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作为奥运火炬手,他们传递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爱,也是人们对和平的一种________。②路瓦栽夫人显得________、不安、忧愁。③每一块金牌都是崇高的,都是汗水的结晶,胜利的象征。但是,我们不能被金牌冲错了头脑,盲目________。

A: 向往 郁闷 陶醉 B: 向往 愁闷 沉迷 C: 希望 郁闷 沉迷 D: 希望 愁闷 陶醉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惊惶 懊恼 娇嵋 别致 B: 郁闷 艳羡 丰韵 租赁 C: 盘碟 赔尝 幽静 佳肴 D: 瘦削 宽敝 招至 脉膊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经请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大师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的田埂,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在路上,可以摘取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次。

第一个弟子走了几步,看见一只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高兴兴地把它摘了下来。在他继续前进的路上,发现有许多更好的麦穗,但却不能再摘,只好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想着后面还有更大更好的麦穗。当他临近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就把麦穗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挑选大类中一只最美的麦穗。虽然这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要求:

1、认真思辨,选择一定角度立意行文。

2、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

按高考评分标准评价。

请你概括出下面新闻中两条最重要的信息。(每条在15字以内)(6分)

(《京华时报》2000年3月4日报道)昨天下午,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式时透露,教育部目前正在筹划编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月底刚刚结束了为期近两个月的第一轮意见征集工作。在第一轮征集意见的后期,教育部抛出了20个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其中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受社会关注。在教育部征集的意见中,54%的意见反对文理分科。

袁贵仁表示,目前文理分科意见分歧比较大,教育部正在对同意取消分科和不同意取消分科的两方理由权衡利弊,比如说我们要坚持分科,那就要考虑,是不是能解决不分科派提出的问题;同样,如果我们不分科,那也要考虑是否能解决分科派的顾虑。目前还没有结论。

(1)

(2)

(1)文理是否分科,分歧较大。(2)教育部仍在对该问题进行研讨。(一条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凄与悲的距离

白水河

①听《二泉映月》,在优美的乐曲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感伤,一种凄凉。它这样的美,美得让人陶醉,它这样的凄怨,凄怨得让人落泪。深入它,才知道它凝聚了―位贫苦艺术家一生的感慨、叹伤,它又凝聚了他一生的流浪。阿炳,这样一位被众人叫做“瞎子阿炳”的人,在无锡市一流浪就是50多个年头。他脖子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在无锡市漫步。他看不见了往日的风景,但他有自己的歌声。曾有一度,在无锡市,谁不熟悉阿炳的歌声、笛声?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阿炳保留着自己的尊严,探索着自己的痛苦而又艺术的生活。

②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风景独美。这里有一泉水,号称“天下第二泉”。泉的南面有一所开敞的轩,游客们可在这里休息、品茗。轩的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池子,四周围有石栏,池中养了许多金色的鲤鱼,“鱼戏莲叶间”,该是一种别样的情趣吧。有一个石刻的龙头,从池边伸出,向池中喷出山泉。在这里,在阿炳26岁以前的时光里,留下了他的多少欢歌笑语。而今,当无锡市一个瞎眼的老汉拉着名曲在挣着微薄的生活费时,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永恒?谁在意他的曲子中的辛酸?这样的乐曲差点儿就要成为历史天空中的一朵云,最终也将烟消云散。不是一名教授偶然听到自己的学生在拉阿炳的《二泉映月》,不是这位教授去无锡找到阿炳录了音,这种优美的音乐恐怕也随着阿炳的逝去而无声了吧。1950年夏找阿炳录音时,阿炳说:“我不奏音乐已经两年了,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也都破坏得一件都不能用了。”就这样一个靠音乐技艺吃饭的人,却两年不闻乐曲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凄苦。在危急之巅终于保存下了这首乐曲。1950年冬,阿炳就与世长辞了。如果不是夏天去找他,而是冬天,何以能让这样的绝唱唱到今。

