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不需注释的生命

祝勇
①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朋友在编辑一本美国著名汉学家有关中国文化的专著时,将书后十几万字的注释全部删去,令我那么的心疼。我对他说,作者在那些注释里面凝结的心血,并不比他行文中的少啊。没有了注释,书将不再完美。
②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的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解。而当妈妈坐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了解答,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③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解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④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注释。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⑤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解,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⑥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不知。
⑦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fó zǔ 便将其“正法眼藏,涅檗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的令人心动。而且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涅盘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⑧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仲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好汉武松可不上景阳岗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来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戴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好!”
⑨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对,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褪色……
(节选自作家出版社《中华散文精粹》)
16.文章开头说:“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联系下文作者从哪些方面表明生命需要注释? (6分)

17.联系全文,说说第③段中作者引用诗句的用意是什么? ( 6分)

18.文章第⑦⑧两段中列举了迦叶尊者、俞伯牙、管宁、武松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5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第①段中“我”的“心疼”是源于我认为一本完美的书是必须有凝结作者心血的注释,可那位美国汉学家却不懂得珍惜。

B.禅宗讲求的“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即是心有灵犀的人彼此间无需费尽口舌却自能心领神会的境界。

C.文章第④段中用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从多角度形象生动地阐释“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注释”。

D.文章结尾划线的句子与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有异曲同工之妙。

E. 全文从人们“惯于注释生命”说到“不需注释的生命”,旨在阐释人生中固然常需“言传”,而人与人之间的“意会”才是更高的境界。

16.前五段文字从以下几个方面表明了生命需要注释①通过注释,使人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②诗人用诗句注释情感;③我们用日记注释成长;④做错事时,通过解释,赢得谅解及内心安宁。(答到其中三种即可得6分)

17、作者通过引用这些诗人的诗句,说明生命需要注释;(2分)由此引出下文“我们习惯于给生命做注释”;并为后文生命不需要注释做铺垫(或:蓄势,反衬,先扬后抑);

(2分)并为文章增添诗情画意,丰富文采。(2分)

18、作者列举这些人物和事迹是为了说明人的思想和行动在心有灵犀的时候自能心领神会,是不需要注释的。(3分)而对心律不同者即使你费尽口舌仍会恍然不知。(2分)

19、BE(A “必须”过于绝对 C 没有比喻  D 两句话意义完全不同)

填空。【 从5题中任选4题,每空1分,共8分】

(1)《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出自明代 写的“三言”中的 《 》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青泥何盘盘,

(3)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4)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1)冯梦龙   《警世通言》

(2)猿猱欲度愁攀援    百步九折萦岩峦

(3)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5)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人们历来推重诗中第一句的“唤”字意新语奇,试赏析其“新奇”之处。(3分)

(2)请从情和景的关系方面,结合全诗赏析三、四两句诗的“言外之味”。 (3分)

(1)“唤”用拟人的手法(1分),及点明适值早春,笛声唤来春色;(1分)又勾起了迁客的思归之念。(1分)

(2)借景抒情(乐景反衬哀情),(1分)借群雁一夜聚集,不待天明及北飞故居,反衬诗人思归而不得的怅惘及忧怨。(2分)

下列语段中的空缺处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太阳已经下山了,__________________,明明还在前边不远处的人,拐个弯儿就不见了,吓得我赶快跑了几步,生怕被丢下。①脚下细细的小路淹没在草丛里 ②树木茂盛的枝叶挡住了视线 ③一颗星星不甘寂寞地闪着微光 ④仿佛在招呼同伴们早早出来布置天幕 ⑤天边最后的一点霞光正在被黑夜慢慢吞噬 ⑥夜虫也开始轻声鸣叫,演奏起黄昏圆舞曲

A:⑤③④⑥①② B:①②③⑤⑥④ C:③⑥④⑤②① D:⑥③⑤④①②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悲欢离和 谛听 以首加额 迤逦而行 B:随机应变 亵渎 掎角之势 赍发小人 C:兵慌马乱 偏裨 毛骨悚然 自惭形秽 D:买椟还珠 搠倒 仗义执言 放涎无礼

填空。

(1)《胡同文化》是当代作家 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对现代文明进步中北京胡同的没落,充满复杂难言的感情。《祝福》出自《 ② 》,作者借祥林嫂在祝福之夜悲凉死去,控诉封建思想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戕害。

(2)古代诗文有许多描写水天景象意境生动的名句,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青青兮欲雨, ”;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柳永《雨霖铃》 “念去去, 。”

(3) 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

(4)余于仆碑, ,何可胜道也哉!

(1)①汪曾祺  ②《彷徨》

(2)③水澹澹兮生烟 ④唯见江心秋月白  ⑤千里烟波 ⑥暮霭沉沉楚天阔 

(3)⑦春与秋其代序 ⑧ 恐美人之迟暮

(4)⑨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⑩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每空1分,共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楼感旧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世人极为推重诗中的“月光如水水如天”,称其描绘出一幅“美妙绝伦的胜境”,试赏析此句的精妙之处。(3分)

(2)诗中三、四两句凝聚了诗人的万千思绪,请分析其中情味。(3分)

(1)“月光如水水如天”,用比喻及回环的手法,描绘出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月光就像熠熠闪动的江水,江水又仿佛和幽深的蓝天连成一片,水、月、天一色的美景。(或答用比喻及回环手法,简洁地描绘出天空清朗,皓月生辉,江水银光闪闪的美景。手法答到比喻即可得1分,景象2分)

(2)诗人故地重游,独上江楼,联想起去年与人同来共赏美景的欢快;(1分)可如今人事全非,感怀今昔,充满风景依旧,人事无常的怅惘与感伤之情(2分)

9、D (矫:假托君命)

10、C(均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A 而: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表转折;B以为:前为“把……任命为”,后为“认为”;D以:前为介词“因为”,后表并列) ,

11、D  

12、B(诸侯背叛他,是因为他杀了义帝。)

13、(1)陈平虽然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忌的君主呢?(“间”“无疑”文意各一分)(3分)

(2)不采纳他的意见,却杀掉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必定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用”“所立”文意各一分)(3分)

(3)不在这时明白离去与留下的(利害)分别,却想依靠项羽成就功名,浅陋啊!(“去就”“成功”“陋”文意各一分)(4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绝大多数人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B:处在汽车时代,攀比之风盛行,不但收入一般的工作人员买了汽车,而且白领、金领们也都“伤筋动骨”地买了高档汽车。 C:“特权车”和“人情车”盛行,非车辆本身有什么与众不同,关键是驾车的、坐车的人的“特权”思想在作怪的原因。 D:人类文明进步史告诉我们,基础科学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应用科学的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__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 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这一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2)文章的基本论点是正确的,但是论据_______了一些,说服力还不够强。(3)_______上次“一弹多头”空中拦截试验失败的教训,美国决定暂缓多极导弹的研制。

A: 阐明 薄弱 基于 B: 阐释 单薄 鉴于 C: 阐明 薄弱 鉴于 D: 阐释 单薄 基于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