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塑像与目光
张鲜明
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史的上空。
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
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不,占据了我整个心灵!
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为之深深地震撼?
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
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我是谁?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我从哪里来?
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帝部落。
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么模样?到哪里去祭奠他们?我们千百次追问着。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
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
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着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
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他们以山的姿态,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们比肩而立,一个凤目龙准,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厚唇,智慧深邃,宽厚仁爱。他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
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间凝视着他们的子孙!我的眼睛,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袅袅上升,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
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与之对接的一刹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带着披荆斩棘的意象,带着星河流转的沧桑,带着奋发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一样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
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疲软的心灵必定坚挺、坚毅、坚强。
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光,那么,让我们来到黄河岸边,来到邙山脚下,来接受那伟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大地在下,苍天在上,人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们的宿命,奋进是我们的方向,开拓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凭仗!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3期)
21.作者为什么会有“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占据了我整个心灵”的感觉?请分别回答。(4分)
22.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3分)
23.给炎黄二帝塑像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4分)
24.文章的题目是“塑像与目光”,文中运用了虚实结合(实写与虚写)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加以分析。(5分)
21.(1)炎黄二帝塑像的高大雄伟,作者感到“覆盖了整个眼睛”(从视觉、形象而言)(2分);(2)炎黄二帝的灵魂、血脉、精神博大,使作者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因而占据了“整个心灵”。(2分)
22.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1分)前者侧重气度(外部神态等),(1分)后者侧重性格(内心世界等)(1分)。
23.(1)炎黄二帝是炎黄子孙血脉的源头;(2)纪念和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3)表达后代子孙对他们的无限崇敬之情;(4)激励后代子孙努力“创造”和“奋进”“开拓”。
每点各1分,若答“对炎黄二帝的渴念”也可得1分。
24.写“在黄河岸边见到炎黄二帝的巨型塑像”和介绍“塑像的建造过程”是实写,写对塑像目光的感受是虚写。(或写炎黄二帝的塑像是实写,写塑像的目光是虚写)(2分)本文的结构是“虚-实-虚”:以虚写炎黄二帝的目光开篇,然后实写见到炎黄二帝的巨型塑像和介绍塑像建造过程,最后虚写对塑像目光的感受。(3分)
《红楼梦》中探春和惜春对“检抄大观园”这一事件各有什么反应?
探春理智清醒,对检抄行为非常反感,(1分)先命丫环秉烛开门而待,继之流泪叹息,对家族未来日渐式微的发展趋势有自己的清醒认识,最后给了带头检抄的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让凤姐很难收场(2分);惜春则胆小怕事,极力拥护,积极配合,(1分)请求凤姐严惩衣箱内有男人靴袜的丫环入画(1分)。
