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凤凰女子
彭荆风
山峦、树林,村庄全被白茫茫的浓雾遮没了,我们的汽车穿行于雾中,只隐约听见鸡的啼声、河水搅动水车的吱嘎响声,还有洗衣少妇时缓时急的捣衣声和轻柔的笑语声,她们笑得那样甜而开朗,我仿佛见到了一群“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赤着脚站在清澈冰凉的溪水中……
“山高水急,地苦雾多”,这是沈从文先生对凤凰的描述,他还告诉我们,这是地处湘、黔、川三省边境的小城,人民一向崇尚武侠,好勇善斗,从前“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各地的士兵却有七千”,再加上“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也就终年鼓角烽烟、战乱频仍了。
那样多的男子从军、修碉堡、守营汛去了,家事农作只能依靠妇女来撑持,这山高水急的地方,怎能不“地苦雾多”!凤凰女子生活的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
时过多年,那历史的创伤还在么?凤凰人是怎样在男丁减少、土地贫瘠的条件下奋发劳作的?浓雾逐渐稀薄,我却怕大雾消散后,看到的是一个贫穷颓败的小城,那是多么不愉快!
小城很安静。不是假日又不是四乡群集的赶街天,街上的人也就不怎样拥挤,像许多既经历了岁月和沧桑又进入了新的时代的边远小县城一样,城区也是由老街和新街组成,宽敞的新街表达了这地方的发展,老街弯曲的小巷、古旧的房屋、光滑的石板路,则纪念着那过往的辛酸岁月。听说,凤凰人很珍惜这些老屋,舍不得拆去,特别是那些妇女对旧居更是充满依恋,一砖一柱令她们回味的事太多了。我住了几天,穿城走巷几次之后,也觉得为了扩建,拆去了有过多少神秘故事的天王庙、充满商业竞争意味的万寿宫,以及那诞生了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宅院,非常可惜,那还有什么特色呢?
凤凰女人的怀旧,实际是深含对历史和美的审视。凤凰人珍惜旧城,还珍惜那傍城而过,河水清澈,多鳜鱼、鲫鱼、鲤鱼的沱江。春季水浅,江底大石块凹凸可见,浮游的小鱼也清晰可数,江上有小船,渔人在默默撒网,矫健又从容;听说,沈从文先生在1982年以八十高龄最后一次返回凤凰时,就是乘着一只水木船漂游于沱江,深情眺望他眷恋着的故乡山水,对江水的洁净深感欣慰;他去世后,凤凰人远去北京把他的骨灰迁回葬在沱江边上,他们知道沈先生爱水,他生前说过:“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
但我却觉得明丽的沱江给凤凰女子的影响更多,她们的温柔、柔弱中的强韧,与这长河是多么相似。
凤凰的朋友们同意我这看法,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万千苦难都能承受的凤凰女子,有什么不能包容呢!人们还记得在日寇入侵、国家危难的时刻,这个当时的人家不过六千户、人口不到两万的凤凰城,却出动了一个师的兵力,仅在1937年的“八・一三”松沪战役,凤凰籍士兵就付出了伤亡两千八百人的代价。八年抗战,几乎家家有寡妇,户户有衰声,那艰难的年月,小城的劳作大多由这些善良、温柔的妇女来承担!
因为小城的军伍人家多(解放前,凤凰出了七名中将、二十七名少将,团、营、连、排长更是不计其数),既有荣光,也有灾难,特别是“__”时期,不少家庭都再次受到冲击,温柔的凤凰女子又陷入了忧伤、恐惧之中……
尽管这小城有过花翎闪动、冠盖如云的辉煌时代,似乎那时候的男子不可一世,我敬仰的还是那些温柔、贤良的凤凰女子,她们才是小城的基石!
我想找几个老少妇人谈谈过去和现在,她们只是温柔地甜笑,似乎那些事,只是如同她们平日的描花绣朵的手工艺一样,虽然精巧艳丽,在她们看来却已习以为常了!
如今苦难的时代已经结束,凤凰也冲出了浓雾展翅飞翔,年轻一代的凤凰女子也早已走出家门,投身到各项建设事业中去,无论是雄踞苗岭大山中,高四十二米,宽八米,长二百四十一米,被誉为全国石肋拱桥中的首位的乌巢河大桥,还是坝高八十一点六米,发电量一万多千瓦的长潭岗电站,那年税利亿元以上的凤凰烟厂,甚至遍布苗乡的学校里都有她们的身影。
离开凤凰时,一位苗族姑娘赶来送我,她家的庭院里种满了黄的迎春、红的玫瑰、白的山茶,她却把一盆虎耳草珍重的赠给我。虎耳草是湘西特产,生命力很强,这也是凤凰女子的个性吧!
