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1)记忆是落花。它喷吐过芳香,焕发过光彩,却总不免无可奈何地随风飘落,同春天永别。(2)记忆没有色彩,它却既可以使人的心灵苍白、幽暗,又可以让人的内心世界绚丽、辉煌。(3)关于记忆,佛学家说:“置一切忧喜于心外者,得大自在。”(4)我不要人感激,不要人怜悯,也不需要名声。

A:(1)比喻 拟人   (2)对比   (3)引用   (4)排比 B:(1)比喻       (2)无修辞格   (3)引用   (4)排比 C:(1)拟人     (2)对比     (3)无修辞格   (4)排比 D:(1)比喻 拟人    (2)对比    (3)引用   (4)反复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仰慕 请谏 痨病 面面相觑 B:攫取 橄榄 悚然 无精打彩 C:徘徊 婉然 羞愧 踉踉跄跄 D:踌躇 褴褛 贸然 置之度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共15分。

绿色的追逐

⑴我们常说生命是绿色的,而对于生命的追逐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绿色的追逐,这种追逐本身也彰显出绿色是一种生机勃勃斗志昂扬的颜色。

⑵动物的追逐中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那就是长途跋涉夸父追日的精神。

⑶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这口气与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是何等的不同。由此可见,陶渊明是懂得夸父的,夸父是不需要一个外在的理由,追日本身是他的目的。夸父精神,首先是对目标的心无旁鹜,在卡拉哈里沙漠和东非平原上,我们找到了这样的矢志不渝。干旱的卡拉哈里沙漠,象群发起了寻找水源的跋涉。这里曾经拥有非洲大陆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马家迪加底湖,如今却只剩一片烈日下的盐和沙子,但那一脉淡水保留了下来,像卡拉哈里沙漠的一块宝石,一旦有降雨,沙漠的某一角,总会再现昔日琥珀般的辉煌。

⑷旱季过后的第一场降雨即将来临的时候,远方飘来的新鲜空气的味道,引起了沙漠上寻找宝石的迁徙。躁动从象群开始,水牛、斑马、跳羚都加入进来,迁移的队伍越来越大。它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向沙漠深处走,那里会有新的草场。

⑸东非草原上聚集了近150万头的角马,为了寻找更好的草场,它们现在必须向南迁徙。它们将途经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跋涉800多千米。角马必须在5月之前抵达塞伦盖提大草原。5月旱季开始之后,塞伦盖提的沃野也会变成荒原,它们将转向西北方向寻找新的草场。角马中的很多已经不止一次参加过这种长途跋涉,对于那些新生命来说,这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一路有太多的岔路口,生还是死甚至由不得自己。“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山海经》上寥寥片语,对夸父这一路的艰辛只字未提,我们只能靠想象来真补这一空白,山路漫漫,夸父磨破了脚,又结了茧。猛兽窥伺,夸父流了血又结了疤,太阳还在前头,脚步不能停下,这就是夸父精神――不畏艰难,执著、坚韧。

⑹角马的一路颇为凶险,从出发的那天起,鬣狗就一路潜伏在角马群左右,伺机而动。它们是小角马最大的威胁,在草木丛生道路狭窄的地方,行进的速度不得不放慢,碧草环绕的池塘对角马而言简直是伊甸园。然而悲剧发生了,天堂顿时变成地狱。一些小飞虫也来落井下石,飞虫顺着角马的鼻孔飞到他们的脑腔中,大脑受损的角马只能曝尸荒野。角马准备通过狮子的领地,每次他们都会给狮子留下丰厚的礼物。混乱,一片混乱。混乱给角马群带来很大的损失。小角马也容易在这个时候和它们的妈妈走散。失去母乳的哺育,新生不久的小角马会脱水,再难支撑着走下去,这是它第一次上路,也是最后一次。

⑺有死就有生,如果这一路只有悲伤,即便伟大,那也只是个无趣的过程,追逐也失去了它的意义。追逐中一定是有快乐的,这快乐在死亡的衬托下,显得高贵。现在是2月,是角马繁殖的季节。一头小角马出生之后,5分钟内就能学会走路了。再过2个星期,它们就能和妈妈跑得一样快了。这新生命不但令它们的父母雀跃,也给这片将要告别的土地平添了一股生机。

⑻角马走到了格鲁麦提河边,要达到目的地,它们必须穿过这条河流,这河流见证了角马家族千百年的跋涉,见证者还有格鲁麦提的主人尼罗河鳄鱼。鳄鱼早已知道这是角马群的必经之地,它们盘踞在塔利,等待上门的美餐。角马群犹豫了,沉默了。不是在沉默中死去,就是在沉默中爆发。角马选择了后者,一只角马向河对岸冲了过去,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整个角马群。乘着这胜利,角马群一路高歌,想必夸父也是快乐的吧。“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追到太阳要落下的地方,似乎还分不出胜负。遥想一路急奔的夸父,该是怎样的血脉沸腾。他低了头,继续奔跑,丝毫没有畏惧下一刻他可能被太阳灼伤,又或许他渴望那样的燃烧。追逐本来就是这样,生和死,地狱和乐土,就这样手牵手地交错在一起,追逐原本就这样痛并快乐着。

