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要求:①句式基本一致;②语意前后连贯。(4分)

娇妍无比的唐宋诗词,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中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1) ;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枝芙蓉,(2)

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月夜里凄然而至的一叶孤舟。(4分。扣住“唐诗宋词”“朦胧美意”2分,句式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有那么多人倘若在数千年的时光里努力地发现、触摸、命名、理解一个有着无数维度的难以捉摸的现实,那么好奇心一定是一种强大的激情。 B:《三国志平话》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在文人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润色、改正与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C:周世官制的特点,在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在继承权位之前必须经过国学的教育。 D: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才会有。

请以“融合(也作‘融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高考作文阅卷标准,建议切入分54分。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4分)

新华网英国格拉斯哥10月2日电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明2日在此间举行的第59届国际宇航联合会大会上发表题为“中国神舟七号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计划”的报告,引发各国与会者的浓厚兴趣。

由于此次大会正值中国刚刚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并完成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李明的报告完毕后,台下掌声不断,提问更是一个接一个,大会__不得不推迟接下来的议程。

李明在会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自己此次参加国际宇航联大会有很深的感触,就是外国人对中国太空事业的发展比以前关心多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专家学者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太空事业很感兴趣,一些以前不愿意跟中国谈合作的著名研究机构这次也主动与他及其他中国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国际宇航联合会高度关注中国神舟七号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李密《陈情表》)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3)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司马迁《史记》)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5) ,必先利其器。 (《论语》)

(1)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

(2)置杯焉则胶  水浅而舟大也

(3)风萧萧兮易水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工欲善其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1)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5分)

(2)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冻”有“凝滞”之义(1分)。天空“有日”,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天寒”,可见日色晦暝,云也仿佛凝滞(2分),增加了惨淡的气氛,表现(烘托/渲染)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2分)。

(2)尾联用典,船工捕得鲤鱼本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或者能够说出古人常以“鲤鱼”代指“家书”),抒发了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点出手法给1分,结合语句具体分析2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对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尧君素,魏郡汤阴人也。炀帝为晋王时,君素以左右从。及嗣位,累迁鹰击郎将。大业之末,盗贼蜂起,人多流亡,君素所部独全。

后从骁卫大将军屈突通拒义兵于河东。俄而通引兵南遁,以君素有胆略,署领河东通守。义师遣将吕绍宗、韦义节等攻之,不克。及通军败,至城下呼之。君素见通,欷流涕,悲不自胜,左右皆哽咽,通亦泣下沾衿,因谓君素曰:“吾军已败,义旗所指,莫不响应。事势如此,卿当早降,以取富贵。”君素答曰:“公当爪牙之寄,为国大臣,主上委公以关中,代王付公以社稷,国祚隆替,悬之于公。奈何不思报效,以至于此。纵不能远惭主上,公所乘马,即代王所赐也,公何面目乘之哉!”通曰:“吁!君素,我力屈而来。”君素曰:“方今力犹未屈,何用多言。”通惭而退。

时围甚急,行李断绝,君素乃为木鹅,置表于颈,具论事势,浮之黄河,沿流而下。河阳守者得之,达于东都。越王侗见而叹息,于是承制拜君素为金紫光禄大夫,密遣行人劳苦之。监门直阁庞玉、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前后自东都归义,俱造城下,为陈利害。大唐又赐金券,待以不死。君素卒无降心。其妻又至城下谓之曰:“隋室已亡,天命有属,君何自苦,身取祸败。”君素曰:“天下事非妇人所知。”引弓射之,应弦而倒。

君素亦知事必不济,然要在守死不易,每言及国家,未尝不欷。尝谓将士曰:“吾是藩邸旧臣,累蒙奖擢,至于大义,不得不死。今谷支数年,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必若隋室倾败,天命有归,吾当断头以付诸君也。”时百姓苦隋日久,及逢义举,人有息肩之望。然君素善于统领,下不能叛。岁余,颇得外生口,城中微知江都倾覆。又粮食乏绝,人不聊生,男女相食,众心离骇。白虹降于府门,兵器之端,夜皆光见。月余,君素为左右所害。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当爪牙之寄 爪牙:武臣,重臣

B.时围甚急,行李断绝 行李:出行携带物

C.密遣行人劳苦之 劳苦:慰劳

D.岁余,颇得外生口 生口:俘虏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尧君素“节义”的一组是(3分)

