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20分)

我看到了一条河

[英]理查德・布兰森

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比较模糊,但其中有几个片段却令我记忆犹新。我的父母总是不断让小孩子接受挑战,想方设法培养我们的独立精神。我4岁那年,有一次妈妈开车带我回家,路上,她让我在离家几英里的农田边下车,然后自己找回家。虽然那次探险以我彻底迷路而告终,但此事对我影响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从小就乐于寻找挑战。

刚开始学游泳时,我大概有四五岁。我们全家和朱迪斯姑姑、温迪姑姑、乔姑父一起在德文郡度假。我最喜欢朱迪斯姑姑,她在假期开始时和我打赌,如果我能在假期结束时学会游泳,就给我10个先令。于是我每天泡在冰冷的海浪里,一练习就是几个小时。但是到了最后一天,我仍然不会游泳。我最多只能挥舞着手臂,脚在水里跳来跳去。

“没关系,里克,”朱迪斯姑姑说,“明年再来。”

但是我决心不让她等到下一年。再说我也担心明年朱迪斯姑姑就会忘了我们打赌的事。从德文郡开车到家要12个小时,出发那天,我们很早起身,把行李装上车,早早地启程了。乡间的道路很窄,汽车一辆接一辆,慢吞吞地往前开。车里又挤又闷,大家都想快点儿到家。但是,这时我看到了一条河。

“爸爸,停下车好吗?”我说。这条河是我最后的机会,我坚信自己能赢到朱迪斯姑姑的10先令。“请停车!”我大叫起来。爸爸从倒车镜里看了看我,减慢速度,把车停在了路边的草地上。

我们一个个从车上下来后,温迪姑姑问:“出了什么事?”

“里克看见一条河,”妈妈说,“他想再最后试一次游泳。”

“可我们不是要抓紧时间赶路吗?”温迪姑姑抱怨说,“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程呢!”

“温迪,给小家伙一次机会嘛,”朱迪斯姑姑说,“反正输的也是我的10先令。”

我脱下衣服,穿着短裤往河边跑去。我不敢停步,怕大人们改变主意。但离水越近,我越没信心,等我跑到河边时,自己也害怕极了。河面上水流很急,发出很大的声响,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我在灌木丛中找到一处被牛踏出的缺口,下水走到较深的地方。爸爸、妈妈、妹妹琳蒂、朱迪斯姑姑、温迪姑姑和乔姑父都站在岸边看我的表演。女士们身着法兰绒衣裙,绅士们穿着休闲夹克,戴着领带。爸爸叼着他的烟斗,看上去毫不担心。妈妈一如既往地向我投来鼓励的微笑。

我定下神来,迎着水流,一个猛子扎了下去。但是好景不长,我感到自己在迅速下沉。我的腿在水里无用地乱蹬,急流把我冲向相反的方向。我无法呼吸,呛了几口水。我想把头探出水面,但四周一片空虚,没有借力的地方。我又踢又扭,然而毫无进展。

就在这时,我踩到了一块石头,用力一蹬,总算浮出了水面。我深吸了口气,这口气让我镇定下来,我一定要赢那10先令。

我慢慢地蹬腿,双臂划水,突然我发现自己正游过河面。我仍然忽上忽下,姿势完全不对,但我成功了,我能游泳了!我不顾湍急的水流,骄傲地游到河中央。透过流水的怒吼声,我似乎听见大家拍手欢呼的声音。等我终于游回岸边,在50米以外的地方爬上岸时,我看到朱迪斯姑姑正在大手提袋里找她的钱包。我拨开带刺的荨麻,向他们跑去。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给你,里克,”朱迪斯姑姑说,“干得好。”我看着手里的10先令。棕色的纸币又大又新。我从没见过这么多钱,这可是一笔巨款。

爸爸紧紧地拥抱了我,然后说:“好了,各位,我们上路吧!”直到那个时候,我才发现爸爸浑身透湿,水珠正不断地从他的衣角上滴下来。原来他一直跟在我身后游。

(摘自2008年10月2日《文学报・微型小说选刊》)

7.小说主要写的是“我”学游泳的故事,但开头一段并没有写这方面的内容,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4分)

8.文中划线句“爸爸叼着他的烟斗,看上去毫不担心”。爸爸真的担不担心?为什么?他当时内心是怎么考虑的?请结合文章作具体说明。(3分)

9.解释文题“我看到了一条河”的具体含义。(2分)

10.综合全文,试分析、归纳主人公克里的性格形象。(3分)

11.读了克里成功学会游泳的故事,你的心中有何启示?请联系自身实际,选择最深刻的一点作具体分析。(100字左右,6分)

