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括号里的成语与画线处的熟语不能替换的一项是

A:学外语要细水长流,如果像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肯定是学不好的。(一曝十寒) B:我不喜欢这样做,也做不好,你凭什么牛不喝水强按头?(强人所难) C: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巴以问题闹成这样,主要的责任方是以色列,但巴勒斯坦就没有责任了吗?(孤掌难鸣) D:__分裂势力不顾全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在台湾搞所谓的“公投”,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其咎)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隰则有畔 信誓旦旦 陨身不恤 踯躅 B:青青子衿 鼓瑟吹笙 桀骜锋利 羁鸟恋旧林 C:钟馨 盛蓑之理 逸豫 深思慎取 D:弊在赂秦 日削月割 示天断发 祸患集于忽微

名句名篇默写填空。(一空1分,共8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的句子流露出消极情绪。《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句子是:世间行乐亦如此,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句子是:人生如梦,

(2)烟消日出不见人, 。(《渔翁》柳宗元)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4)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老当益壮, ? ,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王勃)

(1)古来万事东流水 / 一尊还酹江月   (2)乃一声山水绿(3)今宵酒醒何处(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5)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11.解析:B(A“当”,判罪;C“物”,别人、他人,古人常如此称除自己之外的人或物,有成语“待人接物”;D“寤”,睡醒,与“寐”相对。)

12.解析:A(A“因”:于是\依靠,凭借。B“而”:表转折。C“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以”:表目的)

13.解析:B(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是“戏”,即开玩笑,并非专门为了批评诸王,结果也不是差点被诛杀,而是被高宗愤怒斥责,赶出沛王府。)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文与画・古文二百篇》序

文学是语言艺术、时间艺术;绘画是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这两种艺术的通感,一般只能建立在意象相同即物我交感时对象提供的感受的一致上。例如读到一幅草木零落的秋景图,不禁要想起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有时也因人因事触发而使文与画沟通,如读文同的《墨竹图》而想起苏轼纪念他的文句“故画竹,必得成竹于胸中”,如此等等。

然而,在中国文与画的传统中,两者却有别样沟通的因缘。中国画的大宗和主流是文人画,晋唐以降,顾恺之、王维等大批文学家也是画坛巨匠,或为开派人,或为一时巨擘,宋明至今,此风不绝,画家兼通文事者比比,无庸详举。读画人的欣赏习惯,也轻视“匠气”,遂使不是文学家的画师,也向文人画看齐。既然画家与文学家一身二任,宣泄于文学作品中的主体思想和情感,自然和宣泄于画幅中的思想和感情相通,文心与画意仿佛其人,这也是自然之理。这就使中国文学与中国绘画格外有沟通的因缘。中国的画家还特别喜欢从优秀的古文作品中觅取题材,或取其整体,或取其形象的局部,乃至一词一句,加以发挥,这种情况也是人所共知的。传世名画中,以《洛神赋》《兰亭序》《桃花源记》《赤壁赋》等名文为画题者络绎不绝,更使文与画交相辉映,各竭其妙。至于小说人物之摹为绣像,文学故事之演为画材,则更为普遍。小说人物绣像几乎可见于各种流传广泛的小说文本,文学故事画则可于近世的连环画中屡见,成为大众化的文画结合体。

文与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艺术表现方法上两者的用武之地各有长短。有画面上所不能尽而文笔得以委曲表达的情况,也有文笔所不能显豁而画面可以生动描摹的情况,更有两者互济互补、相得益彰的情况。本书选收古文二百余篇,并系统地配以上海、北京、南京、杭州、西安及香港等地著名画家的绘画,便于读者赏文采而明画艺,观画艺而益明文情。这在两门艺术上都是创举,相信比单独赏读名作和单独观赏绘画更能强化读者的美感体验,使历代讽咏不绝的名文更增其光辉。

7.对第二段中“文心与画意仿佛其人”一语,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读了他的文章,就能看懂他的画。

