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⑴方其破荆州,下江凌,顺流而东也, ,旌旗蔽空,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⑵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 。
(1)舻千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2)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形影相吊。
阅读下面一首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靛。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⑴此曲描绘出什么样的意境?(4分)
⑵此曲在表达上有何特色,试作分析。(4分)
⑴该曲由“如练”的万里长江、“青如靛”的淮山、“疾如箭”的江帆、“飞如电”的山泉、“变露”的晚云以及“如扇”的一弯新月、一字“如线”的塞鸿共同营造出一幅浔阳江边秋晚立体图画:(2分)纵目远眺万里长江,一条白色如练;放眼遥望淮上远山,无数清色似染。江上轻帆数片,乘风顺流,疾飞如箭;江岸的近山崖壁上瀑泉直泻而下,奔如流电。傍晚,天空的云气慢慢变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上空,初月冉冉升起,就像一把半圆形的团扇。最后一句写北塞鸿雁南归,成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不仅点明秋季时令,而且又为这无声诗的画面上留下了“阵雁惊寒”的音响,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1分)全词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画面,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1分)
⑵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技巧来为营造意境服务。(2分)特别突出地运用了比喻、想象、拟人、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远近、动静、虚实结合等表达手法:开篇从大处着眼,从远处落笔,勾画山水全貌,雄伟壮丽。这两句写的是远景。三、四两句移近了视界,这两句以工整的对偶叙出,带着分明的动感,说明这是一组近景。一、二句是静态画面,三、四句是动态镜头,动静变换,错落有致。五、六句写天空浮云和月亮的变化,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和前四句相比,这两句笔势由急渐缓,由刚转柔,显示出一种朦胧和凄迷的意境。最后一句不仅点明秋季时令,而且又为这无声诗的画面上留下了“阵雁惊寒”的音响,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2分)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
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着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杜预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补黄散,由是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初,谯周尝谓寿曰:“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寿至此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
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余文章传于世。
(《晋书・陈寿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勖忌华而疾寿 疾:憎恶
B.、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 按:审查
C.、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 原:原来
D.、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 质:质量
9、下列句子中,反映陈寿“德行”的一项是
①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
②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
③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
④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
⑤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
⑥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
A、②①③⑤ B、①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②④③⑥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陈述了陈寿一生事迹,其人虽有才能,但德行上毁誉参半,有正直行事的,也有贪图一己私利、对人褒贬失当的。
B.、在陈寿一生中,张华、杜预等人对他很赏识,并推举他为官;而荀勖则忌恨他。
C.、陈寿从小就师从谯周,谯周曾告诫陈寿:才华一定会成就他,也会损毁他,要相当小心。陈寿因反感而不听从,最终再一次被罢官。
D.、陈寿的事迹再一次告诫我们:一个人有才未必有德,德与才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德才兼备”却始终是我们的追求。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
译文:
⑵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译文:
⑶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3分)
译文:
8、C.(原:推究)
9、B.(德:①④⑤⑥,才:②③)
10、C.(“陈寿因反感而不听从”错误。)
11、⑴到蜀国被魏国平定后,就因为这件事获罪官职多年得不到升迁。(“平”“坐”“沉滞”“累”被动句:2分;语句通顺:1 分)
⑵陈寿为诸葛亮写传记的时候,说诸葛亮并不擅长谋略,没有对付敌人的才能,说诸葛瞻只写得一手好书法,有名无实。人们因为这看不起他。(“谓”“将略”“应”“工书”“少”:2分;其他文字翻译顺畅:2分)
⑶您一定会因为您的才学而成名,却会因此受辱遭遇曲折,也不是不幸啊,一定要慎重!(“以”“被损折”“非不幸”“宜深慎”:2分,其他文字翻译顺畅:1分)
华人姓氏有宝藏
奇云
①姓氏通常被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然而将它作为生物学标记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在国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从19 世纪开始,西方姓氏遗传学家已从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姓氏传递中,找到了有关生命遗传的信息。1985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群体遗传学专家卡瓦利・ 斯福扎将他的“姓氏基因”理论带到中国。那时,有着5000年姓氏记载的华夏民族尚未意识到姓氏与基因有关联。
