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超,大名临清人,性温和恭谨,能礼下士。
周祖平内难后,北征契丹,以彦超为行营马步左厢都排阵使,从周祖入汴。会军变,周祖革命,即命彦超权知徐州节度。未行,湘阴公旧校巩廷美据州叛,真拜彦超武宁宰节度,命讨之。彦超督战舰破其水寨,乘胜拔之。又与枢密使王峻拒刘崇于晋州,彦超以骑兵进,崇遁去,授建雄军节度。复以所部追贼至霍邑,贼步骑堕崖谷,死者甚众。
显德初,刘崇南寇,命彦超领兵取晋州路东向邀击,从战高平。彦超自阴地关与符彦卿会兵围汾州,诸将请急攻,彦超曰:“城已危矣,旦暮将降,我士卒精锐,傥驱以先登,必死伤者众,少待之。”翌日,州将董希颜果降。遂引兵趣石州,彦超亲鼓士乘城,躬冒矢石,数日下之,擒其守将安彦进,献行在。师还,诏率所部浚胡芦河,城李晏口。工未毕,辽人万余骑来侵,彦超击败之,杀伤甚众。
宰相李谷征淮南,以彦超为前军行营部署,败淮南军二千于寿州城下。__水陆来援,谷退保正阳,吴人蹑其后。会李重进兵至,合势急击,大败吴人三万余众,追北二十余里。
宋初,加兼中书令。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酒酣,谓彦超曰:“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彦超降阶顿首曰:“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帝大笑。彦超翌日奉表待罪,帝遣中使慰谕,令赴朝谒。
太平兴国六年,封分邻国公。七年,彦超语人曰:“人臣七十致仕,古之制也。我年六十九,当自知止。”明年,表求致仕,加太子太师,给金吾上将军禄。彦超既得请,尽斥去仆妾之冗食者,居处服用,咸遵俭约。雍熙三年,卒,年七十三。
开宝初,彦超自凤翔来朝,与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俱侍曲宴。太祖从容谓日:“卿等皆国家旧臣,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彦超知旨,即前奏日:“臣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愿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行德等竞自陈夙昔战功及履历艰苦,帝曰:“此异代事,何足论? ”翌日,皆罢行德等节镇,时议以此许彦超。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即命彦超权知徐州节度 权:暂时代理官职
B.追北二十余里 北:败军
C.尽斥去仆妾之冗食者 斥:斥责
D.时议以此许彦超 许:称许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彦超识时务的一组是(3分)
①乘胜拔之 ②傥驱以先登,必死伤者众,少待之 ③奉表待罪
④人臣七十致仕,古之制也 ⑤表求致仕 ⑥居处服用,咸遵俭约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彦超南征北战,作战善于谋略,机智勇敢,立下了许多功劳,深得君王的信赖重用。但他一点也没有居功自傲。
B.王彦超在进攻汾州、石州时,审时度势,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部署。既攻克了城池,又保护了士兵,充分显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C.王彦超面对太祖的问题,巧妙应对,既使太祖感到高兴,又让自己摆脱了窘境。第二天还上表请求太祖处治自己“失言”的罪过,讨取君王的欢心。
D.当太祖想“释兵权”的时候,王彦超心领神会,请求告老还乡。七十岁时又明哲保身,上表朝廷请求退休,过起节俭的生活。
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引兵趣石州,彦超亲鼓士乘城,躬冒矢石,数日下之。
②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
③今已衰朽,愿乞骸骨归丘国,臣之愿也。
8.C(斥:驱逐)
9.B(①②表现王彦超作战有谋略,④讲的古制,不是王彦超的举动)
10.C(上表请求太祖处治的是自己当年没有挽留太祖的罪过,而非失言)
11.①(王彦超)于是领兵奔赴石州,他亲自击鼓催促士卒登城,亲自冒着箭石(指挥作战),几天后攻克了石州。(“趣”“鼓”“躬”各1分) ②宋太祖与王彦超有老交情,就来到作坊,召随从大臣宴会习射。(“旧”“因”“幸”各1分) ③(我)如今已经老迈无能,希望能够告老退休返回家园,这是我的愿望。)(“衰朽”“乞骸骨”各1分,判断句式1分)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的国内法,它不能超越国际法准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等国际条约成为干涉中国内政的法律依据。 B:一篇文章写得好与坏,不在于它文辞多么优美,形式多么新颖,而在于它要有思想有风骨,惟有此才能永恒。 C:郑州市五部门联合执法,取缔了多处非法经营的音像制品,近3万张盗版光盘被查获后销毁。高考资源网 D: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自己的耕地。为了减轻城郊失地农民的负担,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请以“生活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800字的作文。
要求:(1)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要写成诗歌),且文体特征明显。
作文以43分为基准分,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下面是某中学学生文学社的招聘启事,在词语书写、用词得体上有多处错误,请你找出6处并加以修改。(6分)
招聘启事
小荷文学社是我校赫赫有名的文学社团,现因文学社刊物《小荷》扩版的需要,诚聘以下人员:
1.文字编辑1名。要求: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具有文稿评价和斧正的能力。
2. 美术设计1名。要求:美术基础扎实,善长版式和插图设计。
3. 稿件协调1名。要求:有较强的协调能力,能较好地完成稿件撰写布置和稿件收缴工作。
有意者务必到文学社活动室报名,报名时间是本周一至周五下午17:10―18:00,超过时间,后果自负。报名时请带上拙作一篇作为招聘时的评审参考。面试时间待订。
××中学小荷文学社
2008年5月4日
① 改为 ② 改为
③ 改为 ④ 改为
⑤ 改为 ⑥ 改为