16.用三个词语准确概括出凤凰女子的主要性格特征。(3分)
答:
17.作者认为凤凰女子“才是小城的基石”,你认为其理由是什么?依据全文内容,分条表述。(6分)
答:
18.作者着力描写了凤凰古城经历的沧桑岁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开头把凤凰女子的美丽形象置于清澈的溪水中,文中又以明丽的沱江水比拟她们美好的品德,呈现了以水为线索结构全篇的特点。
B.本文开头描写凤凰女子美丽的形象与后文记叙她们苦难的经历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凤凰女子承受的万千苦难。
C.“我想找几个老少妇人谈谈过去和现在,她们只是温柔地甜笑,……”她们面对过去和现在“温柔地甜笑”表现了凤凰女子能承受万千苦难的如水般包容的品性。
D.凤凰女子不仅依恋着印证她们沧桑岁月的旧居,也依恋着滋养了一代文学大师的故乡山水,这实际上反映了她们对历史和美的审视。
E.全文首尾描写生动,中间叙说朴实,作者在这种“生动”与“朴实”对比中层现了凤凰女子坎坷曲折的命运。
16.强韧,温柔,贤良(或“善良”)
17. (1)过去,凤凰女子在万千苦难中撑持着家事农作。(2)现在,凤凰女子投身到各项建设事业之中。
18.凤凰古城经历的沧桑岁月就是凤凰女子经历的沧桑岁月,这样写更有力地揭示出凤凰女子性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19. A E(A中水并非全文线索,作者只是借水表现他们美好形象和品德。E中凤凰女子的命运是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美丽的形象与品德和岁月的沧桑的对比中展示,并非首尾文字与中间叙说的文字的对比。)
文学常识与名句填空(任选4题)(8分)
(1)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麦克白》《李尔王》《 》、《 》。
(2) ,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3)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4)潦水尽而寒潭清, 。俨骖于上路, 。
(5)披绣闼,俯雕甍, , 。
(1)《奥赛罗》、《哈姆莱特》
(2)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3)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4)烟光凝而暮山紫 访风景于崇阿
(5)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落,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①坐欲驰②。
[注]①闻鸡:据《晋书・祖逖传》祖逖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相勉励,所以半夜听到鸡啼就起床舞剑。后以“闻鸡起舞”为有志者及时奋发的典故。②坐驰:神驰。谓身形不动而心驰于外。
(1)这首诗中相关诗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试分析尾联的内容,以及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1)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宿雁半江画”,半江秋水,露宿的雁儿成群,这是静景勾勒;“寒蛩四壁诗”,秋气清寒,四壁蟋蟀鸣叫,这是动景描写。动静结合,慷慨悲歌,隐含胸中积愫。
(2)尾联化用祖逖、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着意表达诗人秋夜独坐的内心活动,抒发了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和习武不辍的思想感情。(抓住关键词“闻鸡”进行联想赏析)
9、B(“迁”,一般指升职。)
10、B(“景公惧而修德”中的“而”,是用在复杂谓语之间,表因果,“而”前面的行为是原因,后面的行为是结果,可译为“因而”,B项也是。A中的“而”表并列,可译为“和”,有时可不译;C中的“而”,可译为“并且”、“而且”,表递进;D中的“而”表叫假设,可译为“如果”“要是”)
11、B(B中的“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写他直言进谏,属“忠直”,“始学书于浮屠智水,究其法”写虞世南擅长书法,属于“多才”。A组中的“勿以功高而自矜,勿以太平久而自骄”,这是虞世南对“帝”的直谏,属“忠直”内容,但下面一句“引为府参军,转记室”主语是“李世民”,写李世民重用虞世南,隐含虞世南的德和才,但并非“表明”“多才”,故A组排除;C组中的“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是从叙述角度写虞世南的“忠直”,但接下来一句“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写的则是“兄弟”二人的声望,故C也不符合;D组中的“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写虞世南重情厚义,“迁太子右庶子,固辞”,写他淡泊功利,均不属“忠直”和“多才”的内容。)
