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幽默小故事中,莉迪亚的思维过程包含三个环节,请用一个因果复句来说明她的思维过程。(5分)

莉迪亚和内奥米在海德公园玩了很长时间。

内奥米不安地问道:“不知道现在是几点钟了?”

“噢,还早呢,现在肯定还没到四点钟。”

“你又没有手表,怎么知道得这样准呢?”

“我妈妈对我说过,叫我在四点钟必须回家,现在我还没有回家呢!”

答:

因为我妈妈叫我玩到四点回家,我现在还没回家,所以现在还不到四点钟(二个原因缺一不可,且顺序不能调换,否则不给分)(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21分)

雨韵

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里,包容着人生的四季

按着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地面上的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气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在这个时节草长莺飞、庄稼拔节上蹿,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光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的咏叹,那淅淅沥沥不绝于耳的雨声,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了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待到白雪结成寒冰的日子,就是人生终点站到了,于是在墓园里,耸立起一座白色的人生纪念碑。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倾听着人生四季中雨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多少有点禅佛晨钟暮鼓的意味;而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对天狂吠起来……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但其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这幅画的画面之外――因为没有这第一次的勇敢,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个惊涛骇浪中与鲨鱼顽强搏斗的主人公,或许就不会在地球上诞生。难道不是吗?

看着这个充满动感的雨中画卷,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童年。虽然儿时我的雨中寻觅,与这男娃在雨中的动态进击,完全属于两个世界的东西,但我们都在雨中感受到了不同的快乐。因为,在我眼里,雨是有灵性的东西,它不仅能洗涤人的肉体污秽,安抚人的伤痛灵魂;它还给各种人以向往,以各种不同的满足。雨丝,从其造型上看,像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宇宙的万物之中,它还有着极为博大的胸襟。在它心中,没有贫贱与富贵之分,没有肤色与人种之别,没有国界的樊篱,也不受各种信仰的局限――它很自由,愿到哪儿去潇洒,它就随着云影去了,并在那儿的天空织成雨后的彩虹,聚成江河,流向大海,给高山编织银冠。给大地献出冰川。

(《人民文学》)

16.结合雨的特点简要概括雨“包容着人生的四季”的原因。(6分)

答:

17.为什么作者进入老年,“更加喜欢雨了”了?(5分)

答:

18.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幅孩子与小狗在雨中赛跑的“写意画面”,请你结合“雨韵”简要分析这幅写意画的作用。(6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全文以“雨”为线索,描写雨的灵性,以“雨”喻人生,给读者深刻的人生感悟。

B.“多少点禅佛晨钟暮鼓的意味”,意思是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只能使人警觉醒悟而缺少快乐。

C.第2段开头“按着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体现了这篇散文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完美结合,在给读者美的享受之中也让读者获得知识的享受。

D.文末将“雨丝”比作连接天地的“琴弦”,“雨滴”比作“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给人向往、满足、快乐的雨韵,点明题旨。

E.文章引用《红楼梦》中的“黛玉悲秋”、《西游记》中的“老君炉”、《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旧典活用,赋予新意,象征了人生的不同阶段,深化了主题。

16.因为春雨稚嫩、温柔,如婴儿;夏雨生命旺盛,如青年;秋雨的欢乐中掺杂一丝忧伤,是成熟的标志,如人生中年;冬雨变成雪与冰,象征人生命的暮年与终点(6分,应概括出四季雨的特点,否则扣一半)

17.在雨中散步,既可倾听四季雨中的各种音韵旋律(1分),又可在雨中回眸人生的酸甜苦辣(2分),升华记忆的色彩,使记忆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情怀(2分)(共5分)

18.生动形象地引出了下文对“雨韵”的深层思考,丰富了“雨韵”的内涵(2分):(1)说明没有童年的第一次勇敢,就没有人生的光辉历程;(2)雨有灵性,能洗涤肉体的污秽,安抚伤痛的灵魂,给人以向往、满足、欢乐;(3)雨胸襟瞎大,自由自在,乐于奉献(写出二条即可,每点2分)

19.A、D(B项太绝对;C“按着化学的方式来解读雨”是为了衬托下文“雨”包容人生四季的具体描述;E,《老人与海》中主人公“象征了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对,“深化了主题”太牵强。(4分)

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

(1)《木兰辞》和《 》合称为“乐府双璧”;我国古代最代的抒情诗是《 》。

(2)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雨霖铃》)

