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1)本诗颔联颈联分别是从哪个角度写景的?试简要分析。(4分)

(2)你怎样理解“草绿湖南万里情”一句中“情”的含义?(3分)

(1)三、四句都是写两人相聚时的景物。三句取视觉角度,四句取听觉角度。五、六句都是写送别时的景物,五句从现实(实)的角度,写严士元乘船从江上离开时的情景;六句从想象(虚)的角度,写严士元将要去的湖南的情景。

(2)这里的“情”,是刘、严二人的惜别之情。这种情就像湖南境内的万里绿草一样,深厚绵长。这句诗既写了湖南的景色,又用来比喻两人的感情,表达十分巧妙。

6.B (报:批准)

7.A (A他的,代词;B凭,介词/用,介词;C他,代词/音节衬字,无实义; D于是,连词/竟,副词)

8.D (①是回家后的生活情景;②③④是令军民“感奋”的原因;⑤⑥是令军民“感奋”的结果)

9.A (“赴贵州提督任”实在光绪元年“因为疾病调回到广西”不对,文中“七年,还广西。明年,称疾归”应该是称病回家。)

10.①(使者)到达(冯子材家)时,(发现)冯子材正穿着短衣、光着脚,和牧童一起吆喝着牛犊归来,(使者)说明来意,(冯子材)推辞了这事。(4分,“比及”、“短衣赤足”“启”、 各1分,句意1分) 

②敌人声称某一天攻打关口,冯子材料到敌人(必然)提前到达,就决定先发制人。(3分,“声”、“逆料”各1分,句意1分) 

③越南人民法军的暴虐感到痛苦已很久了,听说冯将军的队伍到了,都来迎接,争着犒劳慰问他们。 (3分,“苦”、“相犒问”句式各1分,句意1分) (不合语意,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001年以“诚信”为命题的高考作文,在国人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迄今为止,这个话题已经持续了八年,而国人的诚信情况到底如何了呢?① 一时间举国沸沸扬扬② 也拉开了国人对于“诚信”追回的大幕③ 将国人日渐缺失的诚信重新拉回了人们的论题④ 且大有星火燎原之势⑤ 莫不以诚实守信为题大做文章

A:⑤③①②④ B:③①⑤②④ C:③②①⑤④ D:⑤③②①④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委员提出为防止土地被 ,应吸收农民参加规划的编制、修改、执行和监督全过程。②我站在碑前,一一地看着那些名字,那些我十分陌生的名字,那些从    的历史长河中打捞上来的名字。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都有依法享受义务教育的   

A:乱用 浩瀚 权力 B:乱用 浩渺 权力 C:滥用 浩渺 权利 D:滥用 浩瀚 权利

将下面文字概括为表明海洋的重要性的两个比喻句,每句不得超过12个字(4分)

大约32亿年前,原始的生命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生存、发展,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逐步形成了原生生物、海绵生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以至出现了鱼类这样高级的海洋脊椎动物。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直接间接地依靠海洋中的“牧草”――单细胞海藻生存,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人类每年从海洋里捕获的鱼虾已达几千万吨,将来每年的海洋食品可望达到两亿吨。

①海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海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句①海洋是生命的摇篮。(2分)

比喻句②海洋是天然的牧场。(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0题(10分)

孔子在雨中歌唱

林语堂

①尽管孔子缺点难免,言行不一,经常疏忽大意,但他不失为一位富有魅力的人物。其魅力在于他具有强烈的人情味和幽默感。《论语》中记载的许多格言,只有当作孔子与其亲近弟子之间轻松幽默的谈话来读,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②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在郑失散。有人看见孔子站在东门,便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颡(sǎn,脑门)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们重逢后,子贡把那人说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形状未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我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孔子,他强挣扎,时而得意,时而沮丧,但总是保持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幽默感,也不惜自我嘲弄。这是真实的孔子,他并不是儒家学者和西方汉学家欲使我们相信的那种圣洁完美、无可指责的人物。

