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溪 亭 林景熙(1)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释:(1)林景熙(1242――1310)南宋爱国诗人,宋亡不仕。
(1)第三联上下两句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分别是“穿”和“数”字。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多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孤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2)尾联写了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凄凉孤寂、飘泊无依、国破家亡的痛苦感慨借助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渔歌”、“孤灯”、“远汀”传达而出。
按要求默写。(16分)
(1)碧云天, ,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
(3) ,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4)臣 ,死当结草。
(5)外无期功强劲之亲, , ,形影相吊。
(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妇。
(7)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8) ,烟光凝而暮山紫。
(1)黄花地,西风紧,总是离人泪(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4)生当陨首。(5)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6)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7)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8)潦水尽而寒潭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3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
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
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敕,不犯其闾。建安中卒。选自《后汉书・卷五十三・徐稚列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辟公府,不起 辟:被征辟
B.去则县之 县:通“悬”
C.共言稼穑之事 稼穑:农业劳动
D.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 固:痼疾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稚“德高望重”的一组是
A.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
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
B.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
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
C.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
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
D.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
转相约敕,不犯其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稚家里很穷,平日自己耕种稼穑,为人恭俭谦让,周围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朝廷多次想重用他,但他都不肯就任。
B.陈蕃从不接待宾客,只为徐稚特意摆设了一副坐榻。后又和胡广等上疏推荐徐稚等人,认为上天造就了这些德高望重的人,希望他们能够帮助陛下成就大业。
C.黄琼去世,徐稚赶来祭奠,走时也不告诉自己的姓名。会葬的四方之士知道此事之后,便派一名擅于辞令,名叫茅容的生员骑上快马前去感谢。
D.林宗的母亲去世了,徐稚又亲往吊唁,将一把野草放到老人家墓前就走了。众人奇怪,不知这是什么意思,林宗认为自己称不上有这样的品德。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
译文:
(2)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译文:
10.D.(固:坚持)
11.B(A项“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只能说明他品德高洁;C项“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说明徐稚重情义;D项“转相约敕,不犯其闾”说明其儿子的品行)
12.C. (茅容追赶的目的不只是感谢,更为了证实此人是否是徐稚)
13.(1)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礼节请求徐稚暂时代理功曹一职,徐稚无法推辞,拜见陈蕃之后就退回去了。(免,推辞;谒,拜见。各1分,句意完整,语句通顺1分) (2)请替我向郭林宗致谢。大树要倒了,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的。为什么要忙碌不停、四处奔波呢?(维,维系;何为,为什么。各1分。句意完整,语句通顺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9分)
日本人对节能“着了魔”
在许多国家,高涨的油价掏空了大家的钱包,甚至引发经济减速的担忧。但是,在日本,一位名叫木村公信的建筑师说,他一点感觉不到这方面的压力。事实上,他每月在能源上的开支比一年前还低了。
一个原因是他新使用的家用燃料电池。这个大家伙像档案柜似地静静地立在门口,把氢变成电,把冷水变成热水,可以把水电费省下一大半。这种装置目前只在日本有售。即便如此,木村也没有忽略其他可以节省能源的办法。
在他狭窄的家里,节能装置无处不在。比如,他的冰箱就会在门未关好时发出叫声;他的洗碗机非常小巧,可以放在厨房的台面上。
一些家庭使用的暖气装有一种传感器,只把热量向人身上发射。还有的家庭安装了“能源导航仪”,可跟踪能源的使用情况。
木村说,他们一家四口还通过其他一些办法节省能源,比如拿洗澡用过的水洗衣服,骑自行车去买东西等等。
一位日本能源问题专家说:“这不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日本,政府、公司、普通公民,所有人都对节能几乎着了魔。”
