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我们的售价是每吨十元, 不多呢!②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 了。③有人利用地震,哄抬物价,发国难财,这种行为为人所 。④向武人卖弄 ,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

A: 营利 退化 不耻 风雅 B: 赢利 退化 不齿 风雅 C: 营利 蜕化 不耻 文雅 D: 赢利 蜕化 不齿 文雅

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寒暄 胡诌 头昏脑胀 平心静气 哀声叹气 B:缪种 国萃 游目骋怀 放浪形骇 人为刀俎 C:通宵 烟蔼 阴谋鬼计 光彩夺目 百无聊奈 D:笼罩 慰籍 走头无路 礼尚往来 张冠李带

名句填空(4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2)知者乐水,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2)仁者乐山(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诗歌鉴赏(6分)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2.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请简要赏析最后一句在抒情上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怅惘(失望、惆怅)之情。

13.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乐景写哀情),诗人借桃花依旧盛开,来抒发物是人非的失落(意思对即可)。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海尔一开始“走出去”不是出口创汇,而是出口创牌,现在“走进去”、“走上去”不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国创造。 B: 火炬手们借此倡议大家行动起来,用肢体语言让“爱心与圣火一起传递,”传递火炬手发自内心的爱。 C: 庆祝活动在中泰国歌声中开始。在朱大学习的中国留学生首先登场,一曲“歌唱祖国”饱含深情。 D: 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下,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作为奥运火炬手,他们传递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爱,也是人们对和平的一种________。②路瓦栽夫人显得________、不安、忧愁。③每一块金牌都是崇高的,都是汗水的结晶,胜利的象征。但是,我们不能被金牌冲错了头脑,盲目________。

A: 向往 郁闷 陶醉 B: 向往 愁闷 沉迷 C: 希望 郁闷 沉迷 D: 希望 愁闷 陶醉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惊惶 懊恼 娇嵋 别致 B: 郁闷 艳羡 丰韵 租赁 C: 盘碟 赔尝 幽静 佳肴 D: 瘦削 宽敝 招至 脉膊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经请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大师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的田埂,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在路上,可以摘取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次。

第一个弟子走了几步,看见一只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高兴兴地把它摘了下来。在他继续前进的路上,发现有许多更好的麦穗,但却不能再摘,只好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想着后面还有更大更好的麦穗。当他临近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就把麦穗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挑选大类中一只最美的麦穗。虽然这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要求:

1、认真思辨,选择一定角度立意行文。

2、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

按高考评分标准评价。

请你概括出下面新闻中两条最重要的信息。(每条在15字以内)(6分)

(《京华时报》2000年3月4日报道)昨天下午,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式时透露,教育部目前正在筹划编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月底刚刚结束了为期近两个月的第一轮意见征集工作。在第一轮征集意见的后期,教育部抛出了20个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其中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受社会关注。在教育部征集的意见中,54%的意见反对文理分科。

袁贵仁表示,目前文理分科意见分歧比较大,教育部正在对同意取消分科和不同意取消分科的两方理由权衡利弊,比如说我们要坚持分科,那就要考虑,是不是能解决不分科派提出的问题;同样,如果我们不分科,那也要考虑是否能解决分科派的顾虑。目前还没有结论。

(1)

(2)

(1)文理是否分科,分歧较大。(2)教育部仍在对该问题进行研讨。(一条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凄与悲的距离

白水河

①听《二泉映月》,在优美的乐曲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感伤,一种凄凉。它这样的美,美得让人陶醉,它这样的凄怨,凄怨得让人落泪。深入它,才知道它凝聚了―位贫苦艺术家一生的感慨、叹伤,它又凝聚了他一生的流浪。阿炳,这样一位被众人叫做“瞎子阿炳”的人,在无锡市一流浪就是50多个年头。他脖子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在无锡市漫步。他看不见了往日的风景,但他有自己的歌声。曾有一度,在无锡市,谁不熟悉阿炳的歌声、笛声?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阿炳保留着自己的尊严,探索着自己的痛苦而又艺术的生活。

②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风景独美。这里有一泉水,号称“天下第二泉”。泉的南面有一所开敞的轩,游客们可在这里休息、品茗。轩的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池子,四周围有石栏,池中养了许多金色的鲤鱼,“鱼戏莲叶间”,该是一种别样的情趣吧。有一个石刻的龙头,从池边伸出,向池中喷出山泉。在这里,在阿炳26岁以前的时光里,留下了他的多少欢歌笑语。而今,当无锡市一个瞎眼的老汉拉着名曲在挣着微薄的生活费时,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永恒?谁在意他的曲子中的辛酸?这样的乐曲差点儿就要成为历史天空中的一朵云,最终也将烟消云散。不是一名教授偶然听到自己的学生在拉阿炳的《二泉映月》,不是这位教授去无锡找到阿炳录了音,这种优美的音乐恐怕也随着阿炳的逝去而无声了吧。1950年夏找阿炳录音时,阿炳说:“我不奏音乐已经两年了,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也都破坏得一件都不能用了。”就这样一个靠音乐技艺吃饭的人,却两年不闻乐曲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凄苦。在危急之巅终于保存下了这首乐曲。1950年冬,阿炳就与世长辞了。如果不是夏天去找他,而是冬天,何以能让这样的绝唱唱到今。