12、D(文中说的是隋炀帝“不喜欢他的刚直”,而不是李世民。原文说“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意思是隋炀帝喜欢虞世南的才能,但不喜欢他的刚直,所以不怎么重用他。干扰法是“人物和事件”错位。)
13、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牙膏产品的安全标准
①由著名口腔内科专家、第四军医大学史俊南教授等人进行的研究发现,长期使用含SDS(去垢成分十二烷基酸纳)牙膏可能对口腔黏膜及牙组织造成损伤,但其毒性作用如何还有待于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这一实验发现,牙周膜细胞在SDS浓度达到0.01%后,细胞活性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在浓度大于0.01%时膜细胞全部死亡;在小于0.0025%时对膜细胞生长有明显影响。
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陈红也曾做过类似细胞毒性对照试验,同样证实了上述结论:儿童使用牙膏时,容易漱口不净或误吞,因此对儿童牙膏的安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应与普通牙膏有所区别。史俊南认为,西方国家的牙膏很少使用发泡剂成分,不存在这一问题,且多数国家对牙膏生产有严格的认证标准,要求企业提供牙膏成分的安全性毒理试验报告。“然而,我国至今缺少牙膏安全方面的规范”。研究表明,牙膏不是含氟就好,使用不当则有害人体健康,尤其儿童最需注意。
③近年,有关部门一直推广含氟牙膏。这在预防龋齿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正在显现:口腔疾病多与细菌有关,偶尔使用含氟牙膏确会起到保护作用,但经常使用,会产生细菌耐氟性,反而有害口腔健康。我国不少地区属高氟地区,含氟牙膏在这类地区使用,只会雪上加霜;牙膏从出厂到售出有一个周期,一些厂家为保证含氟量,往往加大剂量,对人体带来巨大的潜在危害。
④专家认为,近30年的研究证明,任何氟化防龋的方法,都只适用于水源无氟或低氟地区。因为氟是一种有毒物质,过量的氟不但会造成牙齿斑驳,更会降低骨头的硬度,甚至导致氟骨症。“尤其儿童使用牙膏时,容易吞服或漱口不净,使用含氟牙膏存在较大风险,最需谨慎。”史俊南说。
⑤“我国牙膏国家标准中应当尽快补订安全标准”。史俊南等专家呼吁,牙膏企业必须对牙膏组成物质进行安全性毒理试验,并将成分名称及其安全用量标示,对其中的氟、SDS等可能有害的成分严格限定。
6.下列对“含氟牙膏”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不是所有的牙膏含氟就好。因为氟是有毒物质,如果使用的量太大,就会危害人体健康。
B.含氟牙膏是柄双刃剑,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负作用,但在预防龋齿方面仍起着一定的作用。
C.我国高氟地区的人经常使用含氟牙膏,会有害口腔健康,说明含氟牙膏应有地域选择性。
D.牙膏从生产、售出到使用有一个过程,厂家加大含氟量,说明氟的作用是有时间要求的。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牙膏的泡沫不是越多越好,产生的泡沫去垢成分有害口腔卫生健康。
B.实验研究已经证实,牙膏中常用的SDS对人体健康存在严重危害。
C.目前,我国的牙膏生产的相关技术标准尚未对SDS指标进行规范。
D.专家建议,应当对牙膏尤其是儿童牙膏制定并强制推行氟安全标准。
8.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项是
A.第四军医大学的一项研究首次__,人们对牙膏的认识存在较大误区。
B.实验的数据表明,SDS低浓度时对牙周膜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
C.儿童如尽量不使用含氟牙膏,就可以提高口腔卫生,降低牙膏的危害。
D.在含氟牙膏是否有危害的问题上,专家们更倾向于有害人的口腔健康。
6、B(原文说“可能带来的负作用”。A项依据在第2段最后一句及第4段;C、D项的依据在第3段)
7、C(A“有害”应该为“可能有害”;B“严重危害”应该为“潜在危害”;D“制定并强制推行安全标准”不仅包括“氟”,还有“SDS等可能有害的成分”。)
8、C(“儿童不使用含氟牙膏”与“提高口腔卫生,降低牙膏的危害”之间,由条件不能推出结果。原文说“最需谨慎”。)
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