①炀帝为晋王时,君素为左右 ②君素以名义责之 ③越王侗见而叹息

④君素卒无降心 ⑤引弓射之,应弦而倒 ⑥吾是藩邸旧臣,至于大义,不得不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尧君素心念旧情,见到兵败而来的屈突通,哽咽流泪,悲伤得不能自控;但又能不为旧情所羁,严厉责问屈突通背叛主上的言行。

B.尧君素心知守城必败,但对隋仍心存侥幸,所以他常对将士说,城中的粮食吃光,天下之事就定局了,如果隋朝灭亡,那是天意。

C.面对旧幕僚的劝降,新朝廷的安抚,尧君素守节不移;妻子到城下劝降,他不但不为之所动,反而拉弓射死了她,足见其意志坚决。

D.尧君素在城池岌岌可危之时,制造了一只木鹅,机智地在鹅脖子上作了一个标志,然后让木鹅漂浮在黄河上,顺流而下,使得越王侗知道了自己目前的处境。

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语句:(10分)

①俄而通引兵南遁,以君素有胆略,署君素领河东通守。(3分)

译文:

②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3分)

译文:

③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4分)

译文:

5. B(使者)

6. B(句①表明尧君素是炀帝的老臣。句③是通过越王侗的反应来进行的间接描写)

7. D (本项对文中的“表”的理解错误,应为“奏章”)

8.(1)不久,屈突通带领军队向南逃跑,因为君素有勇有谋,朝廷委任他兼任河东通守。(关键词:引、以、署、领)

(2) 荆轲便取了地图,呈上去,秦王打开地图,地图打开到最后,匕首显露出来了。(关键词:奏、发、穷、见)

(3)希望陛下怜悯我愚拙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或许刘氏能侥幸地安度残年。(关键词:矜愍、听、志、庶、卒)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眼 睛

刘万里

胡厂长把车开进小区时,门口的保安递给他一个信封。胡厂长接过信封一看,落款是“某某省检察院”,心里一咯噔。自他搬进新家,除了亲朋好友外没人知道他的地址,可以说这是他搬进新家后收到的第一封信。胡厂长揣着信上楼时心里像一面鼓咚咚响,省检察院他没有认识的人,检察院来信肯定不会有好事。

胡厂长掏出钥匙开门,开了半天才打开。①老婆带着儿子去欧洲15国旅游去了,家里只有他一人,他感到非常冷清,躺在沙发上点燃一支烟,猛吸几口,鼻腔里袅袅升起的烟雾在他头上盘绕着……

胡厂长用颤抖的手撕开信封,由于用力过猛,信掉了出来。他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幅画,画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眼睛。眼睛代替了树叶,眼睛叠眼睛,密密麻麻的。胡厂长笑了起来,这个人的智商怎么这么低,简直像个小学生在胡乱涂抹。

胡厂长抽完第3支烟时,他盯着这幅画开始坐立不安了,他感到这不是一般的画,里面肯定有内容。眼睛象征着什么呢?寄信的人为什么要送他一幅满是眼睛的画?

这些年来,他从一个小办事员混到今天的厂长,期间他收了多少礼送了多少礼他自己都搞不清了。为了当厂长,击败几个候选人,晚上他偷偷溜到县长家里,给县长夫人塞了5万元钱。结果不久,他便顺利地当上了厂长。当了厂长后,他利用国企改革之机,为了把国有资产变为私有资产,他又趁拜年之机给当时的县长等主要领导每人送了两根沉甸甸的金条。由此,大批工人下岗,企业面临破产,但几百万的资金却流入了他自己的口袋。这一切他做得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没有人知道,但这幅画的含义又是什么呢?难道有人抓住了他的把柄?

胡厂长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了几天,生活像以前一样风平浪静。

不久,胡厂长又收到一封落款是省检察院的信。他打开一看,还是一幅画,这次不但树上长满了眼睛,连白云、山川、河流都长满了眼睛……胡厂长一夜没睡,盯着这幅画抽了整夜的烟。

第二天,胡厂长开着车上班,在红灯前停了下来。他突然想到电子眼睛正在监视着他的车,他又想到人们生活的空间处处充满了眼睛,比如银行、酒店、车站……都有一双双眼睛在监视着人们,眼睛无处不在。胡厂长突然感觉到有人在盯着他,回头一望却没有人。

从那以后,胡厂长每天总觉得背后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他一回头,又啥都没有。胡厂长感觉到了那一双双眼睛里充满了仇恨,一会儿是张三的眼睛,一会儿是李四的眼睛,目光都像一把把刀刺向他的身体……

