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文与画・古文二百篇》序
文学是语言艺术、时间艺术;绘画是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这两种艺术的通感,一般只能建立在意象相同即物我交感时对象提供的感受的一致上。例如读到一幅草木零落的秋景图,不禁要想起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有时也因人因事触发而使文与画沟通,如读文同的《墨竹图》而想起苏轼纪念他的文句“故画竹,必得成竹于胸中”,如此等等。
然而,在中国文与画的传统中,两者却有别样沟通的因缘。中国画的大宗和主流是文人画,晋唐以降,顾恺之、王维等大批文学家也是画坛巨匠,或为开派人,或为一时巨擘,宋明至今,此风不绝,画家兼通文事者比比,无庸详举。读画人的欣赏习惯,也轻视“匠气”,遂使不是文学家的画师,也向文人画看齐。既然画家与文学家一身二任,宣泄于文学作品中的主体思想和情感,自然和宣泄于画幅中的思想和感情相通,文心与画意仿佛其人,这也是自然之理。这就使中国文学与中国绘画格外有沟通的因缘。中国的画家还特别喜欢从优秀的古文作品中觅取题材,或取其整体,或取其形象的局部,乃至一词一句,加以发挥,这种情况也是人所共知的。传世名画中,以《洛神赋》《兰亭序》《桃花源记》《赤壁赋》等名文为画题者络绎不绝,更使文与画交相辉映,各竭其妙。至于小说人物之摹为绣像,文学故事之演为画材,则更为普遍。小说人物绣像几乎可见于各种流传广泛的小说文本,文学故事画则可于近世的连环画中屡见,成为大众化的文画结合体。
文与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艺术表现方法上两者的用武之地各有长短。有画面上所不能尽而文笔得以委曲表达的情况,也有文笔所不能显豁而画面可以生动描摹的情况,更有两者互济互补、相得益彰的情况。本书选收古文二百余篇,并系统地配以上海、北京、南京、杭州、西安及香港等地著名画家的绘画,便于读者赏文采而明画艺,观画艺而益明文情。这在两门艺术上都是创举,相信比单独赏读名作和单独观赏绘画更能强化读者的美感体验,使历代讽咏不绝的名文更增其光辉。
7.对第二段中“文心与画意仿佛其人”一语,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读了他的文章,就能看懂他的画。
B.看懂了他的画,就能更好地读懂他的文章。
C.无论是文章还是绘画,都跟作者本人一样。
D.无论文章还是绘画,意旨都跟作者的思维和感情紧密关联。
8.第三段中说文与画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两者的用武之地各有长短”。对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属于语言和时间艺术,“画”属于造型和空间艺术,二者只能进行有限的沟通。
B.“文”能作具体细腻的表达,曲尽其妙,“画”在这一方面则并非无所不能。
C.“画”是直观、显豁的,能进行生动的描摹,而这恰好可能正是“文”的短处。
D.“文”与“画”在艺术表现方法上有相互补济的可能,做得好,能使二者各避其短而扬其长。
9.对文中所说的“文画兼读”的好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画兼读,“赏文采而明画艺”,不仅能更好地把握文意,玩味语言,也有利于读懂画作。
B.文画兼读,可以提高读者素质,提升文化品位,避免陋俗与匠气。
C.文画兼读,是对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的学习与继承。
D.文画兼读,能强化读者的美感体验,使文与画的鉴赏相得益彰。
10.依据文意,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观赏一位画家的画作,继而想起另一位文士对这位画家的评价,这只是一种相关的联想,并不意味着读文赏画时美感体验完全相同。
B.读文赏画,如果仅仅因为文与画描述的对象相同而产生某种一致的感受,则这种情感的沟通还只是初始的局部的。
C.从历史上看,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主流。文士都能作画,画家亦多能通文,为文与画的沟通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D.中国画家特别喜欢从优秀的古文作品和文学故事中觅取题材,是文画结合传统的又一生动例证。
7、解析:对词语的理解,可参看它上面的文字。上文说的意思是,宣泄于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宣泄于画幅中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而这个思想感情都是一身二任的作者的,通过理解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也就自然地理解了作者。
答案:D
8. 解析:文和画“只能进行有限的沟通”的意思在原文中没有,而且也不属于题干中的“在艺术表现方法上各有长短”。
答案:A
9. 解析:A项错在“读懂画作”,“读懂画作”是指读懂画的意思,而原文是“赏文采而明画艺”,“明画艺”即鉴赏绘画艺术。
答案:A
10. 解析:C项错误,“文士都能作画”不对,原文说“画家兼通文事者比比”,即很多的意思,并不是人人都能作画;A、B两项的意思可参看第一段。
答案:C
