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三个句子,要求构成排比句。(6分)
真情是灿烂的花朵,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示例:真情是跳荡的火焰,疯狂炽热,令人心醉;真情是晶莹的露珠,美丽纯净,令人爱怜;真情是淅沥的春雨,滋润万物,给人希望。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得空缺部分。(5分)
(1)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2)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3)落日楼头,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1)出师未捷身先死 (2)花自飘零水自流 此情无计可消除
(3)断鸿声里 栏杆拍遍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杨景行传
杨景行,字贤可,吉安太和州人。登延佑二年进士第,授赣州路会昌州判官。会昌民素不知井饮,汲于河流,故多疾疠;不知陶瓦,以茅覆屋,故多火灾。景行教民穿井以饮,陶瓦以代茅茨,民始免于疾疠火灾。豪民十人,号“十虎”,干政害民,悉捕置之法。乃创学舍,礼师儒,劝民斥腴田以膳士,弦诵之声遂盛。调永新州判官,奉郡府命,核民田租,除划宿弊,奸欺不容,细民赖焉。改任江西行省照磨【注】,转抚州路宜黄县尹,理白冤狱之不决者数十事。
升抚州路总管府推官,发奸伏,郡无冤狱。金溪县民陶甲,厚积而凶险,尝屡诬陷其县长吏罢去之,由是官吏畏其人,不敢诘治,陶遂暴横于一郡。景行至,以法痛绳之,徙五百里外。金溪豪僧云住,发人冢墓取财物,事觉,官吏受贿,缓其狱,景行急按之。僧以贿动之,不听,乃赂当道者,以危语撼之,一不顾,卒治之如法。由是豪猾屏迹,良民获安。转湖州路归安县尹,奉行省命,理荒田租,民无欺弊。
景行所历州县,皆有惠政;所去,民皆立石颂之。以翰林待制、朝列大夫致仕,年七十四卒。 (选自《元史・杨景行传》卷一九二)
【注】照磨:官职名,元代以后设置的掌管宗卷、钱谷的属吏。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奸欺不容,细民赖焉 奸欺:奸邪欺瞒之事
B.理白冤狱之不决者数十事 理白:处理清楚
C.由是官吏畏其人,不敢诘治 诘治:诘问惩治
D.以翰林待制、朝列大夫致仕 致仕:做官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杨景行“有惠政”的一组是
①授赣州路会昌州判官 ②官吏畏其人,不敢诘治
③核民田租,除划宿弊 ④金溪豪僧云住,发人冢墓取财物
⑤教民穿井以饮,陶瓦以代茅茨 ⑥理荒田租,民无欺弊
A.③⑤⑥B.①②④C.②④⑤D.①②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景行在赣州路会昌州任判官时,教民穿井、用陶瓦建屋,使老百姓免于疾病、火灾之害。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条件。
B.杨景行在赣州路会昌州任判官时,还注重举办学校,倡导教育事业。当地儒生也因此开始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礼敬。
C.杨景行在担任永新州判官时,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核实百姓田地,铲除了多年的积弊,奸邪欺瞒之事都无地容身,并处理解决了很久难以决断的数十件冤案,贫穷孤弱的百姓得以仰赖。
D.杨景行在升任为抚州路总管府推官时,除暴安良,豪强之民收敛劣迹,善良百姓得以安宁。转任为湖州路归安县尹时,严格执行上级命令,整顿荒田田租,百姓无不支持。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创学舍,礼师儒,劝民斥腴田以膳士,弦诵之声遂盛。
(2)僧以贿动之,不听,乃赂当道者,以危语撼之,一不顾,卒治之如法。
8.D (致仕:退休。)
9.A (扣住题干中“杨景行”、“有惠政”这两个标准,排除即可。)
10.C (“并处理解决了很久难以决断的数十件冤案”这件事不是“在担任永新州判官时”做的,而是“转抚州路宜黄县尹”时所为。)
11.⑴于是创办学校,礼敬儒生并以他们为师,劝导百姓拿出肥沃的田地来膳养士人,管弦诵诗之声于是盛行起来。(礼,礼敬,动词。师,以……为师,名词意动用法。斥,拿出,动词。遂,于是,连词。)
⑵云住想用贿赂打动杨景行,杨景行却不为所动,云住于是又贿赂主持政务的官员,以强横的言辞相威胁,杨景行仍置之不理,最终依照法律惩治了他。(以,用,介词。动,使……动心,打动,使动用法。不听,不为所动。撼,威胁,动词。一,仍,副词。如,依照。)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5―7题。
有人说2006年是草根文化全面崛起的一年。从“超女”的热天下到“胡戈”的火四方,从北京的郭德纲相声到上海的蔡嘎亮脱口秀……来自民间的草根艺人通过网络、博客、影视等传媒,大面积地占领了人们的生活舞台,让鲜活泼辣、肆无忌惮的“草根文化”成为与精英文化相抗衡的一股新势力。
面对这样一个草根群体和由他们派生的草根文化,一些专家学者会毫不客气地批评为低俗、哗众取宠、难登大雅之堂等等,但草根文化确实是因“俗”才可爱的。它不像“庙堂文化”那样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同底层人民零距离、心连心。这样的亲和力和民间根基很容易让老百姓接受。
“勇于尝试、不计得失”被一些社会学者视为大众社会心理的积极转变。第一批成功的“草根英雄”,很快成为当今年轻人的偶像――在郭德纲的剧场里,众多“钢丝”高举条幅,不惜巨资支持与追捧偶像;在“超女”的全国巡演现场,每当主持人念出一个名字,全场就掌声雷动,一呼百应,粉丝们因为得到一个偶像签名,就热泪盈眶……
当越来越多的“草根艺人”以“英雄”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草根文化的弊端和缺陷也暴露无遗。“超女”们的名气大实力弱、郭德纲的拿熟人和亲友开涮、蔡嘎亮的“有色”笑话上电视等等,让人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事实:“草根文化”并非优秀文化的代名词,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辩证看待。有学者直言不讳地指出,大众确实需要娱乐,关键是我们怎样调整娱乐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应该让公众参与到“如何避免低俗化”的讨论中并形成舆论监督。