胡厂长每天都在不安中度过,他感到那些眼睛像幽灵一样在缠绕着他,他开始茶饭不思,日渐消瘦。

那天晚上,他又陷入眼睛的包围中,地上、树上、天上……到处都是眼睛,眼睛像星星一样寒光闪闪。有的还像飞碟一样朝他飞来,他跑,眼睛就在后边追,眼睛把他追到悬崖峭壁时他惊叫一声醒来,原来是梦。②胡厂长每天晚上都要做这样一个相同的梦。

这天,胡厂长在抽完一支烟后,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生活中真的充满眼睛,要叫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第二天,胡厂长揣着画,提着包到公安局自首去了。

不久,胡厂长的老婆和儿子到看守所来看他。胡厂长掏出那两幅画对年仅13岁的儿子说,“这是深刻的教训,长大后你要好好做人,要叫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儿子接过画说,“这是我在夏令营认识的画友,当时我们互相留了地址,收信人我留的是你。我们互相交流画作,我画的寄给他,他画的寄给我,他爸好像是检察院的。”

“啊……”胡厂长听完儿子的话一下子晕倒了。

(《天池小小说》2007年第5期)

1.情节具有巧合性能增强小说的可读性,本文也是如此。请列举这篇小说在情节上的巧合之处(至少两处)。(6分)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胡厂长什么样的心理? (4分)

3.小说中分别写到了两幅画上的“眼睛”、红绿灯旁边的“眼睛”,这三处对“眼睛”的描写,与刻画胡厂长的形象都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8分)

4.胡厂长被两幅有眼睛的画弄得惶恐不安,直至去公安局自首,试联系社会现实,并从民族心理的角度探究本文情节的合理性。( 5分)

1.①胡厂长曾经行贿受贿,而收到的两封信落款恰巧是“省检察院”;②胡厂长收到两封信时,恰巧老婆带儿子出国旅游去了,所以他一时没法弄清事情真相;③胡厂长收到两幅有眼睛的画后,上班时正好红灯亮了,使他想到电子眼的监控。(至少两点,每点3分,共6分)

2.①处通过动作写心理,写胡厂长收到第一封信时,“开了半天才打开”门,生动地刻画出胡厂长紧张的心理。②处用梦境写心理,写胡厂长梦见眼睛像飞碟一样将他追到悬崖边,说明他已惶恐之至,精神防线彻底崩溃。(每处2分)

3.第一幅树上画满眼睛的画,使胡厂长仅仅感到不安;第二幅连白云、山川、河流都长满眼睛的画,使胡厂长的这种不安变得更加强烈;红绿灯旁的电子眼使他觉得生活中眼睛无处不在。心情由不安变成恐惧,终于促使他到公安局自首。这三处所写的眼睛生动地再现了胡厂长自首前心理矛盾斗争的过程,将一个由于__而不安恐惧、精神崩溃的贪官形象逐层深入地描画了出来。(前三处对眼睛的分析各2分,最后的总的分析2分,共8分)

4.胡厂长行贿受贿,侵吞国有资产,虽然做得天衣无缝,但毕竟做贼心虚,连续收到两封落款“省检察院”的信后,他不得不相信有人抓住了把柄,为了求得“宽大处理”,他前去自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2分)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罪犯在司法机关的心理攻势下投案自首,这与胡厂长的心理和行为极为相似。此外,中国人一直相信坏人终会严惩,坏事终会揭露。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要叫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等。因此,这一情节合情合理,是真实的,胡厂长的形象很有艺术价值。(3分)

生活中,你有储蓄的习惯吗?当一枚小小的硬币投入储蓄罐时,你也许不以为意,但积少成多,日久,也许会派上用场。其实,能够储蓄的何止硬币!如果你把诚实、谦虚、无私等美好品德投入心灵的储蓄罐中,你不就具有了崇高精神和美好人格吗?

请以“储蓄”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所论述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列出简明的写作提纲,提纲中要有文章标题,文章的观点和分论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宕 子

(1)10月22日 《北京日报》载,近日京城多所小学校园掀起学习儒家经典教材《弟子规》的热潮,学校希望通过这种学习将德育落到实处。

(2)不可否认,这些要求小学生背《弟子规》的学校的动机是良好的,但好的动机如果缺乏科学的实施策略与手段,则难免事与愿违――如诗人海涅所说的,“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背《弟子规》就能将德育落到实处?