③现在再听这首曲子,你会由开始莫名的忧伤而转变为一种形象――曲子如泣如诉,叮咚的泉水依然叮咚,但物是人非:一个瞎了眼的衣服破烂的老汉,手拿二胡在认真地拉呀拉呀,多少人驻足侧耳倾听。你又会联想到多少像阿炳一样命运的人,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着,他们叹息,却没处抱怨。这凄凉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凄,这韵味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要无穷。这美是如此的美,才有如此的凄,而正因为有这样深沉的凄,才孕育了如此绝妙的美。凄与美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太凄了则成悲,太美了则“物极必反”。

④《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又何尝不是一种凄美呢。春天花开,有如少女的粉面,有如少女含羞的笑脸,一旦春归去,花衰至落,落下的花像落下的粉泪,流到树下却浸不进去半分。黛玉拿着笤帚,轻轻地打扫着散落的花瓣。她是那样的轻,害怕再给已落的花瓣染上半点污点。然后她轻轻地把聚积到一起的花瓣装进一个粉红的丝袋里,再轻轻地把口袋的口扎上,已泪湿粉面,泪洒春衫。四周静静的,不时还传来悦耳的鸟鸣。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黛玉轻依花锄,做着这样优美的事,难道不是美与凄的结合?这种结合早已感动了它的第一位听众――宝玉。宝玉的感动与黛玉的导演又是凄与美的结合:天真纯洁的爱情,最终也如这些花,葬送在黛玉自己所设的花冢里。这样的结合才让人感动得叹服,让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无言以对。

⑤然而,当我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我正在看《张良传》,看到吕后造成戚夫人的悲,感受着曲中的凄,才算真正理解了悲与凄的艺术距离。刘邦得天下而称汉高祖后,吕后人老珠黄,当日风采照人的吕后已是雨后黄花了,然而这时的戚夫人却是玉洁冰清、出水芙蓉,深得刘邦的宠爱。刘邦几度要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无奈太子已请来了刘邦一生都找不来的四位隐士,羽翼已成,不可废立。刘邦指着四位隐士对戚夫人说:“我想废太子,可他们四人辅助着他,羽翼已成,不能再废了。”戚夫人如失魂魄,为刘邦唱了一曲哀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矢曾缴,尚安所施!”联想戚夫人平日的幻想,而一旦幻想破灭,这是一种何等的伤痛。及至吕后专权,对戚夫人施以酷刑,扔在猪圈里叫做“人彘”让人观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这悲能与美结合吗?永远不能,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⑥凄与悲都会让人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则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选自《写作》)

14、作者所理解的“凄”与“悲”分别是什么?两者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距离?请你根据文章前三段,谈谈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0分)

15、你如何理解“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这句似乎矛盾的话?这反映了阿炳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中?(5分)

16、文章写《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和戚夫人被杀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4分)

17、作者在文中最后一段说凄与美的“和谐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请结合另外的例子加以说明。(3分)

14、第一、二问:作者在这里说的“凄”指的是能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和审美感悟的凄凉、感伤、幽怨等;“悲”则指没有任何美的成分的纯粹的悲哀、痛苦、伤心等。(2分)凄与悲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悲不能;凄给人的痛苦程度比悲略轻。(2分);第三问:①阿炳身世的凄苦;②阿炳的艺术成就被冷落之凄苦;③作为一个艺术家,阿炳晚年不闻乐曲声,与艺术隔绝之凄苦;④《二泉映月》乐曲中传达出来的凄苦意境;⑤作者听曲时所产生的物是人非的哀伤。(答出一点给1分,五点全部答出给6分)

15、这句话不矛盾。它是说,五十年的流浪生活使人们熟悉了阿炳的凄苦身影以及他优美的歌声和笛声,因名曲《二泉映月》而知道了阿炳;(2分)然而《二泉映月》的出名却使人们忽视了阿炳本人,更没有认识到《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他的艺术作品险些被弃而逝;(2分)这反映了艺术和艺术家不被重视的一种悲惨社会现状。(1分)

16、作者用《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从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什么叫凄与美的完美结合和统一;(2分)而《张良传》中戚夫人的悲苦事例则说明了悲是不能与美结合的,它永远只能是悲哀。(2分)