⑼经历了一年多的跋涉,角马群的面前也只剩下最后一条河。越过这条河它们就可以尽情地享受对岸的青草了。它们争先恐后地跳下了河,又相互践踏着往岸上爬,其中有些角马恐怕永远也爬不上岸了。

⑽伤痕累累的尸体铺满了河床,被活下来的角马遗弃在那里。但那些幸运的、强壮的,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角马的乐园。它们将在这时稍作停留,然后继续重复着祖先走了千百年的道路。夸父追日,太阳西行,它们都一样执著,然后追逐多一个注脚――永无休止的跋涉。(节选自CCTV科教文行动之《绿色的追逐》)

16.角马在迁徙过程中经历那些具体的凶险威胁?(4分)

17.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作者为什么要多次提到夸父追日的故事?(5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及自己的认识,分析作者为什么把标题定为“绿色的追逐”? (6分)

16.(4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

⑴沙漠干旱的威胁⑵来自鬣狗、狮子、鳄鱼等强大肉食类动物的威胁⑶来自无法防备的小飞虫的威胁⑷来自渡河时相互践踏的威胁。(每答出一点给1分,如果把“鬣狗、狮子、鳄鱼”分3点答写,3点当1点给分,说明没有整合好信息)

17.(5分)对文本的某些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D

⑴作者采用的是类比手法,用夸父追日的精神来类比角马在跋涉中对目标心无旁鹜、不畏艰难,执著、坚韧等精神。(2分,类比手法1分,精神1分,关于“精神”的具体内容,符合文意即可)⑵这是科普作品不同于一般科技说明文的语言特色(1分)引用夸父追日的故事,准确地表达出角马在长途跋涉中的艰辛以及执著精神,通俗易懂,形象生动。(2分)

18.(6分)

探讨文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力层级:F

⑴“绿色的追逐”是指动物在迁徙、追逐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一种生机勃勃的昂扬斗志。

⑵“绿色”是生命之源,而动物的迁徙、追逐是为了物种的生存、延续,所以是“绿色的追逐”⑶“绿色”象征希望,文中角马在跋涉中永不言弃的精神是绿色的精神。⑷“绿色的追逐”采用的是移就修辞,造成悬念,引起读者注意,读来引人入胜。(内涵占4分,前3点任意两点得4分。作用2分。只要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谈 礼

梁实秋

礼不是一件可怕的东西,不会“吃人”。礼只是人的行为的规范。人人如果都自由行动,社会上的秩序必然要大乱,法律是维持秩序的一套方法,但是关于法律的力量不及的地方,为了使人能更像一个人,使人的生活更像是人的生活,礼便应运而生。礼是一套法则,可能有官方制定的成分在内,亦可能有世代沿袭的成分在内,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约定俗成的性质,行之既久,便成为大家公认共守的一套规则。一套礼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是随时在变,不过可能变得很慢,可能赶不上时代变迁得那样快,因此至少在形式上可能有一部分变成不合时宜的东西。礼,除非是太不合理,总是比没有的好,这道理有一点像“坏政府胜于无政府”。有些人以为礼是陈腐有害的东西,这看法是不对的。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一向是重礼法的。见于书本的古代的祭礼丧礼婚礼士相见礼等等,那是一套,事实上社会上流行的又是一套,现行的一套即是古礼之逐渐的各别的修正,虽然各地的情形不同,大礼上尚有规模存在,等到中西文化接触之后便比较有紊乱的现象了。紊乱尽管紊乱,礼还是有的,制礼定乐之事也许不是当前之急务,事实上吾人之生活中未曾一日无礼活动。问题是我们是否认真地严肃的遵循着礼。孔门哲学以“克己复礼”为做人的大道理。意即为吾人行事应处处约束自己使合于礼的规范。怎样才是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是值得我们随时思考警惕的。

读书人应该知道礼,但是有些人偏不讲礼,即所谓名士。六朝时这种名士最多,《世说新语》载阮籍的一句话最有趣,“礼岂为我辈设也?”好像礼是专为俗人而设。又载这样的一段故事:

阮步兵丧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于地,哭唁毕,便去。或问裴曰:“凡吊,主人哭,客乃为礼,阮既不哭,何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