②斯福扎认为,通过对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分布规律的研究,就有可能找到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中国人几千年来有关姓氏的记录,甚至可以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
③在许多国家,姓氏传递的历史不够长久也不够连贯。欧洲大陆普遍使用姓氏的历史只有两三百年,有些地区直到20 世纪尚未普遍使用。土耳其1935 年才以法律形式规定使用姓氏;犹太人按传统不能使用基督徒的名字,德、意、奥地区尤其是这样,故都很晚才使用姓氏。许多国家姓氏的形成与血缘、宗族等关联不多。日本公元5 世纪晚期产生姓氏,此种背景下形成的姓氏传递,很难找到与遗传基因的关联。
④然而,中国姓氏历经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它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并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繁衍,在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中曾起到独特的民族凝聚力作用。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姓就被规定为世袭并由父系传递。受宗法制度的影响,祭祀祖宗、不断烟火,成了家族的头等大事。尤其是汉族社会,宗族观念根深蒂固,有着同姓聚居和修谱联宗的习俗,国内形成了无数群大小不等的同姓群体。
⑤中国人姓氏的悠久历史和相当稳定的传递,以及具有中国社会进化特色的改姓现象,不但增加了国人姓氏的多样性,为追踪各个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广大农村一直存在同姓聚居的习俗,加之婚姻半径较小的特点,同姓人群可以认为是某种程度隔离的Y.染色体群体,这为近代生命科学探讨人类Y.染色体DNA 多样性和进化,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模型和线索。
⑥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发展,在生命科学中也受到重视,并已形成具有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在多数情况下,中国人的姓氏是世代遗传的,姓氏人口资料比较容易搜集,其历史跨度也很长,非常适于大量数据统计性质的研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
⑦我国科学家自正式加入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起,共收集了上百万份血型数据,经过计算机聚类统计分析,发现不同人群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高度一致。这证明了中国人的姓氏分布是稳定的!这一发现,无疑说明“姓氏基因”存在的可能,而且证明研究姓氏的遗传规律将有助于找到特殊姓氏人群的特殊遗传基因。 节选自《 大众科技报》
5、下列对“姓氏基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氏基因”理论力图将姓氏与基因联系起来,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
B.、“姓氏基因”理论以姓氏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传递规律为基础进行探讨遗传基因。
C.、“姓氏基因”理论将姓氏作为生物学的一种标记进行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
D.、“姓氏基因”理论以群体基因的遗传规律为基础研究姓氏传递规律和同姓人群分布规律。
6、 文中可以作为“中国人几千年来有关姓氏的记录,甚至可以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的依据,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华夏民族,尤其是汉族社会,有着同姓聚居和修谱联宗的习俗。
B.、具有中国社会进化特色的改姓现象,增强了中国人姓氏的多样性。
C.、中国人姓氏一般只随男性相传,Y.染色体的基因信息大体上也就随姓氏代代相传。
D.、中国地域人群的血型分布与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姓氏的遗传和基因的表现一样,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B.、所有人都可以根据基因确定一个人或家族的真正姓氏。
C.、“姓氏基因”研究显示的生命遗传信息与历史的发展可相互印证。
D.、中国姓氏在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经起过凝聚民族力量的作用。
5、D.(逻辑关系搞反了:研究“姓氏传递规律和同姓人群分布规律”是研究“群体基因的遗传规律”的基础。)
6、C.(综合第2、5段判断)
7、B.(绝对化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李清照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陆游那样和朋友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甚至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 B:“要我说,”张师傅说,“当质检员就得有‘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才能保证咱厂产品件件是优质品。” C: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八荣八耻”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内涵,也折射出中华民族新时期的道德追求,我们能否将我国建设成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将直接取决于对这一标准的有效落实。 D:专家认为,发现极少数非禽类动物的呼吸道外部有H5N1病毒并不奇怪是可能的,但这完全不能代表这种动物已经受感染。
选出下列选项中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
A:国籍 琐碎 惦量 笑嘻嘻 B:回朔 时辰 决窍 莫名其妙 C:晶茔 荒涎 僻好 能言善辨 D:发泻 端祥 贩卖 惊皇失措
课文《剃光头发微》中引用了一副对联:“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联语对仗工稳,造意豪迈,用于理发师,妙不可言。请为书店与眼镜店各拟一副对联。(4分)
(1)书店
(2)眼镜店
A.书店: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B.眼镜店:悬将小日月,照澈大乾坤。(4分,每写出一联给2分
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每空一分(前五题必做,后三题任选一题)(8分)
(1)“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指的是我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
(2)“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 ”。
(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5)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 。