共有8处错误。错别字:善长―擅长;收缴―收交;待订―待定。用词不得体:赫赫有名―小有名气;斧正―修改;务必―请;后果自负―不再办理;拙作―作品。(正确指出并修改对1处给1分)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从今年开始,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将作为法定的假期。这些传统节日在你的脑海里会有不同的独特景象,请您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一段描述该节日独特情景的文字,要求最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6分)
选择的节日
描述性文字
【说明】这道题目有几个要求,第一个是先从三个节日中选择其中一个节日来写,第二个是写描述性的文字而不是议论性、说明性的文字,第三个是所写的内容要具有该节日的独特特点,不能随便写一个情景,第四个是要最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评分的标准是,如果整段话都不是或者大部分都不是描述性的文字,那么就判为0分。基本上是描述性的文字,得1分,略有一两句议论、说明等,不扣分。所写的内容与能够反映节日特点得1分。有使用最少两种修辞手法得1分。余下3分,主要看语言表达是否通顺和生动上。整段话语言通顺就可以给2分,能够做到描述有点生动就再给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8分)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__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15.(4分)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这里的“心情”是指遭遇挫折后的失落、沮丧。
B.如果没有失意的张继,也就没有了那次失眠之苦,没有了那次失眠,也便没有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枫桥夜泊》。
C.作者借肯定张继的《枫桥夜泊》千古不朽,与他的考场失意相对照,有力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D.“不朽”原意是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文中张继因写就了千古不朽的诗篇而失眠,他的名字将永不磨灭。
E.作者说,“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在作者看来,这钟声对张继起着失意和嘲弄的作用。
16.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从结构上说, ;从内容上, 。
17.文章题为“不朽的失眠”,请结合全文,解释标题的含义,并说说标题的好处。(6分)
18.文章最后一段说:“……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请你根据这句话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并列举一个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4分)
15.(4分 )D,E (D,因失眠而写诗篇。 E, 起着警世和鞭策的作用。)
16.(4分)
从结构上说,此句由写张继京城落榜转而写他枫桥夜泊,完成了行文上的自然过渡(承上启下)。从内容上说,此句烘托了张继落榜后希望尽快摆脱令他羞愧沮丧的严酷现实,寻求精神超脱的急切心情。
(每点2分)
17.(6分 ) 含义:“不朽”原意是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文中张继因落榜失眠而写就了千古不朽的诗篇,故作者用“不朽”来修饰“失眠”。(2分)
好处:①“不朽的失眠”体现了作者命题之妙,这样命题,易于引起读者的思考,从而激发其阅读的兴趣。②借肯定“失眠”来肯定张继的《枫桥夜泊》千古不朽,并以此与他的考场失意相对照,有力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如果没有失意的张继,也就没有了那次失眠之苦,没有了那次失眠,也便没有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枫桥夜泊》。(4分,每点2分)
(此题回答时要紧扣“不朽”,如果这样答“不朽”也对:“不朽”的不单纯指那场“失眠”,而是“失眠”所引发的创作欲望,是诗人感极而发的传世佳作。可以说,不朽的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不朽的就是这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其他说法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
18.(4分)(此题为开放题,观点合理、论据正确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暂时的挫折并不意味着事业的终结,真正的强者应乐观豁达地笑对现实,创造不朽的人生。(2分,意思符合即可)
论据:(2分)(教材中诸如孔子、孟子、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史铁生等人的人生经历均可作为论据,但应注意扣住类似“人生挫折”“事业成功”“不朽”等关键词,概括叙述)
古诗文默写。(5分)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舞幽壑之浅蛟, .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如怨如慕,不绝如缕,泣孤舟之嫠妇。一句话中错一字本句为0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请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3分)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气氛静谧。(3分,每个特点1分)
(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头两联写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半山园主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更衬托出诗歌境界之幽。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5分。答出“以动衬静”给1分,分析恰当2分;答出“寓情于景”1分,分析恰当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杀之。
