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9--30题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
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l心中,江南是敌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
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责。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
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29.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30.沈从文曾说“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的影子。”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杏花春雨江南”也终将成为一种遗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29(4分)与下文形成对比(1分),
引出下文(1分),
对“杏花春雨江南”的柔婉之美及其深厚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底蕴的挖掘(1分)
格调上一阳刚一阴柔相映成趣,共同体现了藏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的诗意之美(1分)。
30(6分)
答案(一)
不同意(1分)。
历史的前进固然不可逆转,但未必一定伴随着遗憾(1分)。
生活的诗意和浪漫是藏在心灵角落的,无法磨灭的一种情结、一种向往(2分)。随着传统文化的弘扬,文化生活的丰富,“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生活会传承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发现的眼睛里(2分)。
答案(二)
同意(1分)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1分),
给人们的只是向往和怀旧,春晚《小城雨巷》的舞蹈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共
鸣就是例证(2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无心也无暇顾及这种农业社会的诗意生活了,因此,“杏花春雨江南”必将成为一种遗憾(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6--28题
武 技 (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这,以要一日成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6.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27.众相顾,迄无应者。
28.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26(4分)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27(2分)大家互相看着,最终(一直)没有应战的人。
28(4分)李超开始不说话,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他。
译文:李超是淄西人,豪爽好施。偶然一次,一个僧人来托钵化缘,李超让他饱饭一顿。僧人很感谢,说:"我从少林寺来。有一点薄技,可以教给你。"李超很高兴,请僧人住下,好好招待他,早晚跟着学习。三个月后,李超技艺精熟。僧人问:"怎么样了?"说:"可以了。师父会的,我都会了。"僧人笑着让李超演示。李超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跳跃移了好一会,幸幸然叉腰而立。僧人笑着说:"可以了。既然你都会了,让我们来较量较量吧。"李超觉得好,于是二人既而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超时时钻僧人的空子,施展腾挪。忽然僧人飞起一脚,李超仰跌在一丈外。僧人拍手说:"你还没有学会我的本事呢。" 李超很惭愧,继续向僧人请教。几天后,僧人告辞而去。
李超渐渐有了名声,遨游南北,很少有对手。偶然到历下(在今山东济南),见一少年尼姑在场子上卖艺,观众水泄不通。尼姑对大家说:"来来去去一个人,场面很冷落。有愿意帮忙的,不妨下场一戏,让大家高兴高兴。"说了三遍。众人相顾,没有人回答的。李超在旁边,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姑笑着给他合掌施礼。才一交手,尼姑便请求停止,说:"这是少林宗派。请问尊师是何人?"李超不回答,尼姑坚持问,于是告诉了僧人的名字。尼姑拱手说:"憨和尚是你师父?这样的话,不必再比试了,我愿拜下风。"李超请求再三,尼姑不比。众人怂恿她,尼姑于是说:"既然是憨和尚的弟子,都是个中人,不妨一戏。但双方只是点到会意就可以了。"李超答应了。可是看她文弱,又年少好胜,私下想赢她,来博取自己的名声。打到好处,尼姑就急止住了,李超问她原因,尼姑只是笑不回答,李超更觉得她胆怯,再三请求继续比。尼姑同意了。一会儿,李超急腾起一脚去,尼姑五指作掌削下,李超顿觉膝下如中刀斧,扑倒不能起。尼姑谢罪说:"一不注意冒犯了客人,希望不要怪罪!"李超回到家里,一个多月才好。一年后,僧人又来了,听了李超的叙述,大惊说:"你太鲁莽了!为什么要惹她呢?幸好先说了我的名字,不然的话,你的腿早就断了!"
简述“宝玉挨打”的故事情节
宝玉与忠顺亲王府戏子琪官结交,琪官出逃,宝玉送别于破庙中。忠顺亲王府来向宝玉索要出逃的琪官,贾环进谗言说宝玉强奸金钏,并说宝玉不仅与戏子为伍,还自当戏子串过戏,贾政积忿迸发,毒打宝玉。宝玉挨打,引起大家关切,众人态度不一。
阅读下列词作,完成18--20题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8.试分析开头三句连用七对叠字的妙处(3分)
19.词中作者抓住了几个特别的意象来表达情感,请找出相关词语作简要分析(4分)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以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0.请写出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老年僧庐听雨不同心情的词语。(3分)
18.(3分)①有层次地表现了作者感情活动的过程,给全词定下了凄苦的基调。②极富音乐美,余味无穷。
19.(4分)词中雁、黄花、梧桐、细雨、酒、风等几个意象与“愁绪”有关。过雁触发对亡夫与故乡的思念,盛开的黄花反衬此时的孤独寂寞,黄花也比喻女子的憔悴容颜,酒是愁的象征,风雨渲染愁情……
20.(3分)欢乐, 失意, 无奈
阅读下列词作,完成16--17题
定__ (苏轼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6.词的上片“莫听”、“何妨”两个词语,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17.试分析末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无”字的深刻含义。(3分)
16.(2分)“莫听”“何妨”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表现了词人旷达的情怀。
17.(3分)“无”不是指现实不存在,而是指心中不在乎,不在意,表现作者坚守自己的人生准则,既不因身处逆境,遭受挫折、失败等而气馁,也不因进入顺境,而得意忘形的精神境界。
阅读下列词作,完成14―15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14.词的上片写的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2分)
15.词的下片连用三个典故,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14.(2分)上片写景抒情,通过写清秋、远山、孤雁、夕阳等,表达自己飘零江南的怨恨、抑郁和孤独之情。
15.(3分)三典连用表现作者的情感变化。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用典的作用:①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②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贺新郎(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上面这首宋词叙写的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描述了 场景。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赞美 的高风亮节和超群脱俗的高尚品格。
端午节 年轻人龙舟竞渡 屈原
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正宫][端正好]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10.[正宫]是 ,[端正好]是 ,这一段文字出自课文 ,作者 。
11.词的“过变”是指 。
12.古诗词中对“船”的美称是 。“红巾翠袖”代指 。
10(4分)宫调 曲牌 窦娥冤 关汉卿
11(1分)词的第二片的开头
12(2分)兰舟 女子
名句默写
(1)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 。(李清照《醉花阴》)
(4)今两虎共斗, 。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分)今宵酒醒何处?
(2)(3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3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3分)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A: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B: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C: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D: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