(4)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5)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过“ ,往往有得, ”的感慨,体现了北宋时期文学家在游览探奇过程中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1)《孔雀东南飞》  《离骚》

(2)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3)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三顾频烦天下计,长使英雄泪满襟。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C(“寻”八尺)

10.D(D项,承接关系,连词,就、就着;A 项,介词,凭借;介词,因、由于;B项,连词,表承接,就、便;连词,表转折、却;C项,代词,它,它们,指竹子;助词)

11.C(长者,德行高尚的人,这里指关相国)

12.A(文中没有写到作者把竹子送人的情况)

13.(1)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数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3分,“树”1分,“实”1分,句意1分)

(2)以此赠送给在我之后住在这里的人,也是想用这让现在有用人权力的当政者知道啊。

(4分,“贻”1分,“闻”1分,倒装句式1分,句意1分)

(3)竹子那依恋的样子,欣喜的样子,好像有一种感激知己知遇的情感啊。

(3分,“依依”1分,句式1分,句意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橘颂》创作时期考

人教社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第三册中选录的《橘颂》是屈原的一篇很重要的作品。作为我国第一首咏物诗,它以独特的借物喻人的手法,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志趣,因而也是我们了解屈原的一篇佳作。但是关于它的创作时间,直到现在学者们的看法仍有分歧。有的认为它是屈原最早的作品,如诗中有“年岁虽少”句;有的以诗中整体意象表达为其远大志向的依据,认为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有的认为是诗人任外交官出使齐国时作(援引《列子》中“橘生淮南而为枳”的说法);有的则认为它作于顷襄王早期,或认为作于顷襄王后期;还有的认为该作品是诗人遭谗被疏、闲赋郢都时期作,或是早于晚年自沉之前所作。而曹大中先生则撰文断定它是屈原的绝笔。看法如此分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可靠的史料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屈原的作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把握或有不够准确、深入的地方。从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看,就反映出作者对屈原作品包括《橘颂》认识的模糊、矛盾来。如王逸的《九章章句序》中说,《九章》皆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后作,也就是说《九章》都是顷襄王时的作品。其《橘颂》的“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句注文却说屈原“言己虽幼小,言有法则,行有节度,诚可师用长老而事之”,则又认为《橘颂》乃屈原青少年时代所作了。而在“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句下又注曰:“屈原亦以修饰洁白之行,不容于世,将饿馁而终。”显然又把它当作屈原晚年的作品了。王逸的观点虽不确切,却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以往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自己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缺乏具体、可靠的硬性证据,故楚辞学家赵逵夫先生另辟蹊径,从《礼仪・士冠礼》之祝辞中找到外证,从而作出《橘颂》乃屈原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的结论。……

赵先生发前人所未发,他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橘颂》创作过程中的理解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橘颂》尽管有这样的一些与《士冠辞》的相似之处,可能屈原在写作《橘颂》时的确借鉴了《士冠辞》的立意和词语,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表明这就一定是屈原在举行冠礼后的抒怀之作,因为屈原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总结自己志行时借传统的《士冠辞》形式以咏橘而自我肯定、自我勉励。何况《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从其诗句的涵义并联系屈原全部辞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情况来看,根本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而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一生志行的总结、肯定和自勉。

6.对《橘颂》创作时间众说纷纭,第一段提到了些原因,下列各项中不是原因的一项是

A.屈原距今时代久远,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可靠的史料太少。

B.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对此认识就很模糊。

C.有的认为它作于顷襄王早朝,有的以为作于顷襄王晚期,还有的人认为是屈原绝笔。

D.至今对屈原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或有认识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准确的地方。

7.本文作者对赵逵夫的观点提出异议,最重要的一点依据是

A.屈原写《橘颂》借鉴《士冠辞》,未必在行冠礼之后。

B.《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

C.从《橘颂》及屈原其它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来看,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

D.屈原完全可以在晚年回顾生平、总结志行。

8.根据文意,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橘颂》的创作时间,作者的结论与曹大中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B.引用王逸的观点是为了说明其对后世贡献之大。

C.作者虽不同意赵逵夫的结论,但承认《橘颂》确实受了《士冠辞》的影响。

D.赵逵夫寻找外证的研究方法是应该肯定的。

6.C (是众说纷纭的现象,不是原因。)

7.C(A项属于推测,不足以作为依据;B项拿屈原的作品《橘颂》跟非屈原的作品《士冠辞》进行比较,说服力不强;D项只是一种推理后的结论,作为依据也欠充分。唯有C项是从屈原本人前后期其它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来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才可能成为本文作者对赵逵夫的观点提出异议的最重要的一点依据。)