A:“琴瑟”是中国最古老的两种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渊源史,两者常用来一起合奏,声音动听。但是瑟日渐式微,在民间失传,目前仅在词语中才能见到这两个字的踪影。 B:江西今年准备对普通高中招生进行改革,在保证高中办学经费的前提下,逐步取消普通高中择校生招生。同时,江西将把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的招生制度。 C:秦始皇陵兵马俑自出土以来,这支栩栩如生的庞大军队便成了众多学者解不开的谜。如今,中国科学家在此分析之后兴奋地表示,他们解开了一个有关兵马俑的身世之谜。 D:与第一轮六方会谈时朝美双方关于面对面会晤避之唯恐不及的外交姿态相比,本轮会谈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朝美双方在第二阶段会议期间进行了高密度的双边磋商。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现代化的联合收割机奔腾着,吞云吐雾;数千亩连片的蔬菜大棚里,青翠璧绿,硕果飘香;精养鱼池里,渔歌唱晚,鱼翔潜底。此情此景,令我顿时有了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B:明月山景区因整个山势恰似半园明月而得名。坐在缆车上,环顾四野,但见群山巍峨,层峦叠嶂;怪石争奇,山花斗妍;苍松傲立,翠竹挺拔。现在,游览观光者更是不记其数。 C:古人为了“一举成名天下知”,靠的是头悬梁锥刺股,靠的是十年磨一剑,靠的是“三年不窥园”的定力和“铁杵磨成针”的耐心。而用虚名博来的小利,则难以长久。 D:一段时间以来,4个女人搅得美国社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把美国民众累得目不遐接、把媒体忙得马不停蹄,颇令世人瞠目结舌。万花桶般的美国社会仍将是涛声依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说,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其始祖爱德华是位满腹经纶的哲学家,他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1位副总统;而另一家族的始祖叫祖克,是个缺乏文化修养的赌鬼和酒鬼,他8代子孙中有300多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
请认真阅读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注意,文章立意要在材料之内。
略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5分)
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
(1)请在省略号处仿照上文再补写两个例子。(2分)
(2)请对此社会现象作出简要点评。(3分)
(1)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梅艳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梅兰芳的越来越少了
(2)这反映了传统、经典文化遭冷遇而流行、时尚文化受青睐的社会文化现象,这是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文化价值观逐渐失衡造成的,我们应大力提倡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阅读下面戏剧选段,完成16-19题。
日出(节选)
曹 禺
剧情简介:四幕话剧《日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的活动为线索,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__现实。本文节选的是李石清和潘月亭在第二幕中明争暗斗的一场戏。
(潘月亭由中门进。)
潘月亭 石清!你回来了。
李石清 (恭谨地)早来了。我听说您正跟报馆的人谈天,所以没敢叫人请您去。报馆有什么特别关于时局的消息吗?
潘月亭 你不用管,叫你买的公债都买好了吗?、
李石清 买了,一共二百万,本月份。
潘月亭 买了之后,情形怎么样?
李石清 我怕不太好。外面有谣言,市面很紧,行市只往下落,有公债的都抛出,可是您反而――
潘月亭 我反而买进。
李石清 (表示殷勤)经理,平常做存货没什么大风险,可现在情形特别,行市一个劲儿往下跌。要是平定一点,行市还有翻回来的那一天,那您就大赚了。不过这可是由不得我们的事。
潘月亭 (拿吕宋烟)你怎么知道谣言一定可靠?
李石清 (卑屈地笑)是,是,您说这是空气?这是空户们要买进,故意造出的空气?
潘月亭 空气不空气?我想我干公债这么多年,总可以知道一点真消息。
李石清 (讨好地)不过金八的消息最灵通,我听说他老人家一点也没有买进,并且――
潘月亭 (不愉快)石清先生,一个人顶好自己管自己的事,在行里,叫你做的你做,不叫你做的就少多事,少问。这是行里做事的规矩。
李石清 (被这样顶撞,自然不悦,但极力压制着自己)是,经理,我不过是说说,跟您提个醒。
潘月亭 银行里面的事情,不是说说讲讲的事,并且我用不着你提醒。
李石清 是,经理。
潘月亭 你到金八爷那儿去了吗?
李石清 去过了。我跟他提过这回盖大丰大楼的事情。他说银行现在怎么会有钱盖房子?后来他又讲市面太坏,地价落,他说这楼既然刚盖,最好立刻停工。
潘月亭 你没说这房子已经订了合同,定款已经付了吗?
李石清 我自然说了,我说包给一个外国公司,钱决不能退,所以金八爷在银行的存款一时实在周转不过来,请缓一两天提。
潘月亭 他怎么样?
李石清 他想了想,他说“再看吧”,看神气仿佛还免不了有变故。
潘月亭 这个流氓!一点交情也不讲!
