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话点评人物形象。(3分)

示例:诸葛亮――智慧和忠诚的化身。 (写出人物特点,不拘泥于例句的句式)

窦娥 哈姆雷特 周朴园 鲁侍萍 (从中选一个)

―― (3分)

答案示例:窦娥――感天动地的奇女子。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佳节又重阳, ,半夜凉初透。 (李清照《醉花阴》)

(2)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__》)

(4)把吴钩看了, 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8)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玉枕纱厨      (2)一尊还酹江月      (3)竹杖芒鞋轻胜马     (4)栏杆拍遍

(5)舞榭歌台   (6)梧桐更兼细雨   (7)徒慕君之高义也  (8)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5分)

(1)散文《热爱生命》的作者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

(2)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包括《哈姆莱特》、《 》、《 》、《麦克白》。

(3)《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是

(1)蒙田  (2)奥赛罗  李尔王     (3)汉书  班固

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1)前合后(yǎn) (2)错(kān) 贤愚

(3)惊(è) (4)羽扇(guān)

(5)(càn) 头 (6)罪(niè)

(7)冠(miǎn) 堂皇 (8)残羹冷(zhì)

(1)偃    (2)勘    (3)愕   (4)纶    (5)孱     (6)孽    (7)冕    (8)炙   

请以“洗礼”为题作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鲁迅先生说:“若举世唯科学是崇,则人生必将归于枯寂。”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要求:(1)阅读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角度,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自定立意,自拟标题。

(2)不少于800字。

名著阅读(二选一)

1、《红楼梦》前80回,作者几乎没有一句对宝玉正面的好话,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贬低宝玉。例如第三十五回写傅家两个婆子在场看到的情景,出来议论道:“怪道有人说他__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玉钏)疼不疼,这可不是呆子?”还借大观园婆子之口,说宝玉“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请说说你对作者的手法和用意的认识。(5分)

答:

2、《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贾府中赏罚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曹雪芹在这一形象塑造上是不遗余力的。对于王熙凤,有人爱之,有人恶之,你是如何看待这个人物的?请结合《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答:

1、答题要点:一是从婆子的眼光看宝玉,说明宝玉的言行不合乎世俗的眼光,不为世人所理解,更不要说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婆子们了;二是明贬实褒,突出宝玉的叛逆性格:他不认同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因而无人可言(黛玉除外,只有她是唯一的知己),只好与动物交谈,对星月长叹。(5分,两层意思各占2分;意对即可。表达1分;其它答案如果确有道理的也认可,比如能说出作者为什么不怕读者误解他呕心沥血创造的主人公形象的道理,就应视为答对了一层意思)

2、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除了说明王熙凤的性格泼辣以外,更说明王熙凤是一个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二、在容貌描写方面,则着重从她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了在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狡黠的本性。(打扮庸俗、风骚)  三、见黛玉。她见黛玉先是恭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继而拭泪──因为提到黛玉的母亲;最后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当王熙凤在《红楼梦》中初次露面的时候,作者就这样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她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善于言辞,讨人喜欢)的本领。

(答到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5分)

青藏高原上冬天里的故事

李骏

首长是坐飞机到达营地的。那天上午。当阳光正好的时候,首长的飞机抵达了营地。首长的脸色铁青,他从飞机上走下来后一言不发。

站在他面前的同样脸沉如铁的连长不敢说话,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整个高原都无声无息,只有大胆的风,从首长和战士们的脸上毫不留情的扫过。每扫过一次,战士们的脸上便起了一道血埂。

首长站在那儿,像一尊铁塔。他看着全连的官兵们,官兵们大气不敢出,等待着他的训话。官兵们想,首长肯定会发怒的。因为一个冬天里,全连竟然冻伤五个人,而且还有两个伤残很重,至今还在军区的总医院里。那天又一架直升机上来时,连长亲自送冻伤的人下山,他发现首长站在军区的大门口,投来的目光像两道利剑。他的心不禁缩了几缩。

其实,这件事来得非常偶然。今年的天气比哪年都冷。由于大雪封山,山下的物资运不上来了。山上的屋子和外面一样寒冷,战士们每天睡在屋里,冻得牙齿直打战。司务长报告说,再这样下去,全连可能连饭也吃不上了。于是连里命令,凡可以取暖的燃料,都要留给炊事班。连里冷,可以用加强训练来解决。

那一年的冬天。战士们都在屋子里跑步,以保持足够的体能和热量。白天还好解决,晚上钻入被子,听着寒风在外面呼啸,每个人冻得直磨牙齿,好不容易睡着了便开始说胡话。怎么办?连队发愁了。山下铲雪车听说只跑了三百里路,便抛锚了,发动机的缸体冻裂,因此山下的物资运到了半路,只好又运了回去。首长让连队自己想办法。连长听完传达后便把电话摔了.他说,在这不长草也没有飞鸟的地方,我们哪里去找燃料。

连队冻伤的人,很快增加到二十多个。不是手裂了,便是脚肿了,最后,有人还走不了路。阴影罩在每一个人头上。开头,连里还备有一些牛粪与羊粪,可以烧上几天,到后来,连里完全陷入了绝望。靠喝生姜汤保暖的方法只能治一下轻微的感冒,稍微重了一点,便让连队干部的心总是悬着――谁都知道,在高原这个缺氧的地带,只要得了感冒,接踵而来的便会是肺水肿――那几乎宣告着死亡。于是那些天,只要天气稍微好一点,便有直升机降落,好像在进行一场军事演习。

一个、两个……冻得重一点的人被运下山了。山脚下身体壮实的一个个又被运上来顶替了。大家都默默的,谁都知道,即使在和平年代,死神没准会从哪个角落里窜出来。

山下再也不能等闲视之,首长指示说,冬天里除了搞好边陲的安全外,保住战士们的生命就是最大的胜利!

