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读 树
李国文
①那时住在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在每年的书市,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劳累,便找个树荫下的长椅歇脚。
②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独特的个性,如果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也是一个形态相异,性格不一,各呈丰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桧、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人。
③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每一圈年龄,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便越发的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的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④因此,整个太庙里面,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那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⑤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的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的景色。
⑥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选自《中华散文》)
18.文章题目是“读树”,第二小节又说树是可以读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树可以读的原因。(4分)
19.文中划线句“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的浓烈起来”有什么含义?请简要解说。(4分)
20.就全文来看,作者“读树”,读出了哪些内容,请分条陈述。(6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一小节作者写逛书市逛太庙并非闲笔,一则是为了引出“太庙读树”部分,二则“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气力”一句隐含文章旨意。
B.文章第三、四小节通过老树和新树的对比,阐发了老树不如新树的感叹,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老树同情惋惜之情和对新树欣喜赞美之意。
C.文章第五小节写白杨、藤萝、冬青灌木、丁香海棠等树,都是扣住这些树“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特点,作者认为正是有了它们才形成了怡人的绿色世界。
D.这篇文章就语言来说,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树的世界描绘的生机盎然;就构思而言,从老树到新树,再写两者关系,结构清晰,思路严缜。
E.这是一篇咏物的文章,写树,却似乎处处写人;写人,却又似乎处处有树。人与树相通相近,相依相携,从读树中参悟人生道理。读完文章给人很多启示。
18.①一棵树即使同一品种,她也有独特的个性(2分)。②只要成林,它也是丰富的世界(2分)。(评分标准:注意第二小节的第4、5两句话,一句一点,但要概括回答,直接抄句子,给2分)
19.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和白发苍苍的老者互相帮助同心协心和睦相处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评分标准:写出年轻人和老年人给2分,写出互相帮助、同心协力、和睦相处、和谐等意思给2分)
20.①老树大度、宽容、缄默沉思、庄重成熟,具有历史的魅力,但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
②新树生机盎然、朝气蓬勃,属于未来,有后来居上的局面。
③人的世界如树的世界一般,都有新陈代谢的规律,只有新老融洽,才有社会祥和。
(评分标准:从老树、新树、人类社会三方面回答,写出一点给2分)
21.BC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注]“机”,指织布机。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1)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只答“思妇形象”得1分)
(2)诗歌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极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手法1分,内容理解2分,艺术效果1分)
12.A、遗憾
13.C、(1)怎么(2)什么 A项,都是动词“到”。B项都是转折连词“却”。D项都是连词:“因为”。
14.B(“殷仲堪见罗企生没有摆脱的理由”错,应该为“殷仲堪看到罗企生没有办法挣脱”)
15.(1)因为被弟弟强力牵制,最终我不能追随他
(2)假如向我道歉,我自然会放了你
(3)我对待你很优厚,为什么背离我?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
①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②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却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自上而下,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人才,保证官僚体系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自下而上,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晋升的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社会精英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社会晋升机制,是社会结构的核心。科举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它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③科举不仅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从一种普通的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家知识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真理的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明传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__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社会中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与价值和意识形态制度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
⑤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前现代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
9.下列关于第①段中的“政教一体化”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科举时代,以科举为特征的教育制度依赖封建统治的政治体系而存在,并得以千年发展;同时这种教育制度也只能屈从封建统治者的意志。
B.中国的科举制培养的知识阶层在当时的政治制度中起统治作用,他们受到的教育在政治制度中能够表现出来。
C.在科举盛行时代,封建政治与文化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政治也是一种文化秩序。
D.在科举盛行的时代,封建政治制度依赖科举制度而得以获得人才,而科举教育依靠封建统治者的垂青而获得更多的权力参与。
10.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B.面向社会选拔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
C.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
D.建立晋升机制,保证了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
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
B.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
C.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D.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思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
9.C
10.A
11.D
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下面是一段关于福娃贝贝的报道,请根据文意概括出人们选择鱼娃作为贝贝原型的三点原因。(6分)
福娃贝贝原型是来自江河湖海的鱼娃,她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作为吉祥物之一,在汉魏时代已在钱币图案中普遍使用了。因“鲤”与“利”谐音,“鱼”与“余”谐音,早有吉祥图案“渔翁得利”“富贵有余”,“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鱼娃贝贝代表繁荣,寓意是对世界和平的发展、合作共赢的祝福。民间还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鱼跃龙门”为仕途得意、飞黄腾达的祝吉语,寓事业有成;“龙门”亦常用以比喻名望大的人,谁能得到他的援引,便声名鹊起,一路顺利,梦想便得以实现。还有远古时代,鱼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每年除夕,餐桌上必然有鱼,暗示吉庆有余,一般人当时都不吃,不也就是图个“年年有余”吗?