(6)《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是相同的。
(7)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到“ , ”不仅赞颂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作者还以之自况,表达了自己矢志收复中原的志向。
(8)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在古诗词中,一轮圆月能透尽人心思。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情境可用“ ? ,月满西楼。
(1)孟子
(2)秋水共长天一色
(3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4)齐彭殇为妄作
(5)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7)出师一表真名世,钱载谁堪伯仲间
(8)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3分)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3分)
答案:(1)开篇两旬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要点各一分)
(2)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艺术手法1分,具体分析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中二氧化碳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气体,而三氟化氮吸收热量的能力比二氧化碳强12,000到20,000倍。因为三氟化氮比起极易挥发的碳氟化合物更有利于环境,过去的十年中,三氟化氮一直被当成是碳氟化合物的替代品。现在它作为活性氟原子源,被广泛运用于等离子电视以及其他平板显示器的生产中,用于蚀刻这些设备内的硅晶片。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只有非常少量(约2%)的三氟化氮逃逸到了大气中,所以在人类活动产生的致使全球变暖的气体中,它显得微不足道。今年年初,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区的一位大气化学家迈克•普瑞瑟尔(Michael Prather),最早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他对普遍认同的气体排放率存在不同看法。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两个海岸清洁空气观测站对空气进行取样分析后,第一次证实,整个生产过程中,三氟化氮排放到大气中的百分率比预想的明显高很多。在加利福尼亚拉荷亚的斯克利普斯海洋学研究院,雷•威斯(Ray Weiss)所领导的团队综合使用了气相色谱分析和质谱分析系统对样品中的三氟化氮值进行了测量。他们发现,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大气中这种气体的浓度翻了20番以上,从万亿分之0.02上升到了万亿分之0.454,大部分的气体排放都在北半球。在《地球物理学研究通讯》上发表的论文中,他们提到2006年大气中三氟化氮的估计总量为1,200 吨,实际总量为4,200 吨,现在已经上升到了5,400吨。考虑到这种气体的巨大温室效应,以及其在大气中的存在时间约为740年,这个量(5,400吨)的三氟化氮相当于6,700万吨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影响,几乎是芬兰全年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研究已经结束了。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普瑞瑟尔说,他没有参加雷•威斯团队的研究。“现在我们需要得到的是从生产到废气处理整个过程中,究竟有多少气体在系统内流动。”“电子生产业内人士没有把迈克•普瑞瑟尔的论文当回事儿,他们认为那只是理论上的推测而已。” 英国利兹大学的大气化学家皮尔斯•福斯特说道:“这篇新论文说明了三氟化氮的量相当大,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之中。”
他还指出,这两篇正中要害的学术报告为行业人士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利用这个机会他们可以规范他们的生产。比如,在不久的未来,等离子屏幕可能很快就会被液晶屏幕(LCD)所取代,后者对环境更加有利。“也许这些气体会自然而然地就消失了,” 英国气象局的大气科学家吉姆•海伍德(Jim Haywood)赞同地说道,“不过把三氟化氮列入严格限制其排放量的温室气体名单也是非常必要的。”
6.从原文看,下列对“三氟化氮”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氟化氮比起极易挥发的碳氟化合物更有利于环境,过去的十年中,一直被广泛运用于蚀刻等离子电视以及其他平板显示器内的硅晶片。
B.三氟化氮吸收热量的能力比二氧化碳强12,000到20,000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
C.三氟化氮在今年以前一直被认为在人类活动产生的致使全球变暖的气体中,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只有极少部分(约2%)的三氟化氮逃逸到了大气中。
D.三氟化氮有着巨大的温室效应,在大气中的存在时间约为740年。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两个海岸清洁空气观测站对空气进行第一次取样分析后,证实三氟化氮排放到大气中的百分率比预想的明显高很多。
B.雷• 威斯(Ray Weiss)所领导的团队对样品中的三氟化氮值进行了测量,发现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大部分的三氟化氮都排放到了北半球。
C.现在大气中三氟化氮总量为5,400吨,相当于6,700万吨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影响,几乎是芬兰全年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
D.雷• 威斯团队的普瑞瑟尔说,现在我们需要得到的是从生产到废气处理整个过程中,究竟有多少气体在系统内流动。
8.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已经发表的两篇正中要害的学术报告可以使行业人士规范他们的生产,改变他们的生产模式。
B.在不久的未来,液晶屏幕(LCD)可能将取代等离子屏幕,这样或许会使三氟化氮自然而然地减少。
C.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未来有可能对其中的三氟化氮的排放量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
D.电子生产业内人士虽然意识到三氟化氮量相当大,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之中,但是他们并不会将其当回事儿。
6.A(过去的十年中,三氟化氮一直被当成是碳氟化合物的替代品。现在它作为活性氟原子源)
7.C(A对空气进行取样分析后,第一次证实;B大部分的气体排放都在北半球;D普瑞瑟尔说,他没有参加雷• 威斯团队的研究)
8.B(A两篇报告提供机会,利用机会行业人士可以规范他们的生产;C三氟化氮并不属于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六种温室气体;D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