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天边的云”为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略
,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六国论》)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独上高楼, 。(《蝶恋花》)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意在其中矣。 , 。(《论语》)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长亭送别》)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昨夜西风凋碧树 望尽天涯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6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2.这首词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 字。(2分)
23.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4分)
22.对比 愁
23.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
17.D(招致)
18.C
19.A(被动,其它为判断)
20.B(并非不能胜任)
21.(1)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像这样折磨自己呢?
(2)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把灵魂的耳朵叫醒 潘炫
我想,这个故事一定能让你铭记一生的。
有一个青年,二十几岁,正是青春年华,却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这是当时许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是自己到公安局投案,而且宣判那天,他很平静。
他的父亲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商,对宝贝儿子的“所作所为”大为恼火, “恨铁不成钢”地责骂他犯傻。
曾经,他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着一段快乐的少年时光,可是后来,他学会了逃学,打架,__。
密封如笼的死囚房里,钢铁焊成了“天网”,执行枪决的前三个月,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快快结束生命,似乎,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什么东西能再让他留恋。
直到他看到了一只麻雀。
那天中午,他正蜷在牢房的一角。突然在寂静而空荡的牢房里,他像是听到了什么,站了起来,抬头向上看,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一只麻雀在天窗的网格间欢跳乱叫,还不时地歪着脑袋看他。
他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只麻雀,没有人知道当时他都想了些什么。
只是从那一天开始,他天天望着天窗,他在等那只麻雀,但麻雀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他开始在看守所的《新生》小报上发表一些反省的文章,他说,我没有想到,活到今天我第一次看到了麻雀。
很多人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我明白,他是真的第一次看到了麻雀――婴孩般的惊喜和真诚的怀念为证!
活到那一天,他只看到了一只麻雀,却是以死刑为代价。
不要可怜或是同情他,更不要耻笑或蔑视他,想想我们自己,可曾看见过一只麻雀?
故事还没有完,但剩下的结尾,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就像他生命中的另一只麻雀,他永远地错过了。
接下来的故事是这样引起的。
执行枪决前,他千嘱万托一个狱友出去后一定帮他了却一桩心愿。原来,初三时,与他同桌的一个女孩因家境贫穷不得不辍学,临走前女孩要他第二天送送她,并说有事求他。他猜想女孩是想向他借钱,他便准备好。可是,当天晚上他因打架受伤没能去车站,所以他想求狱友出去后,帮他找那个女孩解释一下,他不是故意失约的,他不是个不讲信义的人。
一个劣迹滔天的死囚,临终前的心愿竟是这样一份小小的牵挂,我们没有理由感动,就像他看见了一只麻雀一样,何足挂齿。
但我们错了――因为我们没有看见过一只麻雀。
后来,那个狱友出去后,找到了女孩,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听完一切后,她哭了:“十年前的那天我约他,并不是为了借钱,只是想带他到山里吃几天苦,见见他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啊……”
听到这句话,我想每一个纯净的灵魂都会禁不住打一个冷战。谁会想到这场误会竟成了他们两人之间的隔世之憾了,而那时,他本该看见麻雀及一切的啊!
然而,他错过了那一天。直到生命将止,他才看到了一只麻雀。他看到的那一只,也许正是我们应该去寻觅的那一只。把握住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的耳朵叫醒,在每个平平常常的黎明里,去倾听一声鸟鸣,去领会一种语言,然后说给生命听吧。
这是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最需要的。
12.小说中多次出现“麻雀”,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试问有哪几种含义?(4分)
答:
13.辍学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14.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杀人犯罪的道路?(4分)
答:
15.结尾 “这是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最需要的”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6.作为个体生命的灵魂的耳朵为什么能睡眠?怎样叫醒他?(6分)
答:
12.参考答案:(1)生命存在的珍贵、美丽和欢乐。 (2)良心良知,做人的道德底线。 (3)指代辍学女孩。(答出两点即可)
13. 参考答案:她生活在贫穷的家庭中,但她能发现生活中的阳光和欢乐,热爱生活,善解人意, 乐于助人。
14. 参考答案:他生活在物质富有的家庭中,但他精神上缺少欢乐, 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关心、理解和引导,他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15. 参考答案:总结全文,点出主题,同时这是一句警诫之语,告诉我们要感受生活,把握生命。
16.参考答案:第一问:(1)自身的原因。没有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美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2)外部原因。社会、家庭和学校没有做应该做的工作。 第二问:(1)白身加强道德修养。(2)社会、家庭和学校加强道德教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魏、晋、南北朝的笔法传承与充实
书法一独立就进入一个以笔法传承与充实为核心的欣欣向荣的时代。笔法传承是书法艺术赖以发展、繁荣的内在动力。
顾名思义,,所谓“笔法传承”,是指书家间对笔法技巧乃至笔法意识的传授与继承。通过笔法传承,历代书家所探求的笔法内容,以及对书法艺术本质的领悟,才不致随身而殒。
东汉以前,文字书写能手之间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字法(文字结构)上,如西汉今古文之争,很大程度源于古文字法的失传。东汉,书法开始自觉,基本笔法形成,笔法的传承从此越来越超脱于字法。且不说“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的历史事实,单从历来将笔法神秘化的种种现象中,也不难看出笔法传承在书法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对笔法无以复加的重视,决非仅仅出于一般所谓东方民族“崇古”的心理。否则,古人对笔法传承尤为青眼相加的事实将无法解释。
那么,为什么众多成就斐然的书家,会以如许的精力来传承笔法?
