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魏、晋、南北朝的笔法传承与充实
书法一独立就进入一个以笔法传承与充实为核心的欣欣向荣的时代。笔法传承是书法艺术赖以发展、繁荣的内在动力。
顾名思义,,所谓“笔法传承”,是指书家间对笔法技巧乃至笔法意识的传授与继承。通过笔法传承,历代书家所探求的笔法内容,以及对书法艺术本质的领悟,才不致随身而殒。
东汉以前,文字书写能手之间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字法(文字结构)上,如西汉今古文之争,很大程度源于古文字法的失传。东汉,书法开始自觉,基本笔法形成,笔法的传承从此越来越超脱于字法。且不说“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的历史事实,单从历来将笔法神秘化的种种现象中,也不难看出笔法传承在书法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对笔法无以复加的重视,决非仅仅出于一般所谓东方民族“崇古”的心理。否则,古人对笔法传承尤为青眼相加的事实将无法解释。
那么,为什么众多成就斐然的书家,会以如许的精力来传承笔法?
第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共通感”一说,认为“美”“对于愉快具有着必然的关系……审美判断里所指的必然性却只能被称为范式,这就是说,它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这个判断更被视为我们所不能指明的一普遍规则的适用例证”。应该说,康德这一看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书法家热衷于笔法传承,是一种普遍地适合于人们审美心理的、带有一定程度必然性的“范式”,而这种“范式”的确立和完善,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个原因在于,笔法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艺术地欣赏的东西――这是笔法能代代相传而不厌的根本动力。历代书家之所以对笔法津津乐道,不惜笔墨铺陈描绘点画的种种奇妙,其唯一原因在于点画本身就是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是一种活的存在,而这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又只有借助于丰富精到的笔法,才能得以完美的表现。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可以断定:笔法的产生,宣告了书法本体的确立、艺术品格的独立;笔法的传承,推动了书法的蓬勃发展。
确实,对笔法的重视,是魏、晋、南北朝书家之所以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根本原因。
8.对“东汉,书法开始自觉”中“自觉”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已经完成了由书写的初级阶段到日臻成熟阶段的过渡。
B.书家已经致力于书法技巧的研究,技艺风格也趋于多样化。
C.基本笔法已经完成,与字法一样成为书家崇尚研习的书写方法。
D.笔法的传承已渐趋独立,并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9.书家不遗余力地传承笔法的原因,与文义不符的一组是
A.前人总结出来的笔法,普遍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
B.确立和完善美的笔法的“范式”,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C.笔法能形象而完美地满足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表现与追求。
D.汉字本身就是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
10.以下理解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笔法的形成与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表明书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B.历代众多书家致力于笔法传承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使书法艺术不致随身而殒。
C.随着基本笔法的形成,人们在书法学习中,逐渐抛弃字法而争相学习笔法。
D.魏、晋、南北朝的书家视书法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认为小至点画,都有欣赏价值。
11.作者认为,魏晋南北朝的笔法的传承对于书法本身有着什么样的意义?(3分)
8.D(A.文中无此信息。B无“技艺风格也趋于多样化”的信息。C.“与字法一样……”和原文“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的表述矛盾。)
9.D (点画即笔法才是“生命之象”)
10.B(“随身而殒”是结果,不是原因)
11.笔法的产生,宣告了书法本体的确立、艺术品格的独立;笔法的传承,推动了书法的蓬勃发展。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墨西哥政府已动员起包括教育官员在内的全国资源,以确保流感影响到任何学校。 B: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 C:今年来,国外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们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合作,而且国内许多企业家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并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 D: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禅宗中有一个故事:怀让禅师的弟子马祖,整天盘腿__冥思,怀让便问这是为什么。马祖答:“我想成佛。”怀让听完后,就拿一块砖头在旁边磨了起来。马祖问:“老师,你磨砖做什么?”怀让答道:“我想把砖磨成镜。”马祖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呢?”怀让就说:“砖既不能磨成镜,那么你盘腿__又岂能成佛?”马祖问:“那要怎样才能成佛?”怀让答道:“就像牛拉车子,如果车子不动,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呢?”
