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发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沫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的女孩》《老渔民》等杰出作品――仅此一条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地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在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东――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沫,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冷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望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而言,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风和风格迭变。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三段说“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能力鉴别,只有叹息。
B.、第三段中“其中繁星闪烁……更有惊涛骇浪”一句以多种自然现象作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毕加索作品多样化的风格和种种复杂的情绪。
C.、人类被物化异化,正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时代,而个人的呼号又无回音,这使毕加索心中有着“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D.、“自觉与清醒”是毕加索与其他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他的“自觉与清醒”表现为借助作品长歌当哭。
E.、本文开篇以“惊叹”和“惋惜”总领下文,然后先对应“惊叹”突出毕加索的“伟大”,再对应“惋惜”表现其“屈服”,最后以“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作结。
16、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6分)
17、文中说“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请结合文意分析作答。(5分)
15.A E(A“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的原因是其风格多种多样,而不是“我们没有能力鉴别”。E文章不是先表现“伟大”再表现“屈服”,两方面内容是结合在一起阐述的。)
16.①毕加索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或“有着漫长的创造的历史”);②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③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
17.①艺术家的悲剧:创造了一大堆亘古未见的斑驳灿烂的作品,而受众没有能力去鉴别;②受众者的悲剧:面对艺术家内容庞杂的作品没有能力去鉴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语言从来就处在变动不居之中,随着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而加快加深。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力”,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自因其为政治、文化中心。近代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则因其为商埠首开之地,总是风气先得,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阴阳怪气”……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自打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
而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红苗正”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新词的引进当然离不开翻译。音译意译,本无定论。但每见一些音意兼容的漂亮译法,总使人击节不已。如果将“Coca-Cola”意译为“古柯叶饮料”或“碳酸类饮料”,它在中国一定不会有今日“可口可乐”的骄人业绩。“Pepsi-cola”如果译为“皮斯克勒”或“屁事可乐”之类,“百事可乐”在中国也不会如此畅销。……
新词的使用,自然而然,非人力能强迫。如祖国大陆将“Taxi”译为“出租汽车”,香港早就根据粤语将其译作“的士”,将“take a
taxi”顺势译为“打的”。从上世纪80年代起,“打的”在大陆中语中亦极为流行。不过当时报上曾多次有文章劝人不要说“打的”,要说“乘出租车”。并说香港是殖民地(当时还未回归),“打的”是殖民地语言,而我们若用“打的”一词是等而下之的被“殖民地”“殖民”,所以是“自我次殖民地”化。陈义不可谓不高,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直到现在,出门即要“打的”者仍不在少数。
译者种种,不拘一格,译界高明可各显身手,任社会生活自然选汰。但笔者以为科技译名却应当遵从有关部门的规定,否则将引起严重混乱。如我国有关部门规定将英文“Laser”一词译为“激光”,而港台多将其译为“镭射”。但现在内地的许多报纸广告或歌厅招牌上的“激光音响”、“激光唱片”都让位于“镭射音响”、“镭射唱片”。更有甚者,则干脆来个兼容并包,赫赫然写上“激光镭射”或“镭射激光”,令人啼笑皆非。
总之,语言如同流水,也是高往低流,难以人力阻止。“普通话”之所以“普通”,就在于它能广纳“方言”,博采“外语”。
15.下列的概括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对时下个别南方语系的词句流行现象,大可用宽容达观的心态来看待。
B.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C.政治、文化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机会成为“官话”或“普通话”
D.对外来语的中文翻译,译界高明大可各显身手,任凭社会生活自然选汰。
E.能自然使用的外来新词,既非人力所强迫,也就不必也不能强行禁止。
16.文中说的“语言也十分‘势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17.第六段强调了什么观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15.(4分) A、E 答对一项得2分。