张仪说魏襄王曰:“梁①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韩、齐、赵之境,守亭、障者不过十万,梁之地势固战场也。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酸枣,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
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②,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丸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王从错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节)
[注]①梁:战国时期魏国的别称。魏国后期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别称梁国。②三川:指黄河、伊水、洛水一带。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乃倍从约 倍;背弃
B.据九鼎,按图籍 按:审察
C.齐,韩之与国也 与:给予
D.贬蜀王,更号为侯 贬:降低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直接表明张仪具有“卓越辩才”的一组是
①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 ②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 ③而因仪以请成于秦 ④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 ⑤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 ⑤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被刺杀后,张仪从秦国到魏国去游说魏襄王,魏襄王果然在张仪蛊惑下背弃与其他诸侯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盟约,倒向了秦国。
B.巴国、蜀国互相攻击,都来向秦国求救。司马错主张趁机出兵讨伐蜀国,并与张仪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终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
C.张仪反对秦国对蜀国用兵,主张应与魏、楚交好,然后兵出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打周王朝,这样才可以号令天下,成就大业。
D.司马错主张要取得大业.先要树立德望,并从容易的事情入手,认为讨伐蜀国同时攻打韩国才是上策,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
译文:
(2)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
译文
(3)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译文:
9.C(此题主要考查对常用实词的理解能力。所选四个实词都属于“常用”范围,此题考查目的重在对课内文言词汇的迁移和对一词多义的理解。“与”既有虚词的用法,也有做实词的用法,如《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就是“亲附、亲近”的意思。此题中的“与”就是“亲近”的意思)
10.A(此题考查筛选和辨识重要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目,需要先对所给句子逐句加以分析概括,在此基础上再分析选项。③为魏王违背合纵盟约,单独与秦国媾和,派张仪向秦国献媚的举动;④是说秦惠王犹豫不决;⑥是司马错分析攻打蜀国的利弊得失)
11.C(此题重点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事件过程、人物关系、叙述的顺序等都是这类试题命题的着眼点。A项“张仪从秦国到魏国”无中生有,此时的张仪就在魏国为相。从“‘……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可知。B项“最终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张冠李戴,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D项司马错并不主张攻打韩国。从“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可知)
12.(1)各诸侯约定合纵联合抗秦,在洹水结盟,结为兄弟一样的国家用来互相救援。(关键词“从”、“盟”、“坚”各1分.大意对1分)
(2)而通过张仪前往秦国去求和。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国相。(关键词“因”、“成”各1分,大意对1分)
(3)蜀国为秦国吞并以后,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各诸侯国。(关键词“属”、“轻”各1分,大意对1分)
(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文言翻译的能力,包含两个能力层次:一是文意的理解,二是现代汉语的表达。翻译过程的难点:一是关键词语,二是文言句式。
依次填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英国警方认为一名巴西青年 可疑,就毫不犹豫地打死了他,后来才知道是误杀。②__同志来到农村,走到群众中间,亲切地 他们的生活情况。③国务院对土地政策的调整,被有些房地产开发商 ,把它作为提高房价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A:行迹 询问 误解 B:形迹 过问 曲解 C:行迹 过问 误解 D:形迹 询问 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