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21-23题(12分)
幸福倒计时
李世民
搅拌机像一个巨大的蜗牛突突啦啦旋转着,民工三元认真而自然地扳动着离合器,把黏糊糊混凝土倒在了伙伴们的小车里。
三元已经彻底地喜欢上了这个巨大的蜗牛一样的搅拌机,尽管搅拌机的声音尖厉刺耳,尽管搅拌机还常常会把星星点点的灰浆喷溅到三元黑红色的脸膛儿和敞开衣扣的肚皮上,三元还是觉得,搅拌机就像自家喂熟的大黄牛一样听话,让它吃料它就吃料,让它旋转它就旋转,让它停下它就停下。
每天上班的时候,三元总是比伙伴们早到一会儿,看看搅拌机的线路是不是有问题,给轴承和齿轮加些油什么的;每天下班的时候,三元总是晚走一会儿,冲刷一下搅拌机的里里外外,或者是紧一紧螺丝。三元越发觉得,搅拌机就是自家喂养的那头牛,你只要好好侍候它,它就听你的使唤,卖力的干活。
搅拌机的左侧,有一根柳木柱子。说它是柱子,其实是不对的,春天工地开工的时候,大家安装搅拌机,随意插了一根柳木,现在已经是夏天了,柳木的梢头居然抽出了几根枝条,生出了翠绿的嫩芽来,应该算是一棵柳树了吧。柳木上挂着一块黑板,黑板上写着一行醒目的字:工程离竣工还有120天。
在黑板的最下面,还有一行用粉笔写的小字:离三元结婚还有30天。这行小字,除了三元之外,工地上其他人可能都不知道,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在意也看不清楚。这是三元的秘密,也是三元无法掩饰的幸福,看着这行字,三元常常会无端地发出嘿嘿的笑声,他觉得那个不断变化的数字,像一根根火柴,一次又一次地擦亮了自己的眼睛,映红了自己的脸膛,这样的时候,三元的心里也会像涨潮的海水一样,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幸福。
三元的对象叫柳琴,是过年的时候村里的媒人介绍的。有时候,三元使劲地想柳琴的模样,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其实,这也不是三元的错,三元和柳琴,总共才见了三次面,头一回,是三元和柳琴相亲,第一眼,三元就相中了柳琴,他觉得柳琴好看,越是好看,三元越不敢多看,三元越是不敢多看,好看在哪里,三元也说不上来。第二回,三元去柳琴家送彩礼,带去了一台大彩电,和一堆花花绿绿的衣服,记得当时柳琴说,这么多衣服,啥时候才穿得完啊,三元直搓手,不知道说啥好。第三回,三元来城里打工,柳琴送他去车站,那天是正月十六,天冷得厉害,柳琴的手冻得通红,有几回,三元都想拉住柳琴的手,这样一是给她暖暖手,二就是两人牵牵手。三元只是这样想,却没有拉住柳琴的手,现在三元想起来多后悔呀,他真的想不出拉住柳琴的手是什么样的滋味,他想等结婚以后,天天都要拉住柳琴的手……
工地的对面有一个超市,休息的时候,三元常到里面看,三元看中了超市里的一条毛巾被,粉红色,带点暗花,上面有鸳鸯戏水的图案。三元不止一次地看那条毛巾被,他想柳琴一定会喜欢的,想着想着,三元的脸就红了。三元还想,城里的东西就是好,城里的东西也很贵,一条毛巾被二百多块钱,顶两只山羊呢,顶好几袋玉米呢。但是,三元还是拿定了主意,等到回家结婚那一天,一定要带回这条毛巾被。
工地上,每天都要用一袋又一袋的水泥,这些水泥,是三元一袋又一袋从仓库搬到搅拌机前的,用过了水泥,三元就把一条又一条的水泥袋收藏起来,隔上三五天,就有收废品的小贩上门收一次,三元计算着,到了临走的时候,卖水泥袋的钱差不多也能买一条毛巾被了。
黑板下方的数字在三元的期盼中一天比一天变小了,三元结婚的日子也来临了。
那天,三元怀揣着水泥袋换来的二百块钱,一阵风催着一阵雨地朝对面的超市赶去,就要推开超市的玻璃门时,三元禁不住回头望了一眼,三元看见,搅拌机还在像蜗牛一样旋转着,伙伴们还像过年一样装着石子推着沙子;三元听见,搅拌机还呼呼啦啦地响着,伙伴们还嘿嘿呀呀地喊着号子……
从超市走出来的时候,三元左手拎着一只烧鸡两只板鸭三条炸鱼,右手拎着四瓶高梁酒。其实三元是在看到超市门前那个巨大的酒瓶才改变主意的,三元像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一样涨红了脸,他在想,这个时候为什么不请兄弟们喝杯酒呢?