③现在再听这首曲子,你会由开始莫名的忧伤而转变为一种形象――曲子如泣如诉,叮咚的泉水依然叮咚,但物是人非:一个瞎了眼的衣服破烂的老汉,手拿二胡在认真地拉呀拉呀,多少人驻足侧耳倾听。你又会联想到多少像阿炳一样命运的人,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着,他们叹息,却没处抱怨。这凄凉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凄,这韵味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要无穷。这美是如此的美,才有如此的凄,而正因为有这样深沉的凄,才孕育了如此绝妙的美。凄与美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太凄了则成悲,太美了则“物极必反”。

④《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又何尝不是一种凄美呢。春天花开,有如少女的粉面,有如少女含羞的笑脸,一旦春归去,花衰至落,落下的花像落下的粉泪,流到树下却浸不进去半分。黛玉拿着笤帚,轻轻地打扫着散落的花瓣。她是那样的轻,害怕再给已落的花瓣染上半点污点。然后她轻轻地把聚积到一起的花瓣装进一个粉红的丝袋里,再轻轻地把口袋的口扎上,已泪湿粉面,泪洒春衫。四周静静的,不时还传来悦耳的鸟鸣。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黛玉轻依花锄,做着这样优美的事,难道不是美与凄的结合?这种结合早已感动了它的第一位听众――宝玉。宝玉的感动与黛玉的导演又是凄与美的结合:天真纯洁的爱情,最终也如这些花,葬送在黛玉自己所设的花冢里。这样的结合才让人感动得叹服,让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无言以对。

⑤然而,当我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我正在看《张良传》,看到吕后造成戚夫人的悲,感受着曲中的凄,才算真正理解了悲与凄的艺术距离。刘邦得天下而称汉高祖后,吕后人老珠黄,当日风采照人的吕后已是雨后黄花了,然而这时的戚夫人却是玉洁冰清、出水芙蓉,深得刘邦的宠爱。刘邦几度要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无奈太子已请来了刘邦一生都找不来的四位隐士,羽翼已成,不可废立。刘邦指着四位隐士对戚夫人说:“我想废太子,可他们四人辅助着他,羽翼已成,不能再废了。”戚夫人如失魂魄,为刘邦唱了一曲哀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矢曾缴,尚安所施!”联想戚夫人平日的幻想,而一旦幻想破灭,这是一种何等的伤痛。及至吕后专权,对戚夫人施以酷刑,扔在猪圈里叫做“人彘”让人观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这悲能与美结合吗?永远不能,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⑥凄与悲都会让人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则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选自《写作》)

14、作者所理解的“凄”与“悲”分别是什么?两者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距离?请你根据文章前三段,谈谈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0分)

15、你如何理解“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这句似乎矛盾的话?这反映了阿炳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中?(5分)

16、文章写《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和戚夫人被杀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4分)

17、作者在文中最后一段说凄与美的“和谐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请结合另外的例子加以说明。(3分)

14、第一、二问:作者在这里说的“凄”指的是能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和审美感悟的凄凉、感伤、幽怨等;“悲”则指没有任何美的成分的纯粹的悲哀、痛苦、伤心等。(2分)凄与悲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悲不能;凄给人的痛苦程度比悲略轻。(2分);第三问:①阿炳身世的凄苦;②阿炳的艺术成就被冷落之凄苦;③作为一个艺术家,阿炳晚年不闻乐曲声,与艺术隔绝之凄苦;④《二泉映月》乐曲中传达出来的凄苦意境;⑤作者听曲时所产生的物是人非的哀伤。(答出一点给1分,五点全部答出给6分)

15、这句话不矛盾。它是说,五十年的流浪生活使人们熟悉了阿炳的凄苦身影以及他优美的歌声和笛声,因名曲《二泉映月》而知道了阿炳;(2分)然而《二泉映月》的出名却使人们忽视了阿炳本人,更没有认识到《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他的艺术作品险些被弃而逝;(2分)这反映了艺术和艺术家不被重视的一种悲惨社会现状。(1分)

16、作者用《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从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什么叫凄与美的完美结合和统一;(2分)而《张良传》中戚夫人的悲苦事例则说明了悲是不能与美结合的,它永远只能是悲哀。(2分)

17、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无论凄或悲,只要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就都是美的,都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都能让人感动得叹服,给人以无穷的回味。(2分)如《窦娥冤》《哈姆雷特》等悲剧都是悲与美的完美统一的典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分)可以有不同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