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A(币:礼物)
lO.C(“以”:介词,把。A项“而”: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后者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B项“且”:前者是副词“姑且”;后者是连词,“况且”。D项“其”:前者犹“岂”,表反诘,“怎么”,后者用在选择问句中,表示“是……还是”。)
11.B
12.B(张九成“力主抗金”与文意不符,他主张掌握主动权,有条件地议和。)
13.(10分)(1)跟从他学习的人一天天地多起来,出自于他门下的多是有声望的人。(4分,注意“日”“众”“出”“闻”的翻译。)
(2)主管官员把已经判处死罪的案子呈上,张九成从头到尾审阅后得知案情,于是要求重新核实,囚犯果然是被诬陷服罪的。(6分,注意“大辟”“上”“始末”“因”“覆实”“诬服”的翻译。)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6―8题。(9分)
“绿色奥运”的人文意蕴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是绿色奥运理念提出的背景,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几乎失控的加速度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只“潘多拉魔盒”,一个又一个灾难接踵而至――污浊的空气、不洁的水源、锐减的森林、肆虐的沙尘、物种的灭绝、毁灭人类的核竞赛、身体健康受到危害等等。
绿色奥运关注的正是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是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奥运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一个突出特色,主张实现环境与人类生存和谐统一。《礼记・礼运》认为,“人者,其天地之德,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即人生于天地之间,是自然之母孕育的精灵。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说人应效法天道自然,人的活动应尊重自然界的状态和规律,不断调整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不能超越自然界本身的承载能力,任意地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北宋思想家张载更是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天地父母所生的同胞兄弟,世间万物都是人的同伴。民间谚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靠山吃山要养山,靠水吃水要保水”等都说明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尊重。
我们倡导绿色奥运,强调深刻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是出于以人为本的考虑,其根本意义在于追求人的身心健康,这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原则是完全一致的。《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贯彻绿色奥运理念就是弘扬奥运的人本精神,充分显现奥运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使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都得以提升,寓健全的灵魂于健全的躯体之中。就身体健康而言,绿色奥运对于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关心,自然会引导人们走向体育生活方式,铸就人们健康体魄。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是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同时,每个人的体质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一个国家国民的体质与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未来,深刻认识绿色健身的重大意义。就精神健康而言,我们从绿色奥运包含的自然环保观念出发,郑重倡导精神环保的理念,培养健全的精神。绿色奥运就是要致力于人类物质家园与人类精神家园的双重修复。
我们提出绿色奥运理念的根本宗旨在于体悟天人合一的意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绿色生态环境,培养绿色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关注人的精神健康,倡导健全的精神与平和的心态,以优雅的精神实现对物欲的超越。
6.对“绿色奥运”的人文意蕴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绿色奥运”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B.“绿色奥运”追求可持续发展观念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C.“绿色奥运”提供了每一个人生活幸福的基本前提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D.“绿色奥运”关注以人为本观念中人的身心健康。
7.“绿色奥运”主张实现环境与人类生存和谐统一,下列说法和材料不能支持这一主张的一项是
A.人生于天地之间,是自然之母孕育的精灵。
B.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D.“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污浊的空气、不洁的水源、锐减的森林、肆虐的沙尘、物种的灭绝等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是绿色奥运理念提出的背景。
B.绿色奥运解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C.绿色奥运强调的深刻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宪章是完全一致的。
D.精神健康就是郑重倡导自然环保观念和精神环保的理念,致力于人类物质家园与人类精神家园的双重修复。
6.C 7.D 8.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严密监视和精确控制下,神舟七号伴飞小卫星于5日18时14分顺利取得了在4×8公里椭圆轨道上环绕飞船轨道舱飞行的目标。 B:目前,蒙牛、伊利等奶制品商家都在各大京城超市贴出公告,宣称目前所销售的液态奶已通过严格检验,市民可放心饮用。 C:关于各式各样烂尾楼形成的原因,一位房地产业内人士一语中的:主要是预售款被挪作它用导致后续资金不足所造成的。 D:北京奥运村为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们提供了最周到的服务,饮食、娱乐等区域的精心布局和志愿者的微笑给各国运动员留下了最难忘的中国记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赏析颔联“垂”“涌”的表达作用。
(2)怎样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1)“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2分)“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2分)《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2)①这是作者的愤激反语,本意是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诗人作为一代诗宗,正是以诗文闻名于世的,然而这不是诗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2分)②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为官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是诗人的最痛,因而对自己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早就胸存块垒,不吐不快,但诗人不愿也不敢怨君,所以采用反语“官应老病休”这样含蓄的表达方式。(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以意逆志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诗歌欣赏的一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就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古典诗歌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辞表达出来的,然而这些语辞是历史的产物,于今天相隔较远,所以欣赏古典诗歌,我们首先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在解读字词诗句的过程中,我们要“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这些语汇,大多是前人留下的语言材料。由于历史的积淀,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形成了某一特定的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果我们在阅读时望文生义,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如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尽人皆知的边塞诗,而明代杨慎就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是一首讽刺作品。究其原因,主要是他没有注意到诗中“孤城”“杨柳”“玉门关”等重要意象的特定含义。在汉唐诗歌中,“孤城”往往与戍边士卒的乡思有关;“杨柳”一词既有折柳送别的意思,又指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曲,均有惜别之意;而“玉门关”亦和征夫离情有关。所以,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些意象,梳理出作品的意脉,自然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是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另外,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对欣赏古典诗歌也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随时留意,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诗,就能从作品中领会生活情趣。如,杜牧《山行》一诗,不少欣赏着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句最妙,说是从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但是,如果我们有过“山行”的经验,就会知道此诗首先写了路途之“远”、气候之“寒”、天色之“晚”,诗人显然行色匆匆,绝不只是漫步山间,悠闲看景,但诗人在第三句却置天晚、秋寒、山元、径斜于不顾,“停车”赏看枫林,这就凸现了霜染枫叶之美、诗人爱赏之深。这“停”与“行”的矛盾,恐非有山行经验者不能深悟。