16.(6分)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近代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今日粤、港、台的一些用语渐渐成为“普通话”;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以上三项,缺少一项扣1分,缺少两项3分;语句不通,酌减。
17.(5分)示例:第六段从翻译中的科技译名必须规范的角度,强调了在接受“外来语”或“方言”时,不能完全放任自流,也要讲规范讲原则,(以上2分)从而很好地“回护”了“普通话”广纳“方言”、博采“外语”的观点,使自己的论证更辩证,更全面。(以上3分)(示例并非唯一答案,意思对即可)
阅读《背着灵魂上路》,回答11---14题。
背着灵魂上路
郭翠华
人在一个环境呆久了,就想出去走走,走出家门的刹那,仿佛丢了什么,就会有一丝的犹豫,但脚还是把人带出了家门。
外面的世界很大,人很容易迷失方向。曾经一个人去一个城市出差,走在黄昏里,看见如流的人群头也不回地往前赶,只有我像一只掉队的孤雁,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枝头,那种迷茫的感觉很像一滴水落在了沙漠里,顿失了自己的踪影,自己的踪影是什么,我一直想不清楚。如果落在水里,应该像月亮泊在水面,是可以看得见的;如果落在地上,就是自己的影子,会踩着自己的脚后跟;如果和家人在一起,就是一种可以触摸到的温度;如果和朋友在一起,应该是一种可以呼应的声音;如果落在自己的心里,那是一种踏实的感觉。外面的世界不论多好,但我们首先失去的就是踏实的感觉。
曾经看过一个外国影片,一个挑夫挑了一个担子,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了下来,别人问他不走的原因,他说我的灵魂跟不上了,我要等等我的灵魂。那时我突然明白了,出门在外,匆匆忙忙的,如果我们把什么落在家里了,那一定是我们的灵魂。
出了家门,我们就会发现,人走了,心却没有走。人的身躯在偌大的世界里晃悠着,多少美景尽收眼底了,但心却像一只空匣子,什么也没装进去。孤寂悄然而至,潮水般地席卷而来,心却在远处,不知道自己的心还在眷恋着什么。不出门的时候,人就会盼着出门的机会,出了门,人又会多了许多牵挂,人性的两难由此可见。
我最怕一个人出门,多半是承受不了那分孤寂,因为灵魂总是跟不上趟。
不愿意一个人出门,决不是我一个,我认识的几个男人,也怕出门,但只要有朋友一道,去再远的地方也在所不辞。满世界的景物在他们眼里和自家院子里的花草没什么两样,但有朋友在身边却是另番感觉,借助出门,些许心智的火花就有了一个可以碰撞的机遇,他们要的是精神的享受。前些日子,带了一些作者出去采风,当别人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那几个70年代出生的人半夜出去找酒喝时,他们的目光已经在酒的作用下风起云涌、花开叶绿,不知出现了多少景致。把自己关在酒里,把人生关在酒里,把陌生的世界也融化在酒里,恍惚之间,他们说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变得十分温暖。
做一个出门人,我喜欢静静地看左来右往的人群,喜欢看人像蚁一样地把自己搬来搬去的,我知道那也是我,只不过当我如蚁般忙忙碌碌的时候,我看不见自己。忽然间,我看见自己的灵魂就站在自己走过的日子里,而我却站在生活的门外。
做一个出门人,我喜欢背上几本自己喜欢的书,打开书本,熟悉的气息迎面而来,阅读的时候,我看见自己的灵魂游动在书的字里行间,心一下就踏实了,时空就定格在书页之间。
做一个出门人,最好是能在另一个城市找到自己的朋友。那天晚上,几个久未谋面的朋友坐在一家茶馆里,茶的清香弥漫在异乡的空气里,我们闲闲地聊着,我们仿佛从没有分离过,也不曾生活在彼此不同的城市,那种突然涌动的温馨十分的奢侈,就像一片片舒展着的茶尖,碧绿了我们的心情。朋友突然提到灵魂,他说现在的人天天都在忙,忙来忙去,已经顾不着灵魂了。心角有盏灯跟着忽闪了一下,灵魂原来和物质是无关的,灵魂在哪里,心就在哪里。那天晚上,背着自己的灵魂走在异乡的路上,我的内心感到了从没有的踏实。
(《雨花》2006年2月)
11.选文开头说“走出家门的刹那,仿佛丢了什么,就会有一丝的犹豫”,请结合阅读全文说说句中的“什么”指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简析下列句子的含义。(6分)
(1)人的身躯在偌大的世界里晃悠着,多少美景尽收眼底了,但心却像一只空匣子,什么也没装进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然间,我看见自己的灵魂就站在自己走过的日子里,而我却站在生活的门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下列的两个细节任选其一,分析其作用。(4分)
(1)一个挑夫挑了一个担子,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了下来,别人问他不走的原因,他说我的灵魂跟不上了,我要等等我的灵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些日子,带了一些作者出去采风,当别人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那几个70年代出生的人半夜出去找酒喝时,他们的目光已经在酒的作用下风起云涌、花开叶绿,不知出现了多少景致。把自己关在酒里,把人生关在酒里,把陌生的世界也融化在酒里,恍惚之间,他们说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变得十分温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有人从选文解读出浓浓的思乡恋家情结,有人从选文中解读出现代都市人生活工作节奏太快无遐顾及品味生活的无奈,也有人从选文中解读出一种对普通人生命意义的严肃思考……请谈谈你对选文表达主题的解读。需观点明晰,言之有据,适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说“如果我们把什么落在家里了,那一定是我们的灵魂”,由此可知,“什么”应指“我们的灵魂”。
12.(1)走出家门,在异乡整日奔波,忙碌。尽管景美人多,但人却显得很浮躁,生活得很虚浮。所以说心像一只空匣子,什么也没装进去。
(2)只顾忙忙碌碌,却将真我远远的抛在身后,来不及细品生活,感悟人生,成了自己生活的局外人。
13.(1)这一细节意在表明生活忙忙碌碌间,很容易忘却生活的本真意义。用以引出感悟:匆匆忙忙的,如果我们把什么落在家里了,那一定是我们的灵魂。
(2)这一细节表面上看是说朋友们在酒精作用下迷迷糊糊间已不觉身在异乡,实则不然。只不过是借喝酒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停歇,得以细品生活,欣赏人生。
14.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评分:观点明确2分,从选文中恰当引述论据3分,能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4分,语言表述3分。
5. C(报:报复,报仇。)
6.B(A①乃,于是。②乃,竟然。B①②则,就。C①以,用,拿;②以,因为。D①而,就②而,可是。)
7. C(范蠡十九年期间……两次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的兄弟……。)
8.
