结合。(1分)“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将月亮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2分)两句诗写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谧,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还写出了苍茫的青山,喧闹的滔滔江流,构成了一幅含情的淡彩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1分)

[7f28325a004a9c2a.jpg](2)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1分)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意思接近即可)

5.B(A.反坐:回过头来不满。C.竟:全部,整个,完全。D.盖藏:指储藏的物品。)

[aa2f645a7cf15006.jpg]6.B(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B.连词,表目的。C.在,介词;被,介词。D.象,如同,动词;比得上,动词。)

[aa2f645a7cf15006.jpg]7.C(A.卧:使动,让……卧;B.惰:使动,使……懒惰;C.放任;D.使动,使……活。)

[aa2f645a7cf15006.jpg]8.A(“或可冀其一击”说明只是一种推测而已。)

[aa2f645a7cf15006.jpg]9.(1)各就其环而跳走焉/观者以为乐/二鼠之费或数金/是犹有技能也/或曰/粤中向无鼠患/自洋鼠之戏盛/鼠乃炽/然则是亦妖精之类欤(每二处1分)

[aa2f645a7cf15006.jpg](2)①一日突然相遇,老鼠惊慌逃跑,可猫象没有看到它一样。

[aa2f645a7cf15006.jpg]②现在用人吃的食物喂猫,又把它作为玩物,它抓老鼠不也更难了吗。

[aa2f645a7cf15006.jpg]参考译文:

[aa2f645a7cf15006.jpg]五岭以南的地方老鼠很多,很大且狡猾。晚上翻箱倒柜,白天在庭院里自由游窜,旁若无人。驱赶它,就顺墙逃走,张目仰望呈现出十分生气的样子。回过头来很不满,迟疑不决地来到脚下,伸舌舔唾。我的邻居很忧虑,于是蓄养了一只猫。那只猫的大小,只有鼠的三倍。那猫刚来的时候,叫声很凄厉,号鸣不停,老鼠的行为便稍稍收敛一点。邻居很高兴,更加喜欢这只猫,只喂它鱼和鲜肉,晚上让猫睡在床榻上爱抚它。那猫一天比一天胖,有鼠的六七倍大了,毛色也很有光泽,主人任由它在别人家游荡,只有喂食的时候才回来。从这以后,家中整日听不到猫的叫声;喂食之后,整天看不到猫的踪迹。老鼠又大规模地回来了。(使得)厨房没有剩下的粮食,家中没有完整的器皿了。老鼠刚开始还等猫出去然后才来。一日突然相遇,老鼠惊慌逃跑,可猫象没有看到它一样。正在吃食,吃完才离开,有时爬到床上睡觉。老鼠看到它没有什么行动,(于是)猫躺卧在床上,老鼠就在地上行走。过不多久,猫的食物老鼠也吃。主人竟然要替猫收好食物,一收不好,猫就摇着尾巴向主人鸣叫不停,鼠患转成了猫患了。

[aa2f645a7cf15006.jpg]邻居责骂这猫太软弱。我对他说:“这哪里是猫的错!它的资质本来就属下乘,并没有捕获食物的本领,只是有形有声而已。刚来时候的号叫,本来就是为了求得食物,目标本来就不在老鼠。如果你暂时把它拴起来,少喂它,不给它可口的食物,在它感到有点饿的时候放开它。等它抓住老鼠,然后给它多吃食物,抓不住就减少食物,这样或许还能希望它有一击之力。然而即使如此,它的勇敢或怯懦,还是无法知道。现在,它连抓到一只老鼠的功劳都没有,你只是因为它的叫声和外形就用甘美的食物宠爱它;让它睡在床上并爱抚它,令它变得骄傲;任由它出去游玩,令它变得懒惰。你满足了这三点,猫的志愿达到了,它的本质也就消亡了,难道没有看过养鱼鹰的人吗?饿了就套住它,稍稍吃点食物就放开它;捕获大鱼就喂它泥鳅,捕获小鱼就喂它小虾,捕不到鱼就让它挨饿。这样就可以捕获鱼了。现在用人吃的食物喂猫,又把它作为玩物,它抓老鼠不也更难了吗。

[aa2f645a7cf15006.jpg]邻居养猫,又不象粤人养鼠。先前,有人蓄养洋鼠,只有二寸来长,毛色纯白好玩,能跳圆环。现在日渐增多,城里的富人没有不蓄养洋鼠的。用红色的盒子装着,罩上铜丝做的网子,中间做成台子,如同演出的剧台;有房子有场地,架设二个圆环如同秋千。每个盒子里雌雄鼠各一只,铺上白绵,用香米喂养,以手指敲击盒子,洋鼠就从房中左右登台,各自在圆环上跳跃奔跑,观看的人以此为乐。养这样两只洋鼠的费用时常需要数金,这是(因为)需要训练技能啊。有人说:粤地本来没有鼠患,自从洋鼠之戏盛行,老鼠才如此之多,这也是妖精之类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