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赏析颔联“垂”“涌”的表达作用。
(2)怎样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1)“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2分)“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2分)《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2)①这是作者的愤激反语,本意是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诗人作为一代诗宗,正是以诗文闻名于世的,然而这不是诗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2分)②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为官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是诗人的最痛,因而对自己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早就胸存块垒,不吐不快,但诗人不愿也不敢怨君,所以采用反语“官应老病休”这样含蓄的表达方式。(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以意逆志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诗歌欣赏的一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就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古典诗歌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辞表达出来的,然而这些语辞是历史的产物,于今天相隔较远,所以欣赏古典诗歌,我们首先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在解读字词诗句的过程中,我们要“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这些语汇,大多是前人留下的语言材料。由于历史的积淀,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形成了某一特定的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果我们在阅读时望文生义,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如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尽人皆知的边塞诗,而明代杨慎就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是一首讽刺作品。究其原因,主要是他没有注意到诗中“孤城”“杨柳”“玉门关”等重要意象的特定含义。在汉唐诗歌中,“孤城”往往与戍边士卒的乡思有关;“杨柳”一词既有折柳送别的意思,又指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曲,均有惜别之意;而“玉门关”亦和征夫离情有关。所以,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些意象,梳理出作品的意脉,自然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是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另外,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对欣赏古典诗歌也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随时留意,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诗,就能从作品中领会生活情趣。如,杜牧《山行》一诗,不少欣赏着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句最妙,说是从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但是,如果我们有过“山行”的经验,就会知道此诗首先写了路途之“远”、气候之“寒”、天色之“晚”,诗人显然行色匆匆,绝不只是漫步山间,悠闲看景,但诗人在第三句却置天晚、秋寒、山元、径斜于不顾,“停车”赏看枫林,这就凸现了霜染枫叶之美、诗人爱赏之深。这“停”与“行”的矛盾,恐非有山行经验者不能深悟。
如果我们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有时还会超出诗人创作的原意,生发出新的旨趣。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诗句,都被后人赋予了新的寓意。所以,我们今天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情况,在全新的意义上借用古典诗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6.从原文看,下面对“以意逆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鉴赏应立足全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主旨,并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揣摩作者的本意。
B.欣赏诗歌的关键在于“识字”,即要准确解读诗作的文辞、诗句,方可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C.诗歌鉴赏流程中如果不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又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就可能无法领悟诗歌中蕴含的生活情趣。
D.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诗歌鉴赏过程中,可能还会超出诗人创作的本意,甚至会有新的旨趣,新的解读。
7.对“我们要‘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歌鉴赏中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特定含义的解读,会望文生义,出现理解偏差。
B.在诗歌鉴赏中如果不重视对诗句、文辞的解读,就会望文生义,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C.在诗歌鉴赏中对诗句、文辞的解读更重于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特定含义的理解。
D.在诗歌鉴赏中要对词句准确解读,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的理解。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人杨慎解读《凉州词》是讽刺作品,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的,后人也常用“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表现受冷落、被忽视,这些解读都是不正确的。
B.一些欣赏者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和“霜叶红于二月花”句表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这种解读也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所以也是正确的。
C.古典诗歌中的语辞与今天相隔甚远,所以欣赏古代诗歌时要准确解读诗歌的诗句、文辞。
D.诗歌鉴赏要准确解读诗句文辞以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不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曲解诗句甚至另有解读。
6.B( “关键”一词不正确。)
7.D( A、B项原文是说在阅读时只注意字义词义就会望文生义,出现理解偏差。C项“更重于”错误。)
8.C( A项“这些解读都是不正确”的错误,“春风不度玉门关”句是后人生发的新的旨趣。B项从文中看作者对这种解读是不赞同的。D项文末“我们今天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情况,在全新的意义上借用古典诗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可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事实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局限的。在生态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B: 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她毅然决然地在下岗协议书上签了字。许多同事、工友都纷纷议论她的“壮举”,一时间成了厂里的新闻人物。 C: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费。 D: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雅致而壮观,弥漫着浓郁的东方文化,受到全世界瞩目,对这次成功的举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没来由犯王法,不 遭刑宪(2)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 我来的。(3)霍拉旭:这是无可 的。(4)我想凭借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 的光阴。
