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高中是黑色的,尝到的是枯燥,得到的是失望;有人说,高中充满了竞争,友情似乎在你追我赶中变薄;有人说,高中充满了友情,情趣似乎在你帮我助中变得浓厚。也许,高中的心情是复杂的,高中的生活是多彩的,高中的感受是独特的,高中的思考是深入的。人在高中,身临其境,你一定有许多要倾吐的心声。
请以“人在高中”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讲述高中的故事或抒写有关高中的心情,或展望高中的前景。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略
按照逻辑关系,正确排列下面句子的顺序,请把序号写在横线上。
①秦汉“干路”的咽喉
②东镇京津之门户
③洋河如练,蜿蜒绕其南;鸡鸣山孤峰,突兀横其北
④唐宋“驰道”之要冲
⑤西扼陆路的颈项
鸡鸣驿,位于首都西北,沙城往西,尚有二十公里 , , , ,
, ,一代天骄西征,辟为“站赤”,世祖忽必烈北巡,设置“驿骑”往来如穿梭,重兵守卫似禁宫 。
③①④②⑤(4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6-17题。
蝶恋花・送 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6、下列对作品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欲系青春”句“青春”即指春光,表达了诗人惜春不忍春去的留恋难舍之情。
B.“犹自风前飘柳絮”句写诗人自愿化作柳絮,随风飞扬,看春天究竟归于何处。
C.“绿满山川闻杜宇”句“杜宇”即杜鹃,相传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哀鸣啼血。
D.“莫也愁人苦”句“莫”为莫非之意;“愁人苦”写杜鹃啼血引发了离人愁苦。
17、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尾联“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6.[D](“杜鹃啼血引发了离人愁苦”错)(本题3分)
17.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或衬托、反衬,或以悲景衬哀情)(1分),把酒送别春天,而春天沉默无语,不解我心;黄昏潇潇春雨,更增添了几分凄苦。(2分)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春去难留的伤感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17分)
琴 王 游睿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
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
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
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
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原载《小小说月刊》2004年第13期)
12、洪水来临时,村民们有各种不同的反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13、描写琴王时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现了琴王什么样的性格特征?(5分)
14、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请解释作品中划线的两句话的深刻含义。(4分)
(1)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2分)
(2)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2分)
1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4分)
12、表现洪水的可怕(1分);烘托紧张气氛(1分);为后文听到琴声后村民们行为的改变作铺垫。(2分)
13、侧面描写。(1分)执著地追求艺术,演奏技艺高超,对作品有独到的领悟能力;(2分)在危急时刻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2分)
14、(1)答: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生的希望也就在眼前。(2分)
(2)答:他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2分)
15、歌颂了琴王在灾难面前镇静沉着(2分)、勇于牺牲(2分)的精神。
7、C (阅:此处应解为“经历”。)
8、B (之:前一个是结构助词,起提宾作用;后一个是助词“的”。)
9、C (结合前后文,应该是“王生”心奇之。)
10 、C
11、D(结合文本,道士临别时嘱咐王生“归宜洁持,否则不验。”王生回家后炫耀所学法术,念头不洁,所以法术不灵。)
对下面这首外国十四行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老 橡 树(乔尔丹诺・布鲁诺)老橡树啊,你把树枝伸向天际,而且在土地里扎根,不论土地如何震颤,严酷的风神从天上发出的力量多大多沉,也不论冬天是多么猖狂,你仍然巍峨屹立,昂首挺身;任何意外打击,你都无动无衷,你是我的榜样,为我所信奉。你永远环抱同一块土地,使它丰腴而有灵性,通过土地的脏腑,你把根儿欢欣地往宽宏的胸脯延伸,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 [注]乔尔丹诺・布鲁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为维护和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为坚持自己的哲学观点,于1600年2月被zōng jiāo 裁判处以火刑,在罗马鲜花广场殉难。
A:开头两句,诗人怀着崇仰的感情为“老橡树”写意,它高大参天又脚踏实地。“老橡树”是为真理而战的思想家、科学家的化身。 B:诗中所写的“风神”“冬天”都有象征性,让人想到扼杀科学和真理的邪恶势力严酷而猖狂,但布鲁诺没有因此而退缩和屈服。 C:诗的最后两句以老橡树豪迈的自白结尾:“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这也是布鲁诺殒身不恤的誓言。 D:诗的结尾几句深化了主题,布鲁诺从老橡树的形象中汲取力量,他深信自己的事业扎根在科学和真理的沃土中,定会结出硕果。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寻找野生老虎,科学考察队员的足迹踏遍了巴山的每个角落。 B:在病痛的折磨下,我们很难看到这个原本十分漂亮的小女孩笑过。 C: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位于北京顺义区,经五环路、六环路、机场高速路、京承高速路均可到达,并有多条公交线路。 D: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11月9日到13日将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审议通过中国为世贸组织成员,并决定是否发起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内,最恰当的一组是⑴穆敏老爹是一个_____的穆斯林,而一个严肃的穆斯林,是既禁烟又禁酒的。⑵文史素养的养成,靠的是多年熏陶和_____。⑶眼见他这种老态的拿侬与克罗旭他们,认为是他年纪太大的缘故,甚至担心他有些器官已经 _____。