李石清 (偷看他)哦,他还问我现在银行所有的房地产是不是已经都抵押出去了?
潘月亭 怎么,他会问你这些事情?
李石清 是,我也奇怪呢,可是我也没怎么说。
潘月亭 你对他说什么?
李石清 我说银行的房地产并没有抵押出去。(停一下。又偷看潘的脸,胆子大起来)固然我知道银行的产业早已全部押给别人了。
潘月亭 (愣住)你――谁跟你说押给人了?
李石清 (抬起头)经理,您不是在前几个月把最后的一片房产都给押出去了吗?
潘月亭 笑话。这是谁说的?
李石清 经理,您不是全部都押给友华公司了吗?
潘月亭 哦,哦,(走了两步)哦,石清,你从哪儿得来这个消息?(坐下)怎么,这件事会有人知道吗?
李石清 (明白已抓住了潘月亭的短处)您放心,放心,没有人知道。就是我自己看见您签字的合同。
潘月亭 你在哪儿看见这个合同?
李石清 在您的抽屉里。
潘月亭 你怎么敢――
李石清 不瞒您说,(狞笑)因为我在行里觉得很奇怪,经理忽而又是盖大楼,又是买公债的,我就有一天趁您见客的那一会工夫,开了您的抽屉看看。(笑)可是,我知道我这一举动是有点多事。
潘月亭 (呆了半天)石清,不不――这不算什么。不算多事。(不安地笑着)互相监督也是好的。你请坐,你请坐,我们可以谈谈。
李石清 经理。您何必这么客气?
潘月亭 不,你坐坐,不要再拘束了。(坐下)你既然知道了这件事,你自然明白这件事的秘密性,这决不可泄露出去。
李石清 是,我知道最近银行大宗提款的不算少。
潘月亭 好了,我们是一个船上的人啦。我们应该互相帮助,团结起来。这些日子关于银行的谣言很多,他们都疑惑行里的准备金不够的。
李石清 (故意再顶一句)的的确确行里准备金不足,而且有点周转不灵。金八爷这次提款不就是个例子吗?
潘月亭 (不安地)可是,石清――
李石清 (抢一句)可是,经理,自从您宣布银行赚了钱,把银行又要盖大楼的计划宣布出去,大家提款的又平稳了些。
潘月亭 你很聪明,你明白我的用意。所以大楼必须盖,哪一天盖齐不管他,这一期的建筑费拿得出去,那就是银行准备金充足,是巩固的。
李石清 然而不赚钱,行里的人是知道的。
潘月亭 所以抵押房产,同金八提款这两个消息千万不要让人知道。
李石清 我自然会小心,伺候经理我一向谨慎,这件事我不会做错的。
潘月亭 这一次公债只要买得顺当,我们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去。这关度过去,你这点功劳我要充分酬报的。
李石清 我总是为经理服务的。呃,呃,最近我听说襄理张先生要调到旁的地方去?
潘月亭 (沉吟)是,襄理,――是啊,只要你不嫌地位小,那件事我总可以帮忙。
李石清 谢谢,谢谢,经理,您放心,我总是尽我的全力为您做事。
潘月亭 好,好。
…… (潘下)
16、文中句“可是我也没怎么说”,能否换成“可是我也没说什么”?为什么?(4分)
17、潘月亭、李石清二人说话的态度、语气前后变化极大,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18、请逐一分析上文中四处舞台说明所揭示的人物心理(6分)
①李(故意再顶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潘(不安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潘(沉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简要分析潘月亭、李石清的性格特征。(5分)
16、不能换。
(1)“可是我也没说什么”表明我什么也没说, “可是我也没怎么说”意思是我也说了一些事。
(2) “可是我也没怎么说”引起了潘月亭对李石清的追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17、当李石清说出了他趁潘月亭不在,打开了潘的抽屉,偷看了潘月亭把最后的一片房产都押给友华公司签字的合同,知道了银行的准备金不足之后,潘月亭怕李石清将这一秘密暴露出去,而李石清又想借此谋得升迁,于是二人说话的态度、语气前后都发生了极大变化。
18、①有意再抛出事实,向潘施加压力,逼其就范,以便谋得升迁。
②秘密被揭穿,惊恐,想对策。
③对手下人乘机要挟谋利有些意外,眼下先稳住对方,有机会再除去他。
19、潘:狡诈奸滑、投机钻营、唯利是图
李:卑鄙阴险,别有用心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