③实际上,人们只有通过孔子的幽默感才能真正鉴赏他的人格美。他的幽默不是庄子式的睿智和讥讽,而是和蔼可亲、听天由命的幽默,这更具典型的中国特色。孔子的人格美经常不为批评家所注意,要感知他身上的巨大吸引力和真正可爱处,唯有与他朝夕相处,形影相伴,就像他与其门徒那样的亲密无间。在我看来,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是社会公德的光辉典范,也不在于他是中年初出茅庐便杀少正卯的激进改革家,而在于他是中年老成的孔夫子。他在政治上失败后才彻底放弃政治抱负,潜心从事学问研究。

④《史记》记录他一生中这段时期的事迹,其动人心魄的力量,可与《新约・福音》写客西马尼园的一段媲美,不同的是前者以幽默的情调结尾,因为孔子总是敢于嘲笑自己。那时,孔子周游列国,想找到信任他的统治者,让他掌权,结果四处碰壁,饱受羞辱。他两度被捕,还曾与弟子挨过七天饿,因为他要像疯狂的预言家一样游说各国,而得到的却是轻蔑、嘲笑和闭门羹。他愤然离开齐国,连半小时就能够做熟的午饭也等不及吃,仅带上从锅里舀起的湿米就走了。在卫国他羞辱地坐在车上跟随卫公夫人的车子招摇过市,他只得自我解嘲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论说仁义时卫灵公仰头看着凌云展翅的大雁,于是他在陕西涉黄河往见赵简子,却又遭间阻,他呆在黄河边叹道:“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其命也乎。”因此离开卫,又回到卫,再离开卫,接连去了陈、蔡、叶、蒲诸国,跟随的有几个忠诚的弟子,犹如一群流离失所的人,这时弟子也露出了失望的神色和些微的懊悔,但据说孔子“仍旧讲诵弦歌不衰”。《史记》里说,孔子那个时候正是“温温无所试”。

⑤那时孔子及其追随者发现自己困于陈蔡之间,他们当时的谈话深深感动了我。这是孔子一生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孔子便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编著书籍。

⑥孔子在雨中歌唱,谁能不为雨中高歌者所感动?他在那里,带着弟子飘泊荒野,无计可施,无路可走,像一群难以言状的叫化子或流浪汉,但他仍会开开玩笑。他没有愤怒的情绪。我不明白,中国画家为什么不绘出一幅最能表现孔子其人的荒野图。

19.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文章说“孔子的人格经常不为批评家所注意”,那么,批评家是如何评价孔子的?(3分)

(2)第四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孔子的弟子有什么作用?(3分)

20.请说说你对“孔子在雨中歌唱”这个标题的理解。(4分)

19.(1)批评家认为孔子是圣洁完美、无可指责的人物,是社会公德的光辉典范,是中年初出茅庐便杀少正卯的激进改革家。(3分,作答要点有三点,每点1分)

   (2)写其弟子的失望的神色和些微的懊悔,在于与孔子“仍旧讲诵弦歌不衰”形成对比,突出了孔子在逆境中的乐观豁达。(3分,指出对比2分,说明表现什么1分)

20.作者运用比喻,形象地突显孔子一生坎坷,四处碰壁,饱受羞辱,然而始终从容不迫、乐观豁达,坚持对理想追求的人生态度。(4分,指出比喻1分,答出“从容不迫”或“乐观豁达”2分,“坚持理想追求”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5―18题

养 竹 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①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②,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③者斩焉,帚④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⑤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茸荟郁⑥,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荟⑦,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犹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全唐文》卷六七六)

【注】①拔萃:书判拔萃科。唐代科举科目之一。②捐馆:指逝世。③筐篚(kuāng fěi):竹制器物。④帚(huìzhǒu):扫帚。⑤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⑥(běng)茸荟郁:草木杂乱茂盛。⑦芟(shān)荟:除掉茂盛的杂草

15.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竹固,固以树德 本:根

B.始于长安求居处 假:借

C.以其后之居斯者 贻:愉乐

D.竹心空,空以道 体:体察、体悟

16.下列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竹,植物也。 甚矣,汝之不惠!

