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可靠的   ⑵随手   ⑶信物

⑴罪:名为动 归罪、归咎  ⑵斗:使动 使诸侯斗  ⑶云:名为状,像云一样聚集  ⑷耻:意动 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⑴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⑵向前:以前  ⑶知:同“智”智慧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口语交际情景,在语言表述方面分别存在不得体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②、③选一题)(2分)

①情景一:某访谈节目:当主持人得知对方的父亲因病刚刚离去,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②情景二:某高校学生去看望五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这个学生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吧?”

③情景三:某著名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X.老师;拜读了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

改为

改为

改为

①“家父”改为“令尊”。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称对方父亲为“令尊”。

②“久仰”改为“久违”。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③“鼻祖”改为“大家”。鼻祖:始祖,比喻创始人。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______________;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

②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 _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 。

①却匈奴七百余里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

⑤以手抚膺坐长叹

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1)《锦瑟》作者 (朝代)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 ”。

(2) (人名),唐代“ ”倡导者。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 ”之首。

(3)《劝学》选自《荀子》,战国末期 家荀况所作,“劝” 的意思。

⑴李商隐 晚唐 “小李杜”

⑵韩愈 “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

⑶思想家 鼓励

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词语。(8分)

①chēn

②tuò

③guō

④yǎnyǎn 一息

⑤qiè 而不舍

⑥鞭chī

⑦liáo

⑧shǔn

① ②唾 ③聒 ④奄 ⑤锲 ⑥笞 ⑦潦 ⑧吮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①选择 ②取与舍

现代文阅读鉴赏(25分)

狭的天地 石灵

(1)法国公园附设的动物园里,有两头狮子,当清晨或薄暮,往往发出一种动人的吼声。每次听了之后,不自觉地有一缕由激动或凄清交织成的酸意,升到胸际。接着是许多遐想,挤掉手中的工作,挤断正常的思考。

(2)我想到,它在深山大谷里的情形。

(3)赤日西堕,黄云蔽空,长风怒啸,景色为昏。是它出现的最好的背景。于是它或穿越溪涧,或踞伏崖岭,发为长吼,群山响应,声震山林。如果是秋天,败叶萎枝,簌簌地下落。不要说猿鹿狐兔,各自潜隐,即山精魑魅,也将不敢显出身形。

(4)但它现在在笼里。

(5)挨着狮栏的另一个栏里,是一只文豹。它不会吼,但据说,它的性子比狮子还急。每次看它不是在栏里彷徨窜走,就是睡在木板上;睡在木板上,却并非在休息,它睁着两只灰碧的眼,一瞬不瞬,射出一股近乎疯狂的愤怒的光。它在恨,我想这时候,即使是好心的开栏放走它的人,也逃不掉它的抓啮。

(6)过了不久,再去看它的时候,它已不见。问人,知道并不是搬了家,而是死了。那原因是很明白的。它死得对。如果有人学为批评家,说它是懦夫,是弱者,我将投反对票。

(7)我不是狮子,不是文豹,更不是英雄。然而我却渐渐地明白了狮子的吼,文豹的不瞬地睁着的眼。

(8)小时候,从家里到学堂,约二里路,每次走起来,都要愤慨怎么这样远,大起来,在外面住了若干年,再回去,有时探探旧日的脚迹,往往觉得走不了几步,就已经到了。这时候,心里会起一种异样的蠕动,好像有一种什么东西已经失掉了,逝去了。但现在对于有着走不完的马路和弄堂,看不完的脸孔和人事的上海,却又起了一种相反的感觉。是第一次。

(9)马路两旁,高耸着房屋,像撞不破的铜墙铁壁。即使转弯抹角,绕过了一道,顷刻间面前又矗立起一道,绕过一道,又是一道。似乎永远绕不出个豁然开朗的面目。要看到天,是要在那些铜墙铁壁面前注册的,而它们又多么吝啬,永不给你一个一望无际的视野,一方块一长条,是豆腐干和米达尺①。即低下了仰起的头,顺着马路看去,虽然电杆是数不尽的,街车是数不尽的,但是,在你的眼睛还没有用足了力的时候,它已经转了弯,它已经断了头,心里被挡住了去路。一着急,身上淌下了汗,呼吸也窒闷起来。我厌倦,我想有一副狮子的声带,有一双文豹的眼睛。广大的原野呵,我思念着你,像思念着一切亲爱的人和物一样。