下列名著名篇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看探春是个姑娘,又是庶出,自恃是邢夫人的陪房,便趁势作脸,掀起探春的衣襟,结果,挨了探春一耳光,还遭到司棋的挖苦。凤姐见此情景,笑道:“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奴’。”(《红楼梦》) B:葛朗台软禁女儿的事在城里传开后,引起了公愤。蓬风所长自告奋勇要去打官司,欧也妮谢绝了他的好意。公证人克罗旭告诉葛朗台,根据法律,如果太太死了,他的财产就要和女儿共有,葛朗台这才饶恕了女儿。(《欧也妮・葛朗台》) C:只做了索漠城8天市长的德・蓬风先生去世后,作为寡妇的欧也妮虽然每年有八十万法郎的收入,但生活仍和做姑娘时一样。她根本不把金子放在心上,一心只向往天国,并不停地暗中帮助那些受苦的人。(《欧也妮・葛朗台》) D: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的最突出表现无疑是他的优柔寡断。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但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对杀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疑虑情结,使复仇计划一次次功亏一篑。E.《雷雨》所叙述的故事是依照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三一律”法则来展开的,即情节、地点、时间必须完整一致,单一的故事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完成。
《论语》选段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12、请选出以下错误的一项(3分)
A. 孔子认为子贡对“仁”的要求脱离现实,这样来理解“仁”对孔子宣传仁道很不利。
B.孔子认为“仁”是“礼”的思想基础,“礼”是“仁”的具体表现。一个是内在的主体,一个是外在的功用,两者紧密结合。
C.孔子认为一个人只要有了仁德,就能正确对待富贵贫贱以及其他一切遭遇。
D.孔子认为实行仁德既要靠自己,同时也靠别人来完成,应内外相结合。
13、以上三则材料中,孔子从哪些角度来论述“仁”?(4分)
12.D (3分)
13.孔子从“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论述“仁”,认为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背离“仁”(也可回答:认为“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并指出施行“仁”的条件――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仁由己”),积极主动地 “为仁”;还阐述了指出施行“仁”的方法――“克己复礼”( 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应酌情扣分)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4分)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选读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请说出划线句子所用的的修辞手法及含义。(3分)
比喻。(1分)文中将人比作苇草,形象地指出人的脆弱而不堪一击。(1分)但喻体前的“能思想”则强调了由于有了思想,能思想,所以人比宇宙还高贵。(1分)
背诵(10分)
1. , ,谁主沉浮?《沁园春 长沙》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赤壁赋》
3. ,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其一)》
4.画图省识春风面, 。《咏怀古迹(其三)》
5.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6.故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7.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雨霖铃》
8.元嘉草草,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9.满地黄花堆积, , ?《声声慢》
10.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 长沙》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3、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其一)》
4、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夜月魂。《咏怀古迹(其三)》
5、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7、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9、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10、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f
许多广告是语言运用的经典,阅读下面两则广告,任选其一,参照示例,对其创意及效果进行评价。(5分)
示例: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某奶粉广告)
这则广告从奶粉的制作过程入手,可谓别出心裁。寥寥12字,明白晓畅,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奶粉纯正自然的品质,让人过目不忘。
(1)我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事可做。(瑞士手表广告)
(2)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北大方正激光照排印刷技术广告)
示例2:这则广告从售后服务的角度入手,可谓独辟蹊径。简简单单的一句描述,明白易懂,效果突出。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既突出了手表质量精良,难得一“坏”,也强调了此手表畅销全球的国际品牌形象。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凡处显高贵。
