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生活中处处都有挑战,面对歹徒行凶能否挺身而出是挑战,第一次走上演讲台是挑战,参加高考是挑战,向朋友说声“对不起”是挑战,向父母说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也是挑战。
请以“挑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
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13-16题。(13分)
有人说,鲁迅正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的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当然,鲁迅和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代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人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西方文明除去抽水马桶先进,其他别无所长。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相比呢?
但正因如此,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亲者甚众呢?而鲁迅却不是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__的阿Q.精神。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虽然60年过去了,但由于种种政治历史主题的变奏,我们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毒化民族的灵魂的阿Q.精神却仍在蔓延滋生。物质贫乏时的阿Q.尚是可怜的,物质丰富时期的阿Q.却变得有些可憎。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但不能以此而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黄土。
鲁迅,不应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13、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说:“有人说,鲁迅正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
(1)“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的真正含义是什么?(2分)
答: (不超过12个字)
(2)“周作人正向我们走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2分)
答: (不超过12个字)
14、 第三自然段中说到“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这个“痼疾”是指什么?(不超过25个字)(3分)
答:
15、 作者认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4分)
答:
16、本文就中国文化对民族的意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下列分析符合作者意思的两项是(2分)
A. 周作人与鲁迅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因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鲁迅高。
B. 本文说的是鲁迅与周作人,论的却是文化的批判与陶铸灵魂的功能。
C. 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读地摊上的畅销作品,既是人生的一件乐事,又利于自省自察。
D. 在鲁迅重铸的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同时,周作人却玩物丧志,终于堕落为民族罪人。
13、(1)文化的批判功能正在消失(或:鲁迅的战斗精神已过时。)(2分)
(2)文化仅供消遣与把玩正时兴(2分)
14、 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种劣根性(3分)
15、① 国民性改造的任务远未完成,阿Q精神仍在,蔓延滋生(2分)
② 应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2分)
16、 BD(2分)
举一个事例说明葛朗台的贪婪
事例一:过了76岁的葛朗台在看到女儿把玩金梳妆匣时,竟“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但当他看到太太气得晕死过去时,马上放弃了金梳妆匣。因为如果气死了太太,女儿按法律将继承家庭财产的一半,狡诈的葛朗台知道以小失大划不来。
事例二:葛朗台在弥留之际,当神甫把镀金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圣像时,他却做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给欧也妮的最后一句话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请从下面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两项 (5分)
A:傻大姐在园中拾到绣有春宫画的香囊,王夫人大怒;为了要查清物主,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大观园。在怡红院里,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却被发现了私弊之物。晴雯被王夫人赶出,抱恨而死。(《红楼梦》) B:老太妃去世,贾母入朝随祭,将宝琴托与李纨照管,把黛玉交给薛姨妈,薛姨妈便挪至潇湘馆。这期间,荣府事件由尤氏协管。按规定,有爵之家一年内不许有筵宴音乐,尤氏便打算把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打发出门,但唱戏的女孩一半多不愿出去,便分在各房使唤。(《红楼梦》) C:“如果将来并无子女,则夫妇双方的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一律全部互相遗赠。任何一方身故后,不得举办遗产登记,因为免除该手续才不致损害继承人或权益持有者。”欧也妮答应嫁给公证人的儿子、初级裁判所所长德・篷风。这是德・篷风在签订婚书的时候写的条款。(《欧也妮・葛朗台》) D:这一天,秋雨淅沥,黛玉寂寞伤感。宝玉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前来看望她。黛玉笑他像个渔翁。宝玉见她喜欢,就说要弄一套送她。黛玉笑着说,我戴上不成了渔婆了嘛。说完了,一想自己刚说他是渔翁,自己是渔婆,便羞得脸也飞红了。(《红楼梦》)E.欧也妮23岁生日那天,克罗旭和格拉桑两家便争先恐后地来到葛朗台家,向欧也妮小姐祝寿。公证人的侄儿送来了索漠城少有的鲜花,银行家的公子献上了欧洲少见的望角铁树。老葛朗台心里明白,“他们都看中我的女儿。”(《欧也妮・葛朗台》)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6分)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11.22)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教育内容,这既是因材施教,也是对症下药。
B.子路闻义勇为,急躁冒进,孔子便要压压他,教育他在行动之前,必须征求父兄的意见。
C.冉有天生怯懦,闻义逡巡,孔子便要激激他,鼓励他果断前行,不要畏首畏尾不敢行动。
D.孔子教育学生要学以致用,知行统一,既要有子路一般的勇敢,也要有冉有一般的深思。
(2)这段话反映孔子怎样的教学方法?表现孔子什么样的思想?(3分)
答:
(1)D(有因人而异的建议,无统一的要求。)
(2)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同时也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比如见风使舵的人,我们称其为变色龙;不明事理的人,我们称其为糊涂虫。下面的各种人如何称呼呢?(4分)
⑴兢兢业业的人 ⑵代人受过的人 ⑶依附别人的人 ⑷恩将仇报的人