要求:请根据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200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修辞的使用有时会令语言顿生光彩。试着使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5分)
[示例]
平实说法:“嫦娥一号”成功撞月。
形象说法:在经历了长达494天的飞行后,静谧、遥远的月球终于成为这位中国首个“月球使者”的生命的最后归宿。(拟人、比喻)
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一则题目。
[参考答案]
(1)平实说法:2008年石油价格暴跌使俄罗斯损失惨重,2009年初春情况依然不乐观。
形象说法:俄罗斯的春天有点冷。(双关)
(2)平实说法:面对金融危机,各国积极应对。
形象说法:全球展开拯救金融危机春季攻势。(比喻)
(3)平实说法:高三到了最艰苦的攻坚阶段,同学们要充满信心坚持到底。
形象说法:最__的时候已经来临,黎明还会远吗?(化用、比喻、反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戈壁红柳
黄越城
一别三十年,重返罗布泊。
亘古不变的蓝天、白云、骄阳。
戈壁大漠依旧。楼兰遗址依旧。古墓葬群依旧。
由于是干旱的年份,又是枯水的季节,惟一涌动着生命意象的孔雀河也在沉寂的大漠深处静悄悄地遁去――消失得并不久远的罗布泊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远古的本来面目,但也不可能短时间内从历史的记忆中抹去。
孔雀河的故道上,星星般点缀着曾经有过的生命鲜活:那守着千年默默无闻,镇守封锁着肆虐沙暴的红柳;那焦渴中站立,面对着苍穹企盼,梦中有甜甜雨丝降落的红柳……它们构成的风景使壮美的,它们的枝叶却是苦涩的;它们的根在荒漠里长着,它们的命在黄沙中埋着,它们所直面的是最苍凉最无望最残酷最沉寂的“生命禁区”。
我把一棵罗布泊的红柳枝权带回故乡,将它栽在了沃土中,那里有充足的水分和养分。然而,它总是显得蔫巴巴的打不起精神来。我想,可能是因为它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就像人离开了故乡而水土不服一样。
但是,我的想法使不全面的。后来,我把看上去总是奄奄一息的红柳移栽到了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从此不管不问了……红柳竟然孤零零地“复活”了,长得极为漂亮:每当红柳开花季节,那空旷得青天一样的碱滩上便飘起一片充满了盎然生机的彤色云朵――我便赞荚它为“自由之花”。看来,红柳并不是水土不服,而是在故乡漫山遍野的彩色世界里不显山露水而已――它不喜欢刻意装扮和表现自己。
工作调动,告别故乡,我试图把红柳带走,但挖了几锹便不忍下手了:那根系极为粗壮,盘根错节,四通八达,串联着好大好大一片干裂坚硬的盐碱土;在根系的周围还长出了星星点点的更为低矮渺小的护地草……它不仅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哺养它的异乡土地,而且还在帮助着比它更为弱小的生灵……
这样的生命是令人震撼的。
在戈壁,在大漠,在碱滩,在荒原;无人插种,无人耕耘,无人浇灌,甚至无人欣赏;阳升月落,岁岁年年,寒来暑往,红柳落落大方,从从容容地走着属于自己的季节,在千姿百态的大干世界里坦坦荡荡地展示着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图腾和庆典。
红柳对我的影响和启迪是重要的,多年来,那棵红柳一直在伴随着我的人生脚步行走。每当我走得乏了累了,遭受挫折或感到失意之时,总会想起那棵已经在故乡土地扎根的红柳……
我也一直记挂着生长在罗布泊荒漠中的那棵红柳,故乡的红柳是它的一根分枝,它是故乡红柳真正的生命之源。
茫茫人海走沙漠,日照更觉星光寒。这是我当年走进罗布泊后所写的“大作”。那也许是我当时真实的心情写照,但多少还带有一丝“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
尽管不敢说如今已悟透了“天凉好个秋”,但我还是再次走进了罗布泊。
我不知道能否找到那棵魂牵梦绕的红柳,更不知道它是否还活着(它是当年我在“生命禁区”发现的惟一活的生灵)。我记得在红柳的附近有一棵高大的已经死去了的胡杨,枝权已经
没有了,但洁白的主干仍然直插云天……有人说:胡杨生一千年,死一千年,不朽一千年。我想,红柳也拥有与胡杨同样顽强的生命。尽管它没有伟岸的躯干,但同样拥有震荡千年的回声;那棵红柳即使不曾目睹过汉王朝的金戈铁马,也一定倾听过成吉思汗将箭杆射进天幕时那弓弦的呼啸作响声……
断断续续的孔雀河故道已经彻底消失,我已深入“生命禁区”的中心,但仍然没能找到那棵红柳…… 即使那棵红柳已经消失在大漠,我也不会哀伤失落,因为那是世界上最有尊严的生命之一。
14.根据文意理解,为什么说红柳“所直面的是最苍凉最无望最残酷最沉寂的‘生命禁区’”?(4分)
15.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两句话的含意。(4分)
(1)它们构成的风景是壮美的。(2分)
(2)我的想法是不全面的。(2分)
1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样的生命是令人震撼的”一句话的理解。(8分)
17.文中写胡杨的作用是什么?作者既说“那棵魂牵梦绕的红柳”,又说“即使那棵红柳已经消失在大漠,我也不会哀伤失落”,是否矛盾?如何理解?(6分)
14.(4分)因为红柳生活在戈壁、大漠、碱滩、荒原。
15.(4分)(1)指红柳默默坚守、顽强生存、梦想未泯的精神给人以精神震撼 (2分)