草根文化中取悦、迎合大众的那部分内容,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使草根文化贴近大众、生命力顽强,也可能使其变成“伪文化”和“劣文化”。因此,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是放大草根中“励志”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
以原生态、粗、俗见长的“草根文化”,正面临难登大雅之堂的真实困境。一些著名艺术家就批评郭德纲说,为了剧场效果不择手段,什么笑料都用,失去了艺术的追求。针对在上海走红的蔡嘎亮,上海市曲协__说:“他们不是专业演员,他们说的不是曲艺。”
其实“俗”并不可怕,如今被我们供奉在艺术殿堂里的“高雅艺术”当年也是“草根文化”。从《诗经》到《国风》、从元曲到京剧,无不来自民间,经历了一个由民间到官方、由草根到庙堂的发展过程。因此,所谓的“草根”发展到一定时期,很可能会影响主流文化甚至被后者吸收,从而真正步入艺术的殿堂。关键是我们怎样引导“草根文化”的健康发展,而“草根文化”本身也面临一个自我提高的课题。
5.根据文章,下列关于“草根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根文化”以其鲜活泼辣、肆无忌惮的特点,大面积地占领了人们的生活舞台,并成为与精英文化相抗衡的一股新势力。
B.“草根文化”具有很容易让人们接受的亲和力,不像“庙堂文化”那样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同底层人民零距离、心连心。
C.“草根文化”有一定的弊端和缺陷,并随着越来越多的“草根艺人”以“英雄”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而暴露无遗。
D.“草根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贴近大众、生命力顽强的长处,又有可能演变成“伪文化”和“劣文化”的缺陷。
6.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在民间根基上全面崛起的草根文化却被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低俗、哗众取宠和难登大雅之堂。
B.因“俗”才可爱的草根文化确实得到了众多“钢丝”“粉丝”们由衷的支持和热烈的追捧。
C.肯定草根文化而不鼓吹偶像崇拜,同时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娱乐媒体必须深思的问题。
D.并非优秀文化代名词的“草根文化”,是有精华也有糟粕的原生态的东西,必须辩证看待。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草根文化之所以火爆,其原因之一是草根艺人们通过网络、博客、影视等传媒,大面积地占领了人们的生活舞台。
B.一批“草根英雄”成功的奥秘是被一些社会学者视为是大众社会心理的一种积极转变的“勇于尝试、不计得失”。
C.当年带些“俗”气的“草根文化”其实并不可怕,经过一定的发展,如今都成了供奉在艺术殿堂里的“高雅艺术”。
D.以原生态、粗、俗见长的“草根文化”,如能健康发展,自我提高,放大其“励志”的因素,可望真正步入艺术的殿堂。
5.D(D项错在偷换概念或以偏概全。原文第五段是说“草根文化中取悦、迎合大众的那部分内容,是一把双刃剑”,而不是说“草根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6.C(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五段是说“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不是说“不鼓吹偶像崇拜”。这里的“鼓吹”是中性词。)
7.C(以偏概全。文末说的“被我们供奉在艺术殿堂里的‘高雅艺术’当年也是‘草根文化’”,不能逆推为“草根文化”“如今都成了供奉在艺术殿堂里的“高雅艺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2008年的奥运会,全球聚焦北京,但根据台湾《远见》杂志近日所作“两岸交流大调查”结果显示,台湾居然有超过44%的民众,不知道今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调查结果令人吃惊。 B:为确保大熊猫入港随俗,科研人员专门安排它们接受语言训练,提升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能力,为在香港定居做好准备。 C:本次展览征集了近千幅家庭老照片,这些照片是家庭生活的瞬间定格,却无不刻有时代的痕迹,让人过目难忘。 D: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看,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比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部署 烦躁 度假村 和盘托出 B:暖昧 迷津 辨证法 仗义执言 C:影牒 辐射 凌霄花 一愁莫展 D:简练 坐镇 煞风景 锋芒必露
2008年五月11日――母亲节,现在回想起来是特别的,因为就在24小时之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四川汶川大地震,让许多孩子从此失去了母亲,母亲节成了他们心底永久的伤痛。
请你以同龄人的身份给那些地震中失去母亲的孩子发一则短信,鼓励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6分,50字左右)
亲爱的兄弟姐妹,你们一定要坚强!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一定要相信,有多少爱,就有多少希望;有多少爱,生命就会有多长!记住,母亲在天堂里,希望你们做一个坚强的孩子,一个微笑的孩子!