(3)撇开《弟子规》里宣扬的道德观念是否还适合现代民主社会不谈,想通过道德规范或道德教条的灌输而进行道德教育是违背人性和心理学的规律的,不管是来自父母、教师或其他途径――比如书籍,这种“照我告诉你的去做”的方法不会有助于儿童培养个人的价值观,也不会培养他们关爱、关心或尊敬别人的情操,根本起不到任何“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的作用。

(4)俗谚云,“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如果按照这些学校的逻辑,背《弟子规》就是“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那些将“仁义礼智”的道德教条背得滚瓜烂熟的人自然也就是最有道德的人――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其实,真正的道德是人们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根据自己的道德判断作出的行为选择,并不等于静止的、凝固的道德教条。何况,就算是道德教条,也将随着具体语境的变化而变迁,根本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道德规范。“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对某些个人来说是明显的和作为基本理念接受下来的东西,对另一些个人来说却可能是不可理解的。同样,某个时代或某个地域的道德理念,对于另一时代或另一地域的人们来说,也可能是极其荒谬和可笑的。

(5)不管对于成人还是对于儿童,想通过道德教条的灌输来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都是对人的不尊重。无论什么好东西,若是强加在人的头上,都会令人不愉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人即使自由地步入歧途,也远胜于被迫接受正确的观念。《弟子规》里的一些道德观念,或许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对儿童而言,那些道德教条却是抽象的,超出了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所能接受的范围――这一方面是在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表现了对于儿童心理的无知与不尊重,另一方面,对于成人自己都未必有效的教育方式要在儿童身上起作用,只怕有点难呀。

(6)道德产生于个体有意识的行为选择――对于道德规范的遵守或不遵守如果不是建立在个体对于行为后果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的自主选择上,就无所谓道德或不道德。在此意义上,德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儿童进行自主的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而最有效的德育路径也就是将儿童置于具体的道德两难处境中,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而不是给予他们二手的思想和经验,这样,就算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当他们在成人的引导下或通过自身对于这一行为及其后果的反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他们从这种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可能会比在正确的道德选择中学到的更多,也更容易将某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同时增强他们应对现实中具体的道德冲突的能力。而确定性的道德教条关闭了诘问的大门,终止了对更好答案的寻求,如果他们死扣僵化的道德教条,缺少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行为选择的能力,对社会的危害甚至可能比道德失范产生的后果更大。

(7)依靠背《弟子规》进行德育一方面折射了社会或教育界对于当前社会转型期由于多种原因产生的道德失范的焦虑,另一方面这种道德失范从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正是传统的依靠道德教条的灌输进行德育的无效性的产物,但祭出这种无效的德育方式并相信它的效用却类似于巫师的念咒,在一定程度上又缓解了这种焦虑――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永远走不出来的德育怪圈。

(8)一句俄罗斯谚语这样说:“培养一个儿童得需要全村的人。”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种努力的第一步便是――必须使我们的德育方式从依靠教条的灌输的怪圈里跳出来――否则,一切努力都将是徒然的。

(《北京日报》 2008年10月23日 )

16.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的动机良好,但如果缺乏科学的实施策略与手段,则难免事与愿违。

B.通过道德规范或道德教条的灌输而进行道德教育是注定失败的。

C.不管对谁而言,道德教条灌输都是对人的不尊重。

D.最有效的德育路径是让儿童在具体的道德两难处境中自由选择。

17.下面各项中不能证明背诵《弟子规》是一种无效的德育方法的一项是

A.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B.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

C.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D.培养一个儿童得需要全村的人。

18.作者认为“最有效的德育路径”是让“儿童”在“两难处境中”“自主选择”,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19.作者为什么反对京城小学学习《弟子规》?(6分)

答:

 16.B(B项属于无中生有,扭曲了原意。原文出处“想通过道德规范或道德教条的灌输而进行道德教育是违背人性和心理学的规律的”。原文的观点被偷换成了“注定失败”。而“成”“败”之论,原文并无涉及)

17.A(强调事与愿违,非直接论证,范围过宽。而剩下三项都紧紧扣住诵背《弟子规》的种种缺陷来证明其无效。B项,强调心口不一。C项强调道德因人而不同。D项强调德育为系统工程。后三项都能证明其无效,故选A项)

18.(1)道德产生于个体有意识的行为选择。所以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儿童进行自主的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2)自主选择即便错误,通过反思也可能学到更多,更容易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准则,增强应对道德冲突的能力。(6分,一点3分,大意符合即可)

19.(1)“灌输式”德育教育违背人性和心理学规律。(2)真正的道德不是道德教条。(3)道德教条灌输是对人的不尊重。(6分,一点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