②这则广告思接千载,把中国古今的印刷术对举,让“铅”“火”于“光”“电”对照,既凸显了激光照排技术引领未来的先进性,又彰显其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厚重、稳健,塑造出方正激光照排印刷技术“与时俱进”的大家风范。寥寥10字,朗朗上口,易于传播,语言简洁,回味无穷。(答题要点:要说出广告的创意;要恰当地评价广告的表达效果;语言表述要准确、简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桥
符浩勇
下了半把月连阴雨的天终于晴了。这对老奎爹来说很重要。
雨是夜里停的。他清晨醒来时,就没有听到雨声,起身出门一瞧,空漠的天上,晃着离离的亮光。
天晴了,老奎爹就可以做他决计要做的事了。其实,他要做的事再也普通不过,是要到李上村村主任李大个子家去。他蛮可以像往常一样,有事捎个信就行了,大可不必走一趟。但这一次他是非去不可的。谁也不知道十天前的一个夜里,李大个子来过他孤寂的家。
那夜,连阴雨仍在飘洒着,凉气袭人。
他躲在床上,刚迷糊一下就合眼了,灯还在摇曳地亮着,是一阵敲门声惊动的狗吠唤起他的。
他起身拘谨地打开门,进来了一个年近四旬的陌生人。那人身上披着雨衣,衣襟都湿了,刘海上还淌着水。
“你找谁?”他怯怯地问。
“大爹,就找您呀。”陌生人脱下雨衣,将拎着的两瓶山兰老酒和一罐饼干放到一张小桌上,“大爹,我是给您拜早年来了,我姓李,是李上村的,大伙都叫我李大个子,李上村的村主任……这些年,对您老关心不够,像大爹您这样的……早该进敬老院了。”
他有点儿措手不及,茫然地摆摆手:“不,不……”却不知说什么好。
李大个子还说,他刚从__退伍回来,大伙选他当村主任,是对他的信任,请老奎爹多多支持帮助他,还问了许多起居生计的事,末了,留下话:有空到家里去坐坐。
他一直愣愣地听着,不让座,不倒水,连一句客套的感激话也说不出,待到人家一走,他又悔得要死……一连几夜,他都没有睡好。
洗漱妥当,老奎爹匆匆吃了昨夜剩下的一碗稀饭,就出门上路了。
老奎爹也曾当过村领导,那时还叫大队,他领着大伙摔了八瓣子汗水,工分簿上画满红杠,可一年到头,分红却掏不出一把钱。包产后,他就不当干部了,分到的田地给邻着田地的人家耕种,年年季季不少他糊口的食粮,但始终没人来串门,他寂寞不过,就找人家去,但大伙都是支支吾吾的,仿佛有什么脱不开身,他们都为生计忙着哩。再后来,他听说只几年工夫不少人家就在信用社立了户头,他就自省起自己当村干部时的蛮干,心里就隐隐有了一种失落,总觉得欠了人家什么似的,这辈子恐怕是还不清了。渐渐的,他秉执着一副宁可被人欠也不可欠人的心肠……
而今,村主任李大个子来了,他怎么会记起自己呢?还嘱自己有空到他家坐坐去,这正好是一个回报的机会,可是,连阴雨连绵不歇……李上村还隔着三里路,这对他一个六十出头的孤寡老人来说,也不近了。
太阳升上来了,阳光斜斜地照在老奎爹的身上,投下一个长长的身影,他脚步虽然蹒跚,倒也有神,泥土路上,留下他深深的足迹。
老奎爹的身影缩短一半的时候,李上村就展现在眼前了。村边,有一条蜿蜒的水渠,水渠外铺架四条木料捆扎的小桥。老奎爹见到木桥,就想起了李大个子的留话:走过小木桥,一问就知道他的家。
老奎爹定神望了望村里被椰树掩映着的人家,又抖了抖精神,添紧脚步踏上桥去,只几步,小桥的木料吱呀响起,他心里一慌,眼一黑,桥断了……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下晌,日光西斜时分,一个在水渠边放牛的顽童,看见小桥断了,才发现水中浮着一个人,就惊叫着跑去找人……
李大个子赶来的时候,老奎爹的身子已经僵硬了。谁也不知道,老奎爹死在那里的原因。
围观的人群中,有人叹息:那桥许多年不修整了;还有人怨天:连阴雨下得太久了,木料也给浇烂了……
李大个子若有所思,好一晌才说:天晴了,这桥要重新修整……
1.文中关于“连阴雨”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请简要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农村状况。(4分)
3.老奎爹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试作简要分析。(5分)
4.小说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分)
1、(4分)①为全文渲染了阴冷的气氛;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为后文写木桥断塌作铺垫(答出两点即可)。
2、(4分)①包产后的农民只顾个人生计,缺少交流关怀;②农村公共设施缺少修护;③包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收入增加。(答出两点即可)
3、(5分)老奎爹是一个曾带领村民拼命蛮干却没有好的结果、晚年孤单寂寞的朴实的农村老干部。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动作描写。“拘谨”“怯怯”“摆摆手”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说明老奎爹因有人拜访而显得紧张无措,表现出老奎爹的孤独。(答“心理描写”,再结合文中所写的具体内容分析也可。人物特点占2分,手法1分,分析占2分)
4、(5分)“桥”的含义可以理解为:①人与人之间思想上的交流沟通;②对农村孤寡老人精神上的关爱;③农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只要能围绕一点,结合文本分析且得当即可)
请阅读下面两道问题,选择一题做答。
(1)结合小说内容,简述“宝玉挨打”的故事。(《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2)结合小说内容,说说王熙凤得知贾琏偷娶尤二姐后,是如何设计害死尤二姐的。(《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1)一天,忠顺府派人来找贾政,说宝玉勾引走了他们府中的戏子琪官,请贾府交出。贾政大怒。这时,赵姨娘所生的儿子贾环又乘机进谗,说宝玉强奸金钏儿未遂,逼死了人命,贾政一听怒不可遏,将宝玉叫来,往死里打。贾母闻讯赶来,痛骂贾政,众人才将宝玉抬回房中。
(2)王熙凤得知贾琏偷偷地同尤二姐结了婚,就将尤二姐骗进府中。一面唆使被逼退了婚的张华告状,借此大闹;一面又暗中煽动小妾秋桐辱骂,借刀杀人。她又买通胡太医,让尤二姐吞下打胎药后小产。维系生命的一丝希望也断绝了,尤二姐遂吞金自尽。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