下列各句对作品作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传奇是在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文人独立创作的文言小说。与志怪小说不同的是,唐传奇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结构比较完整,语言工丽,作品都具有较完备的艺术形式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标志着中国小说发展日趋成熟。
B:莫泊桑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为《羊脂球》、《项链》等。 C:世界文学史上有两位作家写过《狂人日记》,他们是俄国的果戈里和中国的鲁迅;有两位作家写过《唐璜》,他们是英国的诗人拜伦和法国的喜剧大师莫里哀。 D: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都属长篇章回体小说。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药》这部作品中,有着明暗两条线索,反映着深刻的社会现实。
B:《守财奴》中的葛朗台是一个典型的吝啬鬼人物形象。问世以来,备受文学爱好者喜爱。 C:玛蒂尔德为了一夜风光,竟以一串项链为代价,牺牲了自己的青春。
D:陈奂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中国农村寻求生活变革的新农民的典型代表。
下列各句画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热爱足球事业,即使已经是40岁的人了,仍驰骋在绿茵场上。 B:如果我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不做好,就辜负了大家对我的期望。 C:王经理称,如果要是有人来买,他将把价格再往下降。 D:如今方正集团的激光照排技术已经走向世界,这不免会使发明者王选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下列词语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藕断丝连 消遣怂恿 唐突 涵养 B:无精打采 莫名其妙 气慨 拙劣 C:要言不烦 理曲词穷 宛转 踌躇 D:轩昂壮丽 雕粱画栋 酒肆 徇葬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一件事,其是与非,有时候需要时间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别。因为当时,或客观条件使不能知是非,或人为因素使不能辩是非。
请你以“时间与是非”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规定的话题范围之内;②除诗歌之外其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
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续写句子,①句要求体现“后者”的旨趣,②句要有哲理意味。(4分)
①煤矿工人与隧道工人大异其趣。前者在__中挖出__,把__燃烧出光明;后者
。
②能买书籍,不能买到知识;能买佳肴,不能买到胃口; ,
。
(1)在__中挖出光明,让光明驱散了__。
(2)能买到良药,不能买到健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一18题。
街巷深深
林 墉
潮州街巷,视作是一张稿纸,因为古老,陈旧,字迹显得歪歪草草,模模糊糊,甚至有时辨认不清。而这一页页的稿纸,一直深藏在心间,只有夜沉沉,才独个儿翻摸。
我小时住的那条巷,没有石亭牌坊,大厝祠堂也平平,但时时有个着长衫留白胡子的老者,脸上永__和慈祥地微笑,时时踱着一种思考的步子过巷出巷,不管风雨睛夜,一样的步致,凡是巷中父老恭敬的一声“肖老早!”即刻就有安详的徽笑自那眉眼的灰白中溢出来。白白的石板巷中,老人的背影显得厚实浑重,完全不亚于石亭牌坊的雄风。这老人就是博学儒雅的肖汉卿老!我住的这巷,就是因这肖老而显得特别不同,而在古城有了口碑。其实这巷中也还住着城中布庄首屈一指的富户,但倒不如肖老住的那静穆清沉的宅门撼人。
古城人视不干净为败家相。潮州姿娘,家教好的,自一早开眼,就会忙到躺下放倒。家中杂务,一一做去,直到无什么可做了,那就抹家具,洗沟渠,硬是找事来做。但,事实上仍是,一辈子都没有把事做完似的。先前的人没有午睡的习惯,日头好好的,躺着干嘛!只是家家都收拾得干净整洁,街巷也就清洁得白白的。古城街道,巷中人家大都世代相识,不只相识,连几代几辈都历历可数,谈起来如在眼前,分外热乎!往往有这场面,巷中一老一小相遇,小的恭敬颔首打招呼,老的就会说,呵!识得打招呼了!长这么高了!小的含唇徽笑不敢走半步。老的又会说,哎,先前你的父亲满月,我还抱过呢!你呀,岁半时尿过我的新衫裤!呵,呵呵!大了大了!哎,回家问候你爷爷好,就说我家莲缸又有好莲花,明日无事过来冲莲花茶食……边说边踱起步,这时节,小的先送两步,等老的走远了,而后才敢启步……这种礼貌不是敷衍而是必需,家家都这么互相敬着。每逢红白喜事,全巷都来帮忙,吃一顿,说一番话,热闹热闹,红的事办得更红,白的事也办得红了起来。当年糕飘香过后,爆竹声声,春联门符上了门,年就算过来了。灰白整洁的巷道,一户户门一经贴上红春联,立刻就焕发出一种既古老又新鲜的感觉。虽然春联上辞句都是陈旧的祝福,是街头买来的吉利。但,愈是陈旧,也许倒愈是接近实在。苟不论其辞句,但只看那一条条红,心中立刻无来由的暖和,这很像小女孩的红头绳红鞋子一样,会没来由地引起一片融触的愉悦。远处传来几声爆竹,不必太多,此起彼落,有大声有细声,真真就是过年气氛!您想想,在夹菜夹肉大口吃的时候,不来几下鞭炮声,并未被吓一吓,这年还像年么!街巷每每在这种年饭时半醉,醉得懒懒的悄悄的!