B.询于关氏之老。 客有吹洞箫者。

C.于人何有哉?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而见贱俗人之目。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1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以关相国私第的竹子为叙写对象,叙述其经历了关相国对它们爱护有加,后遭人任意砍伐,再后来经作者精心扶植重焕生机,但最后却被庸俗的人们随意丢弃的遭遇。

B. 文人士大夫喜欢竹子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的自然外观,更在于竹子的自然性状所比附的人的品格情操的象征意义。本文就是一个有力的例子。

C.作者认为培养人才犹如养竹,人才虽然难得,可是爱惜和识拔人才的人更为难得。文章婉转曲折,流畅自然。

D.作者写作这篇文章,其实是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便让居住在这里的后人和当时的用人者读到后有所启发、借鉴。

1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15.C (赠给)

16.C (都是宾语前置句   A.判断句/谓语前置句  B.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D.被动句/判断句)

17.A (文章所述“竹子”应是“被庸俗之人的眼睛轻贱地看待”,而不是“被庸俗的人们随意丢弃”,且竹子的遭遇是“被庸俗之人的眼睛轻贱地看待”在先,“作者精心扶植重焕生机”在后)

18.译文:第二天,我信步走到亭的东南角(“履”“隅”各占1分)

阅读《窗》选段,完成12―14题(8分)

窗(节选)

钱钟书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来人。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问,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偷情,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缪塞(Musset)在《少女做的是什么梦》(A Quoi revent les junes filles)那首诗剧里,有句妙语,略谓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materielepoux),但是理想的爱人(ideal),总是从窗子出进的。换句话说,从前门进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虽然经丈人看中,还待博取小姐自己的欢心;要是从后窗进来的,总是女郎们把灵魂肉体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你进前门,先要经门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见,还得寒暄几句,方能说明来意,既费心思,又费时间,那像从后窗进来的直接痛快?好像学问的捷径,在乎书背后的引得,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愈远了。这当然只是在社会常态下的分别,到了战争等变态时期,屋子本身就保不住,还讲什么门和窗!

12.作者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下面对这句话的含义阐述不准确的一项(2分)

A.屋外的春天美丽如画,值得欣赏;

B.阳光,经窗内阴深的映衬,更加明亮;

C.风,搅动窗内的沉闷,显得更有生气;

D.鸟语,要窗内的寂静作衬托,才克服琐碎和单薄。

13.作者认为,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作者就住在屋里的人赏春一事,对窗子有何赞赏?请你用一句话简要概括。(2分)

14.作者认为门与窗的根本分别是什么?请在第二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作答。作者用陶渊明的文句和缪塞诗剧《少女做的是什么梦》强调了“窗”对于人的什么意义?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4分)

12.A.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不够美。(2分)

13 .窗子比门更简便地直接沟通大自然和人。(2分)

14.“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2分)    强调了“窗”在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2分)

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诗文的上句或下句。

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 (《沁园春・长沙》)

②从头越, ,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

③满载一船星辉, 。 (《再别康桥》)

④鼎铛玉石, ,弃掷逦迤。 (《阿房宫赋》)

⑤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 (《阿房宫赋》)

⑥且夫天地之间, 。苟非吾之所有, 。 (《赤壁赋》)

①挥斥方遒

②苍山如海

③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④金块珠砾

⑤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⑥物各有主   虽一毫而莫取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人,现代作家。著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作品。 B: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直接说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例如“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束发”是指男子十五岁。 C:庄子是战国时哲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人物,《庄子》后世尊称为《南华经》。《逍遥游》一篇中说的“逍遥游”,指的是“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 D: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__的词《忆秦娥・娄山关》“娄山关”就是词牌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