B.看懂了他的画,就能更好地读懂他的文章。

C.无论是文章还是绘画,都跟作者本人一样。

D.无论文章还是绘画,意旨都跟作者的思维和感情紧密关联。

8.第三段中说文与画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两者的用武之地各有长短”。对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属于语言和时间艺术,“画”属于造型和空间艺术,二者只能进行有限的沟通。

B.“文”能作具体细腻的表达,曲尽其妙,“画”在这一方面则并非无所不能。

C.“画”是直观、显豁的,能进行生动的描摹,而这恰好可能正是“文”的短处。

D.“文”与“画”在艺术表现方法上有相互补济的可能,做得好,能使二者各避其短而扬其长。

9.对文中所说的“文画兼读”的好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画兼读,“赏文采而明画艺”,不仅能更好地把握文意,玩味语言,也有利于读懂画作。

B.文画兼读,可以提高读者素质,提升文化品位,避免陋俗与匠气。

C.文画兼读,是对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的学习与继承。

D.文画兼读,能强化读者的美感体验,使文与画的鉴赏相得益彰。

10.依据文意,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观赏一位画家的画作,继而想起另一位文士对这位画家的评价,这只是一种相关的联想,并不意味着读文赏画时美感体验完全相同。

B.读文赏画,如果仅仅因为文与画描述的对象相同而产生某种一致的感受,则这种情感的沟通还只是初始的局部的。

C.从历史上看,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主流。文士都能作画,画家亦多能通文,为文与画的沟通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D.中国画家特别喜欢从优秀的古文作品和文学故事中觅取题材,是文画结合传统的又一生动例证。

7、解析:对词语的理解,可参看它上面的文字。上文说的意思是,宣泄于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宣泄于画幅中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而这个思想感情都是一身二任的作者的,通过理解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也就自然地理解了作者。

答案:D

8. 解析:文和画“只能进行有限的沟通”的意思在原文中没有,而且也不属于题干中的“在艺术表现方法上各有长短”。

答案:A

9. 解析:A项错在“读懂画作”,“读懂画作”是指读懂画的意思,而原文是“赏文采而明画艺”,“明画艺”即鉴赏绘画艺术。

答案:A

10. 解析:C项错误,“文士都能作画”不对,原文说“画家兼通文事者比比”,即很多的意思,并不是人人都能作画;A、B两项的意思可参看第一段。

答案:C

下列各句对作品作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传奇是在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文人独立创作的文言小说。与志怪小说不同的是,唐传奇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结构比较完整,语言工丽,作品都具有较完备的艺术形式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标志着中国小说发展日趋成熟。 B:莫泊桑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为《羊脂球》、《项链》等。 C:世界文学史上有两位作家写过《狂人日记》,他们是俄国的果戈里和中国的鲁迅;有两位作家写过《唐璜》,他们是英国的诗人拜伦和法国的喜剧大师莫里哀。 D: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都属长篇章回体小说。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药》这部作品中,有着明暗两条线索,反映着深刻的社会现实。 B:《守财奴》中的葛朗台是一个典型的吝啬鬼人物形象。问世以来,备受文学爱好者喜爱。 C:玛蒂尔德为了一夜风光,竟以一串项链为代价,牺牲了自己的青春。 D:陈奂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中国农村寻求生活变革的新农民的典型代表。

下列各句画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热爱足球事业,即使已经是40岁的人了,仍驰骋在绿茵场上。 B:如果我把这么重要的事情做好,就辜负了大家对我的期望。 C:王经理称,如果要是有人来买,他将把价格再往下降。 D:如今方正集团的激光照排技术已经走向世界,这不免会使发明者王选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下列词语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藕断丝连 消遣怂恿 唐突 涵养 B:无精打采 莫名其妙 气慨 拙劣 C:要言不烦 理曲词穷 宛转 踌躇 D:轩昂壮丽 雕粱画栋 酒肆 徇葬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一件事,其是与非,有时候需要时间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别。因为当时,或客观条件使不能知是非,或人为因素使不能辩是非。

请你以“时间与是非”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规定的话题范围之内;②除诗歌之外其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