⑴ ⑵ ⑶ ⑷
⑴孺子牛 ⑵替罪羊(3)寄生虫 ⑷中山狼(4分,每个1分)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5分)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
③副有罪,当相坐。 坐
④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
⑤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下车
①指给……看 ②通过 ③连坐 连同治罪 ④责备 ⑤指官吏初到任
文学常识(5分)
①关汉卿是一位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元杂剧代表作家,他和 、 、 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②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 》、范晔的《 》、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均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的影响。
①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②《汉书》《后汉书》
补写下列诗文名句。(10分,每空1分)
(1)今宵酒醒何处? 。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
(3)人生如梦, 。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5)楚天千里清秋, 。
(6)舞榭歌台, 。
(7) ,帘卷西风, 。
(8)三杯两盏淡酒, 。
(9)吾所以为此者, 。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6)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13-15题。(15分)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
孟子和荀子虽然同为先秦儒家大师,但两人在人性方面的观点却截然不同,总的来说,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却主张“性恶”。究竟是“性善”还是“性恶”,通过对这两者的比较,探讨却有可能得出一些于我们有益的结果。
在《孟子》中“性”字主要指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趋向,可合称为“性向”。孟子对“人性”的界定,主要就是指人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人性所具有的趋向。人性总的分来有两种:一是自然属性,一是社会属性,特别是指道德良心方面的属性。告子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他提出了“性无善恶论”主要是因为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理方面的属性,而否定道德性。孟子则不同,认为人有两种不同的性,但他论性善只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立论的根据去构筑他的性善大厦。并且,孟子肯定了后天环境对道德,对善性的完备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生而同有的良心以及其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再加上后天个人不断的“求知心”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便构成了孟子的性善大厦。
荀子认为自然的、与生俱来的、不能学习亦不能效仿的那些东西才是“性”。荀子给“性”下了这么一个界定,我们便明白了荀子和告子一样,他提出“性恶论”是以自然属性作为立论基础的,他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提出“性恶论”的。另外,荀子认为一个人所生存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人的生活环境不能由人随意选择,因此,人都要受环境的制约。而圣人能于环境中吸收有益的东西,以增进自身的修养,能改变自身的素质以成圣成贤。以自然之性作为立论基础,一步步对“性恶论”进行论证,以及强调后天的个人努力和环境对人的影响,构成了荀子“性恶论”的全部。
孟子主张性善,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皆可为尧舜。荀子主张性恶,也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途之人可以为禹。虽然两种理论建立在相对的基础上,但都肯定了无论是达官贵人、正人君子,甚至是贩夫走卒、斗魈小人在道德上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成为尧舜禹,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平等思想,这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虽然孟荀二人的人性观点截然相反,但两人都希望每个人都向“善”这个目标努力,以圣人为榜样,完善自身,达到“人皆可为尧舜”的宏伟目标。也就是说,性善、性恶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之所以二人在这一点上会如此相近,主要是因为二人都崇尚孔子,推崇孔子的“仁”学,以劝天下人为己任。也正因为此,两人才成为著名的儒家学说大师。
13、下列对文中孟子、荀子的学说观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人有两种不同的性,但他论性善不是以前一种为据,只以后一种立论,即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去构筑他的性善大厦。
B.、荀子和告子一样,他提出“性恶论”是以自然属性作为立论基础的,因此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两人的观点也是相同的。
C.、以自然之性作为立论基础,一步步对“性恶论”进行论证,以及强调后天的个人努力对人的影响,构成了荀子“性恶论”的全部。
D.、孟子提出了著名命题:人皆可为尧舜。荀子也提出了“途之人可以为禹”。这两个命题是建立在相对的理论基础上的,因此体现的思想精神也是完全不同的。
14、文章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进行了比较,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两种学说的相同之处。(6分)
答:
15、请结合文章谈谈“人皆可为尧舜”和“途之人可以为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有怎样的借鉴意义。(6分)
13、A (B两人立论基础相同,但告子提出的是“性无善恶论”,两人观点不同。C对荀子的“性恶论”的阐述中缺少了“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一要素。D两个命题是建立在相对的理论基础上的,但都体现出了一种朴素的平等思想,这是相同的。)
14、①都认识到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②都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平等思想。③性善、性恶的总目标是一致的。(每一点2分,共6分)
15、①人人都可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②教育者都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③教育者应营造优良的环境,促进学生发展并完善自我;④教育者应该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不懈地去追求。(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何3点即可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