(2)原以为红柳栽在沃土中却蔫巴巴的,是水土不服,实际是它不喜欢刻意装扮和表现自己。(2分)
16.(8分)红柳在“生命禁区”存活着,镇守封锁着肆虐的沙暴;红柳的根系串联着大片干裂坚硬的盐碱土,不仅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哺养它的异乡土地,而且还在帮助着比它更为弱小的生灵;红柳落落大方、坦坦荡荡地展示着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图腾和庆典;红柳精神对人的影响和启迪是重要的。(每点2分)
17.(6分)文中写胡杨的作用是衬托红柳的顽强生命(2分)。不矛盾(1分)。那棵红柳让作者魂牵梦绕源自敬慕――生命禁区唯一存活的生灵;即使已经消失也不会让作者哀伤失落,是因为它拥有震荡千年的回声,是世界上最有尊严的生命之一,红柳的生命是充实而精彩的(3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_______________,门虽设而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人,_______________。
(2)①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屈原列传))
③_______________。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
④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1)园日涉以成趣 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 抚孤松而盘桓
(2)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九万里风鹏正举 ④挥斥方遒 激扬文字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兀那金闽万里愁。
[注]兀那:无奈。
(1)“更”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结句从哪个角度着笔?请简要赏析。(4分)
(1)过渡(递进)作用。前两句触景生情,渲染边地烽火、塞上荒凉、作者黄昏独坐的凄楚孤寂气氛,此句写“关山月”的凄凉笛声又触发了作者更为浓重的愁情,愁情层层递进,为下文抒发征人思乡之情做铺垫。
(2)运用想象(或虚写),从对面着笔,写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情、深深思念,从而更近一层地反衬了征夫思亲念远之情,并使征人和思妇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增强了全诗的感染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王岩叟,字彦霖,大明(济南)清平人。幼时,语未正已知文字。年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有诏近臣举御史,举者意属岩叟而未及识,或谓可一往见。岩叟笑曰:“是所谓呈身御史也。”卒不见。
哲宗即位,用刘挚荐,为监察御史。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在从谏用贤,不可以小利失民心。江西盐害民,诏遣使者往视。岩叟言:“一方病矣,必待使还而后改为,恐有不及被德泽而死者。愿亟罢之。”又极陈时事,以为“不绝害本,百姓无由乐生;不屏群邪,太平终是难致”。后迁侍御史。两省正言久阙,岩叟上疏曰:“国朝仿近古之制,谏臣才至六员,方之先王,已为至少。今复虚而不除,臣所未谕。岂以为治道已清,而无事于言邪?人材难称,不若虚其位邪?二者皆非臣所望于今日也。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正人进,则小人自消矣。”
质孤、胜如二堡,夏以为形胜膏腴之地,力争之。延帅欲以二堡与夏,苏辙主其议,奏曰:“近边奏稍频,西人意在得二堡。今盛夏犹如此,入秋可虞,不若早定议。”意在与之也。岩叟曰:“形势之地,岂可轻弃,不知既与,还不更求否?”议遂止。
拜中书舍人。滕甫帅太原,为走马承受所撼,徙颍昌。岩叟封还词头,言:“进退帅臣,理宜重慎。今以小臣一言易之,使后人畏惮不自保,此风浸长,非委任安边之福。”乃止。
元佑六年,拜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入谢,太皇大后曰:“知卿才望,不次超用。”岩叟又再拜谢,进曰:“太后听政以来,纳谏从善,务合人心,所以朝廷清明,天下安静。愿信之勿疑,守之勿失。”复少进而西,奏哲宗曰:“陛下今日圣学,当深辨邪正。正人在朝,别朝廷安,邪人一进,便有不安之象。非谓一夫能然,盖其类应之者众,上下弊蒙,不觉养成胎祸尔”. 两宫深然之。宰相刘挚为御史郑雍所击,岩叟连上疏论救。挚去位,御史遂指为党,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明年,徙河阳,数月卒,年五十一。
(选自(宋史・王岩叟传》)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之先王,已为至少 方:比(较)
B.不屏群邪,太平终是难致 屏:屏障
C.今盛夏犹如此,入秋可虞 虞:预料
D.知卿才望,不次超用。 次:按次序
9.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岩叟直谏而被纳的一组是
①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在从谏用贤。
②进退帅臣,理宜重慎。
③形势之地,岂可轻弃?