(1)既然(这些策略)施用于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于治家。(3分。评分要点:既已,已经(既,译着既然也算对);施,施用,用于;家,治家。)
(2)后来(范蠡)年老力衰而听凭子孙,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并有所发展,终致有了巨万家财。(3分。评分要点:听,听凭,听任;修,继承,继续;息,增长,增利,指发展。)
(3)略(4分)高考资源网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句议论性的话,揭示这个故事的寓意。(不超过20个字)(4分)
十多年前,一场大火烧毁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2500座房屋。遭遇火灾的人们返回家园时发现,大火过后,留给他们的只是一片焦黑的废墟,他们曾经拥有的财产全化为乌有。但一个男人和他的女儿却发现,在自家的那片废墟上,竟然还留下了一个纤小的瓷器兔子。
这个发现让大家惊讶不已:如此易碎的一个小物品,竞能完好无损地从这场凶猛的大火中幸存下来。此后,有不少受灾的家庭也陆续发现了饱受大火考验而留存下来的陶器和瓷器。
灾难后的一个星期天,当地一位很有名望的教授,带给他的学生们一样东西――一个丝毫没有受损的花瓶,这是教授家中唯一残留的物件,他问他的学生:“为什么我的房子都无影无踪了,而唯独这个小的花瓶却能留下来?”未等学生们作答,教授便自己回答了:“因为它在诞生的时候,就曾经历了火的考验。”
只有经受挫折(困苦)的考验,人才会更加坚强。或:人生的磨难,真是你的幸运。(意思对即可)(4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对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强语感大有好处,其重要性众所周知。 B:当今存在的人与自然的矛盾较之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更为复杂,它不仅关涉自我与他人,而且涉及民族、地域之间的矛盾。 C:针对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中央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天色欲暮,街道上涌现出一片喧闹和嘈杂,行人和车辆渐渐多起来。步行的、骑车的、坐车的,目标明确,几乎朝着同一方向――他们这是要回家。钱钟书曾引用希腊哲学家的话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
请以“回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读 树
李国文
①那时住在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在每年的书市,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劳累,便找个树荫下的长椅歇脚。
②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独特的个性,如果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也是一个形态相异,性格不一,各呈丰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桧、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人。
③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每一圈年龄,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便越发的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的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④因此,整个太庙里面,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那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⑤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的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的景色。
⑥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选自《中华散文》)
18.文章题目是“读树”,第二小节又说树是可以读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树可以读的原因。(4分)
19.文中划线句“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的浓烈起来”有什么含义?请简要解说。(4分)
20.就全文来看,作者“读树”,读出了哪些内容,请分条陈述。(6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一小节作者写逛书市逛太庙并非闲笔,一则是为了引出“太庙读树”部分,二则“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气力”一句隐含文章旨意。
B.文章第三、四小节通过老树和新树的对比,阐发了老树不如新树的感叹,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老树同情惋惜之情和对新树欣喜赞美之意。
C.文章第五小节写白杨、藤萝、冬青灌木、丁香海棠等树,都是扣住这些树“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特点,作者认为正是有了它们才形成了怡人的绿色世界。
D.这篇文章就语言来说,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树的世界描绘的生机盎然;就构思而言,从老树到新树,再写两者关系,结构清晰,思路严缜。
E.这是一篇咏物的文章,写树,却似乎处处写人;写人,却又似乎处处有树。人与树相通相近,相依相携,从读树中参悟人生道理。读完文章给人很多启示。
18.①一棵树即使同一品种,她也有独特的个性(2分)。②只要成林,它也是丰富的世界(2分)。(评分标准:注意第二小节的第4、5两句话,一句一点,但要概括回答,直接抄句子,给2分)
19.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和白发苍苍的老者互相帮助同心协心和睦相处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评分标准:写出年轻人和老年人给2分,写出互相帮助、同心协力、和睦相处、和谐等意思给2分)
20.①老树大度、宽容、缄默沉思、庄重成熟,具有历史的魅力,但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
②新树生机盎然、朝气蓬勃,属于未来,有后来居上的局面。
③人的世界如树的世界一般,都有新陈代谢的规律,只有新老融洽,才有社会祥和。
(评分标准:从老树、新树、人类社会三方面回答,写出一点给2分)
21.BC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注]“机”,指织布机。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1)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只答“思妇形象”得1分)
(2)诗歌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极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手法1分,内容理解2分,艺术效果1分)
12.A、遗憾
13.C、(1)怎么(2)什么 A项,都是动词“到”。B项都是转折连词“却”。D项都是连词:“因为”。
14.B(“殷仲堪见罗企生没有摆脱的理由”错,应该为“殷仲堪看到罗企生没有办法挣脱”)
15.(1)因为被弟弟强力牵制,最终我不能追随他
(2)假如向我道歉,我自然会放了你
(3)我对待你很优厚,为什么背离我?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