自然,街巷也有恻然悲怆的时刻。在街巷穿行的,时有算命的瞎子,苍白脸色,两眼深陷成洞,黑灰布衫,胸前挂个布袋,装有一切家什,脚穿破布鞋,拄一根竹棍敲路,另一手持个小圆铜片,单手敲打,锵锵走来,竹棍笃笃,不紧不慢,在厝内听来,仿如时钟嘀嗒.虽响犹无,不甚引人注意。倘如命能算,这瞎子何苦活成这样子!既然命不可算,那么这锵锵瞎子何用?日头照去,背影长长,月夜街巷,仍有笃笃锵锵的瞎子走过,这古城街巷,真记不起有多少瞎子算命的,记不得了,漫长零落。
阔人豪客当今规划蓝图,鼻尖向外街平巷塌,推土机隆隆一过,整张古旧的稿纸立刻烟灭!好在我心底尚残存一页.好留给我夜沉沉时来翻摸,我不敢说一切旧的都关,但,美的.其实总无所谓新旧。人倘有情,情是新旧都有意思的,又何况愈久愈浓,你道这浓情易消得么?
(选自广东人民出版社《林墉品味文集》,有删改)
15.文章用古旧的稿纸来比喻什么?这样的比喻有何好处?(4分)
答:
16.下面是第②、⑤段划线的句子,请简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5分)
(1)倒不如肖老住的那静穆清沉的宅门撼人。
答:
(2)美的,其实总无所谓新旧。
答:
17.作者在第三段写了潮州街巷哪些往事?表现了人们怎样的性格特点?(5分)
答:
18.第四段写街巷侧然悲枪的时候.写到算命瞎子的事。请你简要分析其写作方法和效果。(6分)
答:
15 、比喻潮州的街巷,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潮州街巷的古老和它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16、(1)是因为萧老平和慈祥、博学儒雅的人格魅力感人。
(2)过去、现在的事物,能使人心灵感动,那就是美的。如潮州街巷尽管古老、陈旧,但能给“我”美好、温馨的回忆,所以它是美的。
17、作者写了潮姿娘把街巷收拾整洁干净的事,老人晚辈想见的场景,逢红白喜事,过春节的热闹气氛,表现了潮州人们勤劳、礼貌、朴实的特点。
18、通过对瞎子的外貌描写,表现了瞎子生活的艰难;通过“日头照去”“月夜街巷”的景物点染,烘托瞎子凄惨的命运;作者还通过“倘如命能算”句的议论和末句抒情表现了瞎子的无奈与可怜。这样写,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题红叶 韩氏 行宫 元稹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请赏析元稹诗中的句子“宫花寂寞红”。(4分)
(2)韩、元诗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完全相同的呢?请简要说明。(5分)
答:
(1)宫庭里花开得正红,可宫女们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这里用开得正红的花反衬(或比喻)宫女的寂寞惆怅,更能引起读者对宫女命运的同情。
(2)两诗都表现了宫女们寂寞哀怨的情绪,但韩氏诗包含着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企望冲破樊笼,摆脱宫中枯寂的生活;元诗则表现了宫女无可奈何,只好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思想。

8.C 9.C 10.B 11.B
12、文言文翻译
(1)这比崔浩问题还严重,哪里还会有你的活路?
(2)宁可失去对一个有罪之徒的判罚,也应该要宽恕他。
(3)(史籍是)今天用来了解过去历史的,是以后用来知道今天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