④今盛夏犹如此,入秋可虞,不若早定议。
⑤又极陈时事,以为“不绝害本,百姓无由乐生”。
⑥陛下今日圣学,当深辨邪正。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下诏书让近臣推荐御史,推荐的人中意于王岩叟,但还没有和王岩叟相识,于是有人认为王岩叟可以去拜会一下,但王岩叟拒绝了。
B.王岩叟升任侍御史。两省谏官的职位已经空缺很久了,王岩叟上奏章诘问皇帝,希望尽快补齐空缺,只要多引进贤能之人,奸邪小人自然就不会存在了。
C.西夏人极力想占有质孤、胜如这两个地方。守卫边境的将领和苏辙都有意把它们交给西夏人,但王岩叟认为如此西夏可能会得寸进尺,于是给地的主张就停止了。
D.宰相刘挚被御史郑雍弹劾,王岩叟因为刘挚推荐自己担任监察御史而多次上奏章救护。刘挚罢相后,王岩叟因被御史诬陷为刘挚的同党而被罢官。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方病矣,必待使还而后改为,恐有不及被德泽而死者。愿亟罢之。
(2)非谓一夫能然,盖其类应之者众,上下弊蒙,不觉养成胎祸尔。
8.B(斥退)
9.C(①是作者评述,④是苏辙进言,⑤无“被纳”依据)
10.D(“因为刘挚推荐自己担任监察御史而多次上奏章救护”强加因果)
11.(1)一个地方的老百姓疲惫不堪了,如果一定要等待视察的人回来再改变措施,恐怕有等不及享受朝廷恩惠就死了的,希望陛下立即改变措施。(关键词:“病”“为”“被”“亟”“罢”)
(2)并不是说一个人能这样,而是这一类的人应和的比较多;上下互相蒙骗,不知不觉中就埋下了祸患的种子罢了。(关键词:“谓”“然”“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次贷风暴之鉴
美国次级抵押信贷__在2008年仲夏扩展为全球共振的金融风暴。虽经各国央行联手注资、美联储降低再贴现利率等干预措施,目前危势缓解,但其冲击波仍在继续蔓延。
以宏观视角细察此次全球性次贷风暴积聚、爆发、扩散之路径,已可总结出若干经验教训,对资产价格泡沫畸高、资本管制将去未去的中国正是镜鉴。现实表明,金融自由化在本质上应当是金融体制的进步,其中包括风险防范体制的不断完善。监管层、金融机构、房地产业等领域的“有力者”,均应加倍警惕资产泡沫,切勿以今日的快感换取明天的伤痛。
国际观察家在分析此次金融风暴时普遍认为,美联储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衍生品市场脱离实体经济太远、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乃是此次金融动荡的三大原因。其中尤以第一条为甚。
在美国历时最长的经济景气结束后,网络泡沫破灭、“9・11事件”等因素,迫使美联储连续降息。没有理由指责这一经济刺激政策的总体取向。但在具体操作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仍有值得反思之处。其最初两年降息力度过大,真实利率有时甚至为负;此后虽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上调至5.25%,美元仍处于长期的贬值阶段。以通胀指标考察,美联储在经历了初期的成功后,在2003年下半年到2005年下半年,也曾出现月度CPI涨幅略高的情况,2005年9月甚至达到4.7%。美联储在加息上过于谨慎,应变迟缓,对于全球流动性过剩难辞其咎,更形成了此轮金融动荡的根源。由此看来,货币当局正确判断形势并果断采取措施,至为重要。
衍生品市场链条过长,而基本面被忽略,也使风险不断放大。美国的次级抵押信贷本始于房屋的实际需求,但又被层层衍生成不同等级的资金提供者的投资品种。而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与客户的还款能力相脱节,更多地基于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在房屋市场火爆时,银行得到了高额利息收入,金融机构对房贷衍生品趋之若骛。一旦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则违约涌现,危机爆发。因链条过长,市场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管都变得相当困难;因中间环节多为“别人的钱”,局中人的风险意识相当淡薄。长链条固然广泛分散了风险,但危机爆发后的共振效应可能更为惨烈。