人叹为两得其中。

没有阮籍之才的人,还是以仪轨自居为宜。像阮步兵之流可以欣赏,不可以模仿。

中西礼节不同。大部分在基本原则上并无二致,小部分因各有传统亦不必强同。以中国人而用西方的礼,有时候觉得颇不合适,如必欲行西方之礼则应知其全部底蕴,不可徒效其皮毛而乱加使用。例如,握手乃西方之礼,但后生小子在长辈面前不可遽然伸手,因为长幼尊卑之序终不可废,中西一理。再例如,祭祖先是我们家庭传统所不可或缺的礼,其间绝无迷信或偶像崇拜之可言,只是表示“慎终追远”的意思,亦合于我国所谓之孝道,虽然是西礼之所无,然义不可废。我个人觉得,凡是我国之传统,无论其具有何种意义,苟非荒谬残酷,均应不轻予废置。再例如,电话礼貌,在西方甚为重视,访客之礼,探病之礼,均有不成文之法则,吾人亦均应妥为仿行,不可忽视。

礼是形式,但形式背后有重大的意义。

注:[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6分)

A.礼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由民间自发而成的一种约束人的行为规范。

B.中西之礼虽然在形式上有些不同,但本质上还是相通的。

C.只要是礼,我们都应该自觉遵守,因为有礼总比没礼好,“坏政府胜于无政府”。

D.其实,阮步兵不讲礼不是因为他不懂礼,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表现对礼的认识。

E. 作者认为,只要是我国的传统,一般不要轻易的否定。

13.下面分析,不符合“克己复礼”的一项是 (3分)

A.清明节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人们回家扫墓或者给先人敬献鲜花,或者用其他形式表现对先人的追思。

B.做人行事应处处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的规范,做人有规矩,做事有准则。

C.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我们要随时思考警惕“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人的个性和创造精神的束缚。

14.为什么说像阮步兵之流可以欣赏,不可以模仿?(4分)

15.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为什么说“礼是形式,但形式背后有重大的意义”?(4分)

12.(6分) A   C(各3分)。   

13.(2分)D

14.(4分)本题考查考生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B、C。

阮步兵(阮籍)所处的时代决定了读书人放荡不羁的行为,并不为当时社会所唾弃,甚至成为某些读书人获得声名的一种手段;阮步兵是用一种特殊的行为对抗当时__的社会;这种行为跟大众的道德审美有较大的距离。(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也可以酌情给分)

15.(4分)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礼可以在法律所不及的地方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可以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使之合于礼的规范;有助于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谐和民族精神文化的承传与发展。(答案要点全面,语言通顺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 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②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1)试结合全诗分析首句的“冷”字好在哪里。(3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1)(3分)“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1分)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1分)。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1分)(未答到最后一点,但前面各点的分析较具体,也可以给3分)

(2)(4分)作者的感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1分)写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想送酒去安慰都是这种情感的表现。(1分)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即作者心中的寂寞之情。(1分)“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身处郡斋的寂寞,想送酒去安慰山中的道士,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化解。(1分)

5.C。(移:移送,传送)

6.B。(A中的且均为“将”,B项分别为“的”和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均为“因为”;D项均为“凭借”。)

7.A。(②⑥句不是原因。②句是任嚣的担心,⑥句是指高后,而非赵佗。)

8.B。(是赵佗攻占了长沙边邑数县。)

9.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对2个得1分)

(1)我怕强盗的军队侵夺土地,打到这里,我想发动军队切断通往中原的新修大道,自己早作防备,等待诸侯的变化,恰巧我的病重了。(得分点:绝.会,句意各1分)

(2)汉高祖已经平定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得分点:为.释,句意各1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那人很奇怪地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逼”字,那人顿悟,这是让他惜纸逼迫自己写好字。西方谚语也说“如果你想__,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你的帽子在那边,你已经别无选择,要想方设法翻过去。正因有了逼迫,才会尽力发挥自己。许多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活得很平淡,做事没有起色;其实,对于人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善于逼自己去成功。

请以“逼”为话题写一篇记叙类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800字以上。

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几个短句,语序标点可变动。(6分)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抓紧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干__伍的“四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内破坏社会主义的犯罪活动,在认真学习新党章的基础上,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这五项工作。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抓紧五项工作: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干__伍的“四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内破坏社会主义的犯罪活动;在认真学习新党章的基础上,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

将下面散句改为整句,可增删个别词语。(6分)

十八年来,我有时把你当作骄傲的资本,有时你又成为我进取的障碍,兴致一来,我希望你的美会成为世界之最;但一时发烧,即使把你削掉去做尼姑也不解恨。

十八年来,我有时把你当做骄傲的资本,有时把你看作进取的障碍,有时我希望你的美成为世界之最,有时我恨不得把你削掉做尼姑。

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某总猪蹄 秦德龙

某总猪蹄,就是某总喜欢吃的猪蹄。也许是大饭店吃多了,吃腻了,某总偏偏喜欢到小食摊上啃猪蹄。一啃就是两只,再弄上二两小酒,搞得嘴上美滋滋的。

卖猪蹄的小范,是个人精。某总是政府的头面人物,这就是个特殊的资源。小范干脆就嚷嚷起来了:“猪蹄,猪蹄,某总最爱吃的猪蹄!”

