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新华网北京6月2日电(记者张严平、田刚)眼前这位苗族汉子矮小、苍老,40岁的人看过去有50开外,与人说话时,憨厚的眼神会变得游离而紧张,一副无助的样子,只是当他与那匹驮着邮包的枣红马交流时,才透出一种会心的安宁。
整整一天,我们一直跟着他在大山中被骡马踩出的一趟脚窝窝里艰难地走着,险峻处,错过一个马蹄之外,便是万丈悬崖。
这就是那个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在大山里默默行走了20年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20年中行程26万公里――相当于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为了一个简单而又崇高的使命,在大山深谷之中穷尽青春年华的人吗?我流泪了。
在这个高原的夜晚,我永远地记住了他――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苗族名字:咪桑。
马班邮路在正式文字中被定义为“用马驮着邮件按班投送的邮路”。在21世纪的中国邮政史上,这种原始古老的通邮方式堪称“绝唱”,而在木里人的眼里,这却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紧接青藏高原。这里群山环抱,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只有9个半人。全县29个乡镇有28个乡镇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以马驮人送为手段的邮路是当地乡政府和百姓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
王顺友至今记得,他8岁那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做乡邮员的父亲牵着马尾巴撞开家门,倒在地上。“雪烧伤了我的眼睛。”母亲找来草药煮沸后给父亲熏眼。第二天清早,父亲说,看到光亮了。他把邮件包往马背上捆。母亲抱着他的腿哭。父亲骂她:“你懂什么!县里的文件不按时送到乡上,全乡的工作就要受影响。”
11年后,父亲老了,他把邮包和马缰绳交到了19岁的儿子手上,那一刻,王顺友觉得自己长大了。他开始沿着父亲走过的邮路启程,邮路往返584公里。
年轻的乡邮员第一次感受到了马班邮路的遥远和艰辛。他每走一个班要14天,一个月要走两班,一年365天,他有330天走在邮路上。他先要翻越海拔5000米、一年中有6个月冰雪覆盖的察尔瓦山,接着又要走进海拔1000米、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雅砻江河谷,中途还要穿越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和山峰沟梁。
……
王顺友牵着马一步一步专注地走着,从后面望过去,他的背驼得很厉害。
在一般的工作岗位上,40岁正是一个黄金年龄,但对马班邮路上的乡邮员来说,40岁已经老了。和其他的乡邮员一样,王顺友患有风湿,头痛,胃痛等各种病症,另外,他还患有癫痫病,现在每天要靠吃药控制病情。
这位在木里的马班邮路上走得年头最长的人,还能走多远呢?
他说:“走到走不动为止。”
我问:“如果让你重新做一次选择,还会走马班邮路吗?”
“那不会变。”
“为什么?”
“马班邮路把我这一辈子的心打开了,为党和政府做事,为乡亲们做事,让我活得舒坦,敞亮!也让我觉得,自己在这个大山里是个少不得的人呢!”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牵着马送信的人能有多重要?”
“我们木里山太大,太穷,没有邮路,乡亲们就会觉得心头孤独了。现在我们有十几条马班邮路,十几个乡邮员,每个人跑一条路,不起眼,可所有这些路加起来,就把乡亲们和山外面的世界连在一起了,就把党与政府和木里连在一起了!”
我的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
5月的凉山,漫山遍野盛开着一片一片火红的花儿,如彩虹洒落在高原,恣意烂漫。同行的一位藏族朋友告诉我,这种花儿叫索玛,它只生长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原,矮小,根深,生命力极强,即使到了冬天,花儿没了,它紫红的枝干在太阳的照耀下,依然会像炭火一样通红。
噢,索玛花儿……
(来源:新华社。有删改)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文章开头,作者连用了三个排比句,表示对事实情况难以置信。这种巧妙的开头使新闻有了悬念,能有效抓住读者的眼球。
B.、为了按时递送邮包,王顺友每个月有28天都在路上,艰辛遥远的马班邮路使他过早地衰老了,也使他患上了多种疾病。
C.、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木里藏族自治县至今无法融入现代社会,只能靠原始古老的通邮方式与外界保持联系。
D.、本文列举了很多数字材料,其目的是用准确的数据来反映王顺友的送邮人生,增强可信度,增强文章感染力。
E.、这篇报道运用语言很典范,客观记叙,遵循朴实简洁的原则,不加修饰,因此才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13.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关系,是一篇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请从文中找出新闻背景,做简要概括,并就其中一条简要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14.这则新闻以“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标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6分)
答:
题库:高中语文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1-01-08 12:36:32