8.D(A 项“二人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错误,从原文看,作者认为是晚年之作,曹大中认为是屈原的绝笔;B项引用王逸的观点说明了众说纷纭原因之一是对屈原思想感情特点及发展变化把握不准,不够深入的地方,并非说王逸对后世的贡献;C项中根据文意,应是作者认为《橘颂》“可能”受了《士冠辞》的影响,而并非“确实”。“可能”是一种推测和假设,“确实”则应有实证依据。从全文看,D项中作者对赵逵夫寻找外证的研究方法是应该肯定的,因为“赵逵夫先生另辟蹊径”,“发前人所未发,他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橘颂》创作过程中的理解无疑是有帮助的”。)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迁徙 愆期 提心掉胆 不记前嫌 B:搅和 精典 旁征博引 一诺千斤 C:沧桑 琼浆 如雷贯耳 耳根清净 D:撕杀 诚恳 攻城掠地 豆蔻年华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个同学,放学后本想赶快回家去做自己心爱的航模,可朋友们非拉他去看电影,他不好意思推辞;一位国家公务员,心底的良知告诉他受贿有罪,可当厚厚的几打美元放在了茶几上,他却无力拒绝。人生中有很多时候是要对人或对己说“不”的。

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以“学会说‘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仿照下面的例子,请以你熟悉的另外两位作家及作品为素材,另写一段话。(4分)

如果说苏东坡是气势磅礴,滚滚东去的大江,那么“执手相看泪眼”的柳永则是静立河畔的依依杨柳。

示例:示例:如果说徐志摩是空中一朵飘逸、浪漫的云彩,那么“剧怜病骨如秋鹤”(郁达夫诗)的郁达夫则是莫愁湖畔的一块忧郁的石头。

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中秋节”。(5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公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日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民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是:

中秋节是农历8月15日,月亮最圆最亮,人们最易思乡念亲、期盼团圆的传统节日。(“时间”、“月亮特点”、“人们感情”、“传统节日”每点1分,语句通顺1分。不是单句则该题不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不需注释的生命

祝勇
①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朋友在编辑一本美国著名汉学家有关中国文化的专著时,将书后十几万字的注释全部删去,令我那么的心疼。我对他说,作者在那些注释里面凝结的心血,并不比他行文中的少啊。没有了注释,书将不再完美。
②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的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解。而当妈妈坐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了解答,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③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解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④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注释。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⑤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解,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⑥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不知。
⑦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fó zǔ 便将其“正法眼藏,涅檗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的令人心动。而且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涅盘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⑧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仲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好汉武松可不上景阳岗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来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戴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好!”
⑨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对,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褪色……
(节选自作家出版社《中华散文精粹》)
16.文章开头说:“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联系下文作者从哪些方面表明生命需要注释? (6分)

17.联系全文,说说第③段中作者引用诗句的用意是什么? ( 6分)

18.文章第⑦⑧两段中列举了迦叶尊者、俞伯牙、管宁、武松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5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第①段中“我”的“心疼”是源于我认为一本完美的书是必须有凝结作者心血的注释,可那位美国汉学家却不懂得珍惜。

B.禅宗讲求的“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即是心有灵犀的人彼此间无需费尽口舌却自能心领神会的境界。

C.文章第④段中用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从多角度形象生动地阐释“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注释”。

D.文章结尾划线的句子与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有异曲同工之妙。

E. 全文从人们“惯于注释生命”说到“不需注释的生命”,旨在阐释人生中固然常需“言传”,而人与人之间的“意会”才是更高的境界。

16.前五段文字从以下几个方面表明了生命需要注释①通过注释,使人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②诗人用诗句注释情感;③我们用日记注释成长;④做错事时,通过解释,赢得谅解及内心安宁。(答到其中三种即可得6分)

17、作者通过引用这些诗人的诗句,说明生命需要注释;(2分)由此引出下文“我们习惯于给生命做注释”;并为后文生命不需要注释做铺垫(或:蓄势,反衬,先扬后抑);

(2分)并为文章增添诗情画意,丰富文采。(2分)

18、作者列举这些人物和事迹是为了说明人的思想和行动在心有灵犀的时候自能心领神会,是不需要注释的。(3分)而对心律不同者即使你费尽口舌仍会恍然不知。(2分)

19、BE(A “必须”过于绝对 C 没有比喻  D 两句话意义完全不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