如果我们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有时还会超出诗人创作的原意,生发出新的旨趣。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诗句,都被后人赋予了新的寓意。所以,我们今天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情况,在全新的意义上借用古典诗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6.从原文看,下面对“以意逆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鉴赏应立足全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主旨,并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揣摩作者的本意。
B.欣赏诗歌的关键在于“识字”,即要准确解读诗作的文辞、诗句,方可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C.诗歌鉴赏流程中如果不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又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就可能无法领悟诗歌中蕴含的生活情趣。
D.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诗歌鉴赏过程中,可能还会超出诗人创作的本意,甚至会有新的旨趣,新的解读。
7.对“我们要‘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歌鉴赏中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特定含义的解读,会望文生义,出现理解偏差。
B.在诗歌鉴赏中如果不重视对诗句、文辞的解读,就会望文生义,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C.在诗歌鉴赏中对诗句、文辞的解读更重于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特定含义的理解。
D.在诗歌鉴赏中要对词句准确解读,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的理解。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人杨慎解读《凉州词》是讽刺作品,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的,后人也常用“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表现受冷落、被忽视,这些解读都是不正确的。
B.一些欣赏者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和“霜叶红于二月花”句表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这种解读也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所以也是正确的。
C.古典诗歌中的语辞与今天相隔甚远,所以欣赏古代诗歌时要准确解读诗歌的诗句、文辞。
D.诗歌鉴赏要准确解读诗句文辞以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不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曲解诗句甚至另有解读。
6.B( “关键”一词不正确。)
7.D( A、B项原文是说在阅读时只注意字义词义就会望文生义,出现理解偏差。C项“更重于”错误。)
8.C( A项“这些解读都是不正确”的错误,“春风不度玉门关”句是后人生发的新的旨趣。B项从文中看作者对这种解读是不赞同的。D项文末“我们今天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情况,在全新的意义上借用古典诗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可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事实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局限的。在生态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B: 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她毅然决然地在下岗协议书上签了字。许多同事、工友都纷纷议论她的“壮举”,一时间成了厂里的新闻人物。 C: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费。 D: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雅致而壮观,弥漫着浓郁的东方文化,受到全世界瞩目,对这次成功的举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没来由犯王法,不 遭刑宪(2)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 我来的。(3)霍拉旭:这是无可 的。(4)我想凭借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 的光阴。
A:防备 指使 质疑 流逝 B:防备 支使 质疑 流失 C:提防 指使 置疑 流逝 D:提防 支使 置疑 流失
下列各组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礼上往来 枯燥无味 硕果仅存 融会贯通 B:百无聊赖 冠冕堂皇 决无仅有 莫衷一是 C:放浪形骸 鳏寡孤独 苌弘化碧 刚愎自用 D:出人头地 缘景明情 错堪贤愚 事必恭亲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陈女士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要购买1元的行李货品票。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孩子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了数小时,期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后,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反响,议论不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略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美 意 朦 胧
①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久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②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意。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带着镣铐,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哀。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③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晓的,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④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至当代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艺术又多是书录唐诗的作品。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来的朦胧美意,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⑤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纪游。而尤为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三春晖,明月光,白发悲,班马鸣,生死、离合、荣辱、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这一娇妍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至美至真。
⑥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在流去的许多好时光里,我想我的肩头和心中,已沐浴过无尽娇妍的万斛天光。
14.应该怎样理解“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这句话?(4分)
(1)“杜甫写‘绝’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也写‘完’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二、三段分两点加以说明(4分)
16.唐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条加以概括。(4分)
17.文中画线的句子“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记游。”化用了哪两位唐代著名诗人的诗句?请根据文意,概括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4分)
14.(1)“杜甫写‘绝’了唐诗”的意思是 他使唐诗的形式美达到极致(意对即可) (2)“也写‘完’了唐诗”的意思是他的诗成了后人写诗的金科玉律(或:他在律诗上的成就限制了后人的创作)(各2分)
15.(1)唐诗因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失去了创造活力。(2分) (2)因谋篇之难能而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篇,而且佳篇少于佳句。 (2分)
16.唐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式美;二是字面美(语言美);三是意境美;四是内容美(题材丰富,反映社会生活广泛)。 注: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得1分,共4分。
17.指的是李白和杜甫两位唐代诗人(1分)。他们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有三: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流派:一个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一个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他们的语言风格不同:一是清新飘逸,一是沉郁顿挫;他们作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前者多写“忧国忧民”的题材,后者多写“寄情山水”之作;他们擅长的体例也不同:一是善写歌行,一是善写律诗。 注:答对一点得1分。以上四点,只要答出三点,基本意思对,就给满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