多数专家都认为,日本是全世界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在全球能源价格高涨的年代,日本所做的准备远比其他国家充分。
他们说,如果日本能给其他国家提供某种经验,那就是,面对油价超过每桶50美元的现实,没有一了百了的解决办法。
如同木村所显示的那样,这需要把多种办法结合起来,从最先进的技术到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省钱手段,还得像他那样对节能达到失去理智的程度――冬天,全家人只在一个房间取暖。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提供的数字,日本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分别相当于美国的40%左右。但是,2004年日本消耗的能源还不到美国的1/4。
日本人对节能的极度关注来自强烈的不安全感: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能源大部分从中东进口。70年代的能源危机充分说明了这种情况的危险性。
政府的引导也起到重要作用。在日本,汽油和电的价格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迫使家庭和公司尽量节省。政府通过附加税和价格调控给汽油定价。目前,每升汽油在日本大约需要1.37美元,是美国的两倍。
7.从原文看,最能体现木村公信“对节能‘着了魔’”的一项是
A.使用家用燃料电池把水电费省下一大半。
B.冰箱门在没有关好的时候就会发出叫声。
C.家庭使用的暖气安装了“能源导航仪”。
D.一家所有的人冬天只在一个房间里取暖。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本独有的家用燃料电池可以放在居室的门口,把氢变成电,把冷水变成热水,从而节省下大量水电费。
B.在日本,节能并不是高知识人群的专利,从政府、公司到普通公民,所有人都在节能上作着自己的努力。
C.各国专家都认为,日本是全球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它在能源价格高涨年代准备远比其他国家充分。
D.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能源大部分要从中东进口,强烈的不安全感迫使日本人高度关注节能问题。
9.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的木村公信之所以没有感到能源价格高涨的压力,是因为身为建筑师的他掌握了许多家庭节能技术。
B.各国要想启动全民节能计划,不仅要将多种节能办法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还要不断增强国民的节能意识。
C.日本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分别只相当于美国的40%左右,所以要想赶超美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节能之路。
D.日本政府的经验启发我们,只要科__用能源价格杠杆,就能从根本上调控人们对节能问题的关注程度。
7.D(四项都是木村公信的节能举措,但最能体现“对节能‘着了魔’”的应为D项,原文有“失去理智”作为语言提示)
8.C(以偏概全,原文是“多数专家都认为”,而不是“各国专家都认为”)
9.B(A这只是原因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有节能的“思维方式”;C原文是通过40%和1/4这两个数据的对比,来说明日本在人口多、经济规模大的情况下,节能问题却抓得好;D“能源价格杠杆”只是一个外在的强制手段,它并不能“从根本上” 调控人们对节能问题的关注程度)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杂剧是一种把唱、白、科等有机组合起来的完整的艺术形式。元杂剧的人物角色有末、旦、净三大类,正旦是剧中的女主角。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B:我国的小说源远流长,它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唐代出现了传奇,宋代随之兴起的是话本。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到了巅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的精品。 C:曹禺和老舍都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曹禺的重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等,老舍的重要剧作有《茶馆》《北京人》《龙须沟》《屈原》等。 D: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诗人,他的四大悲剧作品是《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塞罗》。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打烊 孤骛 城垣 举案齐眉 B:烦燥 嗔怪 懵懂 面面相觑 C:杜撰 弥留 视 命途多舛 D:亵渎 盥洗 斯守 苌弘化碧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西伯利亚雪原上有一种动物叫白貂,白貂十分爱惜自己的那一身纯白、漂亮的皮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意玷污。于是猎人抓住白貂的这个弱点,在他的巢穴周围洒上一圈煤粉,这样白貂往往就束手就擒了,可白貂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习性,依然年复一年地守护着自己那一身纯白、漂亮的皮毛。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和标题。
略
下列文字是一位在外的学子写的“母亲节的祝福”,请你根据他的内容缩一条凝练而生动的手机短信。(不能抄录原文句子进行简简单组合,不得超过30个字)(5分)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这是属于您的日子,妈妈,节日快乐!
虽然在这里,我说什么您也不会听见,但我还是要说,妈妈,我爱您。是您给了我生命,是您让我明白人世间的道理,是您在这最需要的时候给我最深切的关怀,也是您在平日琐碎的生活中照顾我的一切。如果我对您的爱是一滴水,那么您给予我的就是整个海洋;如果我对您的爱是春日里的一片新绿,那么您给予我的就是朗朗春天里所有温暖的阳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不知用什么来报答您无私的爱。
亲爱的妈妈,在您放飞我的时候,也请您保存我的爱,相信在离别之后不久,就会有永远的相聚。不论何时何地,您始终是我最牵挂的人,始终是我心中最圣洁最温暖的守护神,相信我始终需要您,需要您的拥抱、爱抚和关心!
