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剃光头发微》中引用了一副对联:“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联语对仗工稳,造意豪迈,用于理发师,妙不可言。请为书店与眼镜店各拟一副对联。(4分)
(1)书店
(2)眼镜店
A.书店: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B.眼镜店:悬将小日月,照澈大乾坤。(4分,每写出一联给2分
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每空一分(前五题必做,后三题任选一题)(8分)
(1)“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指的是我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
(2)“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 ”。
(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5)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 。
(6)《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是相同的。
(7)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到“ , ”不仅赞颂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作者还以之自况,表达了自己矢志收复中原的志向。
(8)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在古诗词中,一轮圆月能透尽人心思。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情境可用“ ? ,月满西楼。
(1)孟子
(2)秋水共长天一色
(3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4)齐彭殇为妄作
(5)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7)出师一表真名世,钱载谁堪伯仲间
(8)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3分)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3分)
答案:(1)开篇两旬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要点各一分)
(2)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艺术手法1分,具体分析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中二氧化碳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气体,而三氟化氮吸收热量的能力比二氧化碳强12,000到20,000倍。因为三氟化氮比起极易挥发的碳氟化合物更有利于环境,过去的十年中,三氟化氮一直被当成是碳氟化合物的替代品。现在它作为活性氟原子源,被广泛运用于等离子电视以及其他平板显示器的生产中,用于蚀刻这些设备内的硅晶片。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只有非常少量(约2%)的三氟化氮逃逸到了大气中,所以在人类活动产生的致使全球变暖的气体中,它显得微不足道。今年年初,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区的一位大气化学家迈克•普瑞瑟尔(Michael Prather),最早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他对普遍认同的气体排放率存在不同看法。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两个海岸清洁空气观测站对空气进行取样分析后,第一次证实,整个生产过程中,三氟化氮排放到大气中的百分率比预想的明显高很多。在加利福尼亚拉荷亚的斯克利普斯海洋学研究院,雷•威斯(Ray Weiss)所领导的团队综合使用了气相色谱分析和质谱分析系统对样品中的三氟化氮值进行了测量。他们发现,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大气中这种气体的浓度翻了20番以上,从万亿分之0.02上升到了万亿分之0.454,大部分的气体排放都在北半球。在《地球物理学研究通讯》上发表的论文中,他们提到2006年大气中三氟化氮的估计总量为1,200 吨,实际总量为4,200 吨,现在已经上升到了5,400吨。考虑到这种气体的巨大温室效应,以及其在大气中的存在时间约为740年,这个量(5,400吨)的三氟化氮相当于6,700万吨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影响,几乎是芬兰全年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研究已经结束了。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普瑞瑟尔说,他没有参加雷•威斯团队的研究。“现在我们需要得到的是从生产到废气处理整个过程中,究竟有多少气体在系统内流动。”“电子生产业内人士没有把迈克•普瑞瑟尔的论文当回事儿,他们认为那只是理论上的推测而已。” 英国利兹大学的大气化学家皮尔斯•福斯特说道:“这篇新论文说明了三氟化氮的量相当大,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之中。”
他还指出,这两篇正中要害的学术报告为行业人士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利用这个机会他们可以规范他们的生产。比如,在不久的未来,等离子屏幕可能很快就会被液晶屏幕(LCD)所取代,后者对环境更加有利。“也许这些气体会自然而然地就消失了,” 英国气象局的大气科学家吉姆•海伍德(Jim Haywood)赞同地说道,“不过把三氟化氮列入严格限制其排放量的温室气体名单也是非常必要的。”
6.从原文看,下列对“三氟化氮”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氟化氮比起极易挥发的碳氟化合物更有利于环境,过去的十年中,一直被广泛运用于蚀刻等离子电视以及其他平板显示器内的硅晶片。
