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C: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 孔子曰:“何陋之有?”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B:君子生非异也。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蹑足行伍之间。

古诗文默写(10分,每空1分)

(1)《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譬喻说:“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 (《劝学》)

(2)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 ,师之所存也。” (《师说》)

(3)一夫作难而七庙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4)西当太白有鸟道, 。(《蜀道难》)

(5)画图省识春风面, 。(《咏怀古迹(其三)》

(6) ,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7) ,幽咽泉流冰下难。(《琵琶行》)

(8)沧海月明珠有泪, 。(《锦瑟》)

(1)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2)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可以横绝峨眉巅;

(5)环空归夜月魂;        

(6)万里悲秋常作客;

(7)间关莺语花底滑;          

(8)蓝田日暖玉生烟。

请在下面文段的后面再写一段话。

要求:(1)变换角度:观点的,内容的,举例的;(2)句式与上文相似。

如果我是“核”,我将无比骄傲,骄傲于我的和平开发和和平利用。人类通过对我的研究,发现了崭新的能源――核能。

如果我是“核”, (4分)

我将深深忏悔,忏悔于成为人类谈而变色的超级武器。人类通过对我的研究,制成了召唤死亡的魔鬼――原子弹。(符合题意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15―16题。

“金属疲劳”不容忽视

1998年6月3日,德国一列高速列车在行驶中突然出轨,造成100多人遇难身亡的严重后果。事后经过调查,人们发现,造成事故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一节车厢的车轮内部疲劳断裂而引起。从而导致了这场近50年来德国最惨重铁路事故的发人们所见到的金属,看起来熠光闪闪、铮铮筋骨,被广泛用来制作机器、兵刃、舰船、飞机等等。其实,金属也有它的短处。在各种外力的反复作用下,可以产生疲劳状态,而且,一旦产生疲劳就会因不能得到恢复而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实践证明,金属疲劳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据150多年来的统计,金属部件中有80%以上的损坏是由于疲劳而引起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同样会发生金属疲劳带来危害的现象。一辆正在马路上行走的自行车突然前叉折断,造成车翻人伤的后果。炒菜时铝铲折断、挖地时铁锨断裂、刨地时铁镐从中一分为二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早在100多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疲劳给各个方面带来的损害。但由于技术的落后,还不能查明疲劳破坏的原因。直到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相继出现之后,使人类在揭开金属疲劳秘密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并且有了巧妙的办法来对付这个大敌。

在金属材料中添加各种“维生素”是增强金属抗疲劳的有效办法。例如,在钢铁和有色金属里,加进万分之几或千万分之几的稀土元素,就可以大大提高这些金属抗疲劳的本领,延长使用寿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已出现"金属免疫疗法"新技术,通过事先引入的办法来增强金属的疲劳强度,以抵抗疲劳损坏。

15.解开金属疲劳秘密的关键是由于 (3分)

16.“金属疲劳是金属由于各种外力的反复作用而产生的疲劳状态,金属产生疲劳后如果能够及时得到恢复就不至于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这句对金属疲劳的解说有误,请指出它错在哪里。

答: (3分)

15.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相继出现。

16. “如果能够及时得到恢复”说法有误,因为金属疲劳不能得到恢复。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

触 摸 阳 光

我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个句子:阳光走着猫步来。我当时在心里反复咀嚼这句话之后,仍延续着说不出来的感动。我以前一直以为阳光只是单纯平淡的理性意义上的一种东西,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无数角落,它和空气、雨水、泥土一样廉价,它甚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太阳正常运行的附属物。

后来,又读到代薇的诗句:阳光照射进来/像一杯刚刚挤出来的泛着泡沫的牛奶/还带着牛棚和干草的气味/睡衣的颜色。我第一次觉得阳光也如此的美丽和充满感性。

我选择在一个闲暇的午后,坐在临窗的书桌边。阳光从窗棂斜射进来,它照在墙角水仙舒展的花瓣上,然后又落在我身后凌乱堆放的书籍上。我书房中许多寂寞的什物,正承受着它温柔的抚摩,这四周阳光也一样地安静。

