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6―9题。(共8分,每小题2分)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6.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7.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

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6、答案B。原句的表述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该句是说茶马互市是军费的“补充”,显然不是宋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7、答案D。本题要求选出表述错误的一项,藏族喜欢饮茶,以马易茶是对他们茶叶需求的满足,表述对象为藏族人,而不是宋代统治者。

8、答案C。C项的载体是“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它的意思是,茶叶对于藏族人民来说必不或缺,但并不是说不需要外界供给其他物品,而是不需要“很多”东西。且后文又说“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C错无疑。

9、答案A。B项说“元代的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C项说“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使得“茶马古道” “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这一表述犯了一个时间错误,原句的表述是这样的“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D项的载体是这样的,“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两句话前后是转折关系,并不象D项所表述的是因果关系。A项在原文中的表述在第一段,其表述的意思是说“茶马古道”一词的来历,在唐代已有记载的是“茶马互市”,“古道”的说法是后来才有的,自然“茶马古道”这一说法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B:这次外出比赛,我―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C:电视的普及,在给现代人带来丰富多彩的视听艺术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在印刷媒介时代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 D: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迄今 付梓 切中肯綮 言有尽而意无穷 B:绵密 纹身 偃旗息鼓 唯陈言之务去 C:针砭 沉湎 并行不背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沧桑 诘问 锱铢必较 天生我才必有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小男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他将一个个空木桶擦拭干净,摆放的很整齐。但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

父亲摸着孩子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知道你会想办法征服风的。”小男孩擦干眼泪,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每一只空桶都装满清水。从此,那些木桶再也没有被吹倒过。他高兴地对父亲说:“我懂了:木桶想要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木桶自己的重量。”

是的,我们改变不了风,改变不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我们自身的重量和心灵的重量。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分标准参考2008年作文评分标准。(60分)

请仿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的句式,从《三国演义》或《红楼梦》中任选一场景仿写一副八字句对联。(3分)

例如,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3分)

读下面的文字,写一句总括性的话,填在段末横线上。不超过20个字。(4分)

古村古镇的保护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江苏的周庄古镇和浙江楠溪江流域的苍坡村、芙蓉村,成为较早得到保护的古镇和古村。由于专家们多年的呼吁,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终于于2003年11月获得公布。安徽南部的西递村、宏村,也于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关于古村古镇保护的共同宣言,各地古村古镇的保护仍然停留在各自为政、缺少呼应的散兵作战阶段,根本就没有形成应有的气候。从欧洲及日本等地古村古镇保护的经验来看,全国性的古村古镇保护宣言成为保护运动的有力保证,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古村古镇保护宣言亟需尽快制定出来。(4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此诗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滕王阁什么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尾联的修辞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描写了滕王阁的居高临远,雕梁画栋早晨使南浦的云飞来,珠帘丝幕傍晚卷来了西山的雨;也表现出滕王阁的寂寞冷清,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朝朝暮暮,与它为伴。表现了滕王阁的“高”“寂寞”。

(2)运用设问手法,发出疑问,以景作答,引得读者回肠荡气。物换星移,时光飞逝,滕王早已离去,只有栏杆外的江水依然滚滚向东流去,一个“空”字,表达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深沉感慨。

13、B(间:有时)

14、B(B来,连词,都表示承接关系。A于,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引出对象,可译为“给”。C且,第一个为将要,第二个为尚且。D而,第一个为承接关系,第二个为并列关系)

15、C (“义愤填膺,大声痛斥”不准确,应为“临危不惧,毫不屈服”)

16、(1)他家里很穷,房屋残破不堪,就自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第二小句2分,其余三个小句各占1分,关键字是“败、躬、畚、覆、暴”等)

(2)略。(举、誉、劝、非、沮五个字各占1分)

9、 B    10、D   11、C    12、B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为了显示文化独立,提高党项族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信心,元昊下令创造一种本民族的文字,并称之为“蕃书”,同时设立“蕃字院”,大力推广 “蕃书”。“蕃书”成为西夏的“国字”,也成为西夏王朝最为辉煌的文化成就之一。

“蕃书”一共有6000多个字,是仿照汉字创制而成,其结构复杂,笔画繁缛。“蕃书”在文字结构上分为单纯字和合体字两大类。单纯字笔画较少;合体字笔画较多,可以是两个汉字合体,也可以是三个、四个汉字合体。为了彰显本民族的特点与个性,他们特别注意不袭用现成的汉字,竭力避免与汉字雷同,因此所造“蕃书”无一与汉字相同。然而,党项族人深受汉族文化的熏染,“蕃书”源于汉字,以汉字作为造字原型,无论是结构、笔画,还是书写规则,都未能完全摆脱汉字的影响,以至于让人一看“蕃书”,就会感到十分面熟,误认为是汉字,其实根本就不是汉字。