B.三氟化氮吸收热量的能力比二氧化碳强12,000到20,000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
C.三氟化氮在今年以前一直被认为在人类活动产生的致使全球变暖的气体中,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只有极少部分(约2%)的三氟化氮逃逸到了大气中。
D.三氟化氮有着巨大的温室效应,在大气中的存在时间约为740年。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两个海岸清洁空气观测站对空气进行第一次取样分析后,证实三氟化氮排放到大气中的百分率比预想的明显高很多。
B.雷• 威斯(Ray Weiss)所领导的团队对样品中的三氟化氮值进行了测量,发现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大部分的三氟化氮都排放到了北半球。
C.现在大气中三氟化氮总量为5,400吨,相当于6,700万吨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影响,几乎是芬兰全年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
D.雷• 威斯团队的普瑞瑟尔说,现在我们需要得到的是从生产到废气处理整个过程中,究竟有多少气体在系统内流动。
8.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已经发表的两篇正中要害的学术报告可以使行业人士规范他们的生产,改变他们的生产模式。
B.在不久的未来,液晶屏幕(LCD)可能将取代等离子屏幕,这样或许会使三氟化氮自然而然地减少。
C.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未来有可能对其中的三氟化氮的排放量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
D.电子生产业内人士虽然意识到三氟化氮量相当大,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之中,但是他们并不会将其当回事儿。
6.A(过去的十年中,三氟化氮一直被当成是碳氟化合物的替代品。现在它作为活性氟原子源)
7.C(A对空气进行取样分析后,第一次证实;B大部分的气体排放都在北半球;D普瑞瑟尔说,他没有参加雷• 威斯团队的研究)
8.B(A两篇报告提供机会,利用机会行业人士可以规范他们的生产;C三氟化氮并不属于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六种温室气体;D无中生有)
下列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畏葸不前 瞑顽不化 含蓄镌永 殒身不恤 B:义愤填膺 犄角之势 殛鲧用禹 前合后偃 C:礼尚往来 门衰祚薄 残羹冷炙 锱铢必较 D:苌弘化璧 错勘贤愚 命途多舛 锲而不舍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父亲是建筑工,小时候见父亲与工友们铺设水泥地,总是用一些长长的小木条将水泥地隔成一个个方块,待水泥地干爽后,再将木条从水泥地里取出,每块水泥地之间便留下了一道道窄小的缝隙。
我问父亲:每块水泥地之间为什么要留缝隙?父亲解释了一番热胀冷缩的道理,说水泥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给它们之间留有缝隙,就是给它们一个自由伸缩的空间。这样,水泥地就不会因为冷热变化而引起破裂,自然也就更加坚固、耐用,说到最后,父亲感叹了一句: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啊!
请以“缝隙”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800字以上,文体自定,不得抄袭。
按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下面的幽默小故事中,莉迪亚的思维过程包含三个环节,请用一个因果复句来说明她的思维过程。(5分)
莉迪亚和内奥米在海德公园玩了很长时间。
内奥米不安地问道:“不知道现在是几点钟了?”
“噢,还早呢,现在肯定还没到四点钟。”
“你又没有手表,怎么知道得这样准呢?”
“我妈妈对我说过,叫我在四点钟必须回家,现在我还没有回家呢!”
答:
因为我妈妈叫我玩到四点回家,我现在还没回家,所以现在还不到四点钟(二个原因缺一不可,且顺序不能调换,否则不给分)(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21分)
雨韵
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里,包容着人生的四季。
按着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地面上的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气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在这个时节草长莺飞、庄稼拔节上蹿,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光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的咏叹,那淅淅沥沥不绝于耳的雨声,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了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待到白雪结成寒冰的日子,就是人生终点站到了,于是在墓园里,耸立起一座白色的人生纪念碑。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倾听着人生四季中雨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多少有点禅佛晨钟暮鼓的意味;而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对天狂吠起来……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但其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这幅画的画面之外――因为没有这第一次的勇敢,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个惊涛骇浪中与鲨鱼顽强搏斗的主人公,或许就不会在地球上诞生。难道不是吗?