免费下载:《2011年莆田一中冲刺卷考试试题及答案》Word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新华网北京6月2日电(记者张严平、田刚)眼前这位苗族汉子矮小、苍老,40岁的人看过去有50开外,与人说话时,憨厚的眼神会变得游离而紧张,一副无助的样子,只是当他与那匹驮着邮包的枣红马交流时,才透出一种会心的安宁。
整整一天,我们一直跟着他在大山中被骡马踩出的一趟脚窝窝里艰难地走着,险峻处,错过一个马蹄之外,便是万丈悬崖。
这就是那个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在大山里默默行走了20年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20年中行程26万公里――相当于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为了一个简单而又崇高的使命,在大山深谷之中穷尽青春年华的人吗?我流泪了。
在这个高原的夜晚,我永远地记住了他――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苗族名字:咪桑。
马班邮路在正式文字中被定义为“用马驮着邮件按班投送的邮路”。在21世纪的中国邮政史上,这种原始古老的通邮方式堪称“绝唱”,而在木里人的眼里,这却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紧接青藏高原。这里群山环抱,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只有9个半人。全县29个乡镇有28个乡镇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以马驮人送为手段的邮路是当地乡政府和百姓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
王顺友至今记得,他8岁那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做乡邮员的父亲牵着马尾巴撞开家门,倒在地上。“雪烧伤了我的眼睛。”母亲找来草药煮沸后给父亲熏眼。第二天清早,父亲说,看到光亮了。他把邮件包往马背上捆。母亲抱着他的腿哭。父亲骂她:“你懂什么!县里的文件不按时送到乡上,全乡的工作就要受影响。”
11年后,父亲老了,他把邮包和马缰绳交到了19岁的儿子手上,那一刻,王顺友觉得自己长大了。他开始沿着父亲走过的邮路启程,邮路往返584公里。
年轻的乡邮员第一次感受到了马班邮路的遥远和艰辛。他每走一个班要14天,一个月要走两班,一年365天,他有330天走在邮路上。他先要翻越海拔5000米、一年中有6个月冰雪覆盖的察尔瓦山,接着又要走进海拔1000米、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雅砻江河谷,中途还要穿越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和山峰沟梁。
……
王顺友牵着马一步一步专注地走着,从后面望过去,他的背驼得很厉害。
在一般的工作岗位上,40岁正是一个黄金年龄,但对马班邮路上的乡邮员来说,40岁已经老了。和其他的乡邮员一样,王顺友患有风湿,头痛,胃痛等各种病症,另外,他还患有癫痫病,现在每天要靠吃药控制病情。
这位在木里的马班邮路上走得年头最长的人,还能走多远呢?
他说:“走到走不动为止。”
我问:“如果让你重新做一次选择,还会走马班邮路吗?”
“那不会变。”
“为什么?”
“马班邮路把我这一辈子的心打开了,为党和政府做事,为乡亲们做事,让我活得舒坦,敞亮!也让我觉得,自己在这个大山里是个少不得的人呢!”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牵着马送信的人能有多重要?”
“我们木里山太大,太穷,没有邮路,乡亲们就会觉得心头孤独了。现在我们有十几条马班邮路,十几个乡邮员,每个人跑一条路,不起眼,可所有这些路加起来,就把乡亲们和山外面的世界连在一起了,就把党与政府和木里连在一起了!”
我的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
5月的凉山,漫山遍野盛开着一片一片火红的花儿,如彩虹洒落在高原,恣意烂漫。同行的一位藏族朋友告诉我,这种花儿叫索玛,它只生长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原,矮小,根深,生命力极强,即使到了冬天,花儿没了,它紫红的枝干在太阳的照耀下,依然会像炭火一样通红。
噢,索玛花儿……
(来源:新华社。有删改)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文章开头,作者连用了三个排比句,表示对事实情况难以置信。这种巧妙的开头使新闻有了悬念,能有效抓住读者的眼球。
B.、为了按时递送邮包,王顺友每个月有28天都在路上,艰辛遥远的马班邮路使他过早地衰老了,也使他患上了多种疾病。
C.、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木里藏族自治县至今无法融入现代社会,只能靠原始古老的通邮方式与外界保持联系。
D.、本文列举了很多数字材料,其目的是用准确的数据来反映王顺友的送邮人生,增强可信度,增强文章感染力。
E.、这篇报道运用语言很典范,客观记叙,遵循朴实简洁的原则,不加修饰,因此才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13.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关系,是一篇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请从文中找出新闻背景,做简要概括,并就其中一条简要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14.这则新闻以“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标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6分)
答:
本题关键词:花儿红牌花儿红胶囊,“雪红宝”索罗玛宝胶囊,小儿阅读障碍,红花锦鸡儿,索罗玛宝颗粒,喀什阿巴伙加玛札,红花,好事牌索玛饮料,阅读训练,阅读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