那天晚上,高梁酒的香味在整个工地上荡漾着,伙伴们呼天喊地的猜拳声也响彻了整个工地,大家都说喜酒不醉人,实际上大家都喝醉了。喝醉了伙伴们说就稠了,有人问三元你媳妇好看不好看,三元说好看,有人说三元你媳妇好看带过来让大伙也看看呀,三元说这回俺请了半个月的假,结婚后,就把媳妇带到工地上来,让大家好好地看两天……
第二天,三元在伙伴们的簇拥下乘上了火车。三元还不知道,自己的行李包里,多了一条粉红色暗花的毛巾被;三元更不知道,工地上黑板下面的那行小字,此刻已经变成了醒目的大字:离三元回工地还有15天。
(选自《百花园•小小说原创版》)
21.小说中的“三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在刻画三元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22.小说的题目是“幸福倒计时”,请结合全文说明“幸福”的具体含义。(4分)
23.小说多次写到“搅拌机”这一劳动工具,试分析它在小说中的具体作用。(4分)
21.三元是一个勤劳、善良,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感情纯真、丰富,做事细心、认真的农民工形象。(共2分。“农民工”1分,“勤劳”、“善良”“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感情纯真、丰富”“做事细心、认真”,1分)
手法:①心理描写。小说在刻画三元时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如三元对搅拌机的看法,三元对谈对象情景的回忆,三元给对象买礼物时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等都形象的表现了三元的性格特征。②侧面描写。如通过搅拌机的“听使唤”衬托三元的勤快,通过对柳树的描绘暗示三元的纯真及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通过伙伴们喝得大醉、替三元买礼物、改动黑板下面的小字等表现三元的善良、与工友相处的融洽等。(共2分,任选一种手法分析即可,手法1分,分析1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若答其他方法,分析合理也可)
22.“幸福”既包含着三元结婚日期这一幸福时刻的到来,也包含着工友们对三元返回到工地的期盼。(共4分,每一方面2分)
23.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三元的劳动和生活情景始终围绕“搅拌机”来组织;“搅拌机”是三元在工地上的主要劳动工具,通过它可以真实地描绘三元的劳动生活;“搅拌机”的听使唤、卖力地干活儿恰是三元性格特征的写照。因此,“搅拌机”也就是三元这位农民工的象征。(共4分,“线索”作用1分,分析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记得祥林嫂曾执着地问过,人,到底是有没有“魂”的?当时的祥林嫂,已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如此麻木的人儿,竟也询问起“魂”来,可见,这东西实在是重要得很!
人,其实是有魂的。如果一个人失了魂,那么,便只剩了一具空壳,活起来很没劲、很无聊的。而“魂”这东西,又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有时失了魂,却还浑然不觉.
到底什么是人的魂?说白了,就是人的某种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老夫子的魂;“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这是岳大元帅的魂;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__人夏明翰的魂……正是这些魂凝聚成了我们的民族魂,才使我们的民族涉过滚滚的历史长河,走向文明,走向昌盛.他们虽然都死了,可他们的魂依然活着,成为我们的脊梁。
不仅仅是人死了才能有魂;活着的人,也是有魂的。见义勇为的英雄们那不畏强暴、沥血追歹徒的精神,便是他们的魂;青年志愿者们为社会服务,奉献社会的一片爱心,也是他们的魂……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却失去了那宝贵的魂:孕妇受辱,围观者甚众,却都“木刻”似的;眼见救人的勇士求助,却浑似不见一般;病者横于闹市,过者达百余人,却都袖手旁观……还有很多很多的例子,都令人忿忿然。若鲁提辖大官人亲历,不免又要叉开五指,或者挥起大拳头了。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伟人的话没有错,人本身不能永恒,只有人的精神才能永恒!
