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鸟是树的花朵

吴忌

我们都穿起了厚厚的棉衣,而有些树木落光了叶子!你看吧,这就冬天了!

一棵树落光了叶子,不能说丑,但缺了枝繁叶茂的风姿,裸露出树枝与树枝之间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我时常冲动,希望能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我喜欢让一切事物都从无到有,这令人激动。

冬天总是如此疏疏朗朗,这是不是我们在冬天缺少快乐的真正缘由呢?树木仿佛都停止了生长,我们总是怀着一种等待的心理度过冬天,如果下雪,玉树琼枝,以及屋吊着冰凌,都能令我们开心。没有树木的阴凉,我有些心虚,感觉到处没有墙。大雁的声音已经很远了。我在大地上为冬天的阳光感到可惜,因为,阳光的灿烂和温暖如不照在红花和绿叶上,阳光岂不等于虚度了岁月?正如袖手旁观的我们在一堆红红的炭火前,等天黑。

然而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满树的花朵!

有时候,鸟是一群一群地飞来又飞走的,黑压压一大片的是八哥或乌鸦,冬天的麻雀也喜欢一群一群地飞,一群一群地落在光秃秃的树上。黑色的鸟群会在瞬间装点一棵树,装点一丛树林。鸽子也这么飞,要是一群白鸽落到树枝上,仿佛早春的玉兰花开,白得丰腴而优雅。鸟儿们叫着喊着,吵吵闹闹。有时候,三只五只,它们散落在稀疏的树枝上。我觉得这三五只鸟,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心事,说话的时候少,不说话的时候多。有的飞走,有的留下。有时候只有一只,一只也好。一只鸟,孤独地立在细细的树枝上,这使人记起枝上的花朵,也是先开一朵,再开一大片的。

每当看到树上落满鸟的时候,我就停下来看。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得树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乌鸦的歌声粗壮而无所顾忌,麻雀使得冬天没有了秩序。有时一只鸟独自唱出婉转的歌声,细细地发颤、发亮,犹如一个回味爱情的人在冬天品着春茶,那是妙不可言的。

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天开到冬天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与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这是一只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

鸟是树的花朵,此前肯定有人发现并且说出。如此美丽的事物不会等到今天才有人惊喜。我站在树木之下,我想做的事,鸟儿们替我做了,它们与日俱增的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打开花朵,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

实际上,鸟一直都在树上,在春天的树上,在夏天的树上,在秋天的树上。只是由于树上有了真正的花朵,有了枝繁叶茂的摇动,我们看到了更多生命的美丽,因此而忽视了树上有小鸟。我说,在一年四季,鸟儿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唱歌,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月夜被一声鸟鸣切开。树木本来就是鸟的家园。

一只翠鸟就住在池塘边的灌木上,它翠绿的羽毛比深绿或浅绿的树叶更加艳丽,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树叶里的翠鸟之花。两只黄鹂可以让一棵柳树更加婀娜,我想杜甫当年在美丽的锦城思念家乡,“两个黄鹂鸣翠柳”,他只听到了一声婉转的鸟鸣,就想起了江南。在江南的二月,哪一棵树上没有黄鹂的歌声和舞蹈?不管树上有没有花朵,黄鹂总会落到二月的江南。树上有花,鸟儿也会落上去。锦上添花,不是重复,是更多的美丽。喜鹊踏梅如何?乡村的快乐都在一树灿烂的梅花上。喜鹊总是两只两只地飞,两只两只地起舞歌唱。喜鹊就是开在乡村的花朵。

我喜欢夏天的白鹭,它们整个夏天都住在村头河边的树林里,当白鹭们从碧绿有水田里归来,它们都落到树梢上,远远望去,那就是一树最浪漫的花朵。最不能忘怀的是村子里的月夜,白鹭们栖宿在那棵枫树上,夜风把树叶吹得哗哗地响,月光会把枝头的白鹭摇上摇下,翻开它们长长的翅膀。我有时候回忆童年,村头的枫树一定会出现,树上的白鹭也一定会出现。

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真细想起来,我记住的人不是很多,而我记住的鸟却不少。因为,我认定鸟是树木的花朵,千姿万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曲的花朵……

我们在欣赏的同时是否要向一只鸟学习呢?我在观看一树的小鸟的同时,多少有些惭愧。我的脸红得像春日的桃花。

(选自《散文》2004年第3期)

19、第二、三段写冬天的空旷疏朗和由此产生的遗憾之情,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20、作者认为鸟的出现对冬天的影响与对春、夏、秋三季的影响是不同的,请概括出这两种影响。(2分)

21、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秋天的月夜被一声鸟鸣切开。

22、作者为什么说“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6分)

19、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用冬天的空旷和疏朗反衬鸟出现在树上后的充满生机,用对疏朗的冬天的遗憾反衬鸟出现在树上后的激动。(5分)

20、鸟的出现,再造了冬的生机;使春、夏、秋天、三季变得更加美丽。(2分)

21、 “切开”一词运用了比拟和通感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鸟鸣打破了月夜的宁静并向四周传播和消逝的动态。(3分)

22、因为:(1)真实的花一般只有一个季节的美丽,而鸟的美可以贯穿四季。(2)花的美丽是静态的;而鸟的美是飞动的,给人动感。(3)花的美丽是无声的,而鸟的美是有声的,给人以立体感。(6分)