17、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无论凄或悲,只要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就都是美的,都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都能让人感动得叹服,给人以无穷的回味。(2分)如《窦娥冤》《哈姆雷特》等悲剧都是悲与美的完美统一的典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分)可以有不同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⑴方其破荆州,下江凌,顺流而东也, ,旌旗蔽空,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⑵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

(1)舻千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2)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形影相吊。

阅读下面一首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靛。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⑴此曲描绘出什么样的意境?(4分)

⑵此曲在表达上有何特色,试作分析。(4分)

⑴该曲由“如练”的万里长江、“青如靛”的淮山、“疾如箭”的江帆、“飞如电”的山泉、“变露”的晚云以及“如扇”的一弯新月、一字“如线”的塞鸿共同营造出一幅浔阳江边秋晚立体图画:(2分)纵目远眺万里长江,一条白色如练;放眼遥望淮上远山,无数清色似染。江上轻帆数片,乘风顺流,疾飞如箭;江岸的近山崖壁上瀑泉直泻而下,奔如流电。傍晚,天空的云气慢慢变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上空,初月冉冉升起,就像一把半圆形的团扇。最后一句写北塞鸿雁南归,成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不仅点明秋季时令,而且又为这无声诗的画面上留下了“阵雁惊寒”的音响,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1分)全词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画面,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1分)

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技巧来为营造意境服务。(2分)特别突出地运用了比喻、想象、拟人、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远近、动静、虚实结合等表达手法:开篇从大处着眼,从远处落笔,勾画山水全貌,雄伟壮丽。这两句写的是远景。三、四两句移近了视界,这两句以工整的对偶叙出,带着分明的动感,说明这是一组近景。一、二句是静态画面,三、四句是动态镜头,动静变换,错落有致。五、六句写天空浮云和月亮的变化,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和前四句相比,这两句笔势由急渐缓,由刚转柔,显示出一种朦胧和凄迷的意境。最后一句不仅点明秋季时令,而且又为这无声诗的画面上留下了“阵雁惊寒”的音响,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2分)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

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着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杜预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补黄散,由是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初,谯周尝谓寿曰:“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寿至此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

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余文章传于世。

(《晋书・陈寿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勖忌华而疾寿 疾:憎恶

B.、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 按:审查

C.、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 原:原来

D.、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 质:质量

9、下列句子中,反映陈寿“德行”的一项是

①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

②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

③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

④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

⑤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

⑥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

A、②①③⑤ B、①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②④③⑥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陈述了陈寿一生事迹,其人虽有才能,但德行上毁誉参半,有正直行事的,也有贪图一己私利、对人褒贬失当的。

B.、在陈寿一生中,张华、杜预等人对他很赏识,并推举他为官;而荀勖则忌恨他。

C.、陈寿从小就师从谯周,谯周曾告诫陈寿:才华一定会成就他,也会损毁他,要相当小心。陈寿因反感而不听从,最终再一次被罢官。

D.、陈寿的事迹再一次告诫我们:一个人有才未必有德,德与才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德才兼备”却始终是我们的追求。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

译文

⑵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译文

⑶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3分)

译文

8、C.(原:推究)

9、B.(德:①④⑤⑥,才:②③)

10、C.(“陈寿因反感而不听从”错误。)

11、⑴到蜀国被魏国平定后,就因为这件事获罪官职多年得不到升迁。(“平”“坐”“沉滞”“累”被动句:2分;语句通顺:1 分)

⑵陈寿为诸葛亮写传记的时候,说诸葛亮并不擅长谋略,没有对付敌人的才能,说诸葛瞻只写得一手好书法,有名无实。人们因为这看不起他。(“谓”“将略”“应”“工书”“少”:2分;其他文字翻译顺畅:2分)

⑶您一定会因为您的才学而成名,却会因此受辱遭遇曲折,也不是不幸啊,一定要慎重!(“以”“被损折”“非不幸”“宜深慎”:2分,其他文字翻译顺畅:1分)

华人姓氏有宝藏

奇云

①姓氏通常被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然而将它作为生物学标记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在国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从19 世纪开始,西方姓氏遗传学家已从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姓氏传递中,找到了有关生命遗传的信息。1985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群体遗传学专家卡瓦利・ 斯福扎将他的“姓氏基因”理论带到中国。那时,有着5000年姓氏记载的华夏民族尚未意识到姓氏与基因有关联。