A:防备 指使 质疑 流逝 B:防备 支使 质疑 流失 C:提防 指使 置疑 流逝 D:提防 支使 置疑 流失
下列各组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礼上往来 枯燥无味 硕果仅存 融会贯通 B:百无聊赖 冠冕堂皇 决无仅有 莫衷一是 C:放浪形骸 鳏寡孤独 苌弘化碧 刚愎自用 D:出人头地 缘景明情 错堪贤愚 事必恭亲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陈女士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要购买1元的行李货品票。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孩子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了数小时,期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后,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反响,议论不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略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美 意 朦 胧
①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久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②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意。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带着镣铐,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哀。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③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晓的,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④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至当代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艺术又多是书录唐诗的作品。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来的朦胧美意,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⑤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纪游。而尤为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三春晖,明月光,白发悲,班马鸣,生死、离合、荣辱、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这一娇妍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至美至真。
⑥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在流去的许多好时光里,我想我的肩头和心中,已沐浴过无尽娇妍的万斛天光。
14.应该怎样理解“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这句话?(4分)
(1)“杜甫写‘绝’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也写‘完’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二、三段分两点加以说明(4分)
16.唐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条加以概括。(4分)
17.文中画线的句子“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记游。”化用了哪两位唐代著名诗人的诗句?请根据文意,概括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4分)
14.(1)“杜甫写‘绝’了唐诗”的意思是 他使唐诗的形式美达到极致(意对即可) (2)“也写‘完’了唐诗”的意思是他的诗成了后人写诗的金科玉律(或:他在律诗上的成就限制了后人的创作)(各2分)
15.(1)唐诗因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失去了创造活力。(2分) (2)因谋篇之难能而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篇,而且佳篇少于佳句。 (2分)
16.唐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式美;二是字面美(语言美);三是意境美;四是内容美(题材丰富,反映社会生活广泛)。 注: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得1分,共4分。
17.指的是李白和杜甫两位唐代诗人(1分)。他们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有三: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流派:一个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一个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他们的语言风格不同:一是清新飘逸,一是沉郁顿挫;他们作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前者多写“忧国忧民”的题材,后者多写“寄情山水”之作;他们擅长的体例也不同:一是善写歌行,一是善写律诗。 注:答对一点得1分。以上四点,只要答出三点,基本意思对,就给满分4分。
写出下面句子的上句或下句。(10分)
⑴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离骚》)
⑵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 。
(《孔雀东南飞》)
⑶剑阁峥嵘而崔嵬, , 。 (李白《蜀道难》)
⑷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齐桓晋文之事》)
⑸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李白《将进酒》)
⑹ ,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李商隐《无题》)
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柳永《雨霖铃》)
⑻ , 。征帆去棹残阳里,北西风酒旗斜矗。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⑼ , ,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⑽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姜夔《扬州慢》)
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⑵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⑷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⑸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⑹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⑻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⑼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⑽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7.C(A怒:奋发;B特:独;D比:适合)
8.B(A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这;B①②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C①连词,表选择关系,②代词,它;D①连词,那么,②连词,如果)
9.D
10.A(B野马、尘埃、天之苍苍是实例,不是比喻;C宋荣子并未树立至德。是因为他们有才智、有善行、有德行、有能力,但他们自鸣得意,和斥一样所见甚小;D文章先述后议)
11.(1)重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和头顶东西了。 注:“谨” “戴”及“申之以孝悌之义”的句式、各1分。
(2)至于能顺应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凭借什么呢! 注:“正”“辩”及“彼且恶乎待哉”的句式各1分。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山是纵的远方。 对一个爱纵的远方的人来说,只能做山下的青草,而不能是山上的云,也是悲哀的了。①这纵的远方的悠然常是人们灵魂的安慰。②有限的高峻是无限的蛊惑,长年的沉默是不变的磁力,山不迷人人自迷,总是使人自动地往它那里去;③怏怏的屈原一直向往昆仑。跛脚的拜伦以眺望写出对山的感情。④这纵的远方的凛然曾磨削人的斗志,使古老的印度民族在无助的茫然中孕育悲观的思想。⑤登高山又有高山,登不完的高山登不完的向往。
A:②⑤④①③ B:①④②③⑤ C:①③④⑤② D:④①②⑤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