等到那一天,我学成归来,我能独立撑起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空,妈妈,到时我会让您骄傲,并且为此而快乐!或许,你要的,也不过如此。
答:
压缩后的短信应包含母亲对我和我对母亲两方面的内容。例句:妈妈为我操劳无限,恩重如山;我愿妈妈骄傲快乐,一生平安。(共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1分)
没 有 留 住 的
冯积歧
大概是风把瞎子吹醒了,瞎子走在街道上,风从屁股后面吹来,把清晨的光亮卷起来给他贴在了背后,瞎子的身后是堆积如山的光明,光明就是长上五条腿也跑不到瞎子的前头来。瞎子的前面是塞得严严实实的__,__像丰收了的小麦一样多。
瞎子手里的竹竿是瞎子眼前的亮点。竹竿在街道上一点,那光亮就像麦苗儿一样旺在了街道上,旺在了瞎子的所过之处。瞎子身后的亮光是瞎子自己播种的。
瞎子手里的竹竿响动着,鸡啄食一样的声音顺着竹竿爬上去,爬上了瞎子的身体,瞎子的身体上长满了声音。瞎子的嘴里念叨着:“一五、一十、二十……”瞎子不是数他把多少光明丢在了身后,瞎子在数他留下的脚印有多少。
街道上最多的是脚印。大人的、小孩的,男人的、女人的,脚印像大雪一样堆了一层又一层。脚印能留住的话,脚印就把街道憋破了,就把街道堵严了,人也休起过去。可是,脚印生不出根,长不出芽,风一吹,就没有了,就无影无踪了。人以为脚印会留住的。即使不刮风不下雨不晒太阳,人自己的脚印也留不住。人刚一走过去,又有人的脚印牛的脚印猪的脚印鸡的脚印踩上来了,人的脚印被踩乱了,踩塌了,踩死了,踩没了。
瞎子却数得津津有味,他的兴趣很大。大概知道自己的脚印也是留不住的,他才聚精会神地去数。人活在世上,不知道自己的脚印有多少,人就太糊涂了,而人能把自己的脚印弄清楚,人就太聪明了。瞎子不是为了把自己的脚印弄清楚才去数的,瞎子只是为了数一数,数,不停地数。瞎子的脚印是瞎子存在的对应物,面对着自己的对应物瞎子就明白了自己的“在”。既然自己在,自己就要活!眼前一片光明的人未必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瞎子每天都要数,他起码知道,自己的脚印哪些是歪歪扭扭的,有哪些像禾苗一样嫩,有哪些像镢头一样硬,有哪些是凹凸不平的,有哪些像狗舌头一样光滑。他起码知道,他在哪一天是踩着虫子、蚂蚁而过的,他在哪一天是绕着猪和狗而过的,或者说,他把那些禽兽挥走了事,照样行走在街道上,行走在人世间。
街道上先是有了瞎子竹竿的响动声,而后才有了亮光。街道上的亮光是瞎子的竹竿带来的。瞎子无视在他身轻俏的风、骚动的风、肆虐的风。你吹吧,你刮吧,反正人的脚印是留不住的,哪怕你把脚印刮到爪哇国去也罢。瞎子知道,他的脚印被风刮在了头顶,像树叶一样绿,像星星一样亮。瞎子知道,他的脚印在人世间。所以,他每天还是要数,数一数。
16.本文的标题是“没有留住的”,联系全文看,“没有留住的”是什么?其象征意义是什么?(6分)
没有留住的是:
其象征意义是:
17.瞎子为什么要数脚印?(5分)
答:
18.本文的“瞎子”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6分)
(1)“瞎子”的形象:
(2)给我们的启示: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一段中“瞎子的前面是塞得严严实实的__”一句是实写,最后一段中“街道上的亮光是瞎子的竹竿带来的”是虚写。
B.第五段“既然自己在,自己就要活”一句中的“活”不是苟活,而是严肃地活,努力地奋斗,以傲岸的姿态行走于人世间。
C.本文多处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如瞎子与正常人、瞎子的脚印与正常人的脚印、弄清楚自己脚印的人与弄不清自己的脚印的人。
D.本文通过对瞎子的竹竿引导、自数脚步等的描述,刻画了一个极富象征性的生命意象,从而给读者心灵以强烈震撼。
E.本文采用跳跃的诗性语言,看似扑朔迷离,实则避开了抽象玄奥的说教,使一种人生哲理照彻全篇。
16 .(6分)(1)脚印(2分) (2)人生的历程(或:人生的经历。意思对即可,4分)
17.(5分)通过写瞎子对脚印的“观察”和思考,表明瞎子的生活态度(2分),突出瞎子对生命的珍爱(3分)。(共5分,意思基本正确即可酌情给分)
18.(6分)(1)一个虽然生活在逆境中,却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认真生活的形象(3分,意思基本正确即可酌情给分)(2)人应该珍爱(惜)自己的生命,时刻反省自己(或思考生活),顽强生活(3分,意思基本正确即可酌情给分)
19.(4分)AC(A“瞎子的前面是塞得严严实实的__”是虚实结合的写法“实”指双目失明,“虚”指生活的艰难(逆境)C“瞎子的脚印与正常人的脚印”不是对比。错答一处扣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