第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共通感”一说,认为“美”“对于愉快具有着必然的关系……审美判断里所指的必然性却只能被称为范式,这就是说,它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这个判断更被视为我们所不能指明的一普遍规则的适用例证”。应该说,康德这一看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书法家热衷于笔法传承,是一种普遍地适合于人们审美心理的、带有一定程度必然性的“范式”,而这种“范式”的确立和完善,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个原因在于,笔法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艺术地欣赏的东西――这是笔法能代代相传而不厌的根本动力。历代书家之所以对笔法津津乐道,不惜笔墨铺陈描绘点画的种种奇妙,其唯一原因在于点画本身就是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是一种活的存在,而这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又只有借助于丰富精到的笔法,才能得以完美的表现。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可以断定:笔法的产生,宣告了书法本体的确立、艺术品格的独立;笔法的传承,推动了书法的蓬勃发展。
确实,对笔法的重视,是魏、晋、南北朝书家之所以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根本原因。
8.对“东汉,书法开始自觉”中“自觉”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已经完成了由书写的初级阶段到日臻成熟阶段的过渡。
B.书家已经致力于书法技巧的研究,技艺风格也趋于多样化。
C.基本笔法已经完成,与字法一样成为书家崇尚研习的书写方法。
D.笔法的传承已渐趋独立,并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9.书家不遗余力地传承笔法的原因,与文义不符的一组是
A.前人总结出来的笔法,普遍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
B.确立和完善美的笔法的“范式”,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C.笔法能形象而完美地满足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表现与追求。
D.汉字本身就是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
10.以下理解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笔法的形成与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表明书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B.历代众多书家致力于笔法传承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使书法艺术不致随身而殒。
C.随着基本笔法的形成,人们在书法学习中,逐渐抛弃字法而争相学习笔法。
D.魏、晋、南北朝的书家视书法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认为小至点画,都有欣赏价值。
11.作者认为,魏晋南北朝的笔法的传承对于书法本身有着什么样的意义?(3分)
8.D(A.文中无此信息。B无“技艺风格也趋于多样化”的信息。C.“与字法一样……”和原文“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的表述矛盾。)
9.D (点画即笔法才是“生命之象”)
10.B(“随身而殒”是结果,不是原因)
11.笔法的产生,宣告了书法本体的确立、艺术品格的独立;笔法的传承,推动了书法的蓬勃发展。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墨西哥政府已动员起包括教育官员在内的全国资源,以确保流感影响到任何学校。 B: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 C:今年来,国外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们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合作,而且国内许多企业家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并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 D: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禅宗中有一个故事:怀让禅师的弟子马祖,整天盘腿__冥思,怀让便问这是为什么。马祖答:“我想成佛。”怀让听完后,就拿一块砖头在旁边磨了起来。马祖问:“老师,你磨砖做什么?”怀让答道:“我想把砖磨成镜。”马祖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呢?”怀让就说:“砖既不能磨成镜,那么你盘腿__又岂能成佛?”马祖问:“那要怎样才能成佛?”怀让答道:“就像牛拉车子,如果车子不动,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呢?”