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波浪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句子。(4分)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 , ;从 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 ,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从李白学得不羁的个性 从朱自清学得不屈的气节
荀子《天论》的天行有常 李密《陈情表》的至爱亲情(举例恰当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17题。
生命的问句 田彩虹
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见了,赶紧绕路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深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了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
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它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药材。
你认为人生是什么呢?如果有一个造句,“人生是……”或“人生像……”,你会怎么完成这个句子呢?
用直觉,就是脑海里直接浮现出来的答案,我们不是在写作文或进行造句,不需要修饰成优美的语句。
“我的答案是人生如戏”,一位看起来吊儿郎当,凡事不在乎的男士可能会这样说。
“从小我看着爸爸妈妈为这个家打拼,一直认为人生是很艰辛的。”即使这位女学员没有说出来,从她愁眉不展的神情,也可以猜想得到答案。
“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这位学员有着非常明显的“”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以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刚毅性格。难怪他说自己当年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高中,就放弃已考上的第二志愿,毅然去当兵。
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债”,这样的想法,虽然宽慰了受到创伤或不平待遇时的怅惘,但回答这个问题的学员,似乎有着很深的无奈。
人生到底像什么?这的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种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生命剧本。
我们对人生的诠释,其实也就是内在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自然也就活出那种形态的生命形式。
于是我们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扮演着苦情哀怨的主角;有些人虽然会赚钱,但却始终留不住钱;有些人最擅长演出的就是悲剧英雄。
还有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赫然发现,自己不论在婚前、婚后,在家庭、公司,虽然是有女儿、太太、媳妇、职员等各种不同称呼,但总括而言,结果只有一个--为别人活,完全没有自我。
“人生永远是朝向你所思考的方向前进”,就像开头故事中的那棵树,你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你认为人生像什么呢?
14.第1自然段中“一棵有毒的树”比喻什么?倒数第3自然段中“完全没有自我”的含义是什么?(6分)
答:
①"一棵有毒的树"比喻
②"完全没有自我"的含义是
15.分别用一个恰当的词语和一句话概括四种人的特点。(8分)
①第一种人:
②第二种人:
③第三种人:
④第四种人:
16.文中,人们回答:"人生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答案?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自己的看法。(6分)
答:
1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对“生命”问题进行探索,内容大胆而又有吸引力,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襟。
B.作者写“生命”这样抽象的命题 ,以树为载体,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生命现象,使这一抽象命题具体化。
C.本文开头描述四种人对有毒的树的不同心态是为了铺垫下文对“生命”问题的设问。
D.文章开头提到四种人,作者显然否定前三种人的作法而肯定第四种人的作法。
E.本文告诉我们,面对“生命的问句”,无论给出多少种回答,人们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悟。
14.①生命中的困难或危机;②没有自己的个性和自我价值
15.①逃避;②抗挣;③慈悲;④创造发明
16.不同的观点都有真切的生活经历作为明证(言之成理即可)
17.DE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以下各题(8分)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碧山】在湖北安陆,山下有桃花岩,李白读书处;【然】深远的样子
(1)诗中的“笑而不答”用在这里有什么意义?(4分)
答: 。
(2)诗中的“心自闲”,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和情感?(4分)
答:
(1)“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引发人们思索的兴味。
(2)“心自闲”三字既是诗人山居心境的写照,表现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也隐含了诗人心中对“非人间”的多少伤和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