A:忠诚 积淀 衰蜕 B:虔诚 积累 衰退 C:虔诚 积淀 衰退 D:忠诚 积累 衰蜕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赈灾 烦燥 带罪立功 集思广益 B:寒暄 幅射 渊远流长 群英荟萃 C:诀窍 端详 山清水秀 轻歌曼舞 D:临摹 耗废 星罗旗布 白璧微瑕
黄河一掬
余光中
①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栏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荒旷的河景。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②来的路上,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做主人的大概不愿扫我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③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④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
⑤我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⑥于是众人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⑦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⑧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
⑨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记得有位朋友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的慷慨,我完全懂得。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不也说过么:“亦是今生未曾有,满襟清泪渡黄河。”
⑩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我存和幼珊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⑾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17.结合全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4分)
(1)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
(2)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18.作者在文中描述自己在山大朗诵《民歌》的情景,并引用了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有
怎样的表达作用?(4分)
19.本文第④段和第⑦段都写到了黄河,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黄河又各自呈现了怎样的特
点?请概括回答。(6分)
20.文中作者的一些行为既忘情冲动,又真挚自然。请从下面给出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个,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4分)
(1)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2)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
17.(1)这句话意思是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了中华文明,黄河给了华夏民族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精神血脉,如果没有了黄河,中国人的这份情感会无处投放,也缺少共鸣,因而会断了根基。(2分,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话意思是说每当夜深人静,作者总会想起探访黄河的情景,仿佛又回到了黄河身边,聆听黄河滔滔的水声。黄河,是祖国母亲的象征,作者珍藏的,是炎黄子孙对祖国故士的一颗赤子之心。(2分,意思对即可)
18.要点:①表达自己对黄河、对故土的深切牵挂之情,表达自己回到黄河怀抱的激动心情。②说明对黄河的深厚情感,不只是作者个人的情感,而是一个民族固有的情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与生俱来的共同情感。(共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19.本题共6分,意思对即可。
第④段写眼前所见的黄河(或直接描写黄河),第⑦段主要写历史。人文的黄河(或从“我”对黄河的感受、认识角度写黄河)。(2分)第④段所描写黄河的主要特点:河面不很阔,河水土黄带点赭,两岸沙地宽坦,河景空廓寂寥。(2分)第⑦段所描写黄河的主要特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灾多难,是炎黄子孙的根。(2分)
20.评分要点:①能扣住“半”(或“接”)来赏析;②能结合所给句子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赏析。(共4分,每个要点2分)
答案示例:
(1)“半”在这里非常富有表现力。一方面,它真切地表现了一个七旬老者虚踩着浮士枯草探身摸水的岌岌可危;另一方面,它也生动地传达出了一个海外游子,苦苦等待了七十几年,终于可以触摸母亲河时那种激动、急切而又怯怯的、小心翼翼的复杂心理感受。
(2)“接”是个人格化的动作。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黄河起伏的浪头“接”去了雪白的名片,写出了黄河母亲与自己这个游子之间的亲近会心、和谐美妙、相互认同的关系,借此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一种民族血统意义上的“母子”亲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