为了保住大家的生命,连里什么办法都想过了。可大雪一阵紧似一阵,大风刮起来没完没了,根本不能出去,谁也无法逃脱死亡的阴影。有天夜里,一个值勤的战士倒下了,他冻伤了双腿,被飞机运到山下后,再也没有站起来过。

直升机每次都要带来一些取暖的物资,可雪太大,飞机也不是每天都可以上来,山上每天都处在寒冷中。连里命令,不许再一个人睡一个床铺了。先是两个人一起睡,接着有更多的男子汉们互相搂着,用身体抵着身体,抵抗那凛冽又漫长的冬夜。由于长时间没有热水洗澡,每个人的身体都发出一种异味,这成了那些乐观的战士们互相取笑的话题。睡在床上,由于寒冷,大家便讲着各种各样的笑话。连长说,十点半了.到了熄灯时间,不许再说话。于是偌大的连队里静寂无声。可大家还是睡不着,因此在被子里,小伙子你踹我一脚,我搔一下你的痒痒,无声的笑驱走了寒冷,驱走了漫漫的长夜。

白天,由于外面不能训练,大家便在屋子里学习和开会。在平时,这本是大家极希望的,可现在,开会与学习也成了麻烦,因为冷得不能坐,大家开头是站着,接着便是跑起来,连长和指导员一边讲,大家在下面一边转圈子,有的战士打趣地说,这是在开跑会。的确,一个转圈子一边开会,这也是高原上才有的景观。连长看着看着便乐了,而指导员,却跑到里面抹了一把眼泪才出来。

生命不是铁打的,尽管谁也没有叫一声苦,可还是有人坚持不住倒下了。连队里那台手摇式的电话每天都在不停地拔,每次都不易拔通,通信员的嗓子都喊哑了。往往。山上和山下都只是听到一声“喂”时便断了线。

有一天,通信员终于听到,司令员要上山来和大家一起过年。这个消息令大家振奋,可让连里的干部担心。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希望司令员能上来,因为他们当了几年兵,还没人见过他呢,听说,他是一个好老头儿。

终于,司令员上山来了,两架直升机在那个有着阳光的上午落在高原上。

大家静静地看着司令员向着他们走来。他的脸色不好看,连队里每个人都以为司令员会发脾气。因为,在短短的一个冬天,连队里竟然因冻伤而减员三分之一!

首长向大家走来了,他的目光落在每一个战士的脸上。他们的脸上,冻得红一块,紫一块.有的冻伤好了以后结了痂.有的还在流脓;可小伙子们每个人都挺起了胸膛,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刚毅。风吹起他们的衣角,在呜咽中激起共鸣的声音。

首长本来有很多话要说,或许,他的话冻在肚里了,以至他的话只开了一个头:“同志们,你们是好样的……”下面的便缩回去了。

谁也没有想到,堂堂的司令员,竟然搂住了排在最尾的那个小战士,像一个父亲搂住了他的儿子一样,呜咽了起来。

一滴泪掉在了小战士的脸上。整个高原上没有人不掉泪,但是没有哭声,每个人都站得笔直。除了风还在呼呼地刮着,偌大的高原,竟然像一个人也没有似的。

司令员搂住的那个小战士,便是当初还矮矮的我,他掉在我脸上的那滴泪,是热的,就像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热血一样。

那个春天过后,到了五月,我考上军校走了。我走时,我们连长才告诉我,我们守着的那个仓库,原来就是一个战时可供无数人取暖和车辆供油的燃料仓库!可那个漫长的冬天。

我们尽管冻伤了那么多人,却从来没有谁想到过要去打开它。

1.文中多处描写高原上的风,其作用是什么(3分)

2.当连队得知司令员要上山和大家一起过年的消息后,既“振奋”又“担心”。结合文章,概述“振奋”和“担心”的原因。(4分)

3.文章划线处对战士们有一段外貌描写,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分)

4.文章结尾的有什么写作特点和作用,请作简要的赏析,字数100字左右。(5分)

1.体现高原的恶劣环境,渲染苍凉而凝重的氛围。(写出一点给2分,写出两点给3  分。)

2.振奋是因为感受到了__首长对战士们的关怀,同时战士们也渴望见到司令员。担心是因为连里的领导觉得战士们冻伤严重,自己辜负了首长的期望。(4分,“振奋”和“担心”的原因各2分;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给满分。)

3.用战士们脸上的冻伤和挺拔的身姿、刚毅的表情作对比,衬托出战士们坚强勇毅的精神品质。同时也为后文首长的落泪作铺垫。(写出1点给2分,两点给4分。) 

4.(写出结尾特点1分,赏析3分,语言表达1分;共5分。)赏析示例: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那个漫长而严寒的冬天,在燃料极度短缺的情况下,战士们守着可供无数人取暖的燃料仓库,却没有人想到去打开它以解燃眉之急。这陡转的一笔,将当代军人坚毅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凸现于读者眼前,令人感佩动容。

翻译下列句子。

(1)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

1.梁惠王说:“不行。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2.用忠诚的臣子,带领精锐的士兵,陈列着锐利的武器,缉查盘问往来的人们.

3.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4.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5.自己是死在人家手里,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就不同了

下列各句划线“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王好战,请战喻②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④五亩之宅,树之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谨庠序之教,申之孝悌之义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⑤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