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选做6题,每题1分,共6分)
(1)真的猛士, ,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但以刘 ,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3) ,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长亭送别》)
(4)亦欲 , ,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6)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7)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 ,欲罢不能。(《论语》)
(8)曾子曰: ,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
(1)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日薄西山;人命危浅
(3)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5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阅读下面两篇同题散文的节选文字,回答15―17题。(11分)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
汨罗城中,汨罗江畔,彩旗迎风而舞,红底白字的横幅照人眉睫,许多横幅上书写的是“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的字样。多年前,我曾以余光中此一文句为题,抒写对他的印象,不意竟不胫而走,走进了他人的许多文章,今日也不翼而飞,飞进了汨罗市印制的宣传品,飞上了凌空而展的横幅。余光中著作等身,他自己都不记得此语的来历了,如同父母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孩子的出生之地。现在余光中终于来到了汨罗江这一蓝墨水的上游,在上游的岸边,在岸边的河滩之上,在建于河滩高处可容千人的观礼台之前。面对两岸约30万人的人山人海,面对千古不息的汨罗江涛,在六百身着青衣与红衣的男女中小学生的伴诵下,余光中以他标准的国语,抑扬抗坠,吟诵起他心之所祭的《汨罗江神》。水上的龙舟,水下的鱼龙,两岸人潮汹涌的龙子龙孙,此刻都通过无远弗届的扩音器,倾听余光中沉稳铿锵的金石之声与众多学童的齐声和鸣。 (注:事见05端午节湖南国际龙舟节)
这次来汨罗之前,我们曾数次一线相通,他在电话中说,这回写屈原不能和以前的作品重复,要换一个新的角度,要有新意。我问新的角度是什么,他说中心词就是“拯救”,不是我们去救屈原,而是要屈原来救我们。而现在,汨罗江上江浪滔滔,汨罗江上江风阵阵,风里浪里,是诗人寄意深远的歌吟:“不,你已成江神,不再是水鬼/待救的是岸上沦落的我们/百船争渡,追踪你的英烈/要找回失传已久的清芬/旗号纷纷,追你的不仅是/三湘的子弟,九州的选手/不仅李白与苏轼的后人/更有惠特曼与雪莱的子孙/投江的烈士,抱恨的诗人/长发飘风的渺渺背影/回一回头吧,挥一挥手/在浪间等一等我们!”
(作者李元洛湖南省文联__、散文家)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二)
今年的端午节是在汶川大地震之后如此不寻常的时刻到来的,我们心向汶川那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屈原的脸在我的想象中满怀忧戚,这个时候,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是屈原的表情。我从步行街、办公室、菜市场、报亭、公交车、超市、甚至厕所和证券中心遇到的所有人的脸上都找到了屈原。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屈原,我在国家领导人中看到了屈原,我在军人中看到了屈原,我在农民工中看到了屈原,我在世界冠军和菜贩子中看到了屈原,我在乡镇学校老师中看到了屈原,我在商人和下岗工人中看到了屈原,我在老人和孩子中看到了屈原,我在娱乐界大腕和住宅区保洁员中看到了屈原,他们无一不心怀大爱,忧国忧民。
在这样一个日子,在端午节到来之时,我们知道屈原还活着,他没有被汩罗江的水淹死,汨罗江的水淹不死他!他没有被汶川的废墟所压垮,我看见他一次次从狰狞钢筋水泥中满是尘土和血污地爬出来,获得一回又一回再生!