7.①结构上总领全文(1分),“我”学游泳的事情即是几个“记忆犹新”的“片断”中的一个(1分);②点出父母“培养我们的独立精神”的教育方法和“我”“乐于寻找挑战”的性格(1分),为下文最终学会游泳作了铺垫(1分)。

8.担心(1分)。原因:河水湍急,儿子又不会游泳,怕出意外。((1分)

考虑:决定暗中跟随儿子,必要时助他一臂之力。(1分)

9.既指回家途中“我”看到的河、游泳的河(1分);更指 “我”乐于寻找挑战,迎接挑战(2分)。

10.乐于寻找挑战;自信、不服输;勤奋刻苦;强烈的独立精神;(每点1分)

11.答题要点:克里取得成功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乐于寻找挑战,迎接挑战;强烈的自信、不服输;刻苦练习,不放弃最后的机会;亲人的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结合自身想法选择一点具体展开。(要点正确,2分;言之有理、有物,3分;表达流畅、有文采,1分。)

我国每个节日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请从下面两个节日中任选一个,仿用例句,各用一句话表现它们的特点。要求:内容符合节日特点,句式可灵活,富有文采。(3分)

例:重阳节:拄杖登山老夫聊发少年狂。

清明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清明节:雨也纷纷泪也涟涟,思也悠悠意也绵绵。/ 纷纷清明时节雨,点点滴滴落心头。/ 杏花村里酒飘香,清明时节人断肠。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一缕英魂万古传。/ 龙舟竞发千帆舞,汩罗江畔吊屈平。(内容2分,表达2分)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攻 然一身 B: 岌岌可危 C: 乡背井 D:次栉比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代世界思想文化名人罗素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说他活着的理由之一是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可以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而做一个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首要要求。

一生致力于非洲国家的医疗服务事业的史怀哲说:“一个人在世间所作的善行,会影响到他人的心理和思想。”

请以“善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套作。

参照会考作文评分标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选做6题,每题1分,共6分)

(1)真的猛士,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但以刘 ,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3)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长亭送别》)

(4)亦欲 ,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6)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7)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欲罢不能。(《论语》)

(8)曾子曰: ,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

(1)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日薄西山;人命危浅

(3)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5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阅读下面两篇同题散文的节选文字,回答15―17题。(11分)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

汨罗城中,汨罗江畔,彩旗迎风而舞,红底白字的横幅照人眉睫,许多横幅上书写的是“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的字样。多年前,我曾以余光中此一文句为题,抒写对他的印象,不意竟不胫而走,走进了他人的许多文章,今日也不翼而飞,飞进了汨罗市印制的宣传品,飞上了凌空而展的横幅。余光中著作等身,他自己都不记得此语的来历了,如同父母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孩子的出生之地。现在余光中终于来到了汨罗江这一蓝墨水的上游,在上游的岸边,在岸边的河滩之上,在建于河滩高处可容千人的观礼台之前。面对两岸约30万人的人山人海,面对千古不息的汨罗江涛,在六百身着青衣与红衣的男女中小学生的伴诵下,余光中以他标准的国语,抑扬抗坠,吟诵起他心之所祭的《汨罗江神》。水上的龙舟,水下的鱼龙,两岸人潮汹涌的龙子龙孙,此刻都通过无远弗届的扩音器,倾听余光中沉稳铿锵的金石之声与众多学童的齐声和鸣。 (注:事见05端午节湖南国际龙舟节)

这次来汨罗之前,我们曾数次一线相通,他在电话中说,这回写屈原不能和以前的作品重复,要换一个新的角度,要有新意。我问新的角度是什么,他说中心词就是“拯救”,不是我们去救屈原,而是要屈原来救我们。而现在,汨罗江上江浪滔滔,汨罗江上江风阵阵,风里浪里,是诗人寄意深远的歌吟:“不,你已成江神,不再是水鬼/待救的是岸上沦落的我们/百船争渡,追踪你的英烈/要找回失传已久的清芬/旗号纷纷,追你的不仅是/三湘的子弟,九州的选手/不仅李白与苏轼的后人/更有惠特曼与雪莱的子孙/投江的烈士,抱恨的诗人/长发飘风的渺渺背影/回一回头吧,挥一挥手/在浪间等一等我们!”