我可以在时间的推移中,感受到阳光的优美步伐,它如同一个小女孩,掀起裙角,蹑着小脚,从我房间走过,尔后又静静地离开。她的到来,只相当于秋天里落叶的一次自然降落,而不会惊扰我凝神时的短暂安睡。

一直生活在北方习惯了,到了南方总有些不适应。南方气候湿而多雨,阳光有时也不是很绚烂的那种,所以很多时候会特别怀念那些在北方的日子,尤其是在冬天,南昌的冬天并不太冷,只是风较大,因而阳光显得微弱,它完全比不上北方的那种明朗的照耀。

我生活的这个地方,冬天里雾气会很重,所以我清晨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掀开寝室窗帘,去等待那一缕阳光穿透雾霭,照射进来。然后紧接着是到走廊晾晒被褥,在接近正午时分,阳光才会无限地笼罩整个阳台,让我们沐浴个彻底。在阳光下弹着木吉他的忧郁男孩,他比我更懂得,阳光的每一次照耀,都会是一次非比寻常的精心弹奏。

我记得高中时代的我,喜欢在晴朗的周末黄昏,去后山坡上看日落。那时候总是独自坐在一块巨石上,看着太阳在河对岸缓缓地沉下去,云层变成灰蓝色,这是一天中阳光最温情的时候。山坡上到处是陌生的坟墓,但我从不惧怕,我坦然自如地走在寂静的松树林中,因为内心的宽阔。阳光就是这样,它总能涤净你曾经骚动的心。

在遭遇了好些天的雨水连绵之后的一个下午,阳光终于让我再次看到阳台上被子漫天铺开的景象,也让我再次听见廊檐下伴着吉他声的动听哼唱,一些爽朗的笑声也随着阳光的来临而重新复活。那个下午,我在漫长的等待之中,突然想出去看看太阳,这个想法让我的室友惊讶不已,但没人愿意接受。我打电话给一位要好的朋友,很诚挚地提出邀请。我原以为这是一个超乎寻常的奇妙想法,它甚至要比看月亮更具浪漫气息,但最终她没有同意。她还劝我放弃这个很荒诞的想法,在寝室里安静地看书。其实是她们无法体会一个人对阳光的眷恋和挚爱。

我还是去了。整个下午,我就一个人躺在草坪上,闭上眼睛,那和月光一样温和的光芒,拂过我的脸,我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切。很久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触摸阳光了,我们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其实需要更多的晾晒!

(选自《读者》2005年第21期)

1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8分)

(1)请指出“它如同一个小女孩,掀起裙角,蹑着小脚,从我房间走过,尔后又静静地离开”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

(2)请说出“我们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其实需要更多的晾晒”的含意。(5分)

答:

13.作者为什么要回忆高中时代那一段幸福的生活?(4分)

答:

14.本文第5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有什么作用?(5分)

答:

12.(1)拟人。(1分)生动而形象地抒写了阳光的优美和带给人的温馨和安宁。(2分)(2)这句话委婉地体现了作者对现代人庸俗灵魂的批判。因为很多时候,在高效率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身心疲惫的人们慢慢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意识和情怀,正一步一步沦为生活的奴仆。(该题的信息在文章末尾,但须结合全文的主旨作答。这就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触摸阳光”,要从更远的视角去关注社会人生。答对了“对现代人庸俗灵魂的批判”得3分,答对了“为什么要这样”的内容得2分。)

13.通过对那一段幸福生活的回忆,表明作者对阳光的孜孜以求,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沐浴外,更重要的是,阳光可以涤净自己骚动的心灵。(该题的信息区在文中的第7段。首先要明确何为“幸福的生活”,然后扣住阳光的作用来找相关的信息。答对了“对阳光的孜孜以求”得2分,答对了“涤净自己骚动的心灵”得2分。)