“蕃书”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西夏强盛时期,用国字“蕃书”翻译fó jiāo 经典,只用了短短50年的时间,就翻译完成了西夏文大藏经,这在世界翻译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被誉为“译经史上的创举”。此外,还翻译了汉语经典《论语》、《孟子》、《孙子兵法》等,同时还自行编写了《文海》、《同音》、《蕃汉合时掌中珠》等字典、辞书。在推广使用的过程中,“蕃书”甚至和汉字一样,逐渐演绎成正楷、草书、隶书、篆书等体式,其书法艺术也日臻精熟,出现了不少名噪一时的书法家。

党项族人的文化比较开放,吸纳了汉族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应用,便是很好的例证。活字印刷术是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发明的,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然而,宋朝的活字印刷品竟然没有一件流传下来。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却是西夏文的九卷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目前已经发现的西夏活字印刷品至少有7种、共数十卷,印刷质量上乘。发达的印刷技术与独特的文字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正是有印刷技术的支撑,“蕃书”才得以进一步推广。

1227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直捣西夏国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西夏末代皇帝李睨献城投降。成吉思汗在投降仪式前病死在六盘山军营中,死前立下遗嘱,秘不发丧,一旦夏主来降,即行“屠城”。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就此拉开了帷幕。党项族人逐渐消失了,西夏王陵被焚毁,西夏的文书典籍被付之一炬,曾经强盛的西夏王朝走上了穷途末路,其文化核心“蕃书”销声匿迹。

在西夏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元朝,始终对西夏怀有一种莫名的、刻骨的仇恨,以至于修纂了《宋史》、《辽史》等与西夏并存的政权断代史,惟独不修《夏史》。被蒙古铁骑彻底毁灭的西夏王朝,又丧失了最后一个修史存史的机会。

西夏灭亡后,“蕃书”在少数幸存下来的党项族人中继续流传,在__之后他们依然用生命捍卫着自己的文字,通过文字来延续民族的文脉。

“蕃书”什么时候彻底消失了呢?在明朝。北京国家图书馆现藏的西夏文《高王guān shì yīn 经》,系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刊刻的;保定北郊韩庄出土的西夏文经幢,为明朝弘治年间刻制。这是迄今所见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时代最晚的两种用“蕃书”制作的西夏文物,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历史信息:至少在明朝洪武和弘治年间,还有人使用“蕃书”;至少在明朝弘治年以前,还有特定的人群能够识别和解读“蕃书”。此时离西夏灭亡的时间已经比较遥远了,作为完整民族的党项族也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当元朝土崩瓦解后,党项族人一下子失去了对手,也失去了斗争和生存的动力源,斗志开始涣散,原来的进取力减弱,族群也迅速衰微。

明朝中晚期,随着党项族人口的急剧下降和不断迁徙,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不断加强,党项族的后裔逐渐入乡随俗,放弃了对本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的坚守,党项族及其文字“蕃书”再也难寻其踪了。

                  (节选自《文史春秋》2008年第3期)

6. 下列各项中,有关“蕃书”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蕃书”一共有6000多个字,所有的字结构复杂,笔画繁缛。

B.“蕃书”源于汉字,以汉字作为造字原型,借用了汉字的结构、笔画和书写规则。

C.“蕃书”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翻译了一些fó jiāo 经典和诸多汉语经典,翻译的速度之快,在世界翻译史上极为罕见。

D.“蕃书”是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后,下令创造的西夏“国字”,是西夏王朝最为辉煌的文化成就之一。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蕃书”消亡原因的一项是

A.蒙古人对党项人的野蛮屠城,对西夏的文书典籍的毁坏。

B.西夏灭亡后,作为完整民族的党项族已经不复存在。

C.元朝灭亡,使党项族人失去了斗争和生存的动力,族群衰微。

D.明朝中晚期,党项族后裔放弃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坚守。

8.下列各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推广使用的过程中,“蕃字”学习了汉字的演变,也演绎成正楷、草书、隶书、篆书等体式,其书法艺术也日臻精熟,出现了不少名噪一时的书法家。

B.活字印刷是毕发明的,但是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却是西夏文的九卷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正是有印刷技术的支撑,“蕃书”才得以进一步推广。

C.西夏灭亡后,少数幸存下来的党项族人用生命捍卫着自己的文字,通过文字来延续民族的文脉,才使“蕃书”没有随着国家的灭亡而立刻消亡。

D.保定北郊韩庄出土的明朝弘治年间刻制的西夏文经传可以证明,至少在明朝弘治年以前,党项族的后人还能够识别和解读“蕃书”。

6、D(A“所有的字”不符合实际    B“借用了”了表达不妥    C“和诸多汉语经典”应删去)

7、B(文章说“此时离西夏灭亡的时间已经比较遥远了,作为完整民族的党项族也已经不复存在了。”此时指明朝)

8、C(A“蕃书”甚至和汉字一样,而不是“学习了汉字的演变”。 B“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中的“现存”不能少。   D“还有特定的人群”并不是指“党项族的后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