“吃某总猪蹄!”“某总猪蹄味道好极了!”人们口耳相传,也都喜欢上了某总猪蹄。每天,某总猪蹄都很畅销,不到黄昏,一车猪蹄就卖完了。某总手下的小厮知道了这件事,问某总要不要掀翻小范的猪蹄车?某总淡然一笑:“都不容易,人家也要吃饭嘛!只要我的名字能让穷人填饱肚子,我不也是个社会慈善家吗?”

某总还是常常上小范那儿啃猪蹄,临走,拿10块钱给小范。小范哪里肯,说:“某总,因为您爱吃我的猪蹄,我的生意才做得起来!您就是我的财神!”某总微微一笑:“说哪儿去了,你在群众中为我扬名,提高了我在社会上的名誉度,我还要感谢你呢!”

某总和小范就这么交上了朋友。小范总是给某总留出烀得最香最烂的猪蹄,等着某总来啃。有时候,某总忙,一时过不来,小范就打的给某总送猪蹄。某总也不白吃小范的猪蹄,顺便扔给小范两包香烟吸。

当然,某总也会和小范侃上几句“猪蹄文化”。某总从猪的祖师爷猪八戒说开去,一直说到猪的每一只蹄子,把猪说得浑身都是宝。某总还会拿出这样的问题来考小范:“猪蹄子天天踩烂泥,为什么吃起来特别香?”小范答不上来,就请某总赐教。某总说:“猪是最幸福的动物,整天傻吃闷睡,不会思考,所以它的肉香!”

小范的脸一红,心想:某总不是骂我吧?又一想,某总是喜欢我,才骂我的。某总骂我是爱我,不爱我就不会骂我!小范知道,某总这样的头面人物,一定有许多烦心事。有了烦心事,总是要骂人的。骂人泻火,要是能让某总大骂一顿就好了,只要他高兴。小范的心里,突然产生了这样的奢望,很迫切的奢望。

说实在的,小范是有野心的,他要把猪蹄事业做大做强,做成一个猪蹄集团,也就是说,他烀的猪蹄,要打入各大酒楼饭店。菜名都想好了,就叫“八戒招手”。小范需要某总的支持,只要某总支持一下,“八戒招手”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也是小范前一阶段喊出“某总猪蹄”的初衷。总而言之,小范要打某总这张牌!

一不做,二不休,小范连夜开始了筹划。第二天,他就把全市乃至郊区各县卖猪蹄的全都联合起来了,成立了八戒连锁集团。他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要求各摊、点、户,统一打出“某总猪蹄”的招牌,抢先登陆。

当晚,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某总猪蹄”的金色幌子。

这一招真是厉害。某总领着一帮人过来了,指着小范的鼻子,大发雷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某总把小范骂了个狗血喷头,大家都听见了。

某总与小范打了一场官司,告小范侵犯名誉权。某总胜了官司,却没要求小范做任何经济赔偿。某总说:我一个堂堂的官员,怎么能和老百姓较真呢?某总因为爱民亲民而名声大振,不久就提拔当大官去了。

“某总猪蹄”正式更名为“八戒招手”,生意更火了,很快就打进了各大饭店酒楼超市。小范时常亲手烀制猪蹄,给某总送去。用的是“特快专递”,专人专车。

外地饮食业纷纷效仿,拓展创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些名堂:“XX总菜单”、“X.总美食”、“X.总专席”、“X.总忌口”……不一而足。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6年第8期)

16.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小说的主题思想。(3分)

17.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范”和“某总”的性格特点(形象特点)。(6分)

18. 文中画线句子“很迫切的奢望”指的是什么?文章最末段看似与文章主旨无关,你是怎样认为的,写出你的看法。(6分)

16.小说借官员与小摊贩之间相互利用并最终实现“双赢”的故事(1分)强烈地讽喻了当今社会__结的重大弊病(2分)。

17. 小范是一个有商业头脑,善于见风使舵,精明且不择手段的市侩商人形象(3分)。

 “某总”是一个善借舆论造势,自私虚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官员形象(3分)。

18.奢望指小范要做成一个猪蹄集团,把自己烀的猪蹄打入各大酒楼饭店的野心(2分)。小说末段构思精巧,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2分)的作用,它由点及面,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2分),因此并非与主旨无关。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