简答题

(1)简述《三国演义》中关羽“败走麦城”的情节。

(2)鲁迅认为,《三国演义》表现孔明的机智太夸张了,“多智而近妖”。你认为呢?请以“草船借箭”为例分析说明。

(1)关羽在进攻樊城时中了度箭,孙权乘机袭取荆州。曹操派徐晃救援樊城,与关羽大战于沔水,接连打败关平。关羽听说荆州有失,急向荆州退兵,又连遭__伏击,兵力锐减,只得带领残军屯扎麦城,差廖化往上庸求援接济,但上庸守将记恨关羽,袖手旁观。关羽盼不来援兵,只好带了十几个骑兵弃城而逃。被孙权活捉,拒降,后被斩。

(2)同意。孔明料定三日后有大雾且没有误差,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不符合客观实际。何况,“对面不相见”的大雾中,孔明的20条船切实难接近曹军水寨。再说,长江水流很急,曹军船只可以靠岸停泊,孔明的20条船无法在江流中停泊。可见,太夸张了。

不同意。孔明“算定”大雾,是有科学依据的。孔明抓住曹操多疑的性格,利用大雾,大胆冒险,完全符合心理情感的真实。曹军弓弩手“约一万余人”,每人射几十枝,就几十万枝箭;同时,孔明20条船,“各束草千余个”,每船得箭“约五六千”,并不难。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巍巍①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②之。荡荡③乎,民无能名④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⑤乎,其有文章⑥。”

(选自《论语・泰伯》)

【注释】①巍巍:崇高、高大的样子。②则:效法、为准。③荡荡:广大的样子。④名:用语言去形容,称赞。⑤焕:光辉。⑥文章:指礼乐典章制度。

1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3分)

译文:

(2)大哉尧之为君也!(3分)

译文:

17、根据上面两段文字说说尧、舜、禹的崇高、伟大之处在哪里?(4分)

答:

16、①舜和禹得到天下,却不去谋取个人的私利。②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

17、他们不以权谋私,一心为公,制定了合乎社会的礼乐典章制度。

名句默写。(10分)

10、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荷塘月色》)

11、桑之未落, 。于嗟鸠兮, !(《诗经・氓》)

12、长太息以掩涕兮, 。 (《离骚》)

1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短歌行》)

14、此地有崇山峻岭, ,映带左右。 (《兰亭集序》)

15、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身之须臾, 。 (《赤壁赋》)

10、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1、其叶沃若,无食桑葚。   12、哀民生之多艰。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1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4、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15、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

7.C(“背”,离开) 

8.D(D项两个“之”均为主谓间无义;A项前一个“以”为修饰作用的助词,相当于“地”,后一个“以”为介词;B项前一个“其”为代词,代人,后一个“其”为副词,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C项前一个“于”与“是”构成连词,表承接关系。后一个“于”为介词,对。)

9.C(“以退为进,韬光养晦”的说法在文中无依据) 

下列各句中,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袁绍依仗地广兵多粮足,又有玉玺在手,就忙不迭地在江南称帝,把自己放在风口浪尖上,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这一不明智的举动立即引起了各路诸侯的反对,大家于是群起而攻之。 B:刘备第三次到茅庐拜见诸葛亮,在门前对诸葛亮的书童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不想书童却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刘备初次见面介绍时,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了那么多的头衔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而书童一句简短的回答,却给他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C:孔明笑曰:“亮有一方,便教都督气顺。”瑜曰:“愿先生赐教。”孔明索纸笔,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谊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写毕,递与周瑜曰:“此都督病源也。”赤壁之战在即,周瑜因没有火攻的好风向,焦急而病。孔明见状点破了他的心思,并说要为他借东风。周瑜高兴地筑起了“七星坛”,然后把各路军马调度停当,等候东风吹起。为了躲避周瑜的加害,东风一起,孔明便在赵云的接应下回到了夏口。 D: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鲁肃之计,设下鸿门宴,埋伏好刀斧手邀关羽来东吴赴宴。关羽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席间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E.曹操临死前,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常常白日见鬼,见到被他所害死的一干人等,不断向他索命。曹操自知命不长久,于是指定曹丕继承大业。临终时,向身边的侍妾吩咐,希望她们能够自食其力。又下令造疑冢七十二座,免得被人挖坟掘墓。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商榷 混沌 瑕不掩瑜 望风披靡 B:兑现 恣意 树影斑驳 正襟危坐 C:葳蕤 蕴藉 义愤填膺 终南捷径 D:盅惑 肆业 栉风沐雨 责无旁贷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6分)

墨 梅 (王 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特点。(2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高洁、清秀;淡雅、素朴。(答对一组得1分,两组中各答一个,得2分)

(2)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一阕《关睢》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好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法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的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www.ks5u.com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1)第一自然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7分)

(2)第三自然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4分)

(3)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4分)

⑴(7分)

①比喻诗歌衰老、朽蚀、失去生命(或变得灰暗腐朽,或失去光彩和神奇)。

②因为他们没有能够深入人心,感动读者,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③作者认为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⑵(4分)意思是说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

⑶(4分)它能深化我们对人事的体察,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赋予生命以深厚的意义 。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