丢了魂怎么办?要紧的是努力地寻回来。仔细想来,祥林嫂其实并未“麻木”而至于“不仁”,至少,她已有意无意地意识到自己失却了“魂”,尽管她所谓的“魂”实属子虚乌有。而我们现在的某些人,失去了至关重要的魂却还懵懵懂懂而不自知,这才是不得了的呢。
按迷信的说法,人若丢了“魂”,便六神无主神志不清,是必须及时地“叫”一“叫”,将“魂”叫回来,若时间长了,这“魂”便很难回归本身。迷信不可信,但有时却可以从中悟出些道理。对我们有些人,也该“及时”地“叫”一“叫”:“魂兮,归来!”
19.本文围绕“魂”展开议论,层次分明,段落之间有很强的逻辑性,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各填两个字,以显示本文的思路。(4分)
→ → →
20.下列4个标题,你认为哪一个最适合做本文的题目?请选出你认为最合适的一个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A.魂兮,归来 B.人是有魂的 C.从祥林嫂的“魂”谈起 D.“魂”与精神
我认为 最适合做本文的题目,理由:
19. (4分)问魂 →有魂 →丢(失)魂→叫(招)魂
20.答案略。(4分。选A,能自圆其说,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选其他三项,不论能否自圆其说,均不能得满分)
请简述一个情节说明宝玉的叛逆性。
如宝玉摔玉 。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好感。可当他闻知黛玉无玉,便摔玉于地说: “这玉连人的高下都不识,不要了。”此举惊坏了黛玉,也吓得众人一拥去抢,多方哄他才作罢。(5分,不足80字酌情扣分)

11.D 通:通行,畅通
12.A 然:然而 B 以:(1)表目的,可译为“来”;(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可译为“用” C 之:(1)代蜀王,(2)代蛇 D 于:(1)介词,向;(2)介词,在
13.C 应该是“秦王”
14. 秦王责令工匠凿五头牛,每天在牛屁股后摆上一堆金子。(补出主语1分,“责、朝”译对得1分,意思正确1分。共3分。“后”解释为“牛后面”也可以)
15. 蜀王忘记了旧仇,知道这个好消息,再次派遣五个壮士去秦国。(“旧”“重”译对得1分,“之”译对或补充出“去秦国”得1分,意思正确1分。共3分。)
下列各项中 ,对《红楼梦》故事情节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B: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挨打,被抬回怡红院。宝玉恍惚听到悲泣之声,看是宝钗,又心疼她暑天跑来看他。而宝钗万般言语无从说出,只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表达了无限感情。 C: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 出自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黛玉命紫鹃找出旧日题诗的绢子,撕扯不动,就撂在火盆上烧了。紫鹃悲愤交加,却见不到贾母、宝玉等人的踪影。 D: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是黛玉初见宝玉的心理活动。黛玉应贾政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下面四副对联和白居易有关的是:①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②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③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④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
A:③ B:④ C:③④ D:②③④
“课文是最好的例子”,下列谜语的谜面或者谜底都是课文中的原话,你认为编得不恰当的一个谜语是:
A: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打一四川小吃) 谜底:辣子面 B:世上谁人敢夺魁(《林黛玉进贾府》一句) 谜底:天下无能第一 C:机毁人亡(《蜀道难》一句) 谜底:难于上青天 D:曲尽其妙(《琵琶行》一句) 谜底:唯见江心秋月白
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顶峰,也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B: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C:李白和杜甫的作品分别代表了唐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 D: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海明威的小说往往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风格独特。 B:电影《祝福》增加了祥林嫂拿刀怒砍门槛的情节,我认为不妥的原因是因为它不符合祥林嫂的性格。 C:李商隐的《锦瑟》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等。 D:唐诗具有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体现了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下列加横线的话断句有误的一句是:
A: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B: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