14.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将气候湿而多雨、阳光微弱之地与自己曾经住过的“阳光灿烂”的地方作对比,暗示自己已经久违了灿烂的阳光,表达了对阳光的无限向往之情。(该题的信息区明确指向第5段。作者将南方的天气和北方的天气放在一起写,显然是为了作一个对照。掌握了表现手法后,再分析其作用便很容易了。答对了“表现手法”得1分,答对了“作用”得4分。)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索漠人都盯着葛朗台的遗产。如果他去世,欧也妮将是唯一继承人。因此,城中少年都在追求她。有一天适逢欧也妮生日,追求的人都赶往老葛朗台家。傍晚时,守财奴的侄子查理来了。他一身时新装束,摆出巴黎人的派头,给人以清高自大、不可一世的印象。(《欧也妮・葛朗台》) B: 爱斯梅拉达被捕后,在法庭上,弗比斯指控爱斯梅拉达是女巫,还说她的山羊有妖术。当山羊把字母拼成法卢代老太太的名字时,就更确认她是个可怕的妖婆。爱斯梅拉达矢口否认,却遭受到了严刑逼供。(《巴黎圣母院》) C:晴雯因跌折了扇骨子被宝玉责怪而生气,宝玉为讨晴雯欢心,就让她爱砸什么就砸什么。晴雯就拿过宝玉的扇子撕成两半,宝玉又把麝月的扇子给晴雯,晴雯又把扇子撕作几半子,两人开心大笑。宝玉还要麝月打开扇匣子,让晴雯撕个够。但晴雯说,乏了,明儿再撕。(《红楼梦》) D:“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两句专门咏叹宝钗对宝玉的爱情,虽无前世情缘,今生却成夫妻,但最终一切都成空。(《红楼梦》) E.觉慧去见病重的高老太爷,高老太爷要他去把觉民找回来,并说冯家的亲事暂时不提了。觉慧高兴地找来了觉民,但高老太爷已经是弥留之际,高老太爷伸手在觉慧头顶摸了一下,又对觉民说冯家的亲事不提了,并说,你们要好好读书,扬名显亲。说完不久便断了气。(《家》)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阮郎归

曾觌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①清昼长。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②忙。

萍散漫,絮飘。轻盈体态狂。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注释:①呢喃:燕语。②蹴水:点水,踏水,掠水

(1)就有关宋词的知识填空(1分)

从风格流派来看,本首词属于 流派

(2)结尾二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作简要分析。(3分)

(3)全词处处说燕,却始终不着一个“燕”字,正如邹祗谟在《远志斋词衷》所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如用意。”联系全词内容,分析本词咏物的这一特点。(4分)

(1)婉约(1分)

(2)暮春时节,落红阵阵,令人怜惜(1分);写燕子惜花,反映了词人怜惜美好事物的情感。(2分)

(3)起首二句,不说燕子,而仅以“呢喃”二字从声音上画其特点;三四句用“蹴水忙”写燕子之神,勾勒出一幅飞燕闹春图;五六句写柳絮在风中飞来飞去,正好烘托出燕子在空中飞翔的优美姿态;尾句中的“衔”正是燕子的动作(2分)。全词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不取其貌,用烘托、陪衬的手法,写燕子所处的环境、声音、体型(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2)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3)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4)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5)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注】(1)耦而耕:两人各执一用具并排翻土。(2)津:渡口。(3)滔滔:这里形容动乱。(4):逃避坏人。辟,通“避”。 (5) :用土覆盖播下的种子,并把土耙平。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译:

②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译:

(2)从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环境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 。而另一方的观点(态度)却认为 。(4分)

(1)①译:并且你与其跟随那避开恶人的志士,哪里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呢?②译:我不跟世上的人相处又 跟谁相处呢

(2)天下不太平,越要改革。  天下不太平,就无法改革。

译文:长沮、桀溺两入并排耕地。孔子经过他们那里,派子路去向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长沮问道;“那个手拉疆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 沮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正是。”长沮便说:“那他 该知道渡口在哪里。” 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问:“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是。”桀溺便说:“就 像滔滔的洪水一样,天下到处都是动荡不安,你和谁在一起来改 变它呢?”“并且你与其跟随那避开恶人的志士,哪里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呢?”说完便继续埋头耕作而不理子路了。子路回到孔子身边,把他们二人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怅惘地感叹说:“既然不可以和飞禽走兽同群,我不跟世上的人相处又 跟谁相处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改变它了。”

请以“牵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