②斯福扎认为,通过对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分布规律的研究,就有可能找到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中国人几千年来有关姓氏的记录,甚至可以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

③在许多国家,姓氏传递的历史不够长久也不够连贯。欧洲大陆普遍使用姓氏的历史只有两三百年,有些地区直到20 世纪尚未普遍使用。土耳其1935 年才以法律形式规定使用姓氏;犹太人按传统不能使用基督徒的名字,德、意、奥地区尤其是这样,故都很晚才使用姓氏。许多国家姓氏的形成与血缘、宗族等关联不多。日本公元5 世纪晚期产生姓氏,此种背景下形成的姓氏传递,很难找到与遗传基因的关联。

④然而,中国姓氏历经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它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并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繁衍,在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中曾起到独特的民族凝聚力作用。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姓就被规定为世袭并由父系传递。受宗法制度的影响,祭祀祖宗、不断烟火,成了家族的头等大事。尤其是汉族社会,宗族观念根深蒂固,有着同姓聚居和修谱联宗的习俗,国内形成了无数群大小不等的同姓群体。

⑤中国人姓氏的悠久历史和相当稳定的传递,以及具有中国社会进化特色的改姓现象,不但增加了国人姓氏的多样性,为追踪各个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广大农村一直存在同姓聚居的习俗,加之婚姻半径较小的特点,同姓人群可以认为是某种程度隔离的Y.染色体群体,这为近代生命科学探讨人类Y.染色体DNA 多样性和进化,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模型和线索。

⑥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发展,在生命科学中也受到重视,并已形成具有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在多数情况下,中国人的姓氏是世代遗传的,姓氏人口资料比较容易搜集,其历史跨度也很长,非常适于大量数据统计性质的研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

⑦我国科学家自正式加入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起,共收集了上百万份血型数据,经过计算机聚类统计分析,发现不同人群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高度一致。这证明了中国人的姓氏分布是稳定的!这一发现,无疑说明“姓氏基因”存在的可能,而且证明研究姓氏的遗传规律将有助于找到特殊姓氏人群的特殊遗传基因。 节选自《 大众科技报》

5、下列对“姓氏基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氏基因”理论力图将姓氏与基因联系起来,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

B.、“姓氏基因”理论以姓氏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传递规律为基础进行探讨遗传基因。

C.、“姓氏基因”理论将姓氏作为生物学的一种标记进行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

D.、“姓氏基因”理论以群体基因的遗传规律为基础研究姓氏传递规律和同姓人群分布规律。

6、 文中可以作为“中国人几千年来有关姓氏的记录,甚至可以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的依据,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华夏民族,尤其是汉族社会,有着同姓聚居和修谱联宗的习俗。

B.、具有中国社会进化特色的改姓现象,增强了中国人姓氏的多样性。

C.、中国人姓氏一般只随男性相传,Y.染色体的基因信息大体上也就随姓氏代代相传。

D.、中国地域人群的血型分布与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姓氏的遗传和基因的表现一样,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B.、所有人都可以根据基因确定一个人或家族的真正姓氏。

C.、“姓氏基因”研究显示的生命遗传信息与历史的发展可相互印证。

D.、中国姓氏在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经起过凝聚民族力量的作用。

5、D.(逻辑关系搞反了:研究“姓氏传递规律和同姓人群分布规律”是研究“群体基因的遗传规律”的基础。)

6、C.(综合第2、5段判断)

7、B.(绝对化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李清照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陆游那样和朋友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甚至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 B:“要我说,”张师傅说,“当质检员就得有‘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才能保证咱厂产品件件是优质品。” C: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八荣八耻”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内涵,也折射出中华民族新时期的道德追求,我们能否将我国建设成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将直接取决于对这一标准的有效落实。 D:专家认为,发现极少数非禽类动物的呼吸道外部有H5N1病毒并不奇怪是可能的,但这完全不能代表这种动物已经受感染。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