①“鱼”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②“鲤鱼跳龙门”寓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③“鱼”暗含吉庆有余、年年有余之意。
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A:此所以为我擒也 B: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C:孔子知言之不用 D: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密切,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人们加强合作、增进理解,对于个人事业成功也有着重要影响。 B:代表们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杭州歌舞团的艺术家们表演的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舞蹈音乐,对于大型舞剧《玉鸟》,代表们更是赞叹不已。 C:当国民经济出现“过热”或出现“低迷”时,我们首先应当从收入分配格局上找原因,而不应当直接干预生产者的行为。 D:我们平时写文章感到思路不顺畅,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把所有的事物孤立起来,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才出现这样的情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敢怒敢言的马寅初
叶永烈
未名湖的湖水是平静的,北京大学却从来不平静。每当我回忆起母校,脑海中常浮现三位命运坎坷的老校长的形象,而北京大学的历史与他们的命运休戚相关……
记得,那是1981年。我步入北京医院高干病房,看望作家高士其。病房里是那样的安谧,使高士其那嗯嗯喔喔的“高语”显得格外清晰。突然,从敞开的窗口,传来一阵尖厉的痛叫声,我为之一惊。
“是谁?”我问高士其夫人金爱娣。
“是马寅初,得了直肠癌,住在隔壁。”金爱娣答道。
虽然我知道高干病房是不许随便串门的,但是我在看望了高士其之后,还是向值班护士提出:“我要去看看303房的马寅初先生。”
“你是他的什么人?”值班护士问道。
“我是他的学生。”我一边说,一边掏出我的工作证。
“他正病重。你看一下就走。”值班护士终于同意了。
白被单拥簇着一张圆脸,光秃的头颅上只有几根稀疏的白发,虽然20多年没有 见过他,我还是一眼就认出这位年已99岁的老校长。病魔正折磨着他,他的脸还显得往日那般和善。可惜,他已耳聋目眩,无法交谈。我大声地在他耳边喊道:“马老,我是您的学生!”他,微微一笑,颔之而已。我向老校长深深一鞠躬,轻轻退出病房,默默祝愿他早日康复……
1957年,我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时,领到《迎新手册》,首页便是校长马寅初写的《热烈欢迎新同学》。在开学典礼上,我见到了他,矮矮胖胖的个子,身体非常结实。他用一口“绍兴官话”向同学们讲话,他的脸像弥来佛似的,总是笑嘻嘻的。
宿舍31斋的的走廊里挂着《光明日报》。1959年,我吃惊地在《光明日报》上,看到连篇累牍的“批判”马寅初人口论的文章。不久,就连大饭厅的墙上,也贴出“批判”大字报。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的大字标题:“马老,你是哪个‘马’家--马克思还是马尔萨斯?”
也就在这时,我读到马老发表在《新建设》杂志上的反驳文章,他“明知寡不敌众”,却“单身匹马,出来应战”。最使我感动不已的是,他身陷重围之际,依然念念不忘北大的学生:“我平日不教书,与学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总想以行动教育学生,我总希望北大的一万零四百名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便低头。……”此后,虽然马老被撤掉北大校长之职,但是他的“不屈不淫”,他的“敢言敢怒”,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真理是时间的儿子。只有发现真理而又敢于坚持真理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选自2007.12《名人传记》,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看望作家高士其时偶尔知道了自己的老师马寅初,于是怀着敬佩之情,又看望了他,这说明马老在学生心中有地位。
B.文章特别提到,入学“领到《迎新手册》,首页便是马寅初校长写的《热烈欢迎新同学》”,这是因为作者心中有一种自豪感。
C.在批判马寅初的大字报中有一个标题,“马老,你是哪个‘马’家――马克思还是马尔萨斯?”写大字报的人是指马克思的“马”。
D.从马老反驳的文章和他的战斗经历可以看出,马寅初不但是一个知识渊博、负责任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个不向无理者屈服的人。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人物传记主要表现的是马寅初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至于他的为人和善,文章只是一笔带过。
B.马寅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看清楚我国发展慢是人口增长太快造成的,并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办法。
C.由学术讨论升级为政治围攻,强加“中国的马尔萨斯”等罪名,出现此种现象,既是马老个人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
D.整篇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敢怒敢言反对__、不屈不淫的知识分子形象。
14.“马寅初先生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发现了真理,而且在于勇敢地坚持真理。”他发现了什么“真理”?他又是怎样“坚持真理”的?(6分)
答:
15.文末写道,“真理是时间的儿子。”如何理解这句话?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答:
12.C(从全文看,马克思是被肯定的,马尔萨斯是被否定的,因而标题中的“马”应该是指“马尔萨斯”)
13.D(文章在塑造马寅初这个人物形象时,只用了语言描写,没有行动描写)
14.发现“真理”是指: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我国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必然增加太快,发展就会缓慢,也就很难迅速强大。 “坚持真理”指:勇于“单枪匹马,出来应战”,不屈不淫,敢怒敢言,决不向压力及困难低头,坚决与____以及批判真理的人斗争;处境特别艰难时,仍奋战不息,坚持真理而不惧牺牲生命。(6分,两问各3分,大意符合即可)
15.“真理是时间的儿子”是指:真理需要时间及实践的检验;是否是真理,时间及实践可以证明。 马寅初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新人口论”,这个真理却荒谬得遭到了批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人们终于认识到,“新人口论”无比正确,对中国及世界贡献都很大。(6分,“理解”2分,“简析”4分)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一句简洁生动的话。每句话中至少运用一种恰当的修辞手法。(5分)
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谈到了语言的魅力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擅长听力的小明站起来说:“比天籁更动听的是人类的语言。”
擅长说话交际的小华说:“ 。”
擅长阅读的小芳说:“ 。”
擅长写作的小洁说:“ 。”
擅长说话交际的小华说:“美的人间始终相随着最美的语言。”擅长阅读的小说说:“读天下书,行万里路。”擅长写作的小洁说:“语言承载着人类最鲜活的历程。”
请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4分)
①这个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②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③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④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喊:走啊走! ⑤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 ⑥它总在__着人走出家门。
合理的顺序是
③⑤①⑥②④(注意把握语段内在的逻辑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