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2分)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宗白华

①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荃》里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②这段话说出了中国画处理空间的方法,这种方法和中国舞台艺术的表演方式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集中精神灵活地运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以免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的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

③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它们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唐朝大书法家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吴道子画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而舞蹈也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根基。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例如“趟马”这个动作,可以使人看出有一匹马在跑,同时又能叫人觉得是人骑在马上,是在什么情境下骑着的。――我们的舞台动作,确是能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生活的真实的。

④中国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的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里面。大至建筑,小至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诗经・斯干》里赞美周宣王的宫室时就是拿舞的姿式来形容建筑,说它“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斯飞”。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从而形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

(选自《美学散步》,有改动)

1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绘画、音乐、书法、印章以及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

B.中国的舞台动作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风格,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来反映生活的真实。

C.《诗经•斯干》中用舞的姿式来赞美周宣王的宫室,说明中国古典建筑中那种飞舞生动的气韵,是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的具体体现。

D.中国艺术与西洋艺术在空间感和空间表现上的差异,是形成中国艺术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

19.文章开头引用笪重光画论的目的是什么?本文论述所采用的结构方式有何特点?请简析之。(5分)

20.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4分)

(1)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身上。

(2)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的所谓逼真。

18.A(文本并没有论及“音乐”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问题,且“音乐”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也不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3分)

19.开头引用笪重光的这段画论,旨在说明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普遍原则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2分)

本文采用的是层进式论证结构。作者首先侧重从中国舞台艺术的角度论述,进而由个别而一般,论述中国艺术大至建筑小至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3分)

20.(1)传统戏曲舞台上布景很少,主要通过演员集中精神灵活地运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来表达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环境下人物的内心情感,使观众忘记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2分)

   (2)现实主义意义上的“真境逼”是源于现实生活却不拘泥于现实生活,它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集中、提炼和概括,较之于现实生活本身更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以高度的艺术真实来反映生活的真实,而不是像自然主义那样刻板地表现生活。(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20分)

怀想水稻

林白

这个夜晚我无端陷入了对于水稻的怀想之中。

南方稻田的万顷绿波高低起伏,如同故乡的丘陵地带那样绵延千里,宽阔无边。我常常身在高处看到这无边的稻田,水稻在它的秧苗时期清新而柔软,像一群小姑娘紧紧挨在一起,站立在一汪南方的水中。绿波上翻起涟漪,它们一圈圈扩大,只有南方的风才能使南方的稻田有如此从容娴雅而又生机勃勃的涌动。水稻生长的姿势也令我无限怀想。它们在我的视野中扬花抽穗,乳白色的花粉在阳光下闪烁、飘扬和芬芳。在我远离南方多年之后,这一片绿色的万顷绿波降临在我睡眠和遐想的日子里。

在这个闷热难耐的罕见的夏天,水稻的意象使我感到了双足的清凉。赤足站在水田里的感觉被我遗忘多年,那种切肤的裸露之感被我成年累月的鞋袜所覆盖,多年来我完全忘记我的童年和少年的赤足时代了,那时候我每年有半年打赤脚,我看见自己每天光着脚沿着河岸踩着细沙去上学,这种情形几乎贯穿了我的整个生长期。我脚型的形成得益于这种长期的放纵,成长得天然、舒展,与所有生长在城市的从零岁开始就包裹着双脚、除了游泳和洗澡外从不赤足的孩子截然不同,是真正的天足,健康而自然。我看到自己在久远的年代举起一只沾着沙子的脚,那上面的石英质在南方的阳光下闪闪发亮,它的形状使我想到的是野性的初始时期。这样的双脚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挡。

长久以来,只剩下与游泳池坚硬冰冷的建筑物质相对接的赤足感觉,与水田里泥土接触的快感已经成了久远的概念。裸足失去的感觉是我们文明的代价之一。

让我在这个闷热的北方的夏天重新追回多年前裸足在水田里的记忆。田塍柔软而湿润,它将水汪汪空白的稻田分割成块状。我光脚走在上面,草尖神秘地碰触到脚窝,于是我举起一只脚在草蓬中来回掠动,密集的草叶顷刻充满了整个脚窝,有一种辉煌的酥麻从脚底传遍了全身。惊喜过后,脚面一片冰凉,草叶上的露水尽落到了脚面上。这时候,双脚与田塍已融为一体,刚下脚时的那种陌生、警惕、小心翼翼的感觉消失了,代之以一种融融于心的亲和力,这种力改变了我们走路的姿势,使我们坦荡而稳健。我放下脚,碰到了另一种冰凉,它猝不及防,跟田塍浅表的湿润毫不相同,这种冰凉以它滑腻、黏稠的泥质一下贴住了我,这是一种由简单的感官刺激导致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情感,我对它的记忆绵延至今。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我才真正发现了“切肤”这个词的丰满含义。

这时我站在水田中,近处和远处的水亮令我眼花缭乱。秧苗递送到我高挽着的手臂上,我托着它们,把它们一兜兜插入水田里,碧绿、俊逸、苗条的秧苗一兜兜地挺立在水中,它们均匀地漫布在水田里。它们渐渐在我的眼前伸延,这时候时间变成了水稻