次贷风暴还表明,纵使在美国这样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大众层面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种种报道表明,在美国申请次级抵押的信贷者中,许多人甚至不知何为复利,亦不会计算未来按揭成本,但仍然兴致勃勃申请了自己本无力偿还的房贷,住进自己本无力购买的房屋。如此行事者大有人在,然而,大众性癫狂永远无法战胜市场涨跌无常的铁律,泡沫的突然破裂必然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创痛,首当其冲者正是误入泡沫丛中的弱势群体。
此次全球次贷风暴对中国既为再度警醒,又在时间和案例的层面更具贴近性。以人民币的巨大升值压力为本,中国面对的资产泡沫只会更为庞大,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股市风险估值过低、风险防范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认真体味此次风暴之教训,我们应尽可能避免危机的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在未来引起无穷祸患。
5.下列对“次贷风暴”产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由美国次级抵押信贷__肇始,在2008年仲夏扩展为各国金融共振的一场全球性金融风暴。
B.美联储长期宽松而在紧急情况下又应对不力的货币政策是形成此轮金融动荡的根源。可见,货币当局正确判断形势并果断采取措施至为重要。
C.局中人因中间环节多为“别人的钱”而风险意识淡薄,同时市场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管又因链条过长变得很困难。
D.脱离实体经济太远的金融衍生品的长链条固然广泛分散了风险,但危机爆发后的共振效应也必然更为惨烈。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联储连续降息的经济刺激政策的总体取向和具体操作无可指责,但是其货币政策仍有值得反思之处。
B.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与客户的还款能力相脱节,更多地基于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而房价不断上涨的泡沫迟早会破裂。
C.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的大众性癫狂必将遭到无常的市场铁律的惩罚,而首当其冲者正是误人泡沫丛中的美国金融投资企业。
D.在各国央行联手注资、美联储降低再贴现利率等措施的干预下,金融风暴目前的危势已基本得到遏制。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化在本质上应该包括风险防范体制的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金融体制得到健康发展。
B.纵使在美国这样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大众的金融文化还很薄弱,由此可见各国对国民进行金融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C.在这场危机中,中国面对的资产泡沫只会更为庞大,因此如果不认真汲取此次金融风暴的惨痛教训,就很难化险为夷。
D.此次危机给予普通消费者的借鉴就是:如果不知何为复利,不会计算未来按揭成本就申请自己本无力偿还的房贷,就会使自己陷入被动。
5.D(“必然”判断绝对)
6.B(A“具体操作无可指责”范围扩大,C“美国金融投资企业”张冠李戴,D“基本得到遏制”偷换概念。)
7.D(将“或然”事件误解为“必然”事件)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面对英国青少年出现的种种问题,英国当局认为儒家思想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所以欲请孔子进校园。 B:近年,越来越多的天鹅选择到伊犁河流域越冬,这靠的是当地实施天然林保护、湿地生态恢复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使湿地生态明显改善有很大关系。 C:通过清洗和阳光及空气流动等作用,病毒、细菌等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被杀灭,能帮助人们减少接触病毒的机会,并有效抵御病毒的侵害。 D:现在很多影视剧创作者在创作时没有很好地深人生活、体验生活,形象塑造和情节设置往往只凭主观想象,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