要求:请根据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200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修辞的使用有时会令语言顿生光彩。试着使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5分)
[示例]
平实说法:“嫦娥一号”成功撞月。
形象说法:在经历了长达494天的飞行后,静谧、遥远的月球终于成为这位中国首个“月球使者”的生命的最后归宿。(拟人、比喻)
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一则题目。
[参考答案]
(1)平实说法:2008年石油价格暴跌使俄罗斯损失惨重,2009年初春情况依然不乐观。
形象说法:俄罗斯的春天有点冷。(双关)
(2)平实说法:面对金融危机,各国积极应对。
形象说法:全球展开拯救金融危机春季攻势。(比喻)
(3)平实说法:高三到了最艰苦的攻坚阶段,同学们要充满信心坚持到底。
形象说法:最__的时候已经来临,黎明还会远吗?(化用、比喻、反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戈壁红柳
黄越城
一别三十年,重返罗布泊。
亘古不变的蓝天、白云、骄阳。
戈壁大漠依旧。楼兰遗址依旧。古墓葬群依旧。
由于是干旱的年份,又是枯水的季节,惟一涌动着生命意象的孔雀河也在沉寂的大漠深处静悄悄地遁去――消失得并不久远的罗布泊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远古的本来面目,但也不可能短时间内从历史的记忆中抹去。
孔雀河的故道上,星星般点缀着曾经有过的生命鲜活:那守着千年默默无闻,镇守封锁着肆虐沙暴的红柳;那焦渴中站立,面对着苍穹企盼,梦中有甜甜雨丝降落的红柳……它们构成的风景使壮美的,它们的枝叶却是苦涩的;它们的根在荒漠里长着,它们的命在黄沙中埋着,它们所直面的是最苍凉最无望最残酷最沉寂的“生命禁区”。
我把一棵罗布泊的红柳枝权带回故乡,将它栽在了沃土中,那里有充足的水分和养分。然而,它总是显得蔫巴巴的打不起精神来。我想,可能是因为它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就像人离开了故乡而水土不服一样。
但是,我的想法使不全面的。后来,我把看上去总是奄奄一息的红柳移栽到了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从此不管不问了……红柳竟然孤零零地“复活”了,长得极为漂亮:每当红柳开花季节,那空旷得青天一样的碱滩上便飘起一片充满了盎然生机的彤色云朵――我便赞荚它为“自由之花”。看来,红柳并不是水土不服,而是在故乡漫山遍野的彩色世界里不显山露水而已――它不喜欢刻意装扮和表现自己。
工作调动,告别故乡,我试图把红柳带走,但挖了几锹便不忍下手了:那根系极为粗壮,盘根错节,四通八达,串联着好大好大一片干裂坚硬的盐碱土;在根系的周围还长出了星星点点的更为低矮渺小的护地草……它不仅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哺养它的异乡土地,而且还在帮助着比它更为弱小的生灵……
这样的生命是令人震撼的。
在戈壁,在大漠,在碱滩,在荒原;无人插种,无人耕耘,无人浇灌,甚至无人欣赏;阳升月落,岁岁年年,寒来暑往,红柳落落大方,从从容容地走着属于自己的季节,在千姿百态的大干世界里坦坦荡荡地展示着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图腾和庆典。
红柳对我的影响和启迪是重要的,多年来,那棵红柳一直在伴随着我的人生脚步行走。每当我走得乏了累了,遭受挫折或感到失意之时,总会想起那棵已经在故乡土地扎根的红柳……
我也一直记挂着生长在罗布泊荒漠中的那棵红柳,故乡的红柳是它的一根分枝,它是故乡红柳真正的生命之源。
茫茫人海走沙漠,日照更觉星光寒。这是我当年走进罗布泊后所写的“大作”。那也许是我当时真实的心情写照,但多少还带有一丝“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
尽管不敢说如今已悟透了“天凉好个秋”,但我还是再次走进了罗布泊。
我不知道能否找到那棵魂牵梦绕的红柳,更不知道它是否还活着(它是当年我在“生命禁区”发现的惟一活的生灵)。我记得在红柳的附近有一棵高大的已经死去了的胡杨,枝权已经
没有了,但洁白的主干仍然直插云天……有人说:胡杨生一千年,死一千年,不朽一千年。我想,红柳也拥有与胡杨同样顽强的生命。尽管它没有伟岸的躯干,但同样拥有震荡千年的回声;那棵红柳即使不曾目睹过汉王朝的金戈铁马,也一定倾听过成吉思汗将箭杆射进天幕时那弓弦的呼啸作响声……
断断续续的孔雀河故道已经彻底消失,我已深入“生命禁区”的中心,但仍然没能找到那棵红柳…… 即使那棵红柳已经消失在大漠,我也不会哀伤失落,因为那是世界上最有尊严的生命之一。
14.根据文意理解,为什么说红柳“所直面的是最苍凉最无望最残酷最沉寂的‘生命禁区’”?(4分)
15.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两句话的含意。(4分)
(1)它们构成的风景是壮美的。(2分)
(2)我的想法是不全面的。(2分)
1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样的生命是令人震撼的”一句话的理解。(8分)
17.文中写胡杨的作用是什么?作者既说“那棵魂牵梦绕的红柳”,又说“即使那棵红柳已经消失在大漠,我也不会哀伤失落”,是否矛盾?如何理解?(6分)
14.(4分)因为红柳生活在戈壁、大漠、碱滩、荒原。
15.(4分)(1)指红柳默默坚守、顽强生存、梦想未泯的精神给人以精神震撼 (2分)
(2)原以为红柳栽在沃土中却蔫巴巴的,是水土不服,实际是它不喜欢刻意装扮和表现自己。(2分)
16.(8分)红柳在“生命禁区”存活着,镇守封锁着肆虐的沙暴;红柳的根系串联着大片干裂坚硬的盐碱土,不仅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哺养它的异乡土地,而且还在帮助着比它更为弱小的生灵;红柳落落大方、坦坦荡荡地展示着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图腾和庆典;红柳精神对人的影响和启迪是重要的。(每点2分)
17.(6分)文中写胡杨的作用是衬托红柳的顽强生命(2分)。不矛盾(1分)。那棵红柳让作者魂牵梦绕源自敬慕――生命禁区唯一存活的生灵;即使已经消失也不会让作者哀伤失落,是因为它拥有震荡千年的回声,是世界上最有尊严的生命之一,红柳的生命是充实而精彩的(3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