(选自《前世的黄金》,有改动)

14.散文开篇第一句话在文中除了具有点题的作用外,还有哪些作用?(5分)

15.作者笔下的南方水稻以及稻田有哪些特点?(3分)

16.请你说说加线句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水稻的意象使我感到了双足的清凉。

(2)这时候时间变成了水稻。

17.散文题为“怀想水稻”,作者所怀想的仅仅是水稻吗?请结合文本探究这篇散文的主旨。(6分)

14.①统摄全篇,下文就是围绕“水稻”展开怀想的;②造成悬念,吸引读者。(5分)

15.①宽阔无边;②秧苗时清新而柔软;③风中涌动时从容娴雅而又生机勃勃。(3分)

16.(1)对水稻的怀想牵起了作者对童年、少年赤足时代的深情回忆,让她重新追回了多年前裸足在田塍上与草叶、与水田里的水亲密接触的种种美好的记忆,尤其是草叶上的露水、水田的水带给作者的清凉感觉。(3分)(2)水稻以及关于水稻的记忆占据了作者的心房,时间流逝的过程中满是关于水稻这个意象的怀想。(3分)

17.水稻只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一个载体,是一个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意象。在对水稻的怀想中承载着作者在生命的初始阶段关于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大地亲和的深刻而美好的记忆,寄托了一个身在北方、离家多年的南方游子对家乡、对家乡土地的深情怀念和滋养之恩的感念之情,在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失去裸足所获得的感觉的切肤体验中隐含着对现代文明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思和批判。(6分。承载着……记忆,2分;寄托了……怀念和滋养之恩的感念之情,2分;在……中隐含着……反思和批判,2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苏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赵诗二、三两联和范词上片都侧重写景,但写法却不尽相同。请简要说明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5分)

(2)赵诗中“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请简要列举理由。(5分)

(1)相同之处:①都融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朦胧凄清、萧瑟冷落的景物烘托抒情主人公落寞惆怅的羁旅情思;②都在俯仰之间从视觉形象的角度来写景;③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不同之处:①赵诗除了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外,还从听觉形象的角度来写景;②赵诗写景采用了“移情于物”的写法,范词以“芳草无情”来反衬人的有情、多情;③范词所写均为静景,赵诗写景动静结合。(每点1分,答对其中5点即可得满分――5分。)

(2)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①篱旁的菊花,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②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③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谐。(思想感情2分,理由每点1分,共5分。)

请筛选、整合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给“泥石流”下一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65字。(5分)

在面状流失和沟状流失发展严重的地区,常发生这种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的洪流。它是受重力和流水冲力的综合作用而形成,动能很大,危害也大。泥石流的发生一般需要三个条件:①发展迅速而强大的地表径流;②地表径流经过地区有大量的土沙石砾;③大量土沙石砾变成固体径流,达到饱和或超饱和状态。

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面状流失和沟状流失发展严重的地区 / 常发生的大量土沙石砾 / 受重力和流水冲力的综合作用(或:受发展迅速而强大的地表径流冲击) / 而形成的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的 / 洪流。(5 分)

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要求:①句式基本一致;②语意前后连贯。(4分)

娇妍无比的唐宋诗词,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中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1) ;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枝芙蓉,(2)

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月夜里凄然而至的一叶孤舟。(4分。扣住“唐诗宋词”“朦胧美意”2分,句式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有那么多人倘若在数千年的时光里努力地发现、触摸、命名、理解一个有着无数维度的难以捉摸的现实,那么好奇心一定是一种强大的激情。 B:《三国志平话》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在文人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润色、改正与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C:周世官制的特点,在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在继承权位之前必须经过国学的教育。 D: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才会有。

请以“融合(也作‘融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高考作文阅卷标准,建议切入分54分。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4分)

新华网英国格拉斯哥10月2日电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明2日在此间举行的第59届国际宇航联合会大会上发表题为“中国神舟七号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计划”的报告,引发各国与会者的浓厚兴趣。

由于此次大会正值中国刚刚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并完成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李明的报告完毕后,台下掌声不断,提问更是一个接一个,大会__不得不推迟接下来的议程。

李明在会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自己此次参加国际宇航联大会有很深的感触,就是外国人对中国太空事业的发展比以前关心多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专家学者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太空事业很感兴趣,一些以前不愿意跟中国谈合作的著名研究机构这次也主动与他及其他中国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国际宇航联合会高度关注中国神舟七号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李密《陈情表》)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3)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司马迁《史记》)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5) ,必先利其器。 (《论语》)

(1)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

(2)置杯焉则胶  水浅而舟大也

(3)风萧萧兮易水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工欲善其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1)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5分)

(2)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冻”有“凝滞”之义(1分)。天空“有日”,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天寒”,可见日色晦暝,云也仿佛凝滞(2分),增加了惨淡的气氛,表现(烘托/渲染)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2分)。

(2)尾联用典,船工捕得鲤鱼本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或者能够说出古人常以“鲤鱼”代指“家书”),抒发了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点出手法给1分,结合语句具体分析2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对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