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楼感旧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世人极为推重诗中的“月光如水水如天”,称其描绘出一幅“美妙绝伦的胜境”,试赏析此句的精妙之处。(3分)
(2)诗中三、四两句凝聚了诗人的万千思绪,请分析其中情味。(3分)
(1)“月光如水水如天”,用比喻及回环的手法,描绘出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月光就像熠熠闪动的江水,江水又仿佛和幽深的蓝天连成一片,水、月、天一色的美景。(或答用比喻及回环手法,简洁地描绘出天空清朗,皓月生辉,江水银光闪闪的美景。手法答到比喻即可得1分,景象2分)
(2)诗人故地重游,独上江楼,联想起去年与人同来共赏美景的欢快;(1分)可如今人事全非,感怀今昔,充满风景依旧,人事无常的怅惘与感伤之情(2分)

9、D (矫:假托君命)
10、C(均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A 而: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表转折;B以为:前为“把……任命为”,后为“认为”;D以:前为介词“因为”,后表并列) ,
11、D
12、B(诸侯背叛他,是因为他杀了义帝。)
13、(1)陈平虽然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忌的君主呢?(“间”“无疑”文意各一分)(3分)
(2)不采纳他的意见,却杀掉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必定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用”“所立”文意各一分)(3分)
(3)不在这时明白离去与留下的(利害)分别,却想依靠项羽成就功名,浅陋啊!(“去就”“成功”“陋”文意各一分)(4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绝大多数人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B:处在汽车时代,攀比之风盛行,不但收入一般的工作人员买了汽车,而且白领、金领们也都“伤筋动骨”地买了高档汽车。 C:“特权车”和“人情车”盛行,非车辆本身有什么与众不同,关键是驾车的、坐车的人的“特权”思想在作怪的原因。 D:人类文明进步史告诉我们,基础科学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应用科学的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__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 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这一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2)文章的基本论点是正确的,但是论据_______了一些,说服力还不够强。(3)_______上次“一弹多头”空中拦截试验失败的教训,美国决定暂缓多极导弹的研制。
A: 阐明 薄弱 基于 B: 阐释 单薄 鉴于 C: 阐明 薄弱 鉴于 D: 阐释 单薄 基于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琐碎 菲薄 仓惶 良辰好景 B:落寞 暮霭 惆怅 愤事嫉俗 C:阡陌 震憾 夙夜 怨天尤人 D:寒伧 屠戮 喋血 防微杜渐
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底色:底子的颜色,也用于比喻。(《现代汉语》)
请以“ 底色”为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反对抄袭。
说明:可在题目中横线处添加一个适当的动词,其他结构形式的题目也可以。
题目: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设题角度有创意,无论从“底色的本意还是比喻意,都很容易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或对生活的联想想像,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文化,历史、人生、积极表达,阐发见解,展示道德水准、思想境界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作文内容看,涉及国家、历史、文化、人生、人格、道德情操等各个角度,对“底色”的比喻是多取其“本性、本色、本原、基本素养”等角度,从选择、坚持、发扬等方面发掘了其内涵和哲理。“底色”可比喻谦虚,正直、宽容,坚忍等美好品质,也可以比喻为理想追求,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高尚情操,由此,可立意为“慎选人生底色”,保持真正的自己,“寻找底色,释放本真”“打上坚毅的底色”“生命因坚韧而精彩”“奋斗不止,为底色添彩”“守住人生的底色”“描绘底色,张扬个性”“鲜花献给甘做底色的人”等等。
杭州“放鹤亭”有一副对联,请你根据它的亭名为其补拟下联:
上联:水青石出鱼可数。
下联: 。
人去山空鹤不归。(3分)
仿照下面“自然的启示”类的警句,自选两种事物,写两个借物喻人、托物抒怀的警句。
例如:稻穗――空虚者的头总是昂得最高。
沙发――软弱不一定就是无能。
; 。
竹――每攀登一步,就做一次小结
烟花――在生命的奉献中闪耀动人的光彩。(4分)
依照下面的句式,另造两个句子,使句意畅通,构成一组排比句。
我爱书,它是甘露,滋润我的心田;
; 。
我爱书,它是明灯,驱散我心头的阴霾;我爱书,它是金瓶,贮存人格的清醇。(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8分)
雨和瓦
苏童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矫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上的雨水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者打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了!回家了!
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__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__?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像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像人们来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东西替代我们去体会雨的敏感和__呢。
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了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干脆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冲刷着我们自己的身体。
那是我惟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肉眼看到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了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20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我哥哥的衬衣。
现在我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__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这也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15、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一自然段是如何对“雨”进行描写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6、文中引用聂鲁达评说“雨”的语句,这在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
17、文中为什么说在雨与瓦的较量中“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4分)
答:
18、为什么“20年前的一场暴雨”会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4分)
答:
15、首先运用比喻,描写了“雨”如音乐般的声音;然后再运用比拟,描写出“雨”的节奏变化。作品通过这样的描写,生动地描绘出“雨”的形象,从而表达了作者对“雨”的钟爱之情。(6分)
16、由对“雨”的描写过渡到对“雨”与“瓦”的描写,并为下文揭示主旨作了铺垫。(4分)
17、因为瓦在雨的洗涤下焕发出崭新的神采,而雨因有瓦的反弹而创造了美好的音乐,因此雨与瓦都不是受害的一方(4分)
18、因为那场暴雨让“我”深切体会到亲情(家)的温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