记得两年前和余光中在一起谈诗,老先生有着学者的严谨和诗人的想象,他用其自带的钢笔,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下一幅字送我,写的居然是“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我心有所感,知道老先生是爱并推崇屈原的,曾写过数首有关屈原的诗。他写下的这幅字是提醒我们不要忘了传统,尽管我们用的不再是古老的毛笔,而是现代的钢笔,但纵使钢笔,其蓝色血液的上游仍是汩罗,仍是大诗人屈原用爱和忧患的泪水形成的人文渊流。
(作者程维 江西省作协副__、诗人)
15.第一篇文字中针对屈原的跳江自沉的史实,为什么余光中却认为“不是我们去救屈原,而是要屈原来救我们”? (4分)
16. 第二篇文字中,面对汶川地震灾难,作者说“看到了屈原”,并说“屈原还活着”。试谈谈你的理解。(3分)
17.两篇散文均以余光中题诗“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为标题。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蓝墨水”、“上游”、“汨罗江”三者及标题含义的理解。(4分)
15.(4分) 屈原以死明志,斯人已去,浩气长存,精神永在;而现代人却存在着精神理想的迷失、社会道德的沦丧、正义真理的塌陷等问题,需要屈原这样伟大的精神感召,寻求精神的拯救与回归。(答案由屈原与现代人两方面构成,各2分,只答到其中一面的得2分)
16.(3分)身份、年龄、职业各不相同的中国人在特大灾难面前,心连心,手拉手,体现出心怀大爱,忧国忧民的精神, 这和屈原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屈原精神的延续)。所以说“看到了屈原”并说“屈原还活着”。(能答到在灾难面前中国人的精神特点的给2分,指出其精神一致的给1分,两者都答到的给3分)
17.(4分)① “蓝墨水”是指中华民族的文化或精神,②“上游”就是文化或精神的源头,③而“汨罗江”是指屈原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或爱国情怀,④全句意思指屈原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或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中华民族文化或精神的源头。(能答出①②③这三项的含义各得一分,能答出④的给3分,均答出的给4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13题。(3分)
竹枝词
(明)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1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不听猿啼亦断肠”的构思特点及其效果。(3分)
阅读下面古代戏曲名段,回答14题。(3分)
该句翻出前人所不到,跳出前人之窠臼。本来,舟行三峡,闻猿断肠,是历代诗人常咏及的,久之已成老套;而诗人却大胆翻案,说不听到猿声也令人肠断,已是奇笔,而这奇笔又得到前三句的映衬,虽奇而不怪,自然合理,更是难得。(写出构思特点1分,结合诗句正确分析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2题。(5分)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1.后世学者认为,这段文字十分富有趣味。“趣”在何处?试谈谈你的认识。(2分)
12.俞廷镳说:“‘牛刀’似誉,‘割鸡’似嘲。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似倾倒;一时喜动颜色之情,溢于言表。”(《四书评本》)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复杂的感情,你是如何认识的?试作简要分析。(3分)
11.(2分)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本来应该表扬,却开了个玩笑,说未免小题大作。引起子游的反驳,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子游的笃信认真,孔子的幽默风趣,声音笑貌都如闻如见,意趣横生。
12.(3分)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一切努力都落了空,仅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这当然是牛刀割鸡,大材小用了。莞尔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文言文断句。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对4或5处给1分,对6或7处给2分,对8处得3分)

6.A( 定:认识,审定)
7.D(A.表修饰 / 转折, 却 B.代词,他/ 动词 ,往,追求C.表顺接/ 在这时D.介词,用)
8.A(列子和宋荣子依然“有所待”,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
9.(5分)(1)世上的人都夸赞他,他并不感到更加奋勉;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感到更加沮丧。(2分,给分关键词:誉、劝,非、沮)
(2)是宁愿死去留下骨骸而尊贵呢,还是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呢?(3分,给分点:“其……乎”,“其……乎”,“曳尾于涂中”的状语后置)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实甫,中国元代戏剧家。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通常称王实甫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为“元曲四大家”。 B:《论语》是记载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是儒学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 C:《旧日的时光》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彭斯根据民歌整理而成,该诗后来成为电影《魂断蓝桥》的插曲《友谊地久天长》,传唱世界各地。 D: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他著名的四大悲剧。
下列句子中对《论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所说的“均无贫”并不是消灭阶级差别的平均,而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B:“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是“仁”的核心。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 C:楚狂接舆以凤鸟来比孔子。据说凤鸟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而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求仕,因此说“德衰”。 D:相比于道家的“知其不可而不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积极入世态度,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3分)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 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
答案: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教育工作者对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的“国立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公共图书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重返厦门鼓浪屿,那里的日光岩、皓月园等景点处处引人入胜,不过,最吸引我注意并浮想联翩的,却是竖立在岛上人民体育场门前的马约翰塑像。 C:居里夫人艰辛地在简陋的工作室里经过漫长地研究,后来就在那里发现了镭。 D:《商标法》规定,在商品包装、广告上面出现企业名称和地址时,应当使用汉字或汉字、汉语拼音并用,不能单独使用汉语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