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2、请从思想内容方面谈谈这两首诗词的异同点。
答: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迢迢牵牛星》一诗大量使用叠字,对人物进行刻画,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如“皎皎”突出星的光辉,使人联想到“河汉女”娇艳的容颜;“纤纤”极言女主人公的纤弱体质,使人联想到女主人公的弱不禁风。
B.、“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既写出女主人公娴熟的织布技能,也显示了她美丽动人的姿容。她本是一位织布能手,可是现在却“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这四句,描写女主人公因思念心上人而无心织布的场景,刻画女主人公内心的愁苦。
C.、《迢迢牵牛星》通篇使用了比兴手法,明写神话故事,暗写现实生活,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每一句都不涉及自己的情事,其实处处都是写自己的感受。
D.、“两情若是久长时”二句对男女主人公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E.、《迢迢牵牛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而秦观的《鹊桥仙》则运用了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没有描写,但后者的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12 、(4分)(1)同:两首诗都取材于“牛郎织女”这一美丽的传说,都形象地表现了这一爱情故事,使其得以世代流传。
(2)异:《迢迢牵牛星》塑造了一位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表达的是愁苦哀怨之情。(全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鹊桥仙》不是停留在抒发愁苦哀怨、离愁别恨上,而是歌颂真挚而忠贞的爱情,立意新颖,境界高绝。
13、AE〔A “纤纤”极言手的细长秀美,使人联想到她温柔的体态和气质;E《鹊桥仙》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4分)
阅读下列《论语》中的语段,并回答问题。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0、翻译以上文段中加下划线的句子。
(1)吾与女,弗如也。(2分)
(2)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3分)
(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2分)
11、阅读以上文段,请简要谈谈孔子从哪几方面谈治学。(3分)
10、(1)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与”1分,句意1分)
(2)能力不够的,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废” 1分,“画”1分,句意1分。)
(3)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为山”1分,句意1分。)
11、①学习要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举一反三,推知全体,融会贯通;②要聪敏好学,不耻下问;③不能畏难,不能自己给自己划定界限不想前进;④学习要永不满足,不厌烦;⑤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⑥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懈怠,否则将功亏一篑;⑦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自觉自愿。(答出其中任三点,即可得3分)
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
读山,读出了山的“巍峨”“沉稳”“气魄”……
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汇纳百川的胸怀……
读屈原,读出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读苏轼,读出了他乐观豁达的气度;读陶渊明,读出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身在官场却心系田园的追求……
……
世间万物莫不给人以启迪。
请自选角度,以“读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根据自己所写的文章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抒写真情实感;
③不少于800字。
略

5、C(代输:代为交纳租赋。) (2分)
6、A(连词,表修饰。B①代词,他;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C ①代词,这、那;②代词,代自己。D、①介词,表引入对象; ②介词,对于。) (2分)
7、C(“里正”,即“里长”,对正直的人来说是一种差役,见《促织》中“里正役”的说法.且“专心管理”在文中无依据,只涉及她的“乐善好施”。C项说法有误。) (2分)
8、(1)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赞童贤母。。(“焉”1分,句意1分。)
(2)请求禁止那些多取利息而让百姓生活困顿的富人的做法。(“息”“病”各1分,句意1分。)(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共3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请从以上划线句子中任选一句谈谈它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
句子(只填序号): 修辞手法:
作用:
①拟人。“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是专为写人的情态之词。这两个词人格化地写出了荷花的妩媚多姿,把花写活了。
②通感。荷香为气味,只能以嗅觉感知,歌声为乐音,凭听觉方可获得。但作者在描写时却打破常规,把“声”、“香”加以联系,嗅觉与听觉沟通,形象地写出了这香气的飘忽不定、忽浓忽淡、时断时续。
下列选项中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吾知其亦已兮 而今安在哉? B:客有吹洞箫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C:月出于东山之上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贤哉回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默写。(共10分)
1、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体无咎言。
2、淇则有岸,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 。
4、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思难忘。
5、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
6、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列坐其次。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8、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妇。
9、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尔卜尔筮。 2、隰则有泮。
3、忧伤以终老。 4、慨当以慷。
5、依依墟里烟。 6、引以为流觞曲水。
7、齐彭殇为妄作。 8、舞幽壑之潜蛟。
9、渺沧海之一粟。 10、而人之所罕至焉。
下面是以“丰富”为话题的一段文字,仿照“看到……,看到……,我为……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句式,从“善良”“高贵”中选择一个话题,写一句话。(5分)
【示例】丰富:看到今天许多人以满足物质欲望为人生唯一目标,看到许多人的全部生活由赚钱和花钱两件事组成,我为人们心灵的贫乏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丰富。
答:
答案示例:(1)善良:看到医院拒收付不起昂贵医疗费的危急病人,看到商人出售假药和伪劣食品,我为人心的冷漠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善良。
(2)高贵:看到有些人为了获取金钱毫无廉耻,看到有些人为了得到权力和地位卑躬屈膝,我为这些人的灵魂的卑鄙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高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塑像与目光
张鲜明
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史的上空。
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
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不,占据了我整个心灵!
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为之深深地震撼?
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
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我是谁?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我从哪里来?
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帝部落。
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么模样?到哪里去祭奠他们?我们千百次追问着。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
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
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着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
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他们以山的姿态,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们比肩而立,一个凤目龙准,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厚唇,智慧深邃,宽厚仁爱。他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
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间凝视着他们的子孙!我的眼睛,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袅袅上升,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
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与之对接的一刹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带着披荆斩棘的意象,带着星河流转的沧桑,带着奋发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一样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
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疲软的心灵必定坚挺、坚毅、坚强。
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光,那么,让我们来到黄河岸边,来到邙山脚下,来接受那伟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大地在下,苍天在上,人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们的宿命,奋进是我们的方向,开拓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凭仗!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3期)
21.作者为什么会有“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占据了我整个心灵”的感觉?请分别回答。(4分)
22.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3分)
23.给炎黄二帝塑像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4分)
24.文章的题目是“塑像与目光”,文中运用了虚实结合(实写与虚写)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加以分析。(5分)
21.(1)炎黄二帝塑像的高大雄伟,作者感到“覆盖了整个眼睛”(从视觉、形象而言)(2分);(2)炎黄二帝的灵魂、血脉、精神博大,使作者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因而占据了“整个心灵”。(2分)
22.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1分)前者侧重气度(外部神态等),(1分)后者侧重性格(内心世界等)(1分)。
23.(1)炎黄二帝是炎黄子孙血脉的源头;(2)纪念和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3)表达后代子孙对他们的无限崇敬之情;(4)激励后代子孙努力“创造”和“奋进”“开拓”。
每点各1分,若答“对炎黄二帝的渴念”也可得1分。
24.写“在黄河岸边见到炎黄二帝的巨型塑像”和介绍“塑像的建造过程”是实写,写对塑像目光的感受是虚写。(或写炎黄二帝的塑像是实写,写塑像的目光是虚写)(2分)本文的结构是“虚-实-虚”:以虚写炎黄二帝的目光开篇,然后实写见到炎黄二帝的巨型塑像和介绍塑像建造过程,最后虚写对塑像目光的感受。(3分)
《红楼梦》中探春和惜春对“检抄大观园”这一事件各有什么反应?
探春理智清醒,对检抄行为非常反感,(1分)先命丫环秉烛开门而待,继之流泪叹息,对家族未来日渐式微的发展趋势有自己的清醒认识,最后给了带头检抄的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让凤姐很难收场(2分);惜春则胆小怕事,极力拥护,积极配合,(1分)请求凤姐严惩衣箱内有男人靴袜的丫环入画(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