(10)我怀疑我是不是合适住在城里。

(11)近来去公园,发现动物园的局面,又有些变过了,两只分栏居住的狮子,已经迁到一个栏里。我注视栏里的两个动物,恍然地悟出来,为什么好久好久以来,清晨或薄暮,没有听到那摇撼心灵的吼声。狮子原不过也是一种平凡的动物呵!但它却有可爱的地方,它直率。它大概也明白,发不出饱满的又壮又悲的吼声,倘不知趣,是徒然会招来看客的讪笑的。

(12)人是善于恶作剧的。

(13)人不但会为凶猛如狮子的动物制出铁栏,设下圈套,使它住在里面,连本性也渐渐失去。有时还会为自己制出铁栏,设下圈套。但这是极悲哀的事。住在别人的铁栏和圈套里一朝觉悟,还可以发下冲出去的愿心。住在自己的铁栏和圈套里,是永远没有脱笼的希望的。

(14)倘遇东风的机缘,从百老汇②大厦里,每每传来妖声妖气的怪叫,那不是狮子,那是兽中的狈。

(选自《石灵文集》,略有删改)

[注]①米达尺:学生用20cm直尺的俗称。②百老汇:此处指娱乐场所。

19.本文以 为线索展开,层次清晰。 (3分)

20.第(3)段的①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③作者联想到狮子“在深山大谷里的情形”,意图是什么?(6分)

答:

21.第(9)段画线句写出了城市生活的什么特点?(4分)

22.①文章首段,狮子发出吼声是因为什么?②第(11)段,狮子不再发出吼声又是因为什么?

③文中两次写狮子的吼声,起到什么作用?(6分)

答:

23.纵观全文,简要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6分)

答:

19.动物园中的(或笼中的)狮子(3分,只写“狮子”得2分)

20.①写狮子在广阔的山野白由飞奔啸吼的情形。(1分)②衬托深山大谷里狮子的威猛。(2分)③与狮子被圈禁在笼里的惨状作对比,  (2分)表达了作者对剥夺动物生存空间和自由行为的愤慨之情。(1分)

21.生活空间狭窄,(2分)获得广阔空间、获得自由异常艰难。(2分)

22.①被剥夺了生存的空间和自由而产生的悲愤和抗议(2分)  ②圈禁太久已被驯化(本性渐渐火去)(2分)  ③前后照应(对比)(1分),突出了广阔空间和白由的可贵。  (1分)

23.①对被罔禁动物充满悲悯之情。  ②对现代都市文明心生厌倦。  ③对拥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和自由的渴望。  ④对人类自下圈套,自我圈禁的反思和悲哀  (6分。意思对即可,不拘泥于答案字眼。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试题。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侍萍 这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15.周朴园说“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和鲁侍萍说“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这两处的“忽然”,在表情达意上是否一样?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样,都是表示对事情的发生事前还没有觉察,以致都感到意外。

B.一样,都是用来掩盖自己了解事件底细这一真相,把自己装扮成局外人。

C.不大一样,虽然两个都是为表示不了解事件的底细,但前者是有意推脱自己的罪责,后者为了掩饰自己。

D.不一样,前者是有意推脱自己的罪责;后者指周朴园改变初衷,仍用这个词,具有讽刺意味。

16.周朴园为什么把当年的侍萍说成是“年轻的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3分)

17.鲁侍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表达了她什么感情?(2分)

答:

18.选文中,“苦痛”“汗涔涔地”属于戏剧语言的① ,周朴园“苦痛”是因为② ,“汗涔涔地”又是因为③

。(3分)

15.D(2分)

16.以他的身份打听一个使女会让人觉得奇怪,所以称“年轻的小姐”;(1分)强调“很贤慧,也很规矩”意在避免别人的猜疑;(1分)对初恋的怀念。(1分)(言之成理即可)

17.表现鲁侍萍痛苦(悲愤)的内心和对周朴同的不满(讽刺)。(2分)

18.①舞台说明(1分)②有内疚的成分(猝不及防面对真相的直接反应)(1分)③听到有人知道详情,觉得白己的丑行将要被人知晓而变得紧张、害怕。(1分)(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