看着这个充满动感的雨中画卷,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童年。虽然儿时我的雨中寻觅,与这男娃在雨中的动态进击,完全属于两个世界的东西,但我们都在雨中感受到了不同的快乐。因为,在我眼里,雨是有灵性的东西,它不仅能洗涤人的肉体污秽,安抚人的伤痛灵魂;它还给各种人以向往,以各种不同的满足。雨丝,从其造型上看,像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宇宙的万物之中,它还有着极为博大的胸襟。在它心中,没有贫贱与富贵之分,没有肤色与人种之别,没有国界的樊篱,也不受各种信仰的局限――它很自由,愿到哪儿去潇洒,它就随着云影去了,并在那儿的天空织成雨后的彩虹,聚成江河,流向大海,给高山编织银冠。给大地献出冰川。
(《人民文学》)
16.结合雨的特点简要概括雨“包容着人生的四季”的原因。(6分)
答:
17.为什么作者进入老年,“更加喜欢雨了”了?(5分)
答:
18.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幅孩子与小狗在雨中赛跑的“写意画面”,请你结合“雨韵”简要分析这幅写意画的作用。(6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全文以“雨”为线索,描写雨的灵性,以“雨”喻人生,给读者深刻的人生感悟。
B.“多少点禅佛晨钟暮鼓的意味”,意思是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只能使人警觉醒悟而缺少快乐。
C.第2段开头“按着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体现了这篇散文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完美结合,在给读者美的享受之中也让读者获得知识的享受。
D.文末将“雨丝”比作连接天地的“琴弦”,“雨滴”比作“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给人向往、满足、快乐的雨韵,点明题旨。
E.文章引用《红楼梦》中的“黛玉悲秋”、《西游记》中的“老君炉”、《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旧典活用,赋予新意,象征了人生的不同阶段,深化了主题。
16.因为春雨稚嫩、温柔,如婴儿;夏雨生命旺盛,如青年;秋雨的欢乐中掺杂一丝忧伤,是成熟的标志,如人生中年;冬雨变成雪与冰,象征人生命的暮年与终点(6分,应概括出四季雨的特点,否则扣一半)
17.在雨中散步,既可倾听四季雨中的各种音韵旋律(1分),又可在雨中回眸人生的酸甜苦辣(2分),升华记忆的色彩,使记忆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情怀(2分)(共5分)
18.生动形象地引出了下文对“雨韵”的深层思考,丰富了“雨韵”的内涵(2分):(1)说明没有童年的第一次勇敢,就没有人生的光辉历程;(2)雨有灵性,能洗涤肉体的污秽,安抚伤痛的灵魂,给人以向往、满足、欢乐;(3)雨胸襟瞎大,自由自在,乐于奉献(写出二条即可,每点2分)
19.A、D(B项太绝对;C“按着化学的方式来解读雨”是为了衬托下文“雨”包容人生四季的具体描述;E,《老人与海》中主人公“象征了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对,“深化了主题”太牵强。(4分)
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
(1)《木兰辞》和《 》合称为“乐府双璧”;我国古代最代的抒情诗是《 》。
(2)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雨霖铃》)
(4)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5)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过“ ,往往有得, ”的感慨,体现了北宋时期文学家在游览探奇过程中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1)《孔雀东南飞》 《离骚》
(2)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3)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三顾频烦天下计,长使英雄泪满襟。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C(“寻”八尺)
10.D(D项,承接关系,连词,就、就着;A 项,介词,凭借;介词,因、由于;B项,连词,表承接,就、便;连词,表转折、却;C项,代词,它,它们,指竹子;助词)
11.C(长者,德行高尚的人,这里指关相国)
12.A(文中没有写到作者把竹子送人的情况)
13.(1)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数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3分,“树”1分,“实”1分,句意1分)
(2)以此赠送给在我之后住在这里的人,也是想用这让现在有用人权力的当政者知道啊。
(4分,“贻”1分,“闻”1分,倒装句式1分,句意1分)
(3)竹子那依恋的样子,欣喜的样子,好像有一种感激知己知遇的情感啊。
(3分,“依依”1分,句式1分,句意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