(作者李元洛湖南省文联__、散文家)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二)

今年的端午节是在汶川大地震之后如此不寻常的时刻到来的,我们心向汶川那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屈原的脸在我的想象中满怀忧戚,这个时候,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是屈原的表情。我从步行街、办公室、菜市场、报亭、公交车、超市、甚至厕所和证券中心遇到的所有人的脸上都找到了屈原。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屈原,我在国家领导人中看到了屈原,我在军人中看到了屈原,我在农民工中看到了屈原,我在世界冠军和菜贩子中看到了屈原,我在乡镇学校老师中看到了屈原,我在商人和下岗工人中看到了屈原,我在老人和孩子中看到了屈原,我在娱乐界大腕和住宅区保洁员中看到了屈原,他们无一不心怀大爱,忧国忧民。

在这样一个日子,在端午节到来之时,我们知道屈原还活着,他没有被汩罗江的水淹死,汨罗江的水淹不死他!他没有被汶川的废墟所压垮,我看见他一次次从狰狞钢筋水泥中满是尘土和血污地爬出来,获得一回又一回再生!

记得两年前和余光中在一起谈诗,老先生有着学者的严谨和诗人的想象,他用其自带的钢笔,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下一幅字送我,写的居然是“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我心有所感,知道老先生是爱并推崇屈原的,曾写过数首有关屈原的诗。他写下的这幅字是提醒我们不要忘了传统,尽管我们用的不再是古老的毛笔,而是现代的钢笔,但纵使钢笔,其蓝色血液的上游仍是汩罗,仍是大诗人屈原用爱和忧患的泪水形成的人文渊流。

(作者程维 江西省作协副__、诗人)

15.第一篇文字中针对屈原的跳江自沉的史实,为什么余光中却认为“不是我们去救屈原,而是要屈原来救我们”? (4分)

16. 第二篇文字中,面对汶川地震灾难,作者说“看到了屈原”,并说“屈原还活着”。试谈谈你的理解。(3分)

17.两篇散文均以余光中题诗“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为标题。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蓝墨水”、“上游”、“汨罗江”三者及标题含义的理解。(4分)

15.(4分) 屈原以死明志,斯人已去,浩气长存,精神永在;而现代人却存在着精神理想的迷失、社会道德的沦丧、正义真理的塌陷等问题,需要屈原这样伟大的精神感召,寻求精神的拯救与回归。(答案由屈原与现代人两方面构成,各2分,只答到其中一面的得2分)

16.(3分)身份、年龄、职业各不相同的中国人在特大灾难面前,心连心,手拉手,体现出心怀大爱,忧国忧民的精神, 这和屈原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屈原精神的延续)。所以说“看到了屈原”并说“屈原还活着”。(能答到在灾难面前中国人的精神特点的给2分,指出其精神一致的给1分,两者都答到的给3分)

17.(4分)① “蓝墨水”是指中华民族的文化或精神,②“上游”就是文化或精神的源头,③而“汨罗江”是指屈原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或爱国情怀,④全句意思指屈原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或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中华民族文化或精神的源头。(能答出①②③这三项的含义各得一分,能答出④的给3分,均答出的给4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13题。(3分)

竹枝词

(明)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1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不听猿啼亦断肠”的构思特点及其效果。(3分)

阅读下面古代戏曲名段,回答14题。(3分)

该句翻出前人所不到,跳出前人之窠臼。本来,舟行三峡,闻猿断肠,是历代诗人常咏及的,久之已成老套;而诗人却大胆翻案,说不听到猿声也令人肠断,已是奇笔,而这奇笔又得到前三句的映衬,虽奇而不怪,自然合理,更是难得。(写出构思特点1分,结合诗句正确分析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2题。(5分)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1.后世学者认为,这段文字十分富有趣味。“趣”在何处?试谈谈你的认识。(2分)

12.俞廷镳说:“‘牛刀’似誉,‘割鸡’似嘲。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似倾倒;一时喜动颜色之情,溢于言表。”(《四书评本》)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复杂的感情,你是如何认识的?试作简要分析。(3分)

11.(2分)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本来应该表扬,却开了个玩笑,说未免小题大作。引起子游的反驳,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子游的笃信认真,孔子的幽默风趣,声音笑貌都如闻如见,意趣横生。

12.(3分)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一切努力都落了空,仅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这当然是牛刀割鸡,大材小用了。莞尔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文言文断句。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对4或5处给1分,对6或7处给2分,对8处得3分)

6.A( 定:认识,审定)

7.D(A.表修饰 / 转折, 却 B.代词,他/ 动词 ,往,追求C.表顺接/ 在这时D.介词,用)

8.A(列子和宋荣子依然“有所待”,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

9.(5分)(1)世上的人都夸赞他,他并不感到更加奋勉;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感到更加沮丧。(2分,给分关键词:誉、劝,非、沮)

(2)是宁愿死去留下骨骸而尊贵呢,还是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呢?(3分,给分点:“其……